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同步练习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同步练习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6 18:0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故乡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阴晦(huì)
愕然(ě)
鄙夷(bǐ)
逃窜(cuàn)
B.黛色(dài)
罔然(wǎng)
潮汛(xùn)
模样(mó)
C.姿睢(zì)
寒噤(jìn)
歡骨(quán)
瓦楞(léng)
D.祭祀(sì)
嗤笑(chī)
脚踝(huái)
五行(xíng)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质量,往往取决于这个民族和这个时代的审美愿望、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________因为穷,我们就在心理上________了美,它的后果无非两个:一是对美的麻木,二是对美的误判。对美的误判相当可怕,很可能拿心机当________,拿愚昧当坚忍……
A.如果
删除
聪明
B.即使
剔除
聪明
C.如果
剔除
智慧
D.即使
删除
智慧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谈到鲁迅先生的作品,许多人议论,说他更多的是在写篇幅短的杂文,称不上是文学大师。_________可以说,没有杂文鲁迅,就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师鲁迅。
①其实鲁迅最伟大之处恰恰就在于他的不回避。一个人的胸中充盈着正义与自信,才会有这种不回避。
②好像一个人只要写出了长篇巨文就先伟大了一半似的,更好像远离了现实的纷争就一定有了更广博、更深远的思想一样。
③看起来是面对一人一事,看起来是应付了具体的挑战,实际上是面对和回答了永恒的纠缠。
④这种事业是真正伟大的,因为这其中包含了鲜活的永恒。
A.①③④②
B.②①③④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
4.下列句子中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我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B.她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C.她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D.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也称“诗三白”,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颐”三个部分。
B.有人将鲁迅的两部小说集的名字嵌入了悼念他的挽联中,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野草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C.《马说》《伤仲永》《醉翁亭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D.“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描写的是端午节。
6.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让安顺市交出了一份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满意的成绩单。
B.在胶片行业面临被新技术颠覆的时期,富士胶卷经历了最艰难的裁人,传统业务收缩,进而开始了新业务的探索。
C.虽然在网上“晒旅游”是积极向上的,要有度,不要有攀比或骄傲的心理。
D.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7.阅读《故乡》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
“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1.从杨二嫂出场开始,“我”的神情举止逐渐发生变化,请结合原文在横线上填写相关内容。
吃了一吓→①_________→愈加愕然→②_________→③_________
2.阅读选文中的画线句,分析“我”感到“无话可说”的原因。
3.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西施”形象?
4.品析下列加粗语句的表达效果。
(1)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2)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失落的故乡
高卫国
①阳光透过树的缝隙洒下一地斑驳的光影,光影在地面上随风晃动,我看见了往昔岁月,看见了少年时光。少年时的我通过窗子向外瞭望,两只鸟雀在一棵白杨树上腾挪闪跳。若干年后,我从乡村出走,那扇窗子还在,通过这扇窗我的瞭望与反思得以延续。
②在温情的拥抱中,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丝一缕都增添了柔情蜜意。天空是一贯的蓝,白云在蓝天下舒卷自如。雨丝细如牛毛,落在身上软绵绵的。有一点儿凉意,是一点儿雾气蒙蒙的寒凉,若你跑到屋檐下,站稳身子后远眺,你会发现在天光的映衬下,那雨丝是斜的。以至于成年后读到“江南雨斜,斜成檐前翩飞的燕子;江南雨细,细成荷塘浅笑的涟漪”这几句诗时,我固执地认为这不仅仅是江南的写意,也是豫北平原家乡雨丝的写照。
③雨后初停,屋檐上的水便一嘟一嘟地滴下来,起先连缀成串并流成了一条线,后来滴落的速度逐渐缓了下来。一次又一次地滴下,檐前房下的黄土地上便砸出了一个又一个小圆坑。雨滴落下,一开始打在地上啪啪地响,等到雨落进了小圆坑时声音略有沉闷,便汇成了“噗儿噗儿”的韵声。
④《枕草子》里说:“夏则夜。有月的时候自不待言,无月的暗夜,也有群萤交飞。若是下场雨什么的,那就更有情味了。”儿时的夏天,晒坪上蹲着一个个圆圆的麦秸垛。月光皎洁的夜晚,晒坪就是我们的乐园,在麦垛的遮蔽下我们玩起了捉迷藏。如遇阴雨天,麦秸垛也是一个好去处,我在麦秸垛的中间掏了一个中空的窖,外面下着雨,我躲进里面吃着瓜果。
⑤我想起了儿时家乡的黑夜,夜气流动,万物被黑吞没,那种黑织得很密。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高一脚低一脚,有风灌进了我的耳朵,我听见了自己的心跳声,突然远处的一两声狗吠给恐惧的心灵送来慰藉。于是,乡村的夜在狗吠声中热闹起来,你一颗悬着的恐惧之心瞬间有了家的温暖。
⑥到家了,牛屋的灯还闪烁着亮光,牛屋槽前站着的不是牛而是一头毛驴。我常想一头站着咀嚼草料的毛驴就是一个阅尽沧桑的智者。可是童话故事和民间口语总是把驴和蠢字相连,脱口就是,你这头蠢驴。
⑦对秋天的怀念源于蝈蝈的低唱,庭院的枣树上挂着两个用高粱秆扎成的蝈蝈笼,到了夜间蝈蝈就开始了它们的表演。树下有烟火俗世的温暖,父亲搬来马扎和小板凳,四邻围坐在树下拉呱。明叔坐在树下抽烟,父亲问他盖新房的料是否都准备齐了,明叔说:“现如今盖一座房子扒一层皮,明年开春就动工,会欠下一些饥荒,盖完房我和我家大小子都出去打工。”蝈蝈似乎明晓人的心事,随着明叔的叹息发出了一声声呢喃。
⑧冬日的黄土地略显沉寂,有雪的日子会有牲畜的蹄痕印在上面。被雪覆盖的田野有野兔子踩踏留下的一地纷乱。这些早年目睹了乡村秘史的生灵,如今不知道都躲到了何方?
⑨院落里,一把楔在墙缝里的镰刀,把手是经过父亲汗手摩挲过的,在岁月的浸润里发黑发亮。楔在墙里的一根木橛子注视着村庄的变迁,它上面挂着两串风干了的辣椒,早年也曾挂过架子车的拉带、套牲口的笼头。
⑩这些被岁月遗忘的旧物,述说着早年乡村的田园诗意、烟火繁荣。我听母亲说过,近年来乡下的地,一亩三百元也没有人愿意去承包了,年轻人都撂下田地出去打工了。这时,一个念头从我心里闪过,家乡还是家乡,而田园早已不是儿时的田园了。我想起了那句经典:我征服了一切,却站在墓群中间。
?起风了,风摇动树梢,送来阵阵凉意,年少时,你也许会想,若能跟着这风走,多好。此刻,面对着熟悉又陌生的村庄,我突然意识到正是跟着风走,才有了这失落的故乡。
(选自《绵阳日报》,有删改)
1.仔细阅读选文,说说在作者心目中,眼前的故乡“失落”了什么?
2.如果要朗读文章第⑥段末尾画线句,你认为哪几个字词需要重读?说说你的理由。
3.文章第⑦段记述父亲与明叔的对话,有何用意?
4.结尾段画线句意味深长,谈谈你的理解。
9.班级开展鲁迅经典作品阅读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1)活动一:重温经典
下面是鲁迅作品中的三幅插画。请你任选一幅,说明插画选自鲁迅的哪部作品集,并为图片配一句解说文字。要求:点明地点(环境)、人物、事件,20字左右。
我选第_____幅,它选自_________。
解说文字:
(2)活动二:阅读经典
在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时,我对他描写人物的方法生了兴趣,于是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结论: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他善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下面两个语段就主要用了_________描写、_________描写、_________描写三种描写方法。
语段一: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藤野先生》
语段二: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故乡》
(3)活动三:推荐经典
请你推荐一部课外读过的鲁迅的作品,并写出一句推荐语。
你推荐的作品:《______________》
你的推荐语: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字形的能力。A项愕è。B项,罔一惘,模mú,C项,姿一恣。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登正确便用词语的能力。如果:表示假设,与“就”连用。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与“也”连用。第一空后面的语境假设因为穷,就会怎么样,应填“如果”。排除B、D两项。剔除:把不合适的去掉。删除:删去。语境的意思是在心理上排除了美,应填“剔除”,排除A项。聪明: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智慧: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这里形容把心机当能力,应填“智慧”。
3.答案:B
解析:②承接横线前的语句,谈一些人认为鲁迅称不上文学大师的原因,所以排除A、D。①与②形成转折关系,转入自己的观点,③④进一步解说自己的观点,所以排除C。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对比喻修辞手法的判断,不能仅仅看是否有“好像”“仿佛”之类的词语,还要注意分析句子的“本体”和“喻体”。A、B两项中的句子都没有本体和喻体,虽然有“似乎”“仿佛”两个词,但只是表示人物的判断或感觉,不是比喻词。D项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能力。《野草》是散文诗集,《彷徨》是小说集。“野草”与前面提到的“两部小说集”不对应。
6.答案:D
解析:A.缺少主语,去掉“通过”或“让”;
B.缺少宾语,在“收缩”后加上宾语“的过程”;
C.缺少关联词,应在“要有度”前加一个表转折的关联词语“但(但是)”。
7.答案:1.①愕然
②惶恐
③闭了口,默默站着
2.因为杨二嫂到“我”家,是专门来捞便宜的,讨要不成便造谣,硬说“我”“阔了”,不容“我”进行辩解。
3.主要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方法,塑造了一个尖酸刻薄、势利、贪小便宜的庸俗的“豆腐西施”形象。
4.(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站着的杨二嫂比作“细脚伶仃的圆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二嫂瘦削的姿态,为下文“我”感到惊愕,并回忆以前的杨二嫂做铺垫。
(2)“冷笑”写杨二嫂为“我”不记得她而感到不满,对重回故乡的“我”挖苦与讥讽,突出了她尖酸刻薄的形象。
解析:1.从文中筛选出体现“我”神情举止的句子,进行概括即可。如一开始见到杨二嫂圆规般的形象,“我愕然了”;听着杨二嫂的冷嘲热讽,“我惶恐着,站起来说”等。
2.本题需要结合画线句前面的语段中杨二嫂的言行进行分析。杨二嫂尖酸、贪财,来就是为了贪便宜,先直接要东西,然后再造谣说“我”“阔了”,如“放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且不容“我”辩解。
3.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然后来分析描写方法及人物形象即可。如“凸颧骨,薄嘴唇”“冷笑”“迅哥儿,你阔了……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愤愤的回转身……塞在裤腰里”等,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塑造了杨二嫂的尖酸刻薄、贪婪、势利的形象。
4.作答此类题可从修辞、词语运用等角度入手,结合具体内容分析。(1)题,由句中“像”这个关键词,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出杨二嫂的瘦削;(2)题,结合上下文杨二嫂的表现可知,杨二嫂因“我”不记得她而不满,对“我”冷嘲热讽,突出了她尖酸刻薄的形象。
8.答案:1.①儿时玩耍的趣味;②乡村的田园诗意;③烟火俗世的温暖;④目睹了乡村秘史的生灵;⑤年轻人对家园田地的热爱。
2.重读“可是”“总是”“蠢”,这几个字词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关于驴的评价的疑惑以及不平。
3.展示了乡邻间的淳朴感情,照应了第⑦段所说的“树下有烟火俗世的温暖”。也从侧面表明了乡村走向失落的一个客观原因:贫困促使许多人不得不走出去为美好的生活打拼。
4.这是作者作为一个过来人,外出打拼多年后,回到故乡,目睹故乡沧桑变化后的深切感慨与反思。年轻人向往外面的世界,走出家园,因而冷落、荒芜了家园,曾经的美好一去不返。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失落、遗憾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眼前的故乡“失落”的东西应该是作者回忆中的故乡曾经拥有的美好的景物、生活氛围、情感体验等,结合相关段落加以概括即可。
2.本题表面上考查朗读,实际上考查对作者心理与情感的理解。朗读时,需要重读的字词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某种情感,因此句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字词即为需重读的字词。阐述理由时,答出这些字词所表达的情感即可。
3.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解答此类题,需要理解这部分内容写了什么,与表现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等。父亲与明叔的对话内容,可以读出乡邻间的关怀,正好照应了第⑦段“烟火俗世的温暖”。为了美好的生活,明叔和大儿子不得不远离故土的现实,也正是乡村走向失落的一个客观原因。据此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文章的结尾句,大多与文章主旨相关联。要准确地把握语句的含义,必须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作者年轻时向往外面的世界,“跟着风走”,多年后发现,家园荒芜,之前的美好只存在记忆中。面对此情此景,几多感慨、几多反思。这也正是作者这一代人的乡土情结。据此作答即可。
9.答案:(1)示例一:①
《呐喊》
少年闰土月下刺猹,保护瓜地。
示例二:②
《呐喊》
迅哥儿和双喜等小伙伴们夜晚站在船上看社戏。
示例三:③
《朝花夕拾》
长妈妈为“我”买来“我”渴慕已久的绘图《山海经》。
(2)外貌
神态
语言
(3)野草
一部深刻优美的散文诗
解析:第(1)题,解说画面时要联系课文内容,要点全面,注意字数限制。第(2)题,语段一写藤野先生主要运用外貌描写,语段二写闰土主要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第(3)题,写推荐语要结合所选作品,从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评价,语言要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