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1. 把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把对比、衬托手法
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2.采用“预习——诵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3.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检查预习。
用小黑板或幻灯片展示下列预习题,并分别叫学生快速作答。
1.下列加点字在课文中的读音全部正确的~组是()。
A高万仞冀州惩山北 山北之塞
B出入之迂曾不能荷担者 魁父
C.箕畚 孀妻 始龀 智叟
D.穷匮 亡以应 一厝朔东 叩石垦壤
2.解释加点的词。
投诸渤海之尾()且焉置土石()
① 诸将皆失色()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曾 能损魁父之丘() 寒暑易节()
②
曾不若孀妻弱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五星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①甚矣,汝之不惠。
三、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 学生分角色朗读。
3. 学生齐读。
四、讨论问题。
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
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
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
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3.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理解:智史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望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元辰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4. 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伪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理解: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5. 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理解: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五、课文小结。
六、课外作业。
1.翻译全文。
2.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1.两山规模、位置
移之难
2.移山原因塞迂
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移山办法投诸…
移山行动叩石里壤寒暑一反
移之艰
3.移山冲突
智叟实愚
愚公 实智
移之坚
4移山结局无陇断焉 (共16张PPT)
理解愚公的人物形象,神话寓意,背诵第三段。
多角度看一个问题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愚公移山这件事情是否是笑谈?为什么?
决心
行动
影响
结果
山高——年老——移山
聚—谋—率—叩—垦—运
家人—邻居—智叟—山神—天帝
神惧—帝感—负山—无垄断
在谁看来是笑谈?
智叟
理由?
年老——体衰
智叟
愚公
愚公之妻
邻居小孩
不智:目光短浅
不愚:高瞻远瞩
自作聪明,嘲讽
关心:讲真话,提问题
愉快助之
嘲讽阻之
为何写智叟这一人物?
有发展的眼光
愚公
大智
大勇
与困难作斗争
智叟
不智、不勇
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笑谈 ?
愚公:大智大勇
勤劳勇敢、百折不回、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如果没有神仙的帮忙,结果会怎样?
?
愚公珍山
王屋山下愚公村
(新华网2000.09.3017:06:03)
愚公村,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境内的王屋
山下,是一个仅有42户人家的小山村,是愚
公的故乡。过去由于耕地少,这里的人靠种
粮食只能解决温饱,如今他们改变了昔日开
山种地的传统,转向开发面地资源。村里半
数以上的农户靠种植食用菌、编织苇席、加
工药材获得收入,70%的农户购置了机动三
轮车成了运输专业户。1999年全村人均收入
达到2200元
L
982
3
121
9
3
4
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