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04 14:22:00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先秦诸子选读:《论语》选读第一单元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编纂。语:言论。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
(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
(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鲁国人。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
核心思想:礼与仁,张扬中庸之道,想投身政治来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
  通假字
(1)桀溺:“桀”通“杰”
(3)是鲁孔丘与:“与”通“欤”
(4)而谁以易之:“而”通“尔”
(5)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 通“避”
(6)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7)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古今异义:
 遇丈人:古:老年男子 今:妻子的父亲
 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不仕无义:古: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 今:没有义气
词类活用:
 耰而不辍(名作动,捣土)
 孔子下(名作动,下车)
 欲洁其身(使动)
  
  其他:
 问津:渡口
 而谁以易之:改变
 以杖荷蓧 :
 奚自 :何,哪里
(一)翻译第一小节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八佾yì篇》)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仪封人对孔子的态度如何?说明说明?
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对孔子是佩服至极。
说明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
第二小节: 【原文】长沮(jù)、桀(jie)溺(n)(1)耦(ǒu)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y)(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同“欤”)?”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之(5)?且而与其从辟(6)(b)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yōu)而不辍(chuo)。子路行以告。夫子怃(wǔ)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微子篇》)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3、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2)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3)而辟(4)之,不得与之言。(《微子篇》)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 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接舆为什么要问孔子“何德之衰”?“今之从政者殆而”是什么意思?孔子“欲与之言”,而接舆却“避之”,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因为在楚狂人接舆看来,品德高尚的人在乱世应该隐居起来。“今之从政者殆而”的意思是说,今天的从政者已经危险了,已经无可救药了,你没有必要再去考虑改变现实。接舆“避之”说明了他是以为隐士。
【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h )蓧(diao)(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shǔ)(3)而食(s)(4)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微子篇》)
【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这一段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孔子看来,这个老人哪些方面做的不合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说明了孔子怎样的精神?
明确:这一段塑造了一个隐者的形象。在孔子看来,这个老人没有弄清做官的实质,“不仕无义”说明,在孔子看来,不出来做官,就是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伦理原则。这个人懂得长幼的礼节,却不知道群臣之义,为了在乱世保持自己的清白,却违背了君臣之间的根本伦理准则。“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说明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精神。
【原文】子路宿于石门(1)。晨门(2)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宪问篇》
【译文】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这一段话,借看守城门的人之口,表达了孔子怎样的精神?
明确: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二)思考: (1)孔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所遇到的人对孔子有哪些看法?试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2)面对众人对自己的评价,孔子的态度如何?试用自己的语言整理答案。
分析这几类人对孔子的态度以及孔子的反应 1、侧面点明孔子宣扬大道的决心 ←仪封人:崇敬 2、不避嘲讽,积极入世 ←长沮:嘲讽 桀溺:不屑 3、不避讽劝,积极入世 ←接舆:婉劝 4、批评隐士:不仕无义 ←丈人:不满 5、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广为人知 ←晨门:不解 (明确衬托手法及孔子精神的伟大)
 
  本章“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假如天下政治清明,就不会投身到变革天下的活动中去了。
  当时人们怎么认为?
 
  
总结:十四年的艰苦跋涉,孔子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的人生目标: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使它向着有道的境界前进。面对长沮、桀溺、荷蓧丈人这些隐于山林的小隐们的嘲讽和规劝,孔子没有随波逐流,他选择了勇敢担当,为有道的社会,为祥和而安宁的社会而奋斗。
鉴赏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的人物形象.
(语言,行动以及细节等)
隐士
明知故问(巧妙)
鉴赏子路以及孔子形象.
  
有人说,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决定了他的理想不可能得到实现,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之”,最终他只能是一个孤独者,一个理想主义者。你是怎么认识的?
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礼乐崩坏”,天下大乱的时代 :各个国家为了利益,杀伐扰攘战火不熄。一个只相信武力的时代里,失去了武力便失去了继续生存的权力。孔子的呐喊和呼吁虽然有时还有一些零碎的呼应,然而这种呼应相对于战马的长鸣声、金戈的相交声、统治者胜利后那狰狞的笑声,太过微弱渺小了。
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这”。
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案
问题导学:
一 阅读《论语》选读提示,了解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相关知识。
【作者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 “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 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
【背景剖析】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得不到重视。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秩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反对暴政,强调“仁者爱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所以他一方面教授各国弟子学习礼仪,一方面积极入世,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真是踌躇满志。他最初做中都宰,一年之后,升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先是用外交手段,收回了被齐国占领的鲁国的城池,后又诛杀了乱臣少正卯。治理国家仅仅三个月,路不拾遗,四方之客都宾至如归。齐国害怕孔子执政,会使鲁国强大,威胁自己,所以送了一些美女给鲁君,鲁君于是耽于享乐,不理朝政。孔子见自己抱负难以施展,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开始了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常遭困厄,但都不受重用。最后只得返回鲁国,专心修订《诗》《书》《礼》《乐》,教授弟子。鲁哀公16年(前479年),孔子卒。
孔子的一生,总的来说,是郁郁不得志的。这是因为那个动荡的时代,诸侯崇尚武力,大国君主希望通过武力建立霸业,而一些弱小的国家要想自存,也不得不重视武力,这样诸侯之间的战争就在所难免了。而孔子提倡的“礼治”、“文教”,则未免太过温和了,他提倡大家遵守周礼,自己“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只能使人感觉很滑稽,不符合时代潮流。理想与现实这样格格不入,他的失败和挫折是难免的了。
二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三 文选正音并诵读:
①木铎( ) ②桀溺( ) ③长沮( ) ④执舆( ) ⑤荷蓧( ) ⑥黍 ( ) ⑦怃然( ) ⑧殆 ( ) ⑨八佾( )
⑩见其二子( ) 耦而耕( ) 耰而不辍( )
四 结合注释理解文选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2.试归纳每段文选的内容
问题深入:
一 小组互助完成五段文选相关内容。
1 完成练习册第4页 基础梳理 一至七题
2 完成课本第12页 思考与练习 第三题
二 在理解五段文选内容的基础之上试对每段文选做简要评析。
文选1
文选2
文选3
文选4
文选5
巩固训练:
一 自主学习练习册第4页 句段赏析 相关内容
二 练习册第6页 基础知识 相关训练
三 完成下列练习
1.文学常识填空
(1)孔子(前551~前479)名 ,字 。春秋后期伟大的 、 , 的创始人, 国人,提出了“仁”的思想。
(2)《论语》是一部 体的 著作,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内容记载了几位弟子的话。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论语是“ ”之意。
3.翻译下列句子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
译文:
(2)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
(3)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译文:
四 阅读课本第13页 相关链接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
问题导学:
一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并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这几类人对孔子的态度以及孔子的反应 。
仪封人:
长沮:
桀溺:
接舆:
丈人:
晨门:
二 识记并理解下列名句。
鸟兽不可与同群。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问题深入:
一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二 孟子在《孟子 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 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 差别。 (课后P12练习一)
三 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P12课后练习二)
四 本文是如何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
巩固训练:
一 完成练习册第6页 阅读理解 课内阅读相关内容
二 作为一位中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