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名师课件(第11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名师课件(第11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7 11:2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总复习
名师课件
第8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
了解黄老之学,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第二讲 中国古代的经济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结 构
汉初 经济残破
武帝时 国力渐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巩固大一统促经济发展
黄老思想无为而治
休养生息
不甘无为
淘汰黄老
适应并促进
利集权、
制地方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当某种思想文化适应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环境)时,才能被统治者所接受,也才能有力的推动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活的发展。
规 律
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道家 提倡“无为而治”。大动荡后,新政权建立初期,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思想为宜。
儒家 提倡仁治,强化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宜用儒家思想。
法家 提倡法治。在动荡年代适用,实行全国大一统,法家思想能收到奇效。
当然,董改造后的新儒融合了三者的思想。
汉高祖
汉惠帝
汉文帝
汉景帝
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黄老之学: 流行的原因? (客观+主观+目的)
概况(流派 + 特点:理论+政治+具体做法) ?
积极影响:
材料: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一、汉初采用黄老之学
1、原因:
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政策。(客观)
②黄老之学适应当时休养生息的需要; (客观)
③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之教训的结果。(主观)
目的:维护统治
2、效果:使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二、 汉武帝 改 “无为” 为 “有为”
1、原因、条件:
材料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时,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但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等         ——《中国古代史》
能改:实力增强(经济、政治、军事)、新思想具备、个人因素。
要改:问题复杂。
为什么改?
能改?要改?必须改?
汉武帝时的政治经济形势
汉武帝,名刘彻,16岁即位,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在他统治时期,中国开始以一个高度文明、富强的国家闻名于世.
经济发展
国力强盛
开发边疆
三击匈奴
出使西域
打击王国势力
“削藩”
打击富商
加强中央集权
要求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中朝 推恩 刺史、酎金夺爵 察举
经济:盐铁官营 治理黄河
军事:大败匈奴 派张骞出使西域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附益之法、
统一货币发行权(五铢钱),
调迁富商入京师.均输平准。
2、新儒学简介: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成。
内容:
(1)强调“大一统”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 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天人感应”(仁政 、限制君权)
“君权神授”(加强君权)
“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春秋繁露》
(3)道德观(为人处世):“三纲五常”。
(加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新儒学的特点:
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新儒学的实质:思想文化专制手段。(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
评价新儒学:积极、消极
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
评价
积极
消极
实质:
1、扼杀不同流派,不利于学术自由。
2、唯心主义的成分、神学迷信色彩。
(将儒学神学化,开两汉谶纬迷信盛行之先河)。
1、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社会秩序
2、儒学:促主流的形成;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维护思想专制的工具.
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区别
先秦之儒
董仲舒之儒
著作
理论基础
思想来源
与统治者关系
《论语》
《春秋繁露》

天人感应
儒学
儒学、阴阳、黄老、法家
批判时政(民本)
维护专制集权政治(君本)
1.(2014·海南高考)“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解题提示:①定时空:东汉。②抓关键:“礼”“刑”,“相为表里者也”表明礼刑并重,体现了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结合。
答案:B
2.(2014·上海高考)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解题提示:①定时空:由“儒学成为官学”判断隐性时空汉代。②知识回顾: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被汉武帝接受,直接促成了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C
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解题提示:①定时空:秦朝到西晋。②抓关键:秦、晋时期的法律对待亲子、养子的态度由不同到一致,说明形式上的亲情关系也得到认同,这是儒家伦理发展、强化的结果。
答案:D
4.(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题提示:①定时空:唐代。②抓关键:题干材料阐释了唐高祖因姓李,与老子同姓,规定道教第一、儒学第二、佛教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明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又“灭佛”。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
答案:C
5.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充分说明(  )

A.政治制度决定文化的命运
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D.主流文化被否定和限制
解析:选C 秦代“焚书坑儒”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都是通过加强思想控制以加强君主专制,这说明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故选C项。
6.(2014·昆明模底)《汉书·地理志下》载:“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38%。这说明(  )

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 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解析:选 D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齐鲁为儒学发源地,汉代丞相多出于齐鲁,由此可见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故D项为最佳选项。A、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B项在秦朝已经实现转变,故排除A、B、C三项。
汉代儒学对封建统治的作用
材料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根据材料,指出汉代儒学积极作用(6分)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局限性?(4分)
积极:
(1)“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有积极作用。
(2)“仁”、“仁政”及“以德治民”等观点,构成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
(3)“仁义”、“孝道”等观点,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也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
局限:
(1)将儒学神学化,开两汉谶纬迷信盛行之先河。
(2)“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成为束缚中国人民的精神绳索。
(2012·天津文综·12)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
(1)依据材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4分)
(2)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
(3)有人认为,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6分)
答案: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答案: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答案:不正确。
总: 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董的观点好\ 根本的是时代需要。
THANKS
本节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