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名师课件
第10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课标要求:
1、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2、了解明清时期儒家学说的发展。
第三讲 中国古代的文化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规律认识
1、思想学术只有符合统治需要才能生存。
2、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①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③教育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教育事业;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①儒学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②儒学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
③儒学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
时代
思想内容
地位
原因
春秋(孔)
仁、礼、德政
受冷落
思想保守、迂腐在动乱时代不合时宜 超越时代需要。
战国(孟荀)
仁政、君轻民贵
受冷落
强调秩序和仁义,在战国大动乱的时代不和时宜。 超越时代需要
秦
略
受压制
秦崇尚法家,实行暴政,而儒强调仁、礼、分封制、反对郡县制…
西汉(董)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获独尊
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
汉武帝推崇重视
魏晋南北
危机
儒学僵化脱节;社会动荡,受佛教和道教(流行)的冲击。(三教并立)
宋明
“理”“天理”
复兴、强化正统地位
新发展的儒学,更好地适应统治需要。
明清
1.僵化.2.受批判继
承发展更新后,依然占正统地位.
儒学呈现守旧、陈腐的习气;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个性企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
一、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
1、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
2、阶级: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
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政治:君主专制强化反动,封建统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
4、思想文化:
(1)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摧残人的思想,启蒙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2)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出现,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崭新的时代气息。
5、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追求贤君名臣的理想政治(目的)。
二、进步思想家及其观点:
什么是 “异端”?
原指某些少数的宗教团体,他们的信仰不是正统的,离弃了已经广被接受的信条。
1、“异端”李贽(明朝后期):
这里指非主流非正统。
李贽的所谓“异端”(非主流)思想
“人人皆可以为圣” “圣人不曾(未必)高,众人不曾低。”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 “有好
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 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然则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初无所谓一与理也。
学术:挑战正统教条,反对绝对权威
道德:抨击传统道德,强调个性发展,提倡男女平等
哲学:探讨世界本原,根本上否定天理存在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顾炎武—亭林先生
黄宗羲—梨洲先生
王夫之—船山先生
阅读材料,理解王夫之的思想
材料一: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
天下惟气而已矣,无其气则无其道。
材料二: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
(1)世界本原:“气”
“理在气中”。理:客观规律;气,物质实体。
(2)认识论:“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
物,外界客观事物;形,感觉器官;神,思维活动;
三者相结合才能产生知觉和认识。
(3)修养观:“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天理中含有私欲:意思是正常欲望是合理的)
充分肯定人的欲望和私利。
王夫之是怎么批判程朱理学的?
项目
程朱理学
王夫之
世界本原
方法论
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理先气后
格物致知;唯心的先验论
存天理,灭人欲
理在气中
考察客观事物得到正确认识
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材料一:“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原君》
批判君主专制
材料二:“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阅读材料,理解黄宗羲的思想
1.分治。限制君权。
2.臣为天下苍生服务。批判陈腐的君臣观。
3. “修齐治平”的忧患意识。
主张工商皆本。
经世致用
1、背景:理学僵化,学风空疏,严重脱离社会实际。
2、含义:
“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
“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
3、其特点是学术研究要与现实结合。
即: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材料一:天生豪杰,必有所任……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
材料二: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上述材料反映了顾炎武的什么思想?
1. 强调社会责任感:天生我才必有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拯救民众于水火。
2. 区别“亡国”与“亡天下”、“保国”与“保天下”
“亡国”:改朝换代,政权变更,肉食者萌之.
“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匹夫之责。
代表人物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代表作
《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
《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
《船山遗书》
主
要
思
想
学术
思想
顾炎武:为学应求真务实,关注国计民生,倡导经世致用。
政治
思想
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限制君权,(言论自由、监督机构)
经济
思想
黄宗羲:批判“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哲学
思想
王夫之:唯物主义(理在气中)
三、评价明清进步思想
1、对儒学:在批判中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对理学的反思、批判)。
2、早期启蒙性质、启迪民智:冲击君主专制。
3、对学风:学以致用。
4、实质: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5、局限:无完整体系 ,社会蓝图相对传统保守,代表利益士大夫,实际效果有限 等等。
比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的影响力?
1、经济:小农经济主体地位;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而西欧?
3、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而西欧?
2、政治:高度强化的专制集权制度的压制。而西欧?
清刚入关,积极进取,新鲜血液。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不同点及原因
中国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
启蒙运动
特点不同
但没有提出建立新社会制度的主张,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批判的同时为资本主义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影响不同
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做了理论准备。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建立
原因
(政/经济/文)
封建专制空前强化
封建统治风雨飘摇;
资本主义萌芽受到严重阻碍,资产阶级未形成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强大(英国进入资产阶级早期革命时代)
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
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封建神学体系受到很大冲击。
高考真题
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
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1)据史料,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4分)
儒家思想理路: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
(2)据史料,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又体现了“新见”?(4分)
新见: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3) 材料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 用此法如何评价?(6分)
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
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评价:积极:黄宗羲鼓吹早期的民主思想,具有历史进步性;
局限:但其思想没有冲破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藩篱,仍属于古代思想范畴。
THANKS
本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