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名师课件(第14课):晚清时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名师课件(第14课):晚清时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7 11:4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总复习
名师课件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专题五 晚清时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课标与高考考点:
1、列举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第12课 
两次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1840—1842)
(一)、原因:
1.根本
2.直接
(二)、战况
(三)、结果
(五)、影响:
(四)、中国败因
鸦片战争前夕的国内外形势
(战争的必然性)
经 济
政 治
军 事
外交
思想观念
中 国
西 方
自然经济农业国
工业革命、工业强国
封建专制、腐败人治
资义民主
法制
装备落后
海防松弛
船坚炮利
战斗力强
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顽固守旧
妄自尊大
开放进取
勇于开拓
中英贸易
中国
英国
呢绒、布匹(很难卖出去 )
茶叶、生丝、瓷器(很畅销)
贸易结果:许多白银流入中国,中国在中英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想一想:英国想如何改变此状况?
走私鸦片
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激增表(单位:千克)
吸食鸦片的中国人
鸦片的危害
1、白银外流,造成财政危机。
2、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
3、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
4、毒害民众身心,削弱军队战斗力。
5、民风日下,社会萧条,滋生罪恶。
虎门销烟
一百多年前 一百多年后
鸦片的危害
林则徐上道光帝折:
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鸦片究竟有什么样的危害呢?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得出结论:(一)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
1.英国的发展与打开中国市场的需要——根本原因
2.禁烟运动 英国武力保护鸦片贸易——直接原因
(二)鸦片战争战况:
(1840-1842)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1841-1842
(三)结果、影响:
南京条约
项目
内容
影响和危害
割地
割占香港岛
赔款
2100万银元
开埠
五口通商
议定关税
关税要与英国商定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师夷长技”新思想萌发,痛苦的近代化进程开始。
1、领事裁判权:指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非法特权。
2、片面最惠国待遇:
①最惠国待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等待遇。
②片面最惠国待遇:指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四)、中国战败的原因
中国:综合国力衰弱
(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军备废弛,思想愚昧,闭关锁国政策使科技落后)
战和不定,组织不力
英国:综合国力强(19世纪完成工业革命后,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科技发达等)
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挡新兴的资本主义。
(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是制度上的差距)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就要亡国
结论:
社会性质: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农—地阶级矛盾
革命任务:反封建
革命性质:农民战争
结论:
社会性质:2半
主要矛盾:2对:外国资本主义—中华民族 封建主义—人民大众
革命任务:2重:反封建/反侵略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0---1919----1949)
(五)、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巨变,近代史开端
战前
政治:独立自主的主权国
经济:自然经济
思想:天朝上国
外交:闭关锁国
战后
政治:主权遭到破坏。打断。
经济:开始解体,卷入市场(成为附庸)
思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萌发
外交:被迫开放
结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近代史的开端。
角度:灾难与危害:开始沦为“2半”社会:( 政治、经济)
客观上:反思,觉醒。进步:( 思想、外交 )
评述:没有鸦片战争,也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的开始?
1.表态:错误的
2.论证说明:
(1)鸦战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
如:战对生产力的破坏,还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灾难。略
(2)但是,客观上也为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如:经济\政治\思想\外交等方面.(具体:略)
(3)在中国明清时期,已经出项近代社会的诸多因素。如:略
所以,如果没有鸦片战争,随着中国的发展,也会走入近代化历程。
3.综上:该观点夸大了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指出观点错误所在)
4.深化(怎么办?) : 看问题的角度: 略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
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经济:工业化城市化
思想文化:解放
生活:文明开化
略: 注意区别列强的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
沦亡、灾难、主权丧失
半殖民地
政治:主权丧失
经济:被卷入—附庸
思想文化:文化侵略
半封建
客观上的进步 (近代化)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一)、原因:
1.根本:进一步发展---进一步要求打开市场
2.直接:修约要求被拒
(二)、经过:1856-1860:英法—俄美 罪行、条约 (略)
(三)、影响:
危害:(1)“2半”加深: 主权丧失更多,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
(2)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人民革命.(清开始成为工具)
客观上:反思与进步:“变局论”与洋务运动开始。
外交:总理衙门(1861)
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中美洲小国)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数量
国名
人口
棉纺织品消费量
比 例
中国
3.6亿
人均 0.75便士
1
洪都拉斯
14600人
人均934.5便士
1246
反映的问题?分析原因?
问题:滞销
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抵制。
消费习惯差异。
鸦片输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购买力。
但英国把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
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
圆明园局部复原图
圆明园劫后遗址
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艺术的结晶,且为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你的感触?
思考题:观察右图,并结合史实分析: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淡水
台湾
琼州
九江
汉口
镇江
南京
营口
天津
上海
福州
厦门
广州
汕头
宁波
继续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
战争性质:侵略、非正义、掠夺战争
扩大
侵略国家:
增多:英国→英法出兵,美俄参与
侵略区域:
扩大:长江以南沿海→深入到内地
危害和影响:
开放的口岸增多(5个→11个);领土、主权更多地遭到破坏,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外反动势力关系:
侵略时间:
延长:两年→四年
根本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练习
1、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片面最惠国待遇 B.领事裁判权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2、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 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A
C
3、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B
4、“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B
5、“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B
THANKS
本节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