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名师课件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专题六: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课标与高考考点:
1、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影响
第17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
一、五四运动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1、国际:(1)(2)
2、国内:(1)—(4)
本课结构
(二)、五四运动的经过及结果
(三)、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精神)
比较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
(一)、背景、条件
(二)、中共“一大”
(三)、中共二大
(四)、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及其失
败教训
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主要面临哪两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 什么是“五九国耻”?“二十一条”的实质是什么?
问题一答案: 主要是日本。
1915年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15年5月9日,除第五条内容外,称帝心切的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的全部内容。这就是“五九国耻”。
“二十一条”实际上是把中国变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从此形成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22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补充:列强侵华:
1915----1922-----1931----1945
日独 共宰割 日本
一、五四运动
日本对中国历来的野心
表现为:
1、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2、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逼迫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3、1914年趁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加紧侵略中国,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章宗祥,曾任驻日公使,多次出卖国家主权,向日本大量借款
陆宗舆参与签订“二十一条”等卖国条约和向日本借款的合同
曹汝霖(亲日派),参与同日本谈判“二十一条”和多次向日本借款
巴黎和会是在英、法、美、日、意五个帝国主义国家操纵下宰割战败国,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分赃会议。
问题:巴黎和会的实质?中国人为什么对它有期许?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
在一战期间,中国参加了英、法、美等协约国方面作战,曾派出了20万劳工参加战争勤务。中国政府作为战胜国,派出了外交总长陆徵祥为首的代表团出席会议,希望借此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
欧美列强做出将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巴黎和会打破了中国人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幻想,中国外交失败。
1、实质: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2、结果:中国外交努力失败
3、说明:弱国无外交、强权即公理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1、国际原因:
2、国内原因:
(1)一战时,日(21条)美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2)俄十月革命推动中国觉醒。(思想)
(1)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激化社会矛盾(根本原因)
(外:卖国;内:混战)
(2)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经\政) 关键因素,必要条件
(3)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思)
(4)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二)、五四运动的经过及结果
1919.5.4--------6月初-----------6月28日
北京
学生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如何评价“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事件?
上海
工人
上海的“三罢”斗争
阶层广泛
精神彻底不妥协
工人起决定作用
特点:
结果:初步胜利:释放\罢免\拒签
北京政府被迫罢免三个卖国贼职务
曹汝霖
陆宗舆
章宗祥
“大会的决定有辱中国,本代表拒绝签署!”
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顾维钧
根据北洋政府的指示,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的《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的结果----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1)释放了被捕的学生;
(2)罢免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3)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政府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中国第一次拒绝了由世界上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
家制定的和约。
(三)、五四运动的意义
4、地位:
1、性质: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2、“五四精神”:
爱国救亡\民主和科学\文化启蒙
3、作用:
促进思想解放,促进马义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奠基
转折点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四)、比较新旧民主主义的异同
1840—1919—1949
同: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任务:反封建反侵略
主力军(群众基础):人民大众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革命目标、前途
结果
群众基础
所属革命范畴
异:
资本主义民主思想(如:三)
马列义、毛思
资级专政。资义
人民民主专政、社义
失败
不断胜利
人民群众
群众基础更广泛深厚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二、共产党初创时期(1919—1924)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及背景
1、思想基础:
马列主义的传播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中国先进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
2、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壮大,独立登上历史舞台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3、组织基础: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建立
4、外部条件:
共产国际帮助与支持
(二)成立及意义
1、中共 “一大”(1921年7月、上海--嘉兴南湖)
上海法租界
浙江嘉兴南湖游船
内容:通过党纲:党的名称、性质、奋斗目标.
成立机构:中央局
布置中心任务: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受苏联模式影响)
意义:焕然一新。 “新”?
新型政党:
新的指导思想 新的奋斗目标
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群众基础更广泛
彻底的革命纲领 新的革命范畴
2、中共 “二大”:1922.7 上海
民主革命纲领:
意义:
反帝、反封、反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
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补充:基于对国情的正确分析而制定出民主革命纲领
社会性质:
革命性质:
革命的对象:
革命的动力:
“2半” (而非资本主义社会)
依据: 内:北洋军阀混战
外:中国是帝国主义共同宰割的半殖民地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而非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帝义+封义 (而非资产阶级)
人民大众(工、农、小资、民资) 资产阶级盟友而非敌人)
3、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及其失败教训
时间:
领导机构:
结果:
构成:
1922.1--1923.2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香港海员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
失败
教训:
练习
1、如图中带★处反映了20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它们的历史作用是( )
A. 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B. 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
C.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D. 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B
2、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其中“组织的反应”的是( )
A. 马思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 B. 江南制造总局的兴办,国民党改组
C. 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党改组 D. 土地革命,五四运动
C
3、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
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
B
4、近代中国社会的主题:
独立 富强
(反侵略、求解放) (追求近代化)
回顾课标与高考高频考点:
1、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影响
你都掌握了么? 加油!!
教学总结
THANKS
本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