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名师课件(第19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上)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名师课件(第19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7 13:3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总复习
名师课件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专题六: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课标与高考考点:
1、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2、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第18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上)
中国近代史的阶段划分
1840
1919
1949
旧(资级)
新(无级)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任务:反封建反侵略
分期:
共党初创
大革命
1919 1924 1927 1937 1945 1949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十年对峙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二次
第三次
土地革命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
一、国共合作
1、原因:
根本:两党当时面临的任务具有一致性
共:吸取“2.7”教训。(“三大”确立方针)
国:孙多次失败而又坚持革命救国。(认识到国民党需要新鲜血液)
外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示;孙实现转变
具体:
2、实现:国民党“一大”(1924.广州)
意义: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补充: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
二、国民大革命概况
1924(兴起) 1925(发展) 1926(高潮) 1927(失败)
前提:合作
共:工农运动
五卅运动
省港大罢工
省港大罢工
国:编建政府和军队
巩固两广革命根据地
北伐战争
上海工人起义
政变:4.12开始破裂
7.15完全破裂
北伐:时间、对象、目的、结果
失败:失败的标志、失败原因、教训
北伐战争:
时间:1926.6-1927.7
对象:吴、孙、张
目标:统一中国
结果:
浙江
福建
郑县
北京
南昌
桂林
南京
直隶
广州
桂林
长沙
安徽
山东



武昌


湖南

西


湖北
浙江






上海
(1)革命形势的推近(珠江→长江流域。)
(2)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消灭吴\孙主力)
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
国民政府:广州→武汉









三、国民大革命失败:1927年
标志:
蒋:上海,“4.12”开始破裂
汪:武汉,“7.15”完全破裂
依据:
根本:
直接:
原因:
客观
主观
教训:
此页缺少内容,请老师修改
“左”倾:不可为而为之
(过高估计自身实力或过分夸大主观能动性)。
右倾:可为而不为之
(过低估计自身实力或过分强调客观条件)。

观点:“革命的阶段论”
保守、“可为而不为之”
实质:理论脱离实际 (落后)


观点:“毕其功于一役”
(2个革命一起抓)
冒进“不可为而为之”
实质:左: 超越
正确办法 :理论联系实际
国共十年对峙期(1927-1937)
一、国共对峙
(一)、中共探索民主革命道路:(27—30年代初)
从军事上纠错 → 从思想上和组织上纠错 → 从革命的方向\道路上纠错
三大起义 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
补充
秋收起义过程:
攻长沙受挫→文加市决策→三湾改编→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星火燎原→ 1931瑞金
为什么选择在井冈山?
地理 地势 物产 群众基础
1、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注意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含义: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井冈山道路)
具体内容:
党的领导(前提)
土地革命
(基本内容)
武装斗争
(斗争形式)
根据地建设
(战略基地)
中国为何要走农村包围城市这条道路? 评价?
原因:总:由国情决定“2半”
具体:经济:自然经济,农业国(主力农民), 群众基础好。
资义经济薄弱,工人阶弱小。
政治:分而治之,农村我能生存。
评价:是马列与我国情结合的产物,是正确的,是革命成功的保障。
蒋介石的反应如何?
蒋的大围剿
1928到1930年先后建立十几个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红军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
红色根据分布的特点?原因?
分布:南方、农村、省与省交界处、被分割,未连接一片。
原因:
农村:自然经济
交界:远离敌人力量强大城市。
南方:群众基础较好。
被隔离:因为落后,交通不便。
(二)、红军的长征
1、原因:王明“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过程:略
3、胜利:红一军(中央红军)34.10-35.10陕北会师
会宁大会师:36.10 (1.2.4军)
37年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建立
4、胜利的意义:
5、长征精神
瑞金1934.10
会宁
遵义
陕北 1935.10
遵义会议旧址
赤水
雪山
草地
大渡河
渡过金沙江
金沙江
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
强渡大渡河红军战士雕像
爬雪山
过草地
会宁会师楼.1936.10
补充知识:遵义会议:(35.1.15-17政治局扩大会议)
背景:
内容:
意义:
(1)第5次反围剿失败;
(2)长征初期陷入危局
纠“左”;肯定毛
(改组中央领导机构,毛重回中央领导岗位.)
(1)是党和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在军事上、组织上纠左,肯定毛路线)
(2)是共产党成熟的标志。
思考: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具体表现?
对革命:保存骨干、火种、精华、经受锻炼、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革命胜利。
对时局:有利于开创抗日新局面。
长征胜利的意义
长征,几乎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总共有十五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36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剩下来的一百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有56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每走114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即近24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思考:长征精神 ?
实事求是、生命高于 一切(生存,不硬拼。)
路线、方向决定一切
顽强的毅力
乐观向上 \奉献 \ 团结\ 敢于牺牲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国共十年对峙期(1927-1937)
二、日本侵华与国共关系由对立走向合作
线索:日本侵华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国共关系:由对立走向合作
31“9.18”——35“华北事变”
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西安事变
国:不抵抗日本 国:有抗日的可能性 原因:
围剿红军
共:探索道路 共:倡议统一战线 和平解决的意义:
反围剿 说明了什么?
(一)、日本侵华
1931 .9.18事变: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1935,华北事变: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日军在沈阳城墙上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
九一八事变元凶板垣征四郎
勿忘国耻
东三省沦亡
东三省沦亡
华北危急!!
(二)、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双12事变)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
统一战线政策感召
国民党分化
和解的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启发:求同存异、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日本侵华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国共关系
分裂对峙
主要矛盾: →西安事变
1927年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
1935年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1931年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国民党:屠杀、镇压、围剿 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 破产
共产党:反蒋 反蒋抗日 逼蒋抗日 实现
武装反抗
反“围剿”
土地革命
合作抗日
练习
1、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治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A
2、《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 “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滨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
3、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B
回顾课标与高考高频考点:
1、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2、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你都掌握了么? 加油!!
教学总结
THANKS
本节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