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名师课件(第23课):西学东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名师课件(第23课):西学东渐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7 13:4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总复习
名师课件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课标与高考考点: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掌握维新变法思想和三民主义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中国
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文化,因交融而激扬;思想,因交流而进步
第22课 
西学东渐
专题八: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知识衔接:什么叫西学?
所谓西学,是指近代的西方科学知识、社会知识。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是指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国初期两个时期之中,欧美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思考:明朝后期在传播西学上哪两个人起了重大作用?
利玛窦
徐光启 著有《农政全书》
鸦片战争时的道光帝
“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
——“中国中心论”
清朝时期——长期执行闭关锁国政策
统治者闭目塞听,虚骄自大,愚昧无知
关于西学东渐
1、释义:西方学术思想逐渐向东方传播的过程
2、两个阶段:
时间
明末清初
晚清民初(1840~1919)
传播途径
传教士来华宣传
传教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救国.借鉴
国人对西学的态度
拒绝---逐渐接受 ---甚至要求全盘西化
学习层面
器物---------制度---------思想观念
派别

实践

3、交流的影响:交流与碰撞,对中国的政治、 经济、文化学术等产生重大影响。
本课结构
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中体西用”,兴办洋务
器物层面
革命派:暴力革命,创民主共和国
激进派: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启发民主觉悟;
传播马克思主义
无产阶级中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制度层面,思想观念
维新派:“君主立宪”,变法维新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宣传介绍西学阶段)
(一)、背景
1、鸦战战败的刺激与反思
2、战后世界的联系增多
3、目的:救亡图存
以新眼光审视世界。(长期“贵华夏”“贱夷狄”的外交观,对外界懵然不知)
(二)、主要代表及思想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活动:设译馆、译《各国律例》编《四洲志》
2、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三)、评价
积极:开启“开眼看世界”的先河;学习西方御侮自强成为近代思想主流。
局限:层面、根本目的、影响力、阶级属性。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学习西学:实践器物阶段)
(一)、背景
1、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及战败后列强加强对中国经济和政治侵略;太平天国运动的威胁
2、西学的传播扩大,中外文化的碰撞
3、在如何维护清朝统治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
洋务派及顽固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焦点、实质)。
(二)、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采用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近代科学技术,进行洋务运动,来挽救清王朝。
简单的说就是在维护固有的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科技文化,实现自强求富。
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体用之争
洋务派(中体西用)
顽固派(体用不变)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坚守“夷夏”精神,原封不动保持文化格局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反对“西学为用”“师事夷人”
“力师西法”求强求富
“异端邪说”“败坏人心”
提示:
①阶级属性同------根本目的同:维护统治。
②对待西学的态度异:学习----排斥。
举一反三: 洋务派与抵抗派异同?
(三)、洋务派的实践:
1、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2、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3、创办近代海军
4、创办新式教育(学堂,派遣留学生)
(四)、对“体用之争”的评价:
1、冲击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舆论环境
2、推动洋务运动开展
3、局限于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器物层面,甲午战败宣告中体西用的破产
三、维新思潮(60—90):学习西方制度(君主立宪制)
(一)、早期维新思想(19C60、70S)
1、背景
2、主要代表:王韬、郑观应
3、主张:
(1)初始立场:最初都支持“中体西用”
(2)思想演变:中法战争后
A、政治: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
B、经济:办工商业,与外国商战;
C、文化:兴办学校,学西方自然科学。
4、评价:
(1)积极:探索层面进步 (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为康梁奠基。
(2)局限:没成完整的理论;未实践,效果有限。
(二)、维新思想发展(19C 90S)
1、背景:
(1)经济基础: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形成、壮大
(3)个人:先进人士西学知识增长
(4)时代: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加深
2、代表人物及主张:
维新派的主张、西学活动及影响
人物
主要活动及主张
代表论著
影响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办学堂研究维新理论,借中学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为维新变法思想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的理论依据
宣传民主思想和君主立宪
《变法通议》
维新派的宣传家
抨击纲常礼教,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倡导男女平等
《仁学》
批判纲常礼教最为激烈
翻译西方书籍,人民享有自由权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
《天演论》
系统介绍西方近代文化的第一人
(二)、维新思想发展(19C 90S)
补充: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原因:
3、维新派和顽固势力(包括洋务派)论战
(1)内容:(变法;兴民权、君主立宪;废八股、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2)作用:传播维新;
思想解放;
开辟文化新路
(3)实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第一次交锋
小结
概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第一阶段: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翻译介绍西方的地理、法律等学说,开始学习西方的第一步。
第二阶段:洋务派大规模地运用和采纳西学,开展洋务运动、与顽固派的争论,推进西学的传播。
第三阶段: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在吸取、借鉴和批判前人的基础上,主张学习借鉴西方制度,要求变法革新,通过著述、翻译、办报等活动,极大地解放思想。
练习
1、下列关于林则徐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近代向国内介绍西方情况的第一人
③《四洲志》与《海国图志》的作者 ④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C
2.体用之争的分歧在于( )
A.是否要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儒家思想 B.是否要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C.是否要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D.是否要改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
C
练习
3、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 )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B.借用儒家思想托古改制
C.以孔子名义否定专制思想 D.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D
4.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主张有根本区别的是( )
A.鼓励开矿建厂 B.改革教育制度
C.改革政治制度 D.抵制农民起义
C
回顾课标与高考高频考点: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掌握维新变法思想和三民主义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中
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你都掌握了么? 加油!!
教学总结
THANKS
本节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