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名师课件(第25课):新文化运动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名师课件(第25课):新文化运动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7 13:5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总复习
名师课件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专题八: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课标与高考考点:
1、掌握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
2、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第24课 
新文化运动
革命……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人格的觉醒。
—梁启超
“新”?
从态度和内容看:(1-3)
思想革命\文学革命(形式\内容)\后期新思想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外: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
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15年5月9日 袁世凯承认“二十一条”
1、原因:内:(1)经济:民资进一步发展
(2)政治:资级进一步壮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3)思想: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
(4)直接:袁尊孔复古逆流。倒行逆施
经济\政治\思想 三者的关联
1914年,袁世凯祭孔祀天
经济\政治\思想 三者的关联
2、概况
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
代表人物:
前期思想:
主要阵地:
主要阵地: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等
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
《新青年》
北京大学(方针及实质) ?
走进北大
“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派……听他们自由发展。”
——蔡元培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实质:鼓励新思想的传播
1917年鲁迅为北大设计的校徽
北京大学:
创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为现名,是近现代中国进步思想和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
走进北大
辜鸿铭
蔡元培
胡适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民主和科学
青年界之金针!
青年的良师益友。
……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陈独秀
“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陈独秀
提倡 民主
反对 专制
提倡 科学
反对 迷信
提倡 新道德
反对 旧道德
“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陈独秀
提倡 新文学
反对 旧文学
“打倒孔家店”
新道德、旧道德是指什么?
新道德:自由、平等、独立
旧道德:封建纲常伦理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鲁迅与《狂人日记》
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揭露“忠、孝、节”伦理道德的危害
古代社会,女子多被当作男人的物品,或杀或吃,都无不可;男人死后,和他喜欢的宝贝、日用的兵器一同殉葬,更无不可。… …大抵因为寡妇是鬼妻,有亡魂跟着,所以无人敢要,并非要她不事二夫。这样风俗,现在的社会里有……”
—鲁迅《我之节烈观》
崇尚刚健自强、刻苦勤劳的精神
提倡天下大同、以天下为已任、克已奉公
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强调天人和谐、贵和尚中的思想
提倡“民本”与“德治”
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
优秀的文学、艺术、科技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维护专制的纲常礼教
压抑人性“存天理、灭人欲”
摧残妇女的“三从四德”
扼杀创造力的“八股取士”
宣扬迷信思想培养奴才意识
如何对待中外文化?
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 ……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
——毛泽东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口号?(12分)
1、表态:片面的(2分)
2、评价:
从背景看目的
尊孔复古(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
宣传资本主义文化,民主政治、救亡图存。
含义:全盘清算封建传统文化。
作用:积极:利于西学传播,社会文明进步。
局限:不利于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吸收。
3、综上:口号在当时是激进的\可以理解的,但是片面的,且不适合于今天。
4、看问题的正确方法:既—又;
全面辨证多角度理性\扬弃。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中国第一首白话诗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远。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胡适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天啊!我要和你相爱,一辈子也不断绝。除非是山没有了丘陵,长江、黄河都干枯了,冬天雷声隆隆,夏天下起了大雪,天与地合到一起,我才敢同您断绝!
文化平民化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白话文)的推动不断深入。
平民教育的发展;
白话文学推广。
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德先生”“赛先生”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打倒孔家店”(儒)
鲁迅与《狂人日记》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胡适与白话文
“文化平民化”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思想革命
文学革命
+
“四提倡,四反对”
三、评价新文化运动(主要指前期)
1、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文化革新运动。
2、作用:总:思想解放、文化启蒙、文化普及、新武器。
具体的积极性:
(1)废: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在政治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彻底动摇传统礼教
的思想统治地位。
(2)立:大力弘扬资本主义文化(民主科学)
弘扬文学革命—文学平民化—促进文化的繁荣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和共产党奠基的,找到根本改造旧中国的思想武器。
局限性:
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有些偏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阶层及影响力:未深入到工农群众中去,其影响力有限。
练习
蔡元培:
材料:1894-1899年的6年里,蔡元培广泛涉猎西学书籍,涉及政治、文化、自然科学。1907年,赴德国留学,深感教育在国家崛起中的作用,从他写下的《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可知:“我国输入欧化,六十年矣。始而造兵,继而练兵,继而变法,最后乃始知教育之必要。”
1898年底,蔡元培出任绍郡中西学堂(绍兴一中前身)总理(即校长)。期间,学堂课程除了讲授中国文学、经学和历史之外,还开设了西洋学科,为学生提供多元化选择。1901年,受聘担任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特班生教习,规定学生自己读书,鼓励学生练习演说,注意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
1912年,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力主义教育(物理、地理、算学、木工等皆在此列)、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突出强调积极进取)、美感教育(以美育取代宗教,旨在宣传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皆今日教育所不可偏废”五育并举的思想。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就任后开始整顿校风,聘请著名学者,针对北大存在的各种思潮,提出“思想只有,兼容并包”的方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蔡元培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6分)
原因:?个人成长经历;
?西方近代教育的影响示范;
?对近代向西方学习历程的反思;
?民族危机加深救国需要;
?个人的从教经历及教育教学经验总结。(答3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蔡元培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9分)
影响:?推动了教育近代化;
课程体系和教育理念影响深远:促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新式人才;也有帮助于提高教师素质。促进西学传播。
?提高了教育在救国救民道路探索中的地位及重要性。
? 促进了北大的发展,使北大成为世界著名大学。
对学生\对教师、对学校\对中国教育地位等角度。
梁启超:
梁启超在1902年发表了《新史学》,首先提出“新史学”概念,并倡导“史界革命”,认为“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他提出“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他几近全盘否定旧史学,认为封建史学有“四弊”(?四弊:?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 主张用“民史”即以写出民族群体之兴衰取代旧史之“君史”;他还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融于新史学思想,以取代旧史“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提出历史学科应该广泛吸取多学科的先进方法,进行综合研究。至此,中国史学开始摆脱二千余年的传统,揭开了近代中国史学发展的序幕。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7分)
(1)特点 : 与亡国图存相结合,具有现实行和爱国性;否定封建旧史学; 史学研究大众化;中西思想
融合;提出跨学科的治史方法,历史研究综合化,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
(2)评价:积极性:对史学:提出新的范围\方法\理念等,推动史学研究的近代化。
对思想:借助批判旧史学,批判君主专制,宣传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思想解放,体现其反封建
的进步性和史学救国爱国精神。
局限性:对就史学的全盘批判值得商榷;他提出的新史学理论本身不成熟和过于粗糙,缺乏可操作性。
实质:资产阶级的爱国的进步的新思想。
简介 辜鸿铭(1856—1928):
祖籍福建厦门,他精通英、法、德等9种语言,他将中国经典古籍《论语》、《中庸》、《大学》等译成英文,在清末民初的中书英译中最享盛誉。他“长于西学,而服膺(牢记\信奉)古训”,独尊孔子,却又放荡不羁,敢讽慈禧“万寿无疆,百姓遭殃”,敢骂袁世凯为“贱种”。时人称他为“怪杰”。北大讲学时,学生印象最深的要算那条拖在他脑后的长辫子了,学生嘲笑他,他反唇相讥:“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辜鸿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辜鸿铭认为,中华民族养成了一种重感情、求忠厚、温良恭俭让的君子风度,是主“王道”的文化。而欧美一味恃强,是主“霸道的文化”,终致“酿成千古未有之战祸,饱受夫创巨痛深之苦。”其解决办法还得仰靠中国文化。他还说:“忠信,笃敬,德也,此中国之所长也;大舰、巨炮、力也,此西洋各国之所长也。”正因为中国人讲求精神,所以辜鸿铭认为中国史永不衰老的民族。而欧洲人,由于缺乏精神生活,空虚无聊,经常处于“感情与理智”、“心肠与头脑”的冲突之中,面对严重民族危机,辜鸿铭强调:“所恃以御侮而救亡者,独有以德服人之一理而已”。辜鸿铭对中国士大夫的两种极端心理给予批评:“自来我中国士大夫夜郎自大,其贻讥外人固不足怪,惟今日慕欧化者,又何前倨而后恭也。”
——据马克锋《中国近代文化思与辩》等整理
(2)结合清末民初的时代背景,简要评析辜鸿铭的文化观。(9分)
(1)根据材料,概述辜鸿铭的文化观。(6分)
文化观:中国传统文化主“王道”,重精神,西方文化主“霸道”,重物质与技术; 中国传统文化优于西方文化;
用中国文化改造西方文化;
用传统文化作为强国御侮之道;
既反对顽固排外,又反对迷信欧化。(3点,6分)
背景:清末民初,政局动荡,列强侵凌,民族危机严重;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严重危机;
各种救国思潮先后登场,中国思想界矛盾与冲突激烈。(4分,答2点)
评价:积极:具有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的积极作用。(3分)
作为传统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作出重大贡献,
局限:但他反对西方文化,忽视西方工业文明的优势,一味强调精神至上,这对中国学习西方走近代化道路
又具有消极作用。(2分)
回顾课标与高考高频考点:
1、掌握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
2、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你都掌握了么? 加油!!
教学总结
THANKS
本节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