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名师课件(第30课):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改革开放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名师课件(第30课):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改革开放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7 14:1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总复习
名师课件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第29课 
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改革开放
专题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课标与高考考点: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
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意义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放上
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不走寻常路
经济体制改革
思路决定出路
敢问路在何方
走自己的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农村包围城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2)含义:
前提:
内容:
目的:
目标:
实质:
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关于经济体制: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计划→市场)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计划—市场)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思路决定出路(1978年12月)
1、提出背景:(1) “文革”结束,“2个凡是”的“左”的错误,百业待举;
(2)“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解放了思想 (奠定思想基础)
2、内容:
(1)思想路线:教条主义→实事求是
(2)政治路线(工作重心转移):阶级斗争→ 经济建设(4个现代化);改革开放
(3)组织路线:决定审查纠正冤假错案
( 外交 ):革命外交(片面强调自力更生)→全方位\宽领域\多边外交
3、意义:
(1)是重大转折:开启了新局面\新时期 :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建设道路
(2)形成“邓小平二代”领导集体。
(3)基本路线也初步形成。
材料一:“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 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邓小平
材料二:在农村实行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集体劳动,统一经营,平均分配,吃“大锅饭”,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生产缓慢,到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达到1957年水平,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材料三: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神情隐秘而带悲壮地签订了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探究一:中国的经济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二、敢问路在何方: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1、 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农业地位:农业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为解决民生和稳定社会的需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
农村现状:生产力水平低,民生贫困。(农业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关键)。
农村体制:人民公社旧体制(一大二公),挫伤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
改革先声与示范借鉴:在农村改革前,有些地方的农民(特别是安徽、四川)已经实行包干到户而且卓有成效。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18户户主签字 )
—小岗村18户的“秘密协定”(1978年12月)
2、改革内容
第一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管理方式)
进程:
含义(特征):
安徽、四川→全国推行
土地公有制(前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改革经营管理方式)。
意义:
积极:?调动积极性(温饱)解放生产力;
?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局限:规模小,技术推广困难,制约发展。
请你来诊断
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历史小论文,请你来批阅。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和农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并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要,它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问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无法使农民致富,农村的劳动力大量节省出来,那么该如何解决农民致富和农村剩余的劳动力的问题呢?
对策:离土不离乡,就地解决,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乡镇企业的竹编手工业生产
广东乡镇企业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第一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管理方式)(含义、意义)。
该文件指导农村改革迈出以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调整产业结构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步。
第二步:发展乡镇企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合作经济)。
做法:离土不离乡。
作用:推动城镇化,也是致富新路。
农业改革的方向:现代化农业:“三化”: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知识回顾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原因
核心内容
意义
土地改革(50-52)
封建土地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
地主私有

农民私有,个体劳作
解放生产力,开辟农业\工业化发展道路
农业合作化(53-56)
小农经济阻碍国民经济发展,难满足工业化建设需要
私有制
公有制
集体劳作
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58)
片面追求高速度
“一大二公”
挫伤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78--)
吸取教训,改革体制
土地公有,包产到户,自主经营
调动积极性,农业大发展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
2、中心环节:
4、作用:
3、过程:
旧体制的弊端;农村改革的示范推动
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
试点——84年全面展开——92年深化
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增强了企业实力;国有资产大幅增加
改革付出的代价:
城市:企业职工下岗
农村:田园荒芜\留守儿童\乡镇企业倒闭等
如何解决?
2011年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共有69家公司入选《财富》杂志排出的全球500强,超过了日本,仅次于美国(133家),再创历史新高。有3家中国企业进入前10名,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国家电网分别位列第5、第6和第7位。
结合材料说明改革特点:
特点:逐步推进、不断深化。
1.从农村到城市
2.群众自发到中央肯定、推动。
3.从试点到全国推广深入。
4.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
四、 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
特征: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3)国家的有力宏观调控
四、 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过程:
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
宪法保证: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完善创新: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中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
格局基本形成。
2002 中国入世。
2、意义:
(1)对中国: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民生改善、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2)对世界: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
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
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探究
有人认为:“计划是社会主义的”“市场是资本主义的”,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提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发展乡镇企业
:国有企业改革
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归纳:
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需要,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五、对外开放
(一)、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必要性:
1、历史原因:经验教训的吸取
2、现实原因: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要求与推动(为了适应潮流)
可能性:有利条件:先进的交通技术;
客观:国力日益强盛;70年代以来的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主观:个人因素:领导人的眼界、睿智。
根本目的: 发展社义生产力,富强中国之需。
问题:怎么开放 ?
除深圳外我国还有哪些经济特区?
为什么要在这些地区建立特区?

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有怎样的特点?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在这些地区建立特区原因:
(1)交通:地理位置优势:重要陆路通道或海运港口。
(2)侨乡:吸引外资(离香港、澳门、台湾较近)。
(3)历史:开放传统,观念新。
经济特区“特”: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较大的管理权限,市场调节为主,多种所有制)。
目的:吸外资,学习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前提:独立自主平等互利(无损主权,正常交流)。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经济特区(4个)1980年+1987海南省;
2、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14个)84年;
4、开发浦东 92年
5、开放沿江、沿边、省会城市
3、沿海经济开放区(4个)85年
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环渤海湾地区
浦东
1984年,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上海、南通、连云港、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获得了经济特区的部分优惠政策,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环勃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区。
1988年海南省成为经济特区
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珠江三角洲
闽南三角区
长江三角洲
环渤海地区
(三)、特点
地域: 从沿海到内地,从东到中西部。
结构: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形式灵活多样。
全方位、宽领域是指:
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对社会主义国家,不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不仅经济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不同制度与经济水平、开放的领域)
多层次是指:
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沿边城市以及内陆地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对内: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对外:适应并推动全球化趋势。
(四)、意义
开放与思想解放的互动
外国媒体眼中的中国改革开放的“风向标”:
1979年10月,袁运生创作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中大胆绘入3个沐浴的傣家女裸体,画作经邓小平首肯展出。海外媒体称,"中国在公共场所的墙壁上出现了女人体,预示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
艺术界将机场壁画与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并称为建国后最重要的两件艺术品。
壁画出现后一个多月,首都机场门前的广场上停满了载客前来参观的大巴,人们拥进裸女人体壁画所在的餐厅,迫不及待地一睹究竟。袁运生与他的壁画便卷入风波。美术界中开始有人对画作中出现的裸体表示质疑,赞成者与反对者相持不下,争论逐渐升级,上升到政治层面。《泼水节—生命的赞歌》中的三个裸体从此不得不披上一层透明的纱衣。
1982年,袁运生出国后,机场壁画前立起一堵三合板做的假墙封住浴女画面。直到1990年,这堵假墙才被拆除。机场壁画与袁运生的曲折命运折射着转型期艺术的处境与观念的变革。
引起争议的英国电影《水晶鞋和玫瑰花》
1979年,《大众电影》杂志第五期封底中采用了男女主人公拥吻的照片,结果引发了一场关于接吻是否属于资产阶级堕落行为的大讨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开出版物上首次出现接吻照片)
1979年前的深圳
开放后的深圳
阅读材料,对观点进行评析?
深圳特区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但是,有人说,先辈用鲜血换回来的红土地正在变黑。深圳除了九龙海关还挂着五星红旗,其他一切都资本主义化了。甚至北京某机关权威内参刊出题为《旧租界的由来》的重头文章,把特区比作是"旧租界的复活"或是"资本主义的复活"。对此,邓小平说:“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我要去看个究竟,特区是我倡议的,不能出乱子,否则我要负责”。
示例:
1、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表态:错
2、说明:(1)深圳是怎么做的?(即开放的含义\前提)
   只是体制的转变即市场与计划并非"社""资"的本质区别。
   (2)社会主义的本质:“3个有利于":生产力+国力+生活水平
3、开放中的问题:贫富不均\制度不健全的漏洞等等确实存在。
如何应对?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健全体制与制度。
4、认识深化: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等。
(五)、深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2月11日)
1、性质:
2、过程:
3、影响:
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1981年——1986年——2001
对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机遇大于挑战。
(1)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台阶。
(2)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对世界: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想一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
1、为中国经济创造了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
2、有利于维护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权利。
3、世界市场对中国的开放,将使中国享有各国开放市场带来的机会和好处,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发国内国
际两个市场,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加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挑战:
1、随着关税降低和市场的扩大开放,国外先进的产品和服务将大量涌入中国 ,这将使中国落后的企业和产业面
临严峻的考验。
2、面对西方高科技、高技术产品的竞争,中国会有许多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的企业,面临着挑战。
3、中国的失业人口也有上升的可能。
小结
对外开放的历史意义
(1)经济上:有利于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发展。
(3)科学文化上:加强对外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快我国科技、教育、
文化事业的发展 。
(2)政治上:加强与友好国家以及各国人民的交往,创造良好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这也有利于我国的改革
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结论:是加速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练习
1、(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黑吉两省六校期中联考)作为世界上最出名的一只老鼠和鸭子,“米奇”和“唐纳”于1984年首次踏上中国大陆之旅,就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赢得孩子们的喜爱,成为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卡通明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引进美国动画片。这反映出( )
A.中美文化互动更加频繁 B.传统文化受到严峻挑战
C.中外文化交流障碍消除 D.对外开放触及文化领域
D
2、(山东省枣庄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1992年“改革”层面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相对应的“开放”层面是( )
A. 四个经济特区 B.14个沿海开放城市
C. 形成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D.重点开发上海浦东
D
4、(长春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外资到上海去,当然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下列改革措施直接得益于此讲话精神的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国企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D.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
3、(2017届湖南省百所重点中学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历史)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4年《世界投资报告》称:中国流向国外的投资预计将超过流入国内的投资。这反映出中国( )
A.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化 B.对外贸易维持了顺差局面
C.重视进行资本的分化整合 D.市场经济有较强的排他性
A
6、(2016·湖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下图为1972—1988年中美贸易统计表(单位:百万美元),据此可知( )
A.文化大革命期间中美经贸往来和外交关系严重受阻
B.与苏争霸处守势导致80年代美对华贸易出现逆差
C.中国外交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变化推动中美贸易发展
D.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动推动中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D
5、(湖北优质高中高三联考)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策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广东有一个说法: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然而在1992年,广东人仍然担心来自北京的黄灯和红灯,他们亟想看到绿灯信号。1992年广东看到的第一个绿灯信号是( )
A.《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中共中央、国务院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
D.“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D
8、(2016·湖北荆州一模)1979年,国务院183号文件指出:农工商联合企业有权对已经完成购销任务的农产品自行组织加工生产,各相关部门应当将这种加工生产纳入计划范围,对其进行所需物质的供应。材料表明我国农工商联合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是( )
A.在计划经济主导下,具有一定自主权 B.以市场为导向,享有独立自主权
C.执行国家统购统销的计划生产任务 D.高度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统一
C
7、(2016·湖北荆州一模)据统计,1997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86.9%,同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世界平均比重为73%,发展中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平均比重为59%。据此可以推出( )
A.欧美发达国家制造业开始衰落 B.我国工业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C.世界制造业中心实现向中国转移 D.改革开放加快中国工业化进程
A
10、(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新高三起点考试)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重新界定了经济特区的“特”:“保持经济特区优势的立足点,…主要应通过深化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法制规范…”。这一定位的时代背景是( )
A.围绕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 B.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差距消失
C.平等竞争的统一国内市场完全形成 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
D
9、(2016·湖北武汉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13)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1982年宪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的说法,这典型说明( )
A.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 B.中国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C.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法制建设
D
你都掌握了么? 加油!!
教学总结
课标与高考考点: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
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意义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放上
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THANKS
本节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