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名师课件(第33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名师课件(第33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7 14:2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总复习
名师课件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专题十三: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
课标与高考考点:
1、掌握新中国科技成就史实
2、理解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
第32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本课结构
新中国科技成就
两弹一星
“东方魔稻”
“银河”系列计算机
“神舟”号飞船
取得成就的原因
国家的独立(保障)
党和政府的重视
经济实力的增强
科学家的努力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后备:教育重视与发展
影响
振奋了民族精神
增强了综合国力
生活方式等改变
一、中国科技的第一个里程碑——两弹一星
1、背景及目的: 思考:为什么要重视发展国防高科技?
(1) 建国初重工业落后的现状
概念:原子弹即核弹。原子弹包括铀弹、钚(bù)弹、氢弹三种,(按照炸弹中填料的不同来区分。)
核弹(不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必须与运载工具(导弹)相结合,才能形成战斗力。没有相对应的
投送能力,等于瞎掰。
我们能造什么?我们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造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2)建国初面临的险恶的国际国内环境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拒不承认;1950年12月2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全面禁运;1954年12月,美国同蒋介石集团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并支持蒋军对大陆和沿海进行军事骚扰。
国际:美苏两极对峙,争霸,威胁和平。
美国仇视遏制中国;苏联承认中国。(美帝: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
国内:经济残破,政权还待巩固。
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材料一: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3)发展高科技成果重要性:能反映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材料二: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新华社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明确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4)发展高科技的目的:打破核垄断、核威胁,维护国家安全,世界和平。
2、新中国的国防科技成就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
1966年10月27日,装载着核弹头的导弹成功发射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
3、我国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意义:
(1)、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核威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营造了安定环境,有利于世界和平。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为高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基。
注意:1978年前后科研主要目的:
前:政治目的;
后:经济目的。
二、“东方魔稻”:杂交水稻
1、原因:温饱问题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
2、突破:
(1)理论上:打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
(2)1973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
3、意义:“东方魔稻”有助于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袁隆平是一个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中国农民为什么要这么说?
邓小平领导制定改革开放的方针,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积极性、生产力。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出现,提高了粮食产量,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三、中国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就:
1983年12月22日 ,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达1亿次以上的计算机——“银河—Ⅰ”在长沙研制成功。
1992年11月19日 ,“银河—Ⅱ”10亿次巨型计算机在长沙通过国家鉴定。
1997年6月19日 ,“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在北京通过国家鉴定。
2009年10月29日中国成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
意义:(1)标志着中国进入先进国行列;
(2)推动了信息化、工业化、生产力的发展。
四、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发展
1、标志性成就: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意义:
(1)地位:是继“两弹一星”之后中国的又一个里程碑。
(2)对经济科技: 它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带动了高新科技和相关领域的发展。
(3)对国家地位:提高国际影响力,极大的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材料一:[美]经济学家 唐·帕尔伯格: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材料二:美国、欧洲的一些航天专家纷纷对“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发表评论。“这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中国已成为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天的国家,这令世界出现太空新秩序。它向世界宣示,中国有技术和财力将航天员送上天。”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评论:“中国的航天计划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中国展示了强大的航天技术能力。西班牙《世界报》评论说:“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
请记住航天英雄的名字
2003年,中国‘神5’
杨利伟
1961年4月12日发射“东方”1号宇宙载人飞船,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1969年美国 “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
探究: 新中国科技取得成就的原因?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向科学进军”, 1949年11月,成立了以郭沫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逐步建成了由中央各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
1956年,中国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把发展以原子弹、导弹为代表的尖端科技放在突出位置。
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做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原因1:国家独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前提)。
原因2:党和政府重视科技。
原因3:教育的发展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后备人才基础)。
材料二:20世纪中期以后,以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世界性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
为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取得“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原因4:对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吸收运用。
原因5: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工作,取得了卓越成就。
原因6: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增强 (物质基础)。
小结:取得成就的原因
1、国家的独立,制度建立(保障)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3、经济实力的增强(物质基础)
4、科学家的努力(主观)
6、后备:教育发展重视(人才贮备)
5、党和政府的重视:“科教兴国”
历史会永远记住他们
“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钱学森
陈赓大将问:“钱先生,您看我们能不能自己造出火箭、导弹来?” 钱学森说:“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同样能造得出来。”中国的科技人员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就是这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业绩。
爱国热情\自力更生\大力协同\科学求是\努力攀登
“两弹元勋”邓稼先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9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
“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 ——鲁迅
民族脊梁
举一反三
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即近代科学),而中国在16—18世纪却没有产生现代科学。而近代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现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
问题:16—18世纪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类似于同一时期的现代(近代)自然科学?
参考答案:
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阻碍。
具体原因:从经济形态、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外交等各方面思考。
课堂小结
新中国科技成就
两弹一星
“东方魔稻”
“银河”系列计算机
“神舟”号飞船
取得成就的原因
国家的独立(保障)
党和政府的重视
经济实力的增强
科学家的努力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后备:教育重视与发展
影响
振奋了民族精神
增强了综合国力
生活方式等改变
练习
科学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既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也能改造人的客观世界,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动物的分类基本上是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顺序排列的,还注意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记载了一些遗传和变异的现象。但他的认识没有得到重视,也没有人沿着他的道路继续研究下去。?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正式出版。该书用大量事实论证了自然界生物是不断进化的,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这就是震撼世界并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进化论。
(1)依据材料一指出李时珍和达尔文在生物进化方面认识及影响上的差异。(2分)
答案:李时珍的认识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没有产生广泛的影响。达尔文的进化论形成了系统完整的
理论,并产生巨大影响。(2分)
材料二:此时的宇宙被描述成运动中的物质,受到充满宇宙的无形的力的控制,无论是地面还是天空,这些力可用数学方式表现出来。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一颗行星。
   ——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
(2)材料一中的“普遍法则” 指的是什么?(1分)以该法则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产生了哪些影响?(3分)
答案:普遍法则是指万有引力定律;(1分)
影响:标志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引发第一次技术革命(工业革命)、为法国启蒙思想奠定科学基础、为唯
物主义哲学奠定科学基础等。(3分)
材料三: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为物理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爱因斯坦本人成为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从相对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著名的质量能量公式,为核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二战爆发后,爱因斯坦向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建议,应抢在纳粹之前研制出原子弹。……但当他得知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居民伤亡惨重时,感到非常痛心,他说:“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后悔当初从事科研,“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
(3)依据材料三分析爱因斯坦通报核裂变的用意及对研发核武器态度的变化?(2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爱因斯坦对待研发原子弹前后态度变化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爱因斯
坦通报核裂变的意图是从尽快结束战争:消灭德国法西斯;后来变化:由支持到反对。
答案:意图:消灭德国法西斯;变化:支持到反对(2分)
材料四: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 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
材料五: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为基本任务;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际环境也趋于缓和。
(4) 材料四、五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主导思想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侧重点:材料四,军事政治,以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材料五,经济,科技成果商品化(2分) 
原因:材料四: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两极对峙,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
生的人民政权;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材料五:略
材料六: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5)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4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科技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科
技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可以从环境、社会、伦理等方面加以归纳即可。第二问可以从观念的改变:确保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科技发展等方面加以归纳。
答案:科技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社会、伦理等问题。(1分)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下进一步提
高科技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分)
1、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科技成就是( )
A.核武器研制成功????????? ?? B.杂交水稻研制成功
C.“银河-1”型机问世??????? ? D.“东方红-1”号送入太空
A
2、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是:( )
A.世界性的植树造林运动?? ???? B.中国杂交水稻的培育
C.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共识??? D.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
B
3、标志着我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的是:( )
A.1978年巨型计算机研制工作开始起步 B.1983年“银河-1”巨型计算机诞生
C.1993年“银河-11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D. 1997年“银河-111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B
4、2008年9月27日,宇航员翟志刚进行了太空行走,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表明中国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在欧洲和日本前面的标志性事件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神舟5号”发射成功 D.“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C
5、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不同历史话语。在人类科技发展的历程中,先后出现了下列科技词语,按时间顺序排列为( )
①电子计算机 ②经典物理学的危机 ③人造地球卫星 ④杂交水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①③④? D.④①②③
C
6、“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现实意义是( )???
A.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B.在联合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C.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 D.迫使美、苏改善了对华关系
C
7、建国以后我国科学技术取得显著成就的原因是( )
①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
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
③正确的发展科技的规划
④一些海外的优秀科学家回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D
8、有人说:“中国农业的发展,靠的是两平 (邓小平、袁隆平)。”这句话说明( )???
A.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B.邓小平、袁隆平重视农业?????
C.行政领导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 D.杰出人物有时能决定历史的发展
A
回顾课标与高考高频考点:
1、掌握新中国科技成就史实
2、理解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
你都掌握了么? 加油!!
教学总结
THANKS
本节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