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名师课件(第34课): 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双百”方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名师课件(第34课): 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双百”方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7 14:2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总复习
名师课件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专题十三: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
课标与高考考点:
1、掌握初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理解教育发展与国运的关系
2、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和贯彻,探
讨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
第33课 
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双百”方针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1949年 1966年 1976年 年份
奠基
挫折
蓬勃发展
一、现代中国的教育
(一)、建国初期的扫盲教育的开展
1、扫盲的重要性:
识字是终生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
2、扫盲的主要对象:青壮年文盲
主要方式:田间地头
3、扫盲的成效:2001、1、1基本完成
1966年起,每年9月8日为国际扫盲日
雅典瓶画:陶片放逐投票的一个片段—点票
“陶片放逐法”是雅典公民实行民主的一种重要方式。美国考古学家曾在希腊发现了刻有铁米斯托克里(公元前5世纪雅典著名政治家,史书记载他曾被“陶片放逐”)名字的陶片190枚,根据字迹辨认系14个人刻写。
由材料可以看出“陶片放逐法”可能存在什么问题?
陶片放逐法
刚解放时,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还不到20%,成人的文盲则高达55%,其中,全国妇女人口中的文盲率在90%以上。为此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出:从1951年开始进行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通过50多年的努力,全国共扫除妇女文盲1.2亿,妇女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
(二)、中小学义务教育
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大眼睛”姑娘苏明娟。
多年来苏明娟和很多接受希望工程捐助的学子一样,受到社会的关爱,顺利地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业。
到 2001年中国如期完成了向世界的庄严承诺: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抛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1、建国初(19-56)的高等教育:开创基业
特征:(指导思想)照搬“苏式”(苏联高等教育模式)。
背景:两极对峙与“一边倒”外交;
美国对华的技术封锁。
现实目的:工业化建设需要专业技术人才。
具体做法:撤并综合性大学为专业大学;偏重理工科削弱社会科学等。
评价:积极:人才与工业化;
局限:面窄功利化;社会风气重理轻文,人文精神缺失;
高校统一化体制僵化,无特色,不利于发展。
2、58年的“教育大革命(大跃进)” 1957—196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
年份
学校数目
招生人数
在校学生
1957
229所
10.5万
44万
1960
1289所
32.3万
96万
高校的办学体制、成果及问题
(三)、高等教育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3、1961年“调整”—63年恢复,稳定发展
1961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教育部对教育进行全面调整;
1963年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4、“文革”时期教育的挫折
文化大革命中的“两个估计”:
1971年4月15日到7月31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全面否定17年教育工作。提出了两个估计: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4、“文革”时期教育遭受严重破坏
表现:读书无用,大学停招,教育混乱;
危害:人才断层、国人素质滑坡、经济差距拉大、传统文化被毁。
考选制包含的基本精神:
公开平等,竞争择优,
量才使用,内行管理。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77级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高考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校园中最流行的口号是:
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
全国流行的口号: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北大学子)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清华学子)
5、新时期教育:
1977年开始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20世纪80年代提出“三个面向”指导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
1993年,发展高等教育—“211工程”
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启动“希望工程”
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5、新时期教育:
成就: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目标: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 ——《高等教育法》
分析教育取得成就的原因
小结: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时间
影响
建国初参照苏联模式
体制僵化,培养目标狭窄
1958年“教育大革命
打乱秩序
1961年开始调整
进入稳定发展轨道
“文革”期间遭受破坏
素质下降, 人才断层
1977年恢复高考

80年代以后大发展

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教兴国战略已经被世界各国所认同和实施。发展科技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经济提高国力的主要手段,而科技的发展必须靠教育培养人才,许多国家把发展教育定为战略要务,并展开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并且终身教育观念已成为普遍共识。
时代要求
(2)教育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现代化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教育提供强大的动力。教育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重视教育、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
现代化建设要求
(3)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我国科技教育水平在整体上还不是很高。发展科教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的环节。
中国国情
(4)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曲折尤其是“教育大革命”和“文革”对教育干扰与破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教训。
经验教训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一)、“双百”提出,活力初显——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在‘百家争鸣’的号召出来之前,有五六年的时间我没有写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没有读一部像样的美学书籍,……其所以这样,并非由于我不愿,而是由于我不敢……‘百家争鸣’号召出来了,我就松了一大口气。不但是我一个人如此,凡是我所认识的旧知识分子一见面就谈到这个‘福音’,没有一个不喜形于色的。”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
阅读材料,理解“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及目的:
材料1: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就必须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现代史》 材料2: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指出:知识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知识分子参加。 ——《中国现代史》
材料3:5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云谲波诡,苏联和东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特别是1956年2月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召开,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这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决策者们冲破苏联模式的决心,加快了寻找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步伐。 ——《中国现代史》
小结:“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及目的:
(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改造”完成,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变化。
(3) 国际形势变化(苏东动荡)。
(4)目的:为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
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一)、“双百”提出,活力初显
1、“双百”概述
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干涉他们。在刊物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毛泽东1956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提出时间:
领域:
主张:
核心:
前提:
地位:
1956年
艺术、学术
艺术:百花齐放;学术:百家争鸣
自由
在宪法范围内
长期、基本
文学成就
经典作品
地位
《青春之歌》
被译成15种文字在国外发行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震动中国文坛,在海内外获得强烈反响
《林海雪原》
名段“智取威虎山”久演不衰
《红岩》
全国发行量最大的长篇小说
学术成就
代表人物
学术贡献
马寅初
1957年提出“新人口论”
李四光
1962年出版《地质力学概论》;
为地质找矿、石油勘探作出贡献
童第周
1963年发表《鱼类细胞核的移植》;
为保护濒危物种、治愈人类遗传性疾病提供理论支撑
艺术成就
代表作
地位

茶馆
话剧经典,久演不衰
《梁祝》
中国最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民族化的创世纪交响乐、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交响乐完美结合的典范。
五朵金花
46个国家公映,创国外发行最高纪录
小兵张嘎
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小蝌蚪找妈妈
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获第一届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
中国电影—难忘的1959年!
电影制片厂
献礼影片
上海电影制片厂
《林则徐》《聂耳》《春满人间》《万紫千红总是春》《老兵新传》《宝莲灯》
北京电影制片厂
《青春之歌》《风暴》《林家铺子》《水上春秋》
长春电影制片厂
《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冰上姐妹》《笑逐颜开》
八一电影制片厂
《海鹰》《万水千山》《回民支队》《战上海》
(二)、“双百”受挫,万马齐喑——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原因:
“左”倾错误日益严重:
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
1958年大跃进运动;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
1956年公刘创作长诗《阿诗玛》;
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公刘被打成资产阶级右派,电影剧本也被查封;
1960年李广田对《阿诗玛》进行改编,又被打成右派,拍摄再次搁浅;
1963年完成了《阿诗玛》的拍摄;
1964年《阿诗玛》却未能通过文化部的审查;
文革后,因为“不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宣扬爱情至上充满资产阶级情调”,最终未能上映。
一份关于知识分子命运的名单
老舍:著名作家,1966年跳湖自杀;
傅雷:著名翻译家,1966年与妻子在家中自尽身亡;
上官云珠:著名电影演员,1968年跳楼身亡;
容国团:世界乒乓球男单冠军,1968年上吊自杀;
吴晗:北京市副市长、历史学家,1969年狱中自杀;
钱晋:核武器研制的重要人物,1969年活活被打死;
姚桐斌:新中国“两弹一星”的功臣,1968年惨死在铁棍下;
据不完全统计,“文革”期间,中科院北京地区180多位高级科研人员,其中80%受到批判。
——引自2008年《科技日报》
一组关于国家科技经济发展的数据
年代
“双百”方针
科技概况
经济概况
1950-1958
酝酿提出
每隔1.6年科技成果翻一番
国民经济平均增长率14.9%
1959-1962
遭受冲击
低速增长
国民经济平均增长率-6.1%
1963-1965
短暂恢复
每隔1.4年科技成果翻一番
国民经济平均增长率15.1%
1966-1976
严重破坏
缓慢增长
5年增长率低至4%,3年呈负增长
—整理自《中国经济增长率60年波动曲线回顾与展望》和《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
1976年,“四人帮”倒台,“文革”结束
阿诗玛,你在哪里?
她依然挺着胸,一丝不动地仰侧着半边脸,眺望着远方;可是白云消逝了,天色渐渐幽暗,我似乎看到她的眼色变得忧伤起来,感到她的胸脯有些颤动,似乎长叹了一声。
……
回忆使我感到疲倦,我闭上眼睛,朦胧入睡了,但是,在耳边还似乎听到影片开始时,阿黑的呼喊声:
“阿诗玛,你在哪里?”
同时,却也听见阿诗玛回答我:
“你们来叫我,我就应声回答!”
1979年元旦,《阿诗玛》上映。
获第三届国际音乐舞蹈节最佳舞蹈片奖。
被誉为20世纪中国电影经典。
杨丽坤被评选为“全国十大最佳演员”。
(三)、“双百”再倡,重放光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1978年“双百方针”写入宪法
总纲第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1978年版宪法)
2、1982年“双百方针”提出“二为”方针
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1982年版宪法)
文学成就
作者
作品
获奖情况
陈建秋
《宰相刘罗锅》
第二届老舍文学奖剧作奖
阿城
《赵一曼女士》
第一届鲁迅文学奖
陈忠实
《白鹿原》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路遥
《平凡的世界》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莫言
《蛙》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科学繁荣
领域
突出成就
学术
黎澎刷新唯物史观,实现中国当代史学思想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突破
“基因学说”重新被公认为是科学的理论
哲学家冯契发表《智慧说三篇》
20世纪下半叶我国真正自成体系的哲学巨著
……
科技
1983年研制出“银河”大型计算机,踏进世界先进行列
1984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试管山羊”
1984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
……
艺术成就
百花奖
代表作
金鸡奖
代表作
《骆驼祥子》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大红灯笼高高挂》 ……
《庐山恋》《红高粱》
《秋菊打官司》……
2000年,杨丽坤58岁,香消玉殒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一)、“双百”提出,活力初显——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双百”受挫,万马齐喑——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三)、“双百”再倡,重放光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作为二十世纪的知识分子政策,“双百”方针曾经长期影响着知识分子的命运,知识分子们因时代而生,也因时代而死。
——许纪霖
应该怎样正确地处理“双百”方针、知识分子、国家发展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坚持“双百”方针,发扬民主精神;
坚守法治底线,提倡自由创新;
尊重知识分子,注重人文关怀;
重视文化建设,促进国家发展。
“双百”方针贯彻的经验教训
范仲淹画像
林则徐画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假如让你用坐标图像表示“双百”提出后我国文艺科学的发展趋势,你会怎样作图?
1956 1966 1976 X(t)
Y(文艺发展状况)
以这趋势为根据,你认为党和政府在发展科学文艺事业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是什么?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载《张子语录》
小结“双百”
“双百”方针
提出
贯彻
活力初现——1956年
遭遇挫折——文革时期
重现春天——1978年后
练习
小作文(12分)
1、20世纪20年代以前: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各种文集、翰墨、资料、史籍谱传、回忆录之类,大多属于史事记述,粗疏浅薄。
2、30年代:基本被纳入国民党党史范畴,许多史书削足适履,掩饰涂改,以致往事面目全非。
3、50年代末—文革期间:相关文章由上百篇逐步下降到十来篇,1956年下半年以来的研究小高潮至1958年陷入冷落困境。尤其文革期间辛亥革命历史被歪曲得面目全非,正常的学术研究被迫完全中断。
4、1979年以来:研究学术会议纷纷召开,学者跨越大陆,港澳台乃至欧美地区。重要人物文集(如孙中山)、重要档案文献、重要专题资料以及各省市相关文史资料陆续刊印,研究内容不断深化(如对章太炎学术思想的深入探讨等)国外学者主编的相关学术资料集也以中译本形式进入国内,研究呈现空前的繁荣。
——据章开沅《50年来的辛亥革命研究》整理
整合材料信息,提取不同阶段有关对辛亥革命研究的特点(8分),并任选其中一阶段对特点并予以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四个阶段特点,每一阶段特点2分,共计8分,选取其中的一阶段进行说明,4分)
1、20年代:特点:资料罗列,研究成果少。真伪并存,价值不高。(2分)
原因: 研究者关注视角、知识结构、研究手段以及历史本身当时影响的有限性等因素影响。(4分)
2、30年代:特点:研究视角单一,真实度有限。
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确立统治地位,受意识形态影响严重,党化因素明显。(4分)
3、20世纪50年代末至文革期间:特点:研究由小规模高潮,到后来趋于冷落甚至停止。
原因:受当时中央学术政策以及政治领域“左倾”错误以及文革的影响。1956年新中国“双百方针”的确
立,激发了知识分子学术研究的热情。后随着经济、政治领域“左倾”错误的不断加剧,文革的发生
导致研究趋于停止。
4、改革开放以后:特点:研究资料丰富、内容深入有新的突破,空前繁荣。
原因:改革开放国家宏观政策转变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在学术研究
上,“双百方针”逐步恢复,学科发展也呈现出一种融合趋势,辛亥革命研究更趋于繁荣。(4分)
综上,历史研究受政治环境、学术政策、史学家研究水平、研究手段、历史史观以及材料占有和发掘情况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可加分,至多不超过2分)
2、阅读下材料:
材料一: 我们必须承认,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了劳动人民的一部分, 已经形成了工人、 农民、知识分子的联盟。 --1956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
材料二:自以为还有反对劳动人民的资本的社会力量,主要是资产阶级的党派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比起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还多一种资本:他们的大部分直接参加着社会主义建设,无产阶级在经济文化的种种部门需要着他们。 --1957 年 9 月 18 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经过12年的锻炼,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我们应该信任他们,关心他们,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如果还把他们看作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显然是不对的。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四: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中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请回答: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正确对待知识分子有何重大意义?
回顾课标与高考高频考点:
1、掌握初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理解教育发展与国运的关系
2、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和贯彻,探
讨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
你都掌握了么? 加油!!
教学总结
THANKS
本节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