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名师课件
第三部分 世界历史
专题十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课标与高考考点:
1、掌握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2、比较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第38课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本课结构
一、宗教改革
(一)欧洲宗教改革的原因
(二)德意志的宗教改革(原因、表现、影响)
(三)瑞士加尔文改革
(四)评价宗教改革
二、启蒙运动(背景、思想家及其主要观点、评价)
三、列表比较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普\苏\柏\亚)
文艺复兴
(从宗教外部)
人应该过怎样的世俗生活?
(人性、禁欲\来世\活在当下。反神学)
宗教改革
(从宗教内部)
人应该过怎样的宗教生活?
(信仰得救、精神自由、灵魂得救自主。反教皇权威)
启蒙运动
人应该过怎样的政治生活?
(理性、民主平等、自由法治、反专制反教权)
启示:时代不同,文化内涵不同;文化在继承中向前发展。
一、宗教改革运动
欧洲宗教改革
评价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的原因
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
导火线
加尔文宗教改革
《基督教原理》
“先定论”
创立政教合一的加尔文教
马丁?路德改革
《九十五条论纲》
“因信称义”
创立新教
经济(根本原因):
(一)、西欧宗教改革的原因
政治(主要原因):
思想文化: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天主教会的堕落和残暴激化社会矛盾
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思想解放
导火线:教皇出售“赎罪券”
欧洲在16、17世纪时候,教会大量向民间出售“免罪符”,即购买免罪符的人,灵魂可以直接升天堂。教皇公布﹕杀人犯—7个盾(德意志货币);抢劫犯—9个盾;谋杀亲属犯—4个。这样,他们的灵魂就可以得救。总之,无论任何人犯下任何罪,只要拿出规定的金币来购买赎罪券,就会得到上帝的赦免。
1、原因: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
(二)、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1)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
(2)政治上四分五裂,没有形成强大的王权,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的分裂、落后,使得教会剥削沉重,罗
马教廷与德国的矛盾异常尖锐,“教皇的奶牛”。
同时没有强大的王权,反倒有利于各种反教会思想的存在。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罗马教会
马丁·路德
因行称义
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教徒
免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
神职人员
上帝
教徒(信仰上帝)
上帝
间接对话
得救
直接对话
得救
精神自由,灵魂得救自主权
——人文主义色彩
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主张:因信称义
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
结果: 新教产生:“路德教”或“新教路德宗”;
简化仪式
基督教(诞生于1C的罗马帝国)
第一次分裂
第二次分裂
天主教(西派)
东正教(东派)
天主教
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胡格诺教、英国国教、清教)
(三)、瑞士的加尔文改革
加尔文(公元1509-1564年)(著名改教家和神学家)被誉为欧洲改教时期的第二位伟大人物,地位仅次于德国的马丁路德。
其贡献:
1、出版《基督教原理》,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否定教皇权力,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2、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强调世俗生活的合理性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
3、建立不受制罗马教皇的政教合一的加尔文教。
4、创办日内瓦学院,培养传教士。
思考
两位改革家思想的异同?
同:都主张信仰得救;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
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异:得救与否的途径不同;
路德:强调个人对《圣经》的理解;
加尔文:《圣经》是绝对权威—先定论。
(四)、评价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
性质:借助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反天主教会的、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二、启蒙运动
1、经济、阶级: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一)、历史背景
2、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思想武器:自然科学快速发展(牛顿)——为人们的思考和判断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4、现实: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还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
(二)、启蒙运动的概况
时间:17—18世纪
地点:欧洲(英国—法国)
核心:理性主义
斗争对象: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度
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17、18世纪,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一场用理性正义批判封建专制和教权主义,追求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的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理性主义
理性即人的思考和判断。
理性主义要求用人的思考去判断问题,
而不是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
思考和判断的标准:敬畏真实,尊重科学。
---目的是为了保障人的自然权利。
即自由、平等、民主等最基本的权利。
封建专制制度
宗教神学体系
理性主义——启蒙运动的基本思想,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受封建制度和思想阻碍
反封建
反神权
反王权
文艺复兴:思想文化运动
宗教改革: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启蒙运动
(三)、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及其主要观点
孟德斯鸠
伏尔泰
“欧洲的心”
“法兰西思想之王”启蒙运动的领袖
卢梭
康德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一: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的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将握有压迫着的力量。
材料二:要防止滥用权力,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思考:材料中的什么政治学说?
孟追求的政体是什么?有何意义?
学说: 三权分立学说;
政体:君主立宪制;
意义:是后来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
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①法的精神是人类理性的体现
②法律保障人的平等、自由等人权
③核心思想—三权分立的学说
思想主张
目的:确保公民政治自由,防止君主专制
含义:立法、行政、司法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分掌,相互制衡
原则:权力间的制约和平衡
三权分立
影响
三权分立学说是孟德斯鸠最重要的贡献,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美国《1787年宪法》率先实践;中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伏尔泰(法)1694—1778
材料一:教皇是“魔鬼一样的骗子”,是“两足禽兽”,教士和主教是“卑鄙的流氓”。天主教的历史就是反人类的犯罪史,是人类理性的敌人,历史前进的障碍,“罪恶的根源”。
思考:伏尔泰把斗争矛头指向谁?
矛头直指封建社会最崇高的神权与教会特权。
材料二: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
材料三:所有的公民不能同样地有势力,却能同样地自由,这便是英国人由于法律而获得的结果。享有自由,那就是只受法律支配。所以英国人爱护法律,有如父亲爱护小孩。
思考:以上材料体现了伏尔泰的什么思想?
观点2:自由平等;法治,反对封建专制
感受启蒙大师思想—伏尔泰
材料1 :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材料2:自由只存在于依靠法律进行统治的地方, …在法律面前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伏尔泰
材料3 : …教皇是“两足禽兽”, 基督教传教士是“文明的恶棍”,…现存社会的一 切灾难都来源于无知,而无知是教会造成的。 ——伏尔泰
自由平等
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反对教会统治,反对专制
“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伏尔泰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雨果
卢梭
卢梭
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①述“天赋人权”学说:认为人生来自由平等;
提出“人民主权”说:坚持“主权在民”
②提出“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思想主张
评价
①启蒙思想家中最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②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基础
卢梭一生的呐喊简单而响亮:人生而平等!
材料一: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的。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可是他现在却处处带着镣铐!”
材料二: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的粮食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不平等的根源—私有制。
思考:材料一体现了什么观点?结合材料二,材料一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观点1: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原因:私有制的出现
材料三:必须建立一种全新的契约。通过社会契约,人民建立一个自己管理自己的政府。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材料四:行政权利的被委托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人民就可以委托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任何政府形式都不是人民承担的一种义务,它只是人民赋予行政机构的一种临时形式,直到人民愿意另行加以规定时为止。
思考:卢梭认为建立新社会的原则是什么?
观点2:社会契约,人民主权。
材料五:卢梭认为,英国人民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期间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卢梭认为什么政体才是最好的?
民主共和制
卢梭的观点与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不同?
孟德斯鸠和伏尔泰:开明君主(都倾向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卢梭彻底否定君主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最激进)
康德
康德,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1724—1804)
康德从没有出过远门,思考范围却横跨宇宙,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
理解康德的主要思想:
材料一:人,实际上是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任意利用的工具。
材料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思想:(1)人非工具(尊重自己)
(2)尊重他人的原则(自由需要自律)
地位:对理性做了更彻底的哲学探讨,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小结:四大启蒙思想家观点
人物
思想主张
孟德斯鸠
三权分立学说;法的精神;君主立宪制构想
伏尔泰
反专制;法律面前…;反教会统治;君主立宪制构想
卢梭
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人民主权;民主共和制构想
康德
人非工具;尊重他人;(君主立宪制构想)
基本思想(共性)
一[指导]:理性主义
二[反对]:宗教神学体系,宗教神学体系
三[消灭]:专制王权,天主教教权,封建特权
四[追求]:自由,民主,平等,法制
+【未来设想】建立“理性王国”
(四)、启蒙运动的意义
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2、作用:对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比文艺复兴更具有政治革命性质;
阐释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 ;把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的高度。
对革命: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对殖、半:也推动了亚洲的中国、日本等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对文明进程: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何理解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发展?
A、启蒙运动彻底抛弃了“神”的外衣,用无神论思想否定了任何宗教与神学权威。
B、启蒙运动不仅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神学,而且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
C、启蒙运动不仅追求个体的自由和个性解放,而且为未来理想社会提出了种种设想,(反封建、反宗教神学,
自由平等法治,“理性王国” ),更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比较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14—17世纪)
启蒙运动(17—18世纪)
?历史背景
内容
【指导…】
【反对…】
【追求…】
批判形式
领域\范围\影响
人文主义发展
资义萌芽物的产物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以人文主义为指导
反对—天主教神学
追求—人性
借助复兴古典文化形式,披着宗教的外衣
文艺、自然科学;从意大利到西欧;促进了思想解放
人文主义复兴
以理性主义为指导
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宗教神学体系
追求—自由,平等,民主,法制
提出—新制度构想
摆脱了宗教束缚,直接公开批判
政治、哲学….从英国到法国到欧洲到全世界;为资革命做舆论准备
人文主义成熟与发展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相同点
背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
内容:注重人的价值,体现人文精神;
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练习
1、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集中批判的是( )
A.专制主义、重商主义 B.专制主义、霸权主义
C.教权主义、重商主义 D.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D
2、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一致主张有( )
①人权自由 ②实行法治 ②反对教权 ④反对专制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
3、1655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写到:“人只不过是一株芦苇,本质上是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所以我们所有的尊严都在于思考……通过思考,我们理解世界。”这一思想反映了( )
A.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 B.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说
C.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 D.工业革命后的空想社会主义
4、启蒙运动中的“自由”“平等”要求,实质上反映了( )
A.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B.发展商品经济和对自由劳动力的要求
C.封建统治已经陷入全面危机 D.封建教会的权威地位发生严重动摇
C
B
5、马克思说,启蒙运动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
A.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B.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6、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说表明他( )
A.倡导君主立宪制 B.维护君主专制
C.崇尚人的自由平等 D.抨击教皇骗子式的说教
A
C
分析启蒙思想与中国明清之际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影响力的不同?原因何在?
影响力不同:
启蒙:为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中国: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革命的产生影响极为有限,它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实现转型。
原因:社会环境不同:
欧洲:17、18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封建制度的腐朽已暴露无遗。其余:略
中国:萌芽因发展缓慢;自给自足占统治地位。
满清刚入关而,统治阶级新鲜血液,还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分析启蒙思想与中国明清之际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影响力不同的原因?
原因(1):社会环境不同;
(2):基于社会环境差异而具体主张不同:
欧洲启:民主平等自由法治理性,反专制王权和神权。
中国:虽然也反对专制王权,但对未来社会的设计却没有跳出中国古代理想化的明君贤臣的统治模式。
(3)性质差异:
启蒙: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儒学的新发展,它并没有跳出儒学的伦理体系。
性质:启蒙—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而中国—儒学的一种新发展,它并没有跳出儒学的伦理体系。
影响:启蒙—为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而中国—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革命的产生影响极为有限,它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实现转型。
请结合所学,概述欧洲人文主义精神兴起和发展的历程。
(1)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最初来源;
(2)中世纪,封建神学统治西方近千年,个人意识惨遭压制,人文主义思想几近湮灭;
(3)14—17世纪,文艺复兴中的巨匠们,抨击封建教会的虚伪和腐败,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人文主义”精
神得以复兴。
(4)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先定论”,否定了教皇的绝对权威,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
权,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
(5)启蒙运动思想家高举理性的旗帜,批判宗教迷信、封建制度和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强调人的尊严,追求自
由、平等和科学,人文主义思想达到新的高度,人文主义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从此在西方占据了主导
地位。
7、1521年,德国某地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画的主要寓意是( )
A.倡导宗教宽容 B.推销“赎罪券”
C.抨击罗马教会 D.反对宗教改革
8、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C
C
3、对于美国《独立宣言》在大革命前法国的反响,有学者评论说:宣言中的学说来自哪里并不重要,无论是来自卢梭,还是洛克(英国启蒙思想家),法国读者一定能在《独立宣言》的下述文字中看到法国哲人们的思想:“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法国读者不了解洛克和卢梭的学说 ②《独立宣言》与洛克和卢梭的思想无关
③法国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已经动摇 ④天赋人权思想已在大西洋两岸传播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永久居住的场所.“他们是( )
A.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 B.宗教改革的发起者
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D.进化理论的倡导者
D
C
回顾课标与高考高频考点:
1、掌握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2、比较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你都掌握了么? 加油!!
教学总结
THANKS
本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