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名师课件
第三部分 世界历史
专题十八: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课标与高考考点:
1、战后经济调整的背景及史实
2、对战后经济调整的认识
第45课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二战结束后,人们在废墟中开始战后重建……
本课结构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概念:
国家政权同私人垄断资本结合。
即:垄断资本家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企业获取高额利润。国家成为垄
断资本家利益的代表者或者关系的协调者。
2、结构调整之策:
国家的调整: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调整)
所有制:企业国有化,调整供需矛盾(生产社会化)
管理方式:强调计划性\政策杠杆,保证经济有序
分配原则:发展福利制度,缓解社会矛盾(分配社会化)
企业的自我调整:“人民资本主义”:股票分散化(资本的社会化)
“经营者革命”: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3、“调整”的实质:
战后资义的调整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自我改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4、“调整”的认识:
(1)“调整”促发展:说明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产力有相适应的一面;
(2)“出问题”:“调整”只能缓解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概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概念: 国家政权同私人垄断资本结合。垄断资本家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
垄断企业获取高额利润。国家成为垄断资本家利益的代表者或者关系的协调者。国家成为总的资本家,或者”
理想的资本家”。
2、原因:科技革命的推动;自由主义的缺陷。
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程:
产生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初步发展:大危机和二战中和中、暂时措施、作用:有限
显著发展:20世纪50—70年代
表现形式:国营铁路\国营兵工厂\国营土地基金 加强干预\统制经济成为常态
减少干预: 70\80——80\90\至今:混合经济(宏观调空+微观自主)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干预的原因:
(1)市场经济(自由放任政策)本身的缺陷:不适应大工业时代生产力发展
(2)反思:吸取大危机与“二战”的教训
(3)成功的案例的启发:苏联的建立及强大竞争;美国“新政”效应的借鉴示范;
(4)理论支持——凯恩斯主义
(5)目的 : 维护统治
如何干预?
材料:1945年底,(英国)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建立了英国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并将银行股票换成了国家股票。1946年开始实施煤炭工业国有化。……1947年8月以后,政府先后依据一系列国有化法令。在铁路运输、电力、煤气、航空、电讯、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英国国有企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最高时达20%。
1、战后英国对银行、电力、煤气等行业实行什么政策?
国有化
2、为什么国有化主要涉及这些行业?它对英国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3、国有化之后的英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吗?
如何干预?
所有制:实行国有化,调整生产矛盾
政策调控:制定经济计划,保证经济运行有序
利用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国家的宏观调控
分配原则:福利国家的出现
干预的实质:是资义的自我扬弃,自我改善,是资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自我调整。
调整之策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原因、方式、实质
二、企业的自我调整
1、“人民资本主义”——股权分散化
2、“经营者革命”——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人民资本主义”:
含义:股票分散化
评价:缓和矛盾,吸收资金,促企业发展(资本社会化),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本质属性(企业的决定权
仍然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经营者革命”:
原因:
含义:
意义:对企业:
对社会阶层:
对政治:
三、福利国家的出现
原因:
目的:
资金来源:
特点:
实质:
影响:
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国民收入再分配(分配领域社会化)
积极:
局限:财政赤字
奖懒罚勤损害积极性损害社会竞争风气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发展之路
1、调整的效果:
经济飞速发展
社会稳定和谐
黄金时代50—
2、新的挑战:1973年经济危机、经济“滞胀”。
实质: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改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
我调整。
3、继续调整:减少干预、削减社会福利。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历史之源——调整的背景
调整之策——调整的内容
发展之路——调整的影响
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国家的宏观调控
企业的自我调整
黄金时代、新的挑战、继续调整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经 政
济 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经济结构
社会保障
第三产业发展
建立福利国家
“新经济”出现
增 模
长 式
回顾
1、二战后发达国家普遍接受( ),充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主要方式有(1)、
(2)、 等。
凯恩斯主义
实行国有化
制定经济计划
2、企业经营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又一重要内容是。股份公司不断增加,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拥有呈现( )的趋势,发达国家称之为“ ”
分散化
人民资本主义
3、现代企业要求经营者具有很高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知识,( )应运而生。使经营管理人员不断增加,成为( ) 的组成部分
经营者革命
新中间阶层
4、战后发达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资金由( 、 、 )三部分组成。社会福利得到了( )的保证。
个人缴纳
企业缴纳
国家补贴
立法、制度
5、经历50——60年代经济告诉增长后,1973年发达国家出现( )现象,为走出困境,各国纷纷调整政策。
滞胀
练习
1、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总统后说“如果任何政党试图要废除社会保障、劳工法和农场项目,那你就不会在美国历史上再听说这个政党了。”这反映出艾森豪威尔的主张( )
A.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与民主党政策逐渐趋于一致
C.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延续了共和党传统经济政策
A
2、凯恩斯学派主张国家应干预经济,以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经济滞涨”局面,英国撒切尔政府采取不同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其做法是( )
A.增加货币发行量 B.扩大政府开支
C.推行国有企业民营化 D.增加政府税收
C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解散财阀,资本占有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下表为日本不同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对其解读有误的是( )
A.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
C.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D.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
A
所有者
年份
政府和公共机关法人
金融机关
其他国内法人
外国法人
个人
其他
1950年
3.2
12.6
11
0
61.3
11.9
1960年
0.2
23.1
17.8
1.1
46.3
11.5
1969年
0.3
32.2
21.3
3.2
40.1
2.9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特点)(7分)
参考答案:
(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6分)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8分)不同点: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福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回顾课标与高考高频考点:
1、战后经济调整的背景及史实
2、对战后经济调整的认识
你都掌握了么? 加油!!
教学总结
THANKS
本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