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名师课件
第三部分 世界历史
课标与高考考点:
1、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
2、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第50课
俄国十月革命
专题十九: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本课结构
一、十月革命俄背景
1、1861年改革后,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已经具备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
2、落后的俄国是帝国主义统治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3、“一战”加剧了矛盾(偶然性)
4、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成熟
5、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措施不力
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四、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知识拓展: 十月革命的特点
中国民主革命与十月革命道路比较
十月革命与巴黎革命比较
一、十月革命的背景
1、1861年改革后,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垄断)(已经具备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
2、落后的俄国是帝国主义统治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是各种矛盾的汇聚点)
材料:“一战”前,垄断组织已分布于各工业部门,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1902年成立的金属销售辛迪加掌握了全国冶金工业资本的70%,1904年成立的顿涅茨煤炭销售辛迪加控制了俄国南部煤产量的75%,12家银行控制了全国银行资本的80%。
材料分析: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27.1%;俄国的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1/7,英国的1/5。
1901年,西欧资本家向俄国工业和银行投资,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
工业的发展水平是相对落后的;
俄国与外国的矛盾尖锐 。
一、十月革命的背景
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有封建剥削形式。
俄国农民生活十分贫苦,在1861年获得解放后,农民们被迫为耕种的土地支付捐税,加上人口的增加、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农民的生活条件更加恶化。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工人工资的1/3)
阶级矛盾尖锐:
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残余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封建国家)
垄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
一、十月革命的背景
俄国在“一战”时的状况
1914年-1917年,俄国有1500多万人应征入伍,大量的未成年人和妇女被赶进了工厂,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饥饿席卷全国。
至1917年,俄国约有150万人死于战争,400多万人伤残。
一战期间俄国工人罢工情况:
时间
罢工资料
参加人数
1914.8—12月
68次
3.5万
1915
1000次
54万
1916
1500次
100万
“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东线战壕中的俄国士兵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群众游行示威
战争
革命
一、十月革命的背景
1、俄国已具备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垄断)
2、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3、“一战”加剧了矛盾(偶然性)
4、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成熟
(1)无产阶级深受压迫,又相对集中,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
(2)布尔什维克党领导
(3)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4)比较容易结成工农联盟
5、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措施不力:没有满足民众“和平、土地、面包”的要求,继续进行战争。
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时间:
主力:
结果:
性质:
1917年3月(俄历2月)
工人、市民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二月革命
2、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1917.3.十月革命的开端):
推翻封建王朝,成立2个政权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临时政府继续反动
内:镇压
外:继续参战
(2)《四月提纲》:
内容:夺权
地位:纲领
作用:指明方向
方针:设想和平夺权
(3)7月流血事件
和平夺权的幻想破灭
特点:理论、道路、斗争方式
阶段:
比较中俄道路的不同及其原因
(4)十月革命(1917.11-1918春)
1917年二月革命以后,在彼得格勒的五十万群众示威游行,遭到临时政府的镇压。
临时政府执行反人民对外政策,继续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激起人民强烈反对。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十月革命(1917、11)
二月革命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继续战争
工兵代表苏维埃
列宁《四月提纲》
七月流血事件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
时间:
领导:
主要参加者:
主要特征:
结果:
性质: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
列宁布党
工人、士兵
在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苏维埃俄国。
社会主义革命。
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之比较
革命
时间
领导
革命力量
结果
性质
建立后的政权采取的政策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1917年3月
(俄历2月)
1917年11月
(俄历10月)
自发斗争
布尔什
维克党
工人、市民、
士兵
工人、士兵
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建
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
拒绝民众要求,继续
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
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社会主义
革命
颁布《和平法令》和
《土地法令》,满足
人民的土地、和平要
求,退出战争
思考:十月革命的特点
1、理论:列宁理论的胜利(—?)
2、道路:城市中心。
3、斗争方式:从设想和平夺权到武装起义。
4、阶段:2个性质的革命紧密相连、适时转化。
5、地位: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思考:试比较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方式有何不同?
中国
俄国
启发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国情差异决定了道路差异(因素:政治\经济)
马列主义在中国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试比较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思考为何前者失败后者成功。
总:由不同的政治经济等条件决定
巴:不具备主观客观条件
苏:客观条件: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主观条件:
(1)有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2)二月革命后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
(3)广大的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建立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苏共“二大”)
2、建立地方政府:到1918年,地方普遍建立
3、政体特点:
(1)立法、行政权统一——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
(2)党治制(布党一党执政)
概念解释:
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掌权(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社会主义革命:公有制经济基础地位《土地法令》
措施代表人民利益:和平、面包、土地
四、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地位):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对俄国:开创新纪元(消灭剥削制度,建立新政权;为工业化开辟新道路)。
3、对殖、半殖:鼓舞解放信心,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
4、对世界历史进程(地位):
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两种制度共处与竟争的新时代)。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
思考: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举例说明)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都是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
练习
1、《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B
2、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依据( )
A.存在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尼古拉二世已宣布退位
A
3、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 )
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 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4、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表现之一是:( )
A.探索出一条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B.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C.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推动作用 D.提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D
5、下列事件发生在1917年到1918年的俄国,其先后顺序是( )
①《四月提纲》的发表 ②出现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③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发动起义 ④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 D.①②③④
C
回顾课标与高考高频考点:
1、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
2、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你都掌握了么? 加油!!
教学总结
THANKS
本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