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名师课件
第三部分 世界历史
课标与高考考点: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
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第51课
列宁与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十九: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本课结构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内容、评价
二、新经济政策:背景、内容、评价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知识拓展:几种建设模式的比较
1、斯大林时期的工农业方针
2、斯大林模式:含义、背景、内容、评价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探索之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
新经济政策(1921—1927)
斯大林模式
(20世纪30年代—80年代末90年代初)
情景设想: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猜测图中的列宁演讲的内容?
1918年2月,苏维埃政府开始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颁布《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并将一部分大型企业收归国有,实行土地法改革。
国内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由于原料缺乏,铁路运输瘫痪,40%的工厂停工。劳动人民忍受着饥饿的折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的工人每天只能领到一块面包,有时连这一点食物也得不到。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后来,列宁在回顾和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曾多次承认一度有过“直接过渡”的思想。
——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
苏俄政府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
国土被敌占领,工厂停工,人民挨饿
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
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过程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实行的背景:
(1)内忧外患主要内容
(2)列宁幻想直接过渡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它是苏维埃政府在内外忧患背景下,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而采取的一些临时性的措施,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一切为了前线”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内
容
农业
工业
商业流通
分配
评价
实行余粮征集制
普遍实现工业国有化
配给制(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分配)
强制义务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
积极:集中力量,保证三年军事的胜利。巩固政权。
消极:
“不劳动者不得食”!
探究
材料一:……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材料二: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材料三:1920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
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积极:
消极:
长时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及其后的外国武装干涉,使新生的苏俄的经济状况更加恶劣,就总的工业生产水平而言,俄国倒退了几十年。
列宁把当时的俄国比做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就是在这样极其复杂而艰苦的情况下开始建没社会主义的。
所以,为了战胜敌人,列宁采取“战”是必要的,是可以被理解的。
但是,从长远来讲,是错误的,是失败的。
3、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积极:它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财力、物力、按战争的需要进行分配和有效使用,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
要的物质条件,保证了前线的胜利,捍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
消极: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违背了经济规律;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总之:在当时形势下的实施是必要的,是有效的。
但是: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一种尝试无疑是失败的。
小结
列宁在革命成果巩固后,本来想在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设定的“科学社会主义”蓝图,取消商品流通,构建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
但是它忽视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原理,是错误的,这个探索是失败的。
路在何方?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
农民说:“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暴动者提出“拥护苏维埃,但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口号。
叛乱最终都被镇压下去,但是苏维埃政权的形势仍然十分危急。
面对现实,革命政权要想战胜帝国主义,必经阶段是恢复市场与商品经济。
面对着农民的反抗,列宁开始重新思考一条新的探索之路……
二、新经济政策
1、实行的背景:
(1)当时的任务:战争结束后,面临恢复经济的任务
(2)眼前的困境:“战”加剧了经济困难,引发政治危机“战”的根本失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适应
(3)“新”实行的根本原因:由国情决定
(4)当时国家也无力领导所有企业进行生产
2、主要内容及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新经济政策(1921-1927)
内
容
农业
工业
商业
流通分配
评价
余粮征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国有化
有区别地对待大、中、小工业
取消商业贸易(实物配给制,国家集中分配);
强制义务劳动
自由贸易,按劳分配
积极:集中力,保证军事斗争胜利;
消极:超过限度,不利于提高积极性;违背经济规律,不是过渡的正确途径。
经济恢复、工农支持、政权巩固。找到了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的正确道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它国建设的示范借鉴。但遗憾的是没有坚持下来。
比较“战”“新”
异:“战”: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新”: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
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同:巩固政权\是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结论:从经济内容看:”新"是对"战"的基本否定
从目的看:军事目的—经济目的
在这样崭新、艰难和伟大的事业中,缺点、错误和失误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的敌人责难我们,说列宁也承认布尔什维克干了许多蠢事。那我们回答说:是的。 但是你们知道不知道,我们干的蠢事跟你们干的蠢事相比,毕竟是全然不同的。
——列宁
清醒的列宁从不粉饰太平,敢于自我批评,自我改造,与时俱进。社会主义一定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否则社会主义就没有资格代替资本主义。
如何看待前进中的困难和挫折?
伟大导师列宁的逝世(1924年1月21日)
联共(布)中央发布讣告:
“……无产阶级所固有的一切真正伟大和英勇的品质——大无畏的智慧,不屈不扰的、顽强的、战胜一切的钢铁意志,对奴役和压迫的深恶痛绝,移山填海的革命热情,对群众创造力量无限信任,巨大的组织天才,都由列宁卓越地体现了出来,他的名字成为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新世界的象征……
“钢铁般的人”斯大林
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它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学事业等决策权集中在党中央的最高层。
为什么会这样呢?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1/8,全国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对此斯大林指出: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帝国主义就是战争,他们包围着我们;要获取生存,就必需有强大的重工业,奠定国防建设。
—斯大林
请思考: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侧重点及其依据?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1、斯大林时期的工农业方针:
工业化:开始时间:1924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1)帝国主义的威胁
(2)本国重工业基础薄弱
(3)个人因素
农业集体化:时间:1927年前后
做法:个体→集体农庄
出发点:服务于工业化
评价:推进工业化\过多牺牲农民利益.
1930年1月5日斯大林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
集体农庄幸福的快乐的少女(宣传画)
战争即将爆发,所以必须尽早实现工业化 (宣传画)
钢铁工人们生产钢铁
(宣传画)
2、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1936年宪法)
(1)含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管理体制。
(2)背景:①外:受帝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
②内: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的制约
③其它:斯大林个人的因素
(3)内容:
经济体制:公有制、行政命令管理,完全排斥市场、平均主义
政治体制:权力高度集中,一党制,终身制度,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党内民主生活极端不正常。个人崇拜盛行。
思想文化:高度统一,用行政手段管理思想学术,学术问题政治化。
外交:片面强调革命外交,意识形态观念浓厚。
斯大林经济模式的表现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1936年宪法)
(4)评价斯大林模式:
积极:对苏:集中力量搞建设,成就巨大。
?比较齐全体系?\重工业工业国\1?937“二五”后第2位;
为“二战”的胜利雄厚的物质奠基。
对它国建设:提供示范与借鉴。
比如:中国的毛泽东时代的经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50-70政策调整
消极:对苏联:农轻重比例失调\牺牲农民利益\平均主义下积极性差等。
在社会主义阵营:强制推行,干涉内政。(开除南斯拉夫出“情报局”)
总:成为苏东剧变与解体的历史根源,对共产主义事业造难以估量的损失。
体制的根本问题:超越生产力现状
总体:不同时期的作用主次分清,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结合
感悟模式:国情\社会主义的本质\尊重经济规律\改善民生\治党治国等
借古鉴今
从苏联在探究中不断的改革,给我们什么启示?
启示:我们在制定政策是必须要符合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符合生产力水平。
经验教训: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符合客观经济发展的规律。 注重调动广大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翁精神。
感悟模式:国情\社会主义的本质\ 尊重经济规律\改善民生\治党治国等
知识拓展:几种不同建设模式比较
西方模式(以英国为例)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工业化道路
农业制度
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资本主义大农场
全盘集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君主立宪制、内阁制、
两党制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
权)、一党制、终身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
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
本课小结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向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直接过渡。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建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经济政策
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超越苏联生产力水平。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探索 中 形 成
建设成就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第聂伯河上的水力发电站(是当时欧洲最大的水电站)
斯大林在地球上第一次建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家,使得全世界对它刮目相看,这件事是个创举。
斯大林工业国家的强大物质优势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基础,这也是毫无疑义的。
也为战后的社会主义阵营抗衡帝国主义提供了力量。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社会上生活资源消费品馈缺;僵硬的计划经济,导致地方企业毫无积极性;政治不民主,导致官僚主义与腐败现象滋生。
这种体制和政策即成为“苏联斯大林模式”,并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建设的惟一模式固定并继任下来。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这就是鲜明的对比
练习
1、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B
2、1952 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 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 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D
3、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A
4.“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B
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 -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B
回顾课标与高考高频考点: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认识
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你都掌握了么? 加油!!
教学总结
THANKS
本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