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高考历史总复习
名师课件
第三部分
世界历史
课标与高考考点:
1、简述欧共体的形成,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和不结盟运动的
兴起以及中国振兴;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2、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
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54课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专题二十: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60、70年代的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西欧的联合
日本的崛起
不结盟运动
强大的美国
强大的苏联
实力迅速上升
实力相对下降
多极化趋势出现
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
多极化趋势是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走进欧洲 话腾飞
感受日本 谈崛起
第三世界 论兴起
再看中国
说振兴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联合的原因
2、联合的历程
3、联合的影响
1、联合的原因
欧罗巴,希腊神话中的公主,欧罗巴与万神之王宙斯相爱并生下三个儿子,她所居住的大地被命名为欧罗巴,即今天的欧洲大陆。从古自今,一个统一的欧洲就是欧洲人的欧罗巴梦想。
从古罗马的查尔曼皇帝、法国的亨利四世、拿破仑到德国的希特勒无不曾经试图实现这个梦想;康德、卢梭、尼采等思想家也把它作为终极理想。
夹缝中的西欧
如果我们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否则,欧洲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
—《阿登纳(德国总理)回忆录》
1、联合的原因
历史原因: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相近的经济发展水平;
吸取近代武力统一欧洲带来的战争灾难教训。
现实原因:时代背景:美苏对峙对欧洲的安全的严重威胁。
二战的创伤国际地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
经、政原因: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的需要;
有识之士的推动。
直接原因:法德和解。
其他原因:地理相邻\资源互补等。
2、联合的历程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一体化开始)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
1958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合一
1967年
欧洲共同体
发展
建立关税同盟68
实行共同农业策68
建立欧洲货币体系79
加强科技合作
欧共体阶段:
欧盟阶段:1993欧盟正式成立
2002欧元启用
2007年,27国
3、欧洲联合的影响
材料一:1973年,欧共体9国人口2.56亿,出口贸易额为2100亿美元超过了美国和苏联;国民生产总值为10650亿美元,远远超过了苏联为美国的77.7%
——选自岳麓教材《世界多极化趋势》
(1)对西欧:
①经济: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②政治: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材料二:1974年,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
(2)对美国:美国霸权地位严重削弱,不得不调整它的对欧政策。
(3)对世界:对其他地区的合作:
示范、借鉴。
国际格局:两极→多极化趋势发展。
补充:1.欧洲合作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2.欧洲合作过程中特点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2、日本经济崛起的表现
3、日本经济崛起的影响
战后初期日本劳动者的生活
麦克阿瑟与日本天皇裕仁
“二战”后初期,日本面临的国内状况和国际环境如何?
二战的战败国日本,为什么会成为经济上的飞人?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1、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1)美国扶植:(基础前提)
原因:冷战\中国形势变化;
目的:培植远东反共桥头堡;
表现:订立宽松条约,推行民主化改革,对日军需订货刺激日本经济发展。
(2)日本自身改革:重视科教\战略\经济计划
2、日本经济崛起的表现
(1)日本经济逐渐达到和超过了战前水平。
(2)1956—1972年间高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1、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1)美国扶植:(基础前提)
原因:冷战\中国形势变化;
目的:培植远东反共桥头堡;
表现:订立宽松条约,推行民主化改革,对日军需订货刺激日本经济发展。
(2)日本自身改革:重视科教\战略\经济计划
2、日本经济崛起的表现
(1)日本经济逐渐达到和超过了战前水平。
(2)1956—1972年间高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3、日本崛起的影响
(1)对日本:经济发展→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右翼势力崛起,军国主义复活)
(2)对美日关系:日本力求由同盟关系变为战略伙伴关系。
(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3)对国际格局:三足鼎立
靖国神社是日本军国主义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精神工具和象征,供奉着二战甲级战犯,他们是东方的纳粹。
德国总理为屠杀犹太人下跪道歉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①时代背景:美苏两极对峙对世界和平发展造成威胁;
②二战后,亚非拉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独立国家处于弱势地位;
目的:国家利益需要(安全与发展,独立(主权)
)
2、概况
兴起:1961年,第一次,贝尔格莱德
宗旨、原则: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
(不与美苏结盟,主张用和平共处取代“冷战”,实现全面裁军。)
不结盟运动的标志
思考:1953-1954-1955-1961
相同内涵:?
意义:(1)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崛起。(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开始改
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2)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走向多极化趋势。
四、中国的发展
1、恢复席位:1971
2、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
五、多极化趋势的积极影响
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四、中国的振兴
新中国建立
恢复发展
文革挫折
改革开放
和平崛起
表现:
(1)政治: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国际地位提高
(2)经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时间:20世纪60、70年代
表现
西欧(联合自强)
日本(乘机而上)
不结盟运动(合作崛起)
中国(和平崛起)
《反败为胜》
《从头再来》
《走进新时代》
《团结就是力量》
影响:美苏实力相对下降,冲击了两极格局,促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有利于世界和平。
五、两极格局瓦解与多极化趋势增强
(一)、瓦解原因:
1、根本: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具体:多个力量的崛起的冲击(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
美苏长期争霸、冷战实力相互削弱
(二)、瓦解标志:苏联解体(1991、12)
(三)、瓦解影响:
1、当今形势:
和平与动荡并存总趋势走向和平
2、当今格局:
总:新旧交替。
具体:短期:“一超多强”—单边主义、霸权主义
长远:
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6极)
原因:美国单极主义遇到了困境,世界上多种政治力量的正在发展壮大(6极)
影响:
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
时间:80年代末90年代初
方式:主要是和平方式:
统一、
议会选举、暴力流血;
原因:内:历史: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现实:经济发展缓慢;忽视民主与法制。
外: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推动;
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实质: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偏离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它的影响下,从1989年开始大多数东欧国家纷纷实行多党制,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无力控制局面,在很短的时间内纷纷丧失了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剧变的实质)。
标志: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
列宁(1917-1924)
斯大林(1924-1953)
赫鲁晓夫(1956-1964)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改革既不彻底,又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苏联解体的原因探讨
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开始了全面改革。前两年主要是经济改革,但没有取得成效。
1987年开始进行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在其《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强调“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最充分地展现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这种性质是超越阶级、民族和国度的”。在外交上:
苏联放弃同美国全面对抗。这次改革引起了人民思想的混乱,导致苏共的分裂和苏共法定领导地位的丧失。国内政局失去控制,民族纷争日趋突出,最终走向解体。
小结:改革的主要失误之处:
1、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追求西方化的人道和民主,实质是放弃科学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发生根本改变。
2、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改革失误的影响:
1、对苏联:导致民族纷争、政治斗争、加盟共和国独立,最终导致国家、党和社会制度的灭亡。
2、对东欧:戈改革中的民主社会主义和政治多元化也成为引起东欧发生剧变的重要外部原因。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的原因:
内因:历史:斯大林体制造成的政治经济等问题积重难返
现实:重要:戈的改革指导思想错造成混乱
催化剂:“8.19事件”
外因:西方长期的“和平演变”
苏联解体的标志:1991.12
独联体成立
苏联解体的影响:
对前苏联国家:带来一系列政治经济冲击。
对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总体走向和平。
对格局: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冷战”时代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
对社会主义:挫折与教训吸取。
苏联解体的过程(了解)
(1)苏共中央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
(2)1990年,一些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
(3)《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
(4)1991年,
8.19事件是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5)1991年12月,独联体的成立(标志)
(6)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职
(7)1991年12月26日,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从法律上宣布苏联解体
这张脸曾经使世界为之感伤,它在诉说着一种制度在一个超级大国的幻灭。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七十余年之久的苏联国旗缓缓落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在地球上消失了。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辞职
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这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练习
1、二战后期,处于颠峰状态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不管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据此回答:下列说法最能反映杜鲁门上述议论的是(
)
A.美国要求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居霸主地位
B.二战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大国
C.美国的制度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制度
D.美国要求按照实力确定自己在世界上的新地位
D
2、“这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中的“这”是指(
)
A.马歇尔计划
B.北约的成立
C.经互会的成立
D.华约的成立
A
3、有人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都是美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B.都是为了美国的利益
C.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D.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
C
4、假如让你集中写一篇反映1947年至1948年国际关系的专稿,需要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请你依据有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
A.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B.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柏林危机
C.铁幕演说
马歇尔计划
越南战争
D,朝鲜战争
杜鲁门主义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
5、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
A.联合国成立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C.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D.柏林墙事件
C
6、导致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的是(
)
A.朝鲜战争
B.越南战争
C.柏林危机
D.古巴导弹危机
B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二: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下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
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
的认识有何不同?
答案:(1)电影认为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各国尽快恢复了二战破坏了的经济,促进了西欧各国的发展;漫画则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利用金融手段控制西欧各国,在经济方面再过渡到政治方面控制资本主义国家。
材料三
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
答案:(2)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在政治格局多极化的现在,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其霸权行为会受到其它正在崛起的国际力量遏制。
(2)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导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此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当今世界格局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什么?
答案:(3)学历水平、所处政治环境的影响、对历史事件的认知程度。
回顾课标与高考高频考点: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认识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你都掌握了么?
加油!!
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