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第1课时 河流湖泊众多 长江
课题
河流湖泊众多 长江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及河湖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2.知道外流区(河、湖)、内流区(河、湖)的概念及分布特点。
3.理解内、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
4.通过读中国地形图、长江水系图,能够说出长江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等基本概况。
5.通过运用图文资料深度分析,全面认识长江的自然状况、开发利用状况与问题的治理。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的能力。
2.能够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长江的基本概况。
4.能初步提出长江开发利用的方向及措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5.通过课前学生收集有关长江的图文资料,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形成以长江水系为学习案例,掌握研究一般河流水系的重要研究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2.通过长江开发的案例学习,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河流生态保护意识,形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3.形成理性寻找解决人类生存环境问题的科学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思想。
教学重点
1.中国河流的基本概况。
2.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教学难点
1.中国河流的空间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运用资料分析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3.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教学过程
新课
导入
出示《中国水系图》或者《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图》,引导学生看图并说出自己看到地图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
学生:中国河湖众多(有众多的河湖)。
教师:是的,同学们说得很对,我国是世界上河湖众多的国家之一,我国疆域辽阔,大江巨川源远流长,大小不一的天然湖泊星罗棋布。
自
主
学
习
一、河流湖泊众多
读教材第40页的“图2
-
3
-
1 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回答下列问题。
1.知道什么是外流河,什么是内流河。了解内流区和外流区。
2.知道我国外流河大多分布在气候较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内流河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
3.找出我国主要的外流河,指出其注入的海洋。
4.说出外流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5.说出内流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6.了解我国湖泊的分布概况。
二、长江
读教材第42页的“图2
-
3
-
2 长江流域”及第43页的“图2
-
3
-
3 长江干流剖面示意”,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2.了解长江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长江上游水能资源极为丰富的原因。
3.知道长江中游河段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4.说出长江下游有利的航运条件。
合
作
探
究
探究点、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长江。
认真观察以下两幅图,小组合作讨论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长江,并共同总结。
长江流域水电站分布
长江航运城市略图
【学生总结】 1.长江干流流经三级阶梯,上游流经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上游流经第一、二级阶梯,落差大,河流多在崇山峻岭中穿行,急流峡谷众多,加上流量较大,因而水能资源丰富。概括其特征是:水流湍急,水能丰富——适宜建水电站。
2.长江下游江阔水深,水流平缓——利于航行。
【教师总结】 1.在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最为集中,如流经横断山区的金沙江河段和三峡段。举世闻名的三峡、葛洲坝就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金沙江河段在建或已投入使用的4座大型水电站——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重要输出地。值得一提的是三峡水电站不仅仅是我国第一大水电站,也是世界第一大水电站。溪洛渡是我国第二大、世界第三大水电站。长江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被称为“水能宝库”。
2.长江干流东西延伸,支流南北延伸,既沟通东西,又可联通南北,利于长江流域的经济往来。长江干支流通航里程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三分之二,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板
书
设
计
河湖众多 长江
当
堂
演
练
1.有我国“黄金水道”之称的内河航道是
( D )
A.珠江
B.黄河
C.松花江
D.长江
2.“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是因为
( B )
A.水土流失严重
B.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泥沙淤积在河床上,加剧洪水的发生
C.江面狭窄,水流湍急
D.落差巨大,且江底多暗礁
当
堂
演
练
3.长江干流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
( A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中、下游
4.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
( C )
A.大力开发水能
B.防止水土流失
C.防洪
D.大力发展灌溉事业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图中城市①是宜昌,它是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点;城市②是湖口,它是中游与下游的分界点。
(2)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城市名称:A重庆;
B武汉。
(3)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长江支流的名称:H嘉陵江;D汉江。
(4)L支流注入的湖泊名称是洞庭湖。
课堂
总结
老师的教学要立足于给学生深入学习创造各种展示和表达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鲜活透彻,生动而活泼。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情境中,能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调用先前所学知识和技巧,结合当前学习情境,高效地进行学习、合作、交流、展示,让地理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开阔视野、丰富思想、提升情感的园地。第2课时 黄 河
课题
黄河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黄河流域示意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划分等河流概况。
过程与方法
1.说出黄河各河段主要忧患问题,并探究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2.举例说明黄河治理的综合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黄河的学习,认识到要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做到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点
1.说出黄河各河段主要水文特征,并探究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2.举例说明黄河治理的综合措施。
教学难点
黄河治理的综合措施。
教学过程
新课
导入
观看视频《保卫黄河》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听完这首乐曲,心情是不是很激动啊!黄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长河,它哺育了中华人民,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黄河。
自
主
学
习
读教材第45页的“图2
-
3
-
5 黄河流域”,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以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2.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3.说出黄河上、中、下游各河段的特征。
4.知道黄河泥沙的来源及成因。
5.了解“地上河”。
6.说出综合治理黄河的措施。
合
作
探
究
探究点、“地上河”的成因、危害及治理。
小组合作讨论“地上河”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并共同总结。
【学生总结】 1.由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多孔隙、夏季多暴雨、植被稀疏,故水土流失严重。
2.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泥沙入河,使得黄河含沙量大增。
3.黄河下游主要流经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广阔,河道变宽,水流缓慢,导致泥沙大量沉积在河床内,使河床不断淤高,为了防止洪水外溢,人们将两岸大堤不断加高,形成“地上河”。
4.“地上河”易决口泛滥,形成洪涝灾害,危害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5.治理措施:中游黄土高原植树种草、修梯田等来保持水土,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教师总结】
板
书
设
计
1.黄河的概况
(1)发源地,注入的海洋
(2)流经的省、区
(3)流经的地形区
(4)上、中、下游的划分
(5)主要支流
2.母亲河的贡献
(1)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
(2)提供了灌溉水源,塑造了广阔的平原
(3)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4)丰富的旅游资源
3.根治黄河
上游:建设大型水库
中游: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治本)
下游:加固黄河大堤;疏通河道
当
堂
演
练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句中的“天上”和“海”分别是指
( C )
A.唐古拉山、东海
B.祁连山、黄海
C.巴颜喀拉山、渤海
D.横断山、南海
当
堂
演
练
2.下列有关黄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 B )
A.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
B.黄河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二、三级阶梯
C.黄河冬季无结冰期
D.黄河流经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
3.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 B )
A.在上游峡谷建设水电站
B.在中游搞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C.在下游植树种草
D.培修、加固“水上长城”——黄河大堤
4.下列省区之间以黄河干流为天然界线的是
( C )
A.青海和甘肃
B.宁夏和内蒙古
C.陕西和山西
D.山东和河北
5.“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反映了下列哪个地方的情境
( B )
A.黄河上游
B.黄河下游
C.黄河中游
D.长江下游
6.黄河下游支流少,流域面积小的主要原因是
( A )
A.下游是地上河
B.下游地区多丘陵、山地
C.下游地区降水量较少
D.下游地区用水量大
读下图,回答7—9题。
7.①②③④四点附近河段中,水能丰富的是
( B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③和④
8.其水能丰富的原因是
( D )
A.支流较多,含沙量大
B.降水丰富,且多暴雨
C.河道宽阔,河水流速大
D.多峡谷,地势落差大
9.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区的名称,错误的是
( B )
A.A—太行山
B.B—阴山
C.C—华北平原
D.D—黄土高原
10.读黄河水系示意图,回答问题。
(1)黄河中游两条主要支流的名称:①汾河,②渭河。
(2)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平原:③宁夏平原,④河套平原。
(3)从降水季节分配、黄土高原地表植被、土质等状况,分析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稀疏、土质疏松。
课堂
总结
在教学中让学生大声朗读,进入情境,产生对母亲河的热爱,并有了学习的激情。在自学中他们能高效的自学知识,小组的讲解又巩固了所学。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旅行社的形式合作探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在导游的讲解中,我们既被他们的语言所倾倒,又牢固掌握了知识,我觉得这是成功的。但是一些琐碎的东西还需再进一步的研究。总之,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鼓励他们去自主学习,大胆讲解,既让老师轻松,又能让学生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