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7 07:1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异域晨曦,风月同天
课程标准:
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一、探文明之源:早期文明的产生
二、赏文明之果:早期文明的表现和特点

三、析文明之因:文明产生的条件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异域晨曦,风月同天
一、探文明之源:早期文明的产生
结合课本和材料思考:文明有哪些特征?
“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和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或科学,等等。并非所有文明都具备这些特征……,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和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或科学,等等。并非所有文明都具备这些特征……,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文明的特征:
私有制和阶级、城市、国家、文字等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思考:阅读课文引言,说说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
放牧
收割
采集狩猎
农耕畜牧
2、前提:
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思考:阅读课文第一子目,说说文明是如何产生的?
3、文明产生过程(示意图)
根本原因:
唯物史观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生产力的发展
1.做一做:
同学们知道早期人类文明出现在哪些地方吗?
可以在课本第3页《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上圈出这些文明的所在地吗?
二、赏文明之果:早期文明的表现和特点
中华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
古印度文明
古埃及文明
古希腊文明
约BC3500年
两河流域文明、
古埃及文明
BC3300年
中华文明(良渚)
BC3千纪
古印度文明
BC700年
古希腊文明
文明早期发展的特点: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时空定位
结合上图分析古代文明区域在地理位置上有何特点?又可分为那些类型?
特点:大多邻近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土壤肥沃);基本位于中纬度、北温带;文明之间相对孤立、区域分散,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类型:海洋文明、大河文明(农耕文明)
新教材中学术前沿
1、传统史学界提出的“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
2、古代希腊置入本课的用意?
2、归纳:
根据课本第二子目填写下表。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区 域
时间
代表文明
自然环境
成就
政治
文化
西亚两河流域
北非尼罗河流域
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区 域
时间
代表文明
自然环境
成就
政治
文化
西亚两河流域
东北非尼罗河流域
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公元前
3500年
苏美尔文明
巴比伦文明
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
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
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
水源。两条河流中间围
成了一个肥沃的冲击平原。
建立君主专制制
度;《汉谟拉比
法典》
楔形文字、《吉尔伽
美什》史诗、洪水和
方舟传说、60进位制、
战车
公元前
3500年
古埃及文明
地处干旱,但尼罗河
定期泛滥
建立比较完善的
官僚体系;法老
至上的权威
神话和文学故事、
象形文字、太阳历、
建筑和数学、莎草纸
公元前
3千纪
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平原广阔;
恒河流域雨水丰沛、
植被茂盛
种姓制度
佛教;《摩诃婆罗多》
和《罗摩衍那》是世界
上著名的史诗;在天
文、历法、数学、医学
等领域都取得了成就
公元前
8世纪
古希腊文明
多山少平原
城邦制度
斯巴达寡头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
古希腊神话、希罗多德、
修昔底德、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楔形文字
在巴比伦,由于木材缺乏,石料稀少,但却有着大量的两河冲击平原的泥土,所以人们便以泥版作为书写材料。……它具有很强的粘性。在泥板上写字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中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很难精确地刻写原始的图画文字的曲线,很难勾勒出迂回曲折的轮廓。……写直线和线条就要容易得多。……书写工具通常是芦苇杆笔,由于这种笔笔尖细、笔尾粗,所以把它往泥板上一压就形成一个笔划,而且呈楔形或钉子型。
——《世界文明之旅》,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第52页
《吉尔伽美什》是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其中记载了最早的洪水与方舟传说。
苏美尔人之间经常相互征战,需要使用战车调动军队和作战,苏美尔文明成为第一个使用战车和车轮的文明。上图为苏美尔人的战车。
胡夫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法老图坦卡蒙安葬面具
埃及象形文字
《亡灵书》残片
莎草纸质,有31行用黑色墨汁书写的祭司体象形文字
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人认为,种姓制度从人类产生之初就出现了,强调其神圣不可变动的特性。
课本第5页思考题
佛教
创立者: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摩尼)
释迦牟尼主张众生平等,抨击种姓制度高下分明的等级体系,赢得了大批信众,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雅典民主政治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伯利克里
自由民 168000;奴隶 200000;外邦人32000。
——哈蒙德《希腊史》
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直接民主、法律至上
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
柏拉图
(《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
(“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希腊三贤
课本第5页思考点: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他们各自文化的特点?
【史料实证】
材料一:对每年洪水泛滥的恐惧,加之永远存在的外族入侵的威胁,使苏美尔人深深地感到,仿佛自己正无依无靠地面对着许多无法控制的力量。有一首苏美尔的诗写道:“只有人,他的寿命不会很长,无论他做什么,只是一场虚无。”美索不达米亚人的人生观带有恐惧和悲观色彩,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不安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充满了不安全感,所以,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削除各种潜在的冲突。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两河流域地势平坦,极易受到外族入侵;洪水泛滥,易造成自然灾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充满了不安全感,加上风俗有的庞杂,民族众多,从而需要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
三、析文明之因:文明产生的条件
材料二:尼罗河流域……自然屏障使它受到特别好的保护,不易遭到外族的犯。……(尼罗河)把整个流域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因此,埃及文明是稳定、保守的。……关心死亡,为来世——尤其是国王的来世——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法老始终被认为是神王……由于这个原因,埃及没有任何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相应的法律。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亦被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设问:比较古代埃及与两河流域自然环境的不同,分析古代埃及的自然环境对其文明造成的影响。
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古代埃及文明变得稳定而保守,自信而乐观,并没有产生与两河流域相应的法律。法老被认为是神在人间的代表,强大的君权取代了法律的权威。
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理环境
决定因素

合作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文明呈现多元化特点的原因。(课标要求)
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交通条件限制;
历史条件(各自的文化传统);
地理环境差异……
三、析文明之因:文明产生的条件
讨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文明是多彩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 
——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齐读) 要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
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科学对待文化传统。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异域晨曦,风月同天
【课堂总结】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人类文明的产生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前提:从采集狩猎到农耕畜牧
标志: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现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区 域
代表文明
形成前提
实行制度
文化成就
两河流域
苏美尔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君主专制制度;《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史诗、洪水和方舟传说、60进位制、战车和车轮
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为农业和交通提供便利
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法老至上的权威
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建筑和数学、莎草纸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平原广阔;恒河流域生产工具的进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
种姓制度
佛教;《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古希腊文明
巴尔干半岛南部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城邦制度
世界文学瑰宝、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参考书目及相关资源库
参考书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伊瓦尔·里斯纳《世界文明启示录》
资源库推荐:
合肥市教育云平台
感谢倾听!
课后任务
1.完成组别个性化作业。(作业平台提交)
2.有针对性的通过微课巩固所学。(班级空间内查找)
3.完成课本第6页问题探究思考题。(语音发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