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新闻两则》课文原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划分全国为若干“绥靖区”,在区的中心城市设“绥靖公署”,负责指挥国民党军队进攻人民军队。绥靖,安抚,平定。,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编者注:河南全省共有一百一十一座城市,我已占一一座,敌仅余十座)。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时间内,除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联成一片。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但是随即纠正了,普遍地利用了抗日时期的经验,执行了减租减息的社会政策和各阶层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这样,就将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阶层,均联合或中立起来,集中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及乡村中为最广大群众所痛恨的少数恶霸分子。这一策略,是明显地成功了,敌人已经完全孤立起来。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第六十四军以及一些民团,现向襄阳逃窜。襄阳也是国民党的一个所谓“绥靖区”,第一任司令官康泽被俘后,接手的是从新疆调来的宋希濂。最近宋希濂升任了徐州的副总司令兼前线指挥所主任去代替原任的杜聿明。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王凌云到襄阳,大概是接替宋希濂当司令官。但是从南阳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据点,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新闻两则》同步精品练习
一、基础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港( ) 锐不可当( ) 歼灭( ) 击 溃( )
绥靖( )( ) 阻遏( ) 鄂豫( ) 逃窜( )
2.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一句是( )
A.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依然负隅顽抗。
B.渡江战役打得非常急烈。
C.国民党拒决签定国内和平胁定。
3.选词填空
①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________(A.溃退 B.溃败 C.溃逃),毫无斗志。
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________(A.顽固 B.顽强 C.坚强)。
③我已________(A.战胜 B.消灭 C.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④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地区,正在向南________(A.扩大 B.发展 C.扩展)中。
⑤国民党的(A.广大 B.大量 C.多数 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A.反对 B.抗拒 C.拒绝 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A.作战 B.指挥 C.鼓动 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A.牢靠 B.坚固 C.巩固 D.顽固)的,(A.弱点 B.松懈 C.劣势 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4.根据下列句子提供的意思填写词语。
①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 ②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
③安抚,平定。( ) ④阻挡;阻止。( )
二、 判断题(2分,每小题0.5分)
5. (1)消息用来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事实。 ( )
(2)消息的特点之一是让事实说话,但有时根据需要也可以作一定的虚构和夸张。 ( )
(3)消息的标题由引标、主标、副标三部分组成,其中主标是必须有的,其他的则可有可无。 ( )
(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个标题全面叙述了消息的主要事实,其中“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雄浑,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 )
三、 选择题 (14分,每小题2分)
6.下面的“通知”格式有误的一项是
[ ]
A.标题位置 B.正文开头
C.通知对象的位置 D.署名和日期
7.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群众普遍的觉悟提高了。
B.他的观点和我的看法基本一致。
C.我国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万里长城。
D.有没有健康的身体,是能否学好功课的前提。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新闻(也叫消息)是报纸、广播中常用的一种文体,它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B.新闻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实效性。
C.新闻的标题包括正题、引题和副题。
D.新闻要求以事实说话,篇幅短小,语言精练。
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背景是在主体中出现的,结语则在篇尾。
B.每条新闻都必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
C.新闻通常用副题来交代背景。
D.正题是标题的核心,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
10.下列语句分析有误的一项 [ ]
A.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主语:我35万大军和西路军)
B.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主干: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签订协定)
C.山头上插着我军的战旗。(主语:山头上)
D.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意识到”的宾语:你在幸福之中)
11. 对下列加粗的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政府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泄气”使用了口语,反映了国民党广大官兵的厌战情绪。)
B.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突破”表示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渡至”仅表示“抵达”之意。)
C.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余部”军事术语,剩下的部队,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
D.战犯汤恩伯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丝毫”指作用极小或很少,勾画了汤恩伯捉襟见肘的狼狈相。)
12.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
A.新闻多采用记叙的手法,因此写新闻要注意记叙的要素。
B.新闻也叫消息,它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
C.标题、导语、背景是一则消息不可缺少的三部分。
D.新闻主要是“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插入简要的议论。
四、填空题(每空1分,共27分)
1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________敌阵,________长江。
14.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________(消灭,歼灭,击溃)及________(击溃、击败、击退)一切抵抗之敌,________(占领,占据,拿下)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________(把握,攻下,控制)江阴要塞,________(封锁、锁住、控制)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__(控制,封锁、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5.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读音。
(1)锐不可当( ) 当( )真 恰当( ) 当( )机立断
A.d1ng B.d4ng
(2)塞( )外 塞( )责 塞( )住 阻塞( )
A.s1i B.s4i C.s8
16.(1)新闻要求以事实说话,它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具有________性,________性和________性。
(2)一条新闻通常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五个部分。
(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作者是________。它写于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文章题材重大,语言凝练,气势雄浑。
五、阅读题(共分)
17.(10分)
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但是随即纠正了,普遍地利用了抗日时期的经验,执行了减租减息的社会政策和各阶层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这样,就将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阶层,均联合或中立起来,集中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及乡村中为最广大群众所痛恨的少数恶霸分子。这一策略,是明显地成功了,敌人已经完全孤立起来。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第六十四军以及一些民团,现向襄阳逃窜。襄阳也是国民党的一个所谓“绥靖区”,第一任司令官康泽被俘后,接手的是从新疆调来的宋希濂。最近宋希濂升任了徐州的副总司令兼前线指挥所主任去代替原任的杜聿明。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王凌云到襄阳,大概是接替宋希濂当司令官。但是从南阳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据点,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1)在导语中有两个集中表明新闻内容的词语,它们是:(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这是什么修辞方法 ________。它暗示了当时的形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你是怎样理解“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一句的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广大群众所痛恨的少数恶霸分子”前为什么加“最”,去掉可以吗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一策略,是明显地成功了,敌人已经完全孤立起来”,这一政策具体指什么内容,请写在横线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6分) 中国代表团在国庆日举行升旗仪式
本报广岛10月1日电(记者罗京生 陈志江) 第十二届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今早8时整在广岛运动员村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
在亚运村村长佐雅之致欢迎辞后,中国代表团团长袁伟民代表全体中国健儿宣誓:“今天是我们祖国的生日,中国体育代表团肩负着祖国人民的重托和希望,中国健儿将顽强进取,奋勇拼搏。”
今天是建国45周年纪念日,中国乒乓球女队总教练张燮林说:“我们今天特意把仪式搞得很隆重,一想到在国庆节升旗,我们都非常激动。”
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袁伟民,副团长徐寅生、李富荣,教练蔡振华、徐益明、周明等和运动员马文革、王涛等共200余人参加了升旗仪式。
(1)本则新闻的标题是________,“电头”是指________。(2分)
(2)请用“________”标出本则新闻的“导语”部分,并说明它从哪几方面概括了这篇新闻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如果将“中国代表团在国庆日举行升旗仪式”定为副题的话,请你为这篇新闻拟定一个正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9.(10分)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用“‖”将消息的导语和主体分开。(2分)
(2)本段文字感彩鲜明,请举例说明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第一句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写一则消息报道你校“开学典礼”的情况。结构完整,语言简练,不少于300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分) 雨后津城如诗如画
昨天傍晚的一场飘泼大雨,________将入伏后的暑热驱赶得无处可躲。________给津城也痛痛快快地洗了一个凉水澡。大家发现,沐浴后的津城真是美丽。
晚上近10时,记者乘车从南开区福安大街驶向海河,远处百货大楼新厦的四个高耸的塔楼亮着灯,在飘飘洒洒的雨雾中就像大海中的四柱灯塔,别有情趣。海河里的水位虽没有明显上涨,但是经过雨水的洗礼,好像河水也清澈了许多,倒映着两岸的灯光,使人不由得想起朱自清先生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来。车行到了解放北路上,两旁的荫荫树木刚让雨水冲刷过,绿绿的,显得格外地干净。路两旁的风格独特的各式建筑,在浅黄色的路灯灯光之下,这雨后的景致是那样的和谐完美。路上三三两两的行人和车辆使这里的气氛既不喧闹又不清冷。清爽的空气中微微含了树木的幽香,让人仿佛来到了又一处“桃花源”。
汽车拐上了南京路,雨后的南京路比平日要繁华热闹。大雨冲刷过的路面像一面镜子,将五彩缤纷的南京路几乎原原本本地映照在里面了。道两旁的霓虹灯,高大齐整的路灯、成百上千辆汽车时红时黄的尾灯将南京路映成了一个五颜六色的世界,煞是好看。一辆辆汽车也早已是锃亮如新,挂着簇簇的雨珠。记者观察到,在路旁陆陆续续地有不少市民都出来乘凉,他们扶老携幼,尽情地呼吸着这暑热伏天难得的清新爽神的空气。交警们仍身披雨衣坚守在岗位上,他们和许多在雨中工作的人们一起构成了雨后津城里最靓的一道风景线。
(1)新闻的标题常用多行形式,分为( )、( )、( )。本文标题《雨后津城如诗如画》是( )题,其作用( )。“飘飘洒洒的雨雾中,河水、灯影……”是( )题,其作用( )。(7分)
(2)指出文章的导语和主体部分的起止。(2分)
导语部分:
主体部分:
(3)在文中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2分)
________ ________
(4)“沐浴后的津城真是美丽”,选文哪些方面体现了“美丽”,具体指出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句话(不超过10个字)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本报杭州1月12日专电(记者万润龙)①没有“立正”、“稍息”的口令,只有抑扬顿挫的音律。②杭州采荷中学创造的“音控广播操”使中学生课间操别开生面。③这种被认为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的新形式,已在杭州一半以上中学推广。④昨天,记者亲身体验了这一使中学生感到欢欣鼓舞的“音控广播操”。上午9时40分,下课铃响了,广播喇叭中随即响起钢琴协奏曲《黄河》。在这乐曲声中,学生全都走出教室。3分钟后,《黄河》乐曲骤停,《骑兵进行曲》响起。已经排列整齐的学生队伍随着乐曲的节奏,起步,慢跑,三个年级六支长队,分六路进入操场。那情景,宛若大型团体操的入场式。仅一分钟,学生们已经全部进入操场,《骑兵进行曲》恰到好处地戛然而止,广播操音乐响起,学生们按照节拍整齐做操。
操毕,广播中传来了钢琴独奏曲《秋日的私语》。乐曲声中,孩子们全部下蹲,解下缚在双腿上的“健力腕”沙袋,转而绑在双手的手腕上。轻松欢快的迪斯科舞曲《浪漫电波》响起,全校学生随即做起了健力腕操。在最后一个动作结束时,《骑兵进行曲》再次响起,学生们踏着乐曲,慢跑出操场。
记者看表,9时53分。13分钟时间内,没有听到一句口令,没有听到一声哨子。13分钟内,有的是音乐的转换和学生们整齐优美的操姿。下课铃响后的老师拖课,学生下课后的喧哗,体育教师集队时的呵斥,一概全无。身临其境,果然不亚于经历一次艺术享受。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2分)
载( )体 戛( )然 手腕( ) 呵( )斥
(2)上文内共使用成语(1分)[ ]
A.4个 B.5个 C.6个 D.7个
(3)这则消息的导语是(1分)[ ]
A.①句 B.①②句 C.①②③句 D.①②③④句
(4)填空。(3.5分)
①在13分钟内,共播出________种乐曲,其中学生体操的乐曲是________和________。
②播放《黄河》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播放《骑兵进行曲》的作用是________。
③播放时间最短的乐曲是________,原因是□□□□□□□□。(不超8个字)
(5)简答。
①作者说,音控广播操解决了教师拖课、集队的呵斥和喧哗。除此以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好处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为这则消息拟个标题。(0.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小练笔(10分)
23.新学年开始了,你身边一定有许多变化,如课室不再是以前那个课室了,班里来了一位新同学等。请你就其中的一两样变化,写一则一百五十字左右的新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í dānɡ jiān kuì suí jìnɡ è è yù cuàn
2.C
3.①A ②B ③C ④C ⑤A C D C A
4.①溃退②锐不可当③绥靖④阻遏
5.F;F;T;F
6.C
7.A
8.B
9.D
10.A
11.B
12。C
13.冲破,横渡
14.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15.A,B,B,A;B,C,A,C
16.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标题,导语,主体,背景;毛泽东,1949,4,22
17. (1)①弃城南逃 ②当即占领
(2)比喻革命形势发展很快,国民党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3)可从革命阵营迅速扩大,形势一片大好的方面写。
(4)“最”是程度副词,写出痛恨少数恶霸分子的人数特别多,程度也深,不能替换。
(5)减租减息的政策和各阶层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
18.(1)中国代表团在国庆日举行升旗仪式,本报广岛 10月1日电
(2)第十二届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今早8时整在广岛运动员村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导语交待了时间,地点,事件——举行升旗仪式,参加者——中国体育代表团。
(3)“来自日本广岛的祝福”或“运动员情系祖国”等。
19.(1)第一句后画“‖”
(2)用“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这些贬义词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蔑视。用“万船齐发、直取对岸”,赞颂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无坚不摧之势。
(3)用“大约”来表示估计,说明三十万不是确数,若去掉就变成确数了,用语不准确。
(4)(略)
20.(1)正题,引题,副题,正题,揭示主要事实的意义,引题,提示消息的内容要点,和消息产生的条件。
(2)导语部分:第一段;主体部分:第一、三段。
(3)不但,而且。
(4)灯影。河水、建筑、车流、树木、交警
(5)雨后津城美如画。
21.(1)z4i ji2 w4n h5 (2)B (3)C
(4)①5 广播操音乐 《浪漫电波》 ②让学生走出教室,分班分年级列队,进场、退场 ③《秋日的私语》 换沙袋动作要迅速
(5)①a取消生硬的口令,代之以乐曲,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净化校园环境。b音乐能陶冶学生的艺术素养,如钢琴协奏曲《黄河》能增进爱国情操。c乐曲使人轻松,每天有个好心情,激发学习兴趣。②“将‘立正’、‘稍息’请出操场”或“杭州半数中学推广音控广播操”
22.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1 页 (共 1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49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1.新闻两则
感知
作者
阅读
回忆
扩展
结束
导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横 渡 长 江
新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flash
返回
上页
下页
返回
上页
下页
返回
上页
下页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江阴
安庆
芜湖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35万)
(30万)
(35万)
九江
渡江作战示意图
返回
上页
下页
返回
上页
下页
返回
上页
下页
一身文武双栖
将军利剑诗人笔
返回
上页
下页
作 者
毛泽东
延安时期的毛泽东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
返回
上页
下页
建国初期的毛泽东
返回
上页
下页
返回
上页
下页
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积累下列字音
鄂 ( )豫( )绥靖( )
阻遏( )( )泄气( )
溃退( )歼灭( )管辖( )
锐不可当( )上当( )
要塞( )瓶塞( )
阻塞( )堵塞( )
è
yù
suí
zǔ
è
xiè
kuì
jiān
xiá
dāng
dàng
sài
sāi
sè
sè
返回
上页
下页
积累下列词语
业已:
绥靖:
阻遏
溃退
锐不可当:
高屋建瓴:
气势磅礴: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已经。
安抚、平定。
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势。“瓴”,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
阻止
败退。“溃”,溃败。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返回
上页
下页
新闻
返回
上页
下页
本文文体是:
新闻知识知多少?
新闻也叫消息,是报纸、广播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及时地报道国内处新近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等;狭义的新闻只是指消息。
从表达方式上看,新闻一般以记叙为主,也可以适当做些描写,还可以穿插适当的议论和抒情。
新闻也要求有六要素,
请你指出本文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起因
结果
20日夜——22日22时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横渡长江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
大部已渡过,余部23日可渡完
返回
上页
下页
新闻在结构上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请你先指出这篇新闻的导语,然后再把主体部分分为三层。
返回
上页
下页
返回
上页
下页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结构:
1.20日夜起……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中路)
2.21日下午五时起……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西路)
3.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东路)
返回
上页
下页
“主体”的层次:
渡江军队名称及地点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芜湖-安庆
西路军
九江-安庆
东路军
南京-九江
20日夜—21日夜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2/3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大部
30万
30万
返回
上页
下页
填表说明三路大军渡江情况
返回
上页
下页
答问 深入理解
不可。“百万大军”四字气势磅礴,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的气势,也表现了作者的胜利豪情。
下文的“1000余华里”亦此。
返回
上页
下页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有人认为,删去“百万大军”四字会更简练。你的意见是——
——交待时间、地点、通讯社名称。
——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返回
上页
下页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这叫电头。电头交代了什么要素?
起什么作用?
——概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概述新闻的核心内容)。
返回
上页
下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个“导语”起什么作用?
——使语言准确,避免歧义。
返回
上页
下页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西起九江”之后为什么加“不含”二字?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作用:突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揭露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使新闻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
对敌我双方的议论一详一略。为什么?
返回
上页
下页
请你找出文中的一段议论,
并说明它起什么作用。
我军英勇善战,不言而喻,所以略。
敌军详,是为了揭露敌人拒绝签定和平协议,以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正义性。同时也为了把广大官兵同少数战犯相区别,以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
返回
上页
下页
对敌我双方的议论,为什么一详一略?
不可。这是用他的“不料”烘托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返回
上页
下页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汤恩伯认为东面防线“很巩固”的话可否删去?为什么?
文中有形成对比关系的两组反义词,
请指出。
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返回
上页
下页
不可。“溃退”表现了敌军兵败如山倒的情形,也突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撤退”、“后退”、“退却”不能表现这种情形,还有可能是有组织的撤退。
溃:大水冲破堤岸。
返回
上页
下页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溃退”可否换成
“撤退”、“后退”或“退却”?
说明新闻准确、及时。
返回
上页
下页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是什么意图?
符合时间顺序;
内容上前后有衔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与西路军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返回
上页
下页
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
安排三路大军渡江情况?
返回
上页
下页
回忆 巩固
新闻要求有哪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起因
结果
返回
上页
下页
新闻在结构上分为哪五部分?
标题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
返回
上页
下页
相关链接和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国名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要打响。
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本则新闻内容
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军事上具有重大意义,标志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道路。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人物
时间
地点
原因
经过和
结果
自读课文,指出其六要素
中原我军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南阳
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快速阅读课文,指出其“导语”,并将本则新闻分为五层。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第一层
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
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
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
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中 原 我 军 解 放 南 阳》
合作探究
1、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哪些成绩?
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2、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3、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了。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只是一般交代了时间,毫无感彩,且与上句“二十一日”重复。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阅读下列新闻,指出其“导语”部分
中国代表团在国庆日举行升旗仪式
本报广岛10月1日电(记者罗京生 陈志江) 第十二届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今早8时整在广岛运动员村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
在亚运村村长佐雅之致欢迎辞后,中国代表团团长袁伟民代表全体中国健儿宣誓:“今天是我们祖国的生日,中国体育代表团肩负着祖国人民的重托和希望,中国健儿将顽强进取,奋勇拼搏。”
今天是建国45周年纪念日,中国乒乓球女队总教练张燮林说:“我们今天特意把仪式搞得很隆重,一想到在国庆节升旗,我们都非常激动。”
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袁伟民,副团长徐寅生、李富荣,教练蔡振华、徐益明、周明等和运动员马文革、王涛等共200余人参加了升旗仪式。
拓展延伸
记住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写一则新闻:
报道学校或班上某人、某事或某项活动。
!
!
!
!
!
!
拟出恰当的标题。
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要简明,以200字左右为好。
再 见
毛泽东诗词歌曲《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新闻两则》精品教学课件详细配套教案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1.新闻两则
flash
新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感知 作者 阅读 回忆 扩展 结束
渡江作战示意图
九江——江阴——安庆——芜湖——西路军(35万)——中路军(30万)——东路军(35万)
作 者
毛泽东
一身文武双栖
将军利剑诗人笔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
延安时期的毛泽东
建国初期的毛泽东
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积累下列字音
鄂 (è) 豫(yù) 绥靖(suí) 阻遏(zǔè) 泄气(xiè)
溃退(kuì) 歼灭(jiān) 管辖(xiá) 锐不可当(dāng) 上当(dàng)要塞(sài) 瓶塞(sāi) 阻塞(sè) 堵塞(sè)
积累下列词语
业已:已经。
绥靖:安抚、平定。
阻遏:阻止
溃退:败退。“溃”,溃败。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高屋建瓴: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势。“瓴”,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本文文体是:新闻
新闻知识知多少?
新闻也叫消息,是报纸、广播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及时地报道国内处新近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等;狭义的新闻只是指消息。
从表达方式上看,新闻一般以记叙为主,也可以适当做些描写,还可以穿插适当的议论和抒情。
新闻也要求有六要素,请你指出本文的六要素。
时间:20日夜——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东至江阴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横渡长江
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
结果:大部已渡过,余部23日可渡完
新闻在结构上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请你先指出这篇新闻的导语,然后再把主体部分分为三层。
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主体”的层次:
1.20日夜起……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中路)
2.21日下午五时起……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西路)
3.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东路)
填表说明三路大军渡江情况
渡江军队名称及地点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芜湖-安庆 20日夜—21日夜 30万 30万
西路军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 35万 2/3
东路军南京-九江 21日17时─22日22时 30万 大部
答问 深入理解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有人认为,删去“百万大军”四字会更简练。你的意见是——
不可。
“百万大军”四字气势磅礴,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的气势,也表现了作者的胜利豪情。
下文的“1000余华里”亦此。
大气磅礴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这叫电头。电头交代了什么要素?起什么作用?
——交待时间、地点、通讯社名称。
——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真实准确 新闻生命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个“导语”起什么作用?
——概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概述新闻的核心内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西起九江”之后为什么加“不含”二字?
——使语言准确,避免歧义。
毛主席真是语言大师!
请你找出文中的一段议论,并说明它起什么作用。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作用:突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揭露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使新闻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
对敌我双方的议论一详一略。为什么?
天才的宣传家!
对敌我双方的议论,为什么一详一略?
我军英勇善战,不言而喻,所以略。
敌军详,是为了揭露敌人拒绝签定和平协议,以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正义性。同时也为了把广大官兵同少数战犯相区别,以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汤恩伯认为东面防线“很巩固”的话可否删去?为什么?
不可。
这是用他的“不料”烘托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汤司令也进了俘虏营
文中有形成对比关系的两组反义词,请指出。
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对比鲜明!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溃退”可否换成
“撤退”、“后退”或“退却”?
不可。“溃退”表现了敌军兵败如山倒的情形,也突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撤退”、“后退”、“退却”不能表现这种情形,还有可能是有组织的撤退。
溃:大水冲破堤岸。
生动形象!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是什么意图?
说明新闻准确、及时。
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安排三路大军渡江情况?
符合时间顺序;
内容上前后有衔接:
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2、“与西路军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3、“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回忆 巩固
新闻要求有哪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
与记叙文相同
新闻在结构上分为哪五部分?
标题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相关链接和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国名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要打响。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本则新闻内容
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军事上具有重大意义,标志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道路。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自读课文,指出其六要素
人物 中原我军
时间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 南阳
起因 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经过和结果 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快速阅读课文,指出其“导语”,并将本则新闻分为五层。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中 原 我 军 解 放 南 阳》
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合作探究
1、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哪些成绩?
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2、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3、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了。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只是一般交代了时间,毫无感彩,且与上句“二十一日”重复。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新闻,指出其“导语”部分
中国代表团在国庆日举行升旗仪式
本报广岛10月1日电(记者罗京生 陈志江) 第十二届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今早8时整在广岛运动员村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
在亚运村村长佐雅之致欢迎辞后,中国代表团团长袁伟民代表全体中国健儿宣誓:“今天是我们祖国的生日,中国体育代表团肩负着祖国人民的重托和希望,中国健儿将顽强进取,奋勇拼搏。”
今天是建国45周年纪念日,中国乒乓球女队总教练张燮林说:“我们今天特意把仪式搞得很隆重,一想到在国庆节升旗,我们都非常激动。”
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袁伟民,副团长徐寅生、李富荣,教练蔡振华、徐益明、周明等和运动员马文革、王涛等共200余人参加了升旗仪式。
记住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写一则新闻:
报道学校或班上某人、某事或某项活动。
拟出恰当的标题。
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要简明,以200字左右为好。
毛泽东诗词歌曲《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再 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新闻两则》教师教学用书
课文研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整体把握
渡江战役1949年4月20日晚开始,6月2日结束,战役关键是开始后的三四天。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毛泽东亲自撰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像,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像,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列表如下: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30万 30万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2/3
东路军
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大部
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这篇新闻,气势磅礴。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气势,表现了恢宏的气度。
这篇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穿插,相得益彰。
二、问题研究
1.怎样把握这篇新闻的诸种要素?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比较简短,把握新闻六要素也不难。只要把六个要素化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留意这六点,一点也不含糊,就能清楚地把握住了。举例来说,读到“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心里悬着六个问题,就会注意:人物?中路军30万人。时间?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地点?安庆、芜湖线。原因?要渡江。经过?突破安庆、芜湖线。结果?渡过三十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一般新闻作品的各种要素不像这样集中,但是把握要素的方法是一致的。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读别的叙事性作品,也容易把握情节内容了。
这篇新闻,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就要分别把握各种要素。
2.谋篇布局探究: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这篇新闻的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就可以悟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3.语言探究:作者谴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
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准确。又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一个词往往还有程度的差别,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算准确。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二字就十分准确。而汤恩伯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加上一个“很”,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
必须明确交代的地方,一点也不含糊。例如,“西起九江”后面还注明“不含”,也是为了明确。
语言的精练、铿锵,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电文要求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要求斩截有力。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这类例子还很多。
这篇新闻许多语句很文气。例如,“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但是说到国民党官兵的情绪,又非常口语化,“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或雅或俗,各得其妙。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整体把握
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军事上具有重大意义,标志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道路。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把握全文内容,需要划分层次。
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成绩主要有三项。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二、问题研究
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练习说明
一、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试分别理清这两篇新闻的六要素。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新闻六要素知识整体把握两则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本题传授新闻结构知识,要求运用知识,就主要的两点具体分析一则新闻。
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三、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彩。)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本题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揣摩遣词造句,三个小题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究,都作了提示。宜引导学生细心品味,以增强语感,更好地学习语言。
第一小题,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第三小题,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教学建议
一、既要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要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传统课文,以往都放在新闻通讯单元,教学中往往只注意新闻体裁特点。本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新闻的特点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
抓住新闻特点,与把握新闻内容是相辅相成的。讲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既要讲全,又要突出重点,重点应该抓住导语。
正像《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我们党所领导的完全新型的与人民血肉相连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学习两则新闻,应该引导学生提高三个基本认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二、适当介绍背景资料。
前一则新闻,需介绍整个渡江战役的概况,后一则新闻,需介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概况,特别是转入战略进攻之后的概况。背景资料一介绍,新闻中许多内容就容易弄清楚了。例如前一则新闻说到的和平协定,后一则新闻说到的蒋介石调整兵力部署的种种举措,知道了背景,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三、要引导学生从两则新闻的特色中学习创新精神。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大气磅礴。《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两则新闻都有特色,要引导学生钻研,汲取营养。
有关资料
一、新闻的一般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节选自《中学语文课文研究信息集》初中第四册,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出处同上)
三、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出处同上)
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作特点
(一)依时叙事。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这样安排,场面虽大,但大而不乱;内容虽多,但多而不杂。
(二)详略得当。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力,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叙议结合。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四)去粗取精。对如此场面广阔史无前例的伟大战役,应报道的内容本来很多,诸如事前如何准备,临战如何动员,战士们如何摩拳擦掌,广大工农群众又如何积极支前等等,但作者却仅仅选择了最能表现这场战役基本情况和最突出中心的我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时间、地点、人数、战绩以及胜利原因,余则不及。这固然是“新闻”体裁的特殊需要,但也体现了作者善于撮要记事的功力。
(五)语言精练。新闻报道对语言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语言必须准确精练,当然还要鲜明、生动。这篇新闻稿在这方面是个典范。在报道敌我遭遇战时,中路和西路我军所遇之抵抗,用“甚为微弱”四个字来概括;而东路则用“整天激战”来概括。在报道我军战果时,用词也是很有分寸的,西路军占领的是“广大南岸阵地”,并“正向南扩展中”。东路军占领的则是几个县的“广大地区”,同时着重报道了江阴和沪宁线(镇江无锡段)两个战略要地,要塞用“控制”这个动词,十分准确地表明它不仅是被占领,而且被我军操纵,正因为如此,长江才能被“封锁”。
(出处同上)
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背景资料
这则新闻说,“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又说到“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1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