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4.1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原子模型 跟踪训练(解析版)
1.电子的发现揭示了( )
A.原子可再分
B.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C.原子核可再分
D.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关于电子的发现,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核是可以再分的
B.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
C.电子质量与电荷量的比值称为电子的比荷
D.电子电荷的精确测定最早是由密立根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实现的
3.如图所示为密立根油滴实验装置,关于该实验的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研究悬浮油滴所带电性
B.测量悬浮油滴的电荷量
C.测出了基元电荷的值
D.利用二力平衡测出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
4.电子是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之一。下列对电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密立根发现电子,汤姆孙最早测量出电子电荷量为
B.氢原子的电子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向外辐射光子,原子能量增加
C.金属中的电子吸收光子逸出成为光电子,光电子最大初动能等于入射光子的能量
D.天然放射现象中的射线实际是高速电子流,穿透能力比射线强
5.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实验研究发现( )
A.阴极射线在电场中受力方向与电场方向相反
B.阴极射线在磁场中受力情况跟正电荷受力情况相同
C.不同材料所产生的阴极射线的比荷不同
D.阴极射线的比荷比氢离子的比荷大得多
6.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实验研究发现( )
A.阴极射线在电场中偏向正极板一侧
B.阴极射线在磁场中受力情况跟正电荷受力情况相同
C.不同材料所产生的阴极射线的比荷不同
D.汤姆孙并未精确得出阴极射线粒子的电荷量
7.汤姆孙原子模型:汤姆孙于1898年提出了原子模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______,______弥漫性地______在整个球体内,电子镶嵌其中,有人形象地把汤姆孙模型称为“西瓜模型”或“枣糕模型”。
8.电子的质量me=______kg(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质子质量与电子质量的比值为=______。
9.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对人们了解微观世界有什么价值?请查阅资料,写一篇小论文,通过网络或者板报的方式交流。
10.请说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如何由实验判定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
11.在汤姆孙测量阴极射线比荷的实验中,采用了如图所示的阴极射线管,从K出来的阴极射线经过电场加速后,水平射入长度为L的D、G平行板间,接着在荧光屏F中心出现荧光斑,若在D、G间加上方向向下,场强为E的匀强电场,阴极射线将向上偏转;如果在D、G电场区再加上一垂直纸面的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图中未画),荧光斑恰好回到荧光屏中心,接着再去掉电场,阴极射线向下偏转,偏转角为,试解决下列问题:
(1)说明阴极射线的电性;
(2)说明图中磁场沿什么方向;
(3)根据L、E、B和,求出阴极射线的比荷.
参考答案
1.A
【详解】
电子的发现,不仅揭示了电的本质,而且打破了几千年来人们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陈旧观念,证实原子也有其自身的构造,揭开了人类向原子进军的第一幕,迎来了微观粒子学(基本粒子物理学)的春天;故选A。
2.D
【详解】
A.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A错误;
B.原子的核式结构是卢瑟福通过粒子的散射实验才提出的,B错误;
C.电子的电荷量与质量的比值称为电子的比荷,C错误;
D.电子电荷的精确测定最早是由密立根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实现的,D正确。
故选D。
3.C
【详解】
此实验的目的是要测量单一电子的电荷。方法主要是平衡重力与电力,使油滴悬浮于两片金属电极之间。并根据已知的电场强度,计算出整颗油滴的总电荷量。重复对许多油滴进行实验之后,密立根发现所有油滴的总电荷值皆为同一数字的倍数,因此认定此数值为单一电子的电荷即元电荷,故C正确。
故选C。
4.D
【详解】
A.汤姆孙发现电子,汤姆孙最早测量出电子电荷量为,密立根最终测得电子电荷量为,故A错误;
B.氢原子的电子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向外辐射光子,原子能量减少,故B错误;
C.光电子最大初动能等于入射光能减去逸出功,故C错误;
D.天然放射现象中的射线实际是高速电子流,穿透能力比射线强,故D正确.
故选D.
5.AD
【详解】
A.阴极射线带负电,在电场中受力方向与电场方向相反,故A正确;
B.阴极射线带负电,则阴极射线在磁场中受力情况跟正电荷受力情况相反,故B错误;
C.不同材料所产生的阴极射线的比荷相同,故C错误;
D.汤姆孙由实验得到的阴极射线粒子的比荷是氢离子比荷的近两千倍,故D正确。
故选AD。
6.AD
【详解】
A.阴极射线实质上就是高速电子流,所以在电场中偏向正极板一侧,故选项A正确;
B.由于电子带负电,所以其在磁场中受力情况与正电荷不同,故选项B错误;
C.不同材料所产生的阴极射线都是电子流,所以它们的比荷是相同的,故选项C错误;
D.最早精确测出电子电荷量的是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故选项D正确.
7.球体 正电荷 均匀分布
【详解】
略
8.9.1×10-31 1836
【详解】
略
9.见解析
【详解】
三大发现揭开了人们研究微观世界的序幕,它激励着人们不断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预示着人类开始“分裂原子”的探索。
10.见解析
【详解】
汤姆孙通过测定阴极射线的电性实验,测得阴极射线中含有带负电的粒子,然后通过测定阴极射线中负粒子的比荷的大小(通过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实验)从而推理得到阴极射线中的粒子是电子。后来,汤姆孙和他的学生直接测量了氢离子和阴极射线的电荷,证明了阴极射线的电荷与氢离子的电荷大小基本相同,计算出阴极射线的质量是氢离子质量的,这些事实不仅证实了阴极射线确实是带电粒子流,而且表明不同物质都能发射这种带电粒子,它是各种物质中共有的成分,比最轻的氢原子的质量还小得多,汤姆孙将这种带电粒子称为电子,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具有一定的结构,也就是说原子是由电子和其他物质组成的。
11.(1)负电 (2)垂直纸面向里 (3)
【详解】
(1)由于阴极射线向上偏转,因此所受电场力方向向上,又由于匀强电场方向向下,电场力的方向与电场方向相反,所以阴极射线带负电.
(2)由于所加磁场使阴极射线受到向下的洛伦兹力,由左手定则得磁场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3)设此射线中的粒子带电荷量为q,质量为m,当射线在间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有
①
当射线在间的磁场中偏转时,有
②
如图所示
同时又有
③
联立①②③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