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7 09:1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都是议论性文章。它们或谈人生,或议社会,或论教养,都鲜明表达了作者的观点,闪耀着思想的光芒。阅读这类文章,可以深化我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思辨能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写的一封信,同时也是说理文章的典范。他在文中运用铺陈、对比的手法,以热烈的情感、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笔法,细致描绘圆明园这个“世界奇迹”;同时,他巧用反语,辛辣嘲讽英法联军劫掠、毁灭圆明园的罪行,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极具嘲讽与批判意味。本文中,无论是作者的行文结构、论证方式、语言特点,还是作者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都是值得九年级学生认真学习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
(2)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运用铺陈、类比赞美圆明园之美的手法。
(2)学习本文运用反语辛辣嘲讽侵略者行为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认识到战争毁灭人类文明的罪恶,培养热爱全人类文明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运用铺陈、类比对圆明园进行赞美,运用反语对侵略者进行控诉的手法。
(2)学习作者先展示美好,后展示美好被毁灭,前后对比,层层推进,控诉英法联军罪行的论证思路。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借声音传情,充沛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深切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襟。
(2)讨论法与点拨法揣摩语言,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替换、问答深入理解句意。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第二次鸦片战争、雨果)
(2)我积累的字词
2.思悟发现
(1)回信包括哪几个主要部分?各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2)读完全文,我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标题切入
活动一:阅读标题,从标题中你获得了哪些重要信息?预设:这封信是给巴特勒上尉写的;这是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所写的一封信;这是雨果的回信。
活动二:齐读第一节,我们可以猜想巴特勒上尉的来信中主要有哪些内容?预设:巴特勒上尉会描述英法联军是如何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完成这次远征任务;巴特勒上尉会极力描述这次远征获得多少战利品。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带动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绪。
二、整体感知活动:雨果回了一封怎样的书信?请同学们速读课文,长信短说: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回信主要内容。预设:从前三段看来,雨果用大量的优美语句去赞美了圆明园的美丽,第 4段笔锋一转,开始说侵略者的无耻。简括书信内容即:先生,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圆明园,而现在它被一群强盗给烧毁了。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速读课文的效果,理清回信内容,抓取雨果的论点。三、欣赏圆明园的美
活动一:自读第 3段,找出雨果评价圆明园的句子并将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
预设 1:“圆明园是个世界奇迹”“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预设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罗马有斗兽场,埃及有金字塔,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活动二:作者这样描绘和赞美圆明园的作用何在?
预设 1:越是赞美,越增强控诉的力量,英法侵略者的罪恶也就越大。
预设 2:圆明园不仅是中国的美丽园林,更是世界的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美丽的圆明园是人类文明盛开的花朵,烧毁圆明园就是屠戮人类文明。【设计意图】
学习雨果使用铺陈、类比的手法描摹、赞美圆明园之美,并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雨果的控诉,为后续理解雨果的论证思路奠定基础。
四、感受反语的讥讽力量活动:请同学们放声朗读第 5--9段,看看此部分段落中雨果是如何表达自己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事件的抗议、控诉的?
预设 1:直接控诉
预设①:“我要抗议,感谢你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
预设②:“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说他们是“强盗”,表明雨果是反对的,抗议的。“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洗劫”与“放火”这样的勾当,居然如此明目张胆,如此有条不紊,显然是有预谋,有分工,有前科的,多么可怕而又痛心。
预设 2:反语运用之妙预设
①:“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如果断章取义的话,雨果说的是“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是野蛮人”。摘出来的话,是赞美欧洲人。可是如果联系后面一句话“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那么就可以理解为雨果对欧洲两个强盗的讽刺。这里的“文明”可以理解成“野蛮”。
预设②:“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天真”其实就是“无耻”,“富丽堂皇的破烂”中的“富丽堂皇”是指很堂皇很富贵的,可是却修饰了“破烂”这个词语,看起来很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圆明园的这些宝物确实很漂亮很昂贵,但作者之所以把它们称呼为“破烂”,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些宝物在圆明园里,和圆明园整体在一起时才会显得美丽,但在法国政府手里,在凡尔赛宫里,却再也无法体现它们的价值;二是虽然这些劫掠来的文物具有极高的价值,但是却是被“抢”到法国的,那么,就算这些艺术品再富丽堂皇,对正义的雨果而言,它们也不过是破烂而已。
预设③:“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更漂亮”本是赞美的词语,这里正话反说,讽刺、批判了他们对圆明园的破坏,表达了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讽刺和愤慨。
预设④:“他们手挽手,笑嘻嘻的回到了欧洲。”“手挽手,笑嘻嘻”,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恬不知耻。
【设计意图】学习雨果使用反语辛辣讥讽英法联军的罪行的手法,进一步感受其层层递进的论证思路。
五、思维拓展,对话雨果
活动一: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正常的,而雨果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预设: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活动二:读完文章之后,我们感受到雨果对圆明园高度的赞美,也感受到他对行窃者强烈的谴责,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雨果说。
预设 1:尊敬的雨果先生:您好!我十分敬佩您,能站在人类的立场上说话,而非站在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上。您将政府和人民相区别,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有勇气指出强盗政府颠倒黑白、厚颜无耻的行为。我们十分敬佩您有这样极大的勇气。此致敬礼!
一个敬重您的中国学生2021年 6月 10日
预设 2:尊敬的雨果先生:您好!正如您所说的,圆明园是一个梦,是一个天境般的梦,而很多人却将它遗忘。我感谢您,在信中饱含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当时英法联军入侵我国的时候,您表现出的对入侵者恶行的悲愤让我非常钦佩。希望所有人都能够像您一样,能以一种清醒的主见来看待这件事情,而不是搪塞,去找一个借口,去试图掩盖这些罪行。此致敬礼! 一个敬重您的中国学生2021年 6月 10日
【设计意图】感受雨果精神,致敬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帮助青少年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六、感悟升华,启智少年
活动:圆明园之殇,真的是英法联军一手造成的吗?
预设 1: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乘风破浪。(李大钊)
预设 2:愿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夜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地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这太阳,因为它照亮了人类。(鲁迅)
预设 3: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毛泽东)明确:新时代,肩负责任的中国少年,将不负青春,不辱使命,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事业向前推进。 【设计意图】以史为鉴,激发青少年昂扬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板书设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