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只能说明人口增长快,并不能说明人口一定多。比如,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是非洲,但非洲并不是人口数量最多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的是欧洲,但欧洲并不是人口数量最少的大洲,反而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就一个地区而言,人口总数的变化,除了受到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外,还受到人口迁移的影响。例如,北美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但人口增长率并不低,就是因为每年会有不少移民移入北美。
图5 - 1 - 2 世界各大洲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2010年)(教材P89)
1.图中标注的是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数量。
2.除南极洲外,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
3.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最低的是欧洲。
世界人口增长的模式
(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很低的自然增长率,仅见于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主要集中在非洲。
(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多见于发展中国家,如亚洲的巴基斯坦。
(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很低的自然增长率,如欧洲的德国。
图5 - 1 - 3 世界人口密度分布(教材P91)
1.首先要看图例,图例中红色部分人口密度最大,黄色部分人口密度最小,也可以说颜色越深,密度越大。
2.找到每一种颜色代表的数值范围后,在图中找出这种颜色的分布地区。
3.在图中找出人口密度最大(红色)和最小(黄色)这两个极值的分布区,便可归纳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世界人口分布,亚洲东部南部;北美东部欧洲,人口稠密地区;地处沿海平原,气候湿润温暖;农业历史悠久,工业城市发展;极地终年严寒,沙漠常年干旱;高山高原高寒,热带雨林湿热;生产生活困难,人口少有分布。
平原地区人口密度是不是一定大?
不对,有些平原地区,如热带雨林地区的亚马孙平原,气候湿热,不适于人类居住,人口稀疏;纬度较高的平原地区,如西西伯利亚平原,因气候寒冷,人口稀疏。所以说,平原地区并不一定自然条件优越,自然条件恶劣的平原地区人口并不稠密。
人口问题
人口发展过快,
环境资源受害;
人口迁往城市,
带来诸多不宜;
住房交通水电,
医教就业问题。
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国际上通常把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人口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第五章 世界的居民
第二节 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混血人种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和地区)。
非洲的中部和南部是世界上黑种人的主要分布区,其他大洲如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以及亚洲的印度也有黑种人的分布,他们是被欧洲殖民者从非洲贩卖到此地的黑种人的后裔。
图5 - 2 - 1 三大人种分布(教材P97)
1.亚洲主要属于黄色人种,但亚洲西部和南部主要属于白色人种。
2.非洲主要属于黑色人种,但非洲北部主要是白色人种。
3.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
4.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和美洲的印第安人属于黄色人种。
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
加拿大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和法语,其大部分地区讲英语,魁北克省则以法语为主;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的许多分布地区与殖民统治有关;葡萄牙语也是一种分布较广的语言,主要分布于葡萄牙和拉丁美洲的巴西,其在拉丁美洲的分布是长期殖民统治造成的。
世界主要语言
汉语使用最多,中国亚洲东南。
英语使用面广,英澳北美印度。
俄语比较集中,拉美西语侵占。
法语世称美丽,主要法国非洲。
阿拉伯语亚非,国际重要语言。
图5 - 2 - 2 世界语言的分布(教材P99)
1.图中主要有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
2.利用图例判读六大工作语言的分布情况。
3.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1.三大宗教都发源于亚洲。
2.三大宗教中,起源最早的是佛教。
3.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
第五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三节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不同环境下的村落(教材P102)
1.图中景观的照片是平原聚落和山区聚落。
2.平原聚落呈团块状,山区聚落呈条带状。
3.乡村聚落建筑矮,道路稀疏,汽车少。
不同规模的城市(教材P103)
1.图中景观的照片是小城镇和大都市。
2.小城镇范围小,大都市范围大。
3.小城镇建筑物矮小,大都市建筑物高大。
4.小城镇建筑物密度小,大都市建筑物密度大。
城市的三个特点
(1) 密集性。作为城市,应该拥有一定数量的居民,并且居住比较集中,达到一定的人口密度。
(2) 经济性。其土地主要用来经营非农业的各种产业,如工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等。
(3) 社会性。城市中聚集的人口不是由血缘关系或宗族关系所组成的,而是构成较复杂的社会关系。
气候与民居
气候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世界各地气候条件不同,气温和降水特点不同,为适应各种类型的气候条件,人们建造了不同形式的住房,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1)赤道两侧热带地区:叶子房
赤道两侧的热带地区,常年高温多雨,炎热、潮湿是该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房屋要尽量通风、降温、防潮。例如,太平洋上的岛国萨摩亚,农村住房是用一根根树干围起来,成圆形或椭圆形,顶上覆盖着椰子叶,房子没有墙,四面通风。
(2)我国西北地区:仓房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极少降雨,房屋不用考虑降雨问题,所以屋顶是平的,可以用来晾晒粮食。屋顶周围砌上一道矮墙,即成为露天仓库。货物堆在屋顶,只受日晒,不用担心雨淋。
(3)亚洲温带草原:蒙古包
亚洲温带草原上牧民为了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房屋叫“蒙古包”,是用厚实的毛毡和毛皮制成的帐篷,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和捆扎成包,适于轮牧走场居住。温带草原夜间气温低,蒙古包封闭性强。
(4)我国东南沿海:骑楼
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夏季光照强烈,降雨较多。街道两旁的房屋,从二楼延伸到人行道上,成为一条行人走廊。行人在“骑楼”下来往,既可遮阴,又可避雨。
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会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世界著名的文化与自然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