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一中阶段性测试初二语文试卷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8分)
梧(kuí) 俯 (kàn) 不(xiè) 置辩 商zhuó( )
恐hè( ) yì( )想天开 柔nèn( ) 繁花似jǐn( )
2.从下面语段中分别找出两个错别字,并将正确的汉字写在文后的方格内。(4分)
①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澜、争奇斗研的牡丹花和金盏花。
②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彩地敝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错别字
改 正
3、默写(12分)
(1)_________ _ _,到乡翻似栏柯人。(刘禹锡(( 》)
(2)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 ____。(________《无题》)
(3) 蓬山此去无多路, 。
(4)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 , 。
(5)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几欲先走。
( 《口技》)
(6)_______ 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4.阅读下面文字的内容,完成问题。
苏州的一切,是那样的古典,那样的婉约,那样的文学。薄雾蒙蒙的清晨,它是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细雨霏霏的黄昏,它便是戴望舒的“雨巷”;夜色阑珊时,它便是 ;而无论何时,抬眼看去,则处处是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就是经典的江南,这就是诗意的江南。
(1)为文中空缺处补写一句话,使上下文通顺连贯。(1分)
(2)根据上文,请你为苏州旅游拟一则广告。(2分)
6. 将下列语段改写为句式整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可更换个别词语,也可调整句子顺序,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2分)
我喜欢自然风光,还喜欢生活中的故事,情节曲折的小说更让我喜爱,我也喜欢大自然的音响,富于魅力的风光摄影更让我着迷,当然,那美妙动听的音乐尤其让我陶醉。
【答】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7~12题。(共21分)
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 ,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乔山人善琴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⑤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注释: ①鹘(gǔ):一种凶猛的鸟。 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③媪(ǎo):老妇人。 ④阕:止息,终了。 ⑤款扉:款,敲;扉,门。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6分)
A.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 ) B.几欲先走 ( )
C.妇抚儿乳( ) D.宾客意少舒( )
E. 款扉扣之 ( ) F. 尝得异人传授( )
8.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2分)( )
A.无敢哗者/念无与为乐者 B.既阕/弦既不调
C.以弹絮为业/以丛草为林 D.酷类其声耳/其真无马邪
9.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10.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甲】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3分)
第一个场面:
第二个场面:
第三个场面:
11.试设想一下:【乙】文中乔山人听了邻媪的回答后,心里会怎么想?(2分)
12.【甲】文结尾再次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乙】两文都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请从【乙】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分)
比较阅读《孔乙己》和《范进中举》片断,完成14~19题。(12分)
(甲)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 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 ”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 ”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14.请各用一句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甲段:
乙段:
15.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的热衷功名的读书人。二人境况不同,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也不同。酒店的人对孔乙己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众邻居对范进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四字词语)(2分)
16.选文用字准确生动,请结合语境体味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4分)
(1)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甲段中为什么写“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2分)
18.甲段文字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表明作者对孔乙已的态度是 ;
乙段文字创设了一个滑稽可笑的场景,表明作者对范进的态度是 (2分)
阅读刘云龙的《孔乙己那件脱不下的长衫》,回答问题。 (8分)
①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茴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恪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②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
③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地制约和束缚着我们 我们这个时代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一句书面的口号,一些文字材料上的“添加剂”。这些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处处为自己考虑,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把解放思想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
④毕竟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迅即脱下那陈旧的“长衫”,做一个健步如飞的先行者,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遗憾的是。那些“长衫者”对瞬息万变一日千里的形势无动于衷,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往日的陈规陋习之中,甚至连承认那件长衫存在的勇气都没有。只要我们认真搜寻和思索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这该死的“长衫”还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仍然存在着那不死的身影。我们到底是以此为荣,还是以此为辱
⑤孔乙己的时代早已消失。往昔渐去渐远,思想常虑常新。只要触及到关于思想关于观念的问题,我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乙己那件灰布长衫。这互不关联的东西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萦系于心。可以断言,彻底脱下“长衫”之日,便是时代进步之时。
19.从全文看,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人身穿的“长衫”指的是_____________ (1分)
20.孔乙己不愿脱下那破旧的长衫是因为他穷困、潦倒而又执意“清高”,当今社会的一些人不愿脱下那无形“长衫”的原因又是什么 (2分)
21.作者对穿着长衫的孔乙己的态度是复杂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而对当今社会上的“长衫者”,作者的态度又是什么 (1分)
22.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 _ (2分)
23.对于把书读到像孔乙己这样与社会格格不入、迂腐僵化近乎废物的读书人,你可能会有许多感想。请结合孔乙已的遭遇和结局,就“读书与生存”这个问题广开思路,语言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