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郁达夫
我们来欣赏几幅图片,大家说说这些图片展现的是什么季节的风景?
秋天
古代写“秋”的佳句很多:
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这些佳句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鲜明的个性,选择了独特视角,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创作了一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
学习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3、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4、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5、尝试网络环境,结合多媒体,解读经典文本。
我们先来读几首古人写秋的诗词:
刘禹锡《秋词》
(一) (二)
自古逢秋悲寂寥, 山明水净夜来霜,
我言秋日胜春朝。 数树深红出浅黄。
晴空一鹤排云上, 试上高楼清入骨,
便引诗情到碧霄。 岂如春色嗾人狂。
孟郊《秋怀》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分析刘禹锡《秋词》(两首)
1、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
明确: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
2、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这里的秋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能激发人的诗情,甚至胜过春天。
分析孟郊《秋怀》
1、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
明确:诗中写到了月、露、风和梧桐。
2、这些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月——冰,露——冷,风——寒(峭),梧桐——枯,
梧桐甚至是“声响如哀弹”,意思是秋天梧桐脱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3、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悲凉。
比较分析:
1、同样是写秋天,前者清新,后者悲凉,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也就是“情”决定了“景”的特点,即“景随情异”。
2、本文《故都的秋》也是写秋天,那么,这里的秋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是悲凉,还是清新?
明确:清、静、悲凉。比较接近于第一首诗。
走进课文
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__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思考】: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
“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理清思路,划分段落
课文写故都的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是总起部分。
第二部分(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1、记叙:(3-11)依据“清”、“静”、“悲凉”这一特色,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
2、议论:(12)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的秋。
第三部分(13~14)总括全文,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作者主要通过哪些景物来写故都的秋的?
破屋秋色图
街头落蕊图
室内蝉鸣图
桥头秋雨图
庭院秋果图
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清(秋色)
静(秋声)
悲凉(秋味)
绘秋色:
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明确:冷色。
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听秋声:
课文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明确:有鸽声(飞声)、蝉声、雨声、人声。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
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闹呢,还是宁静?
明确: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在《天山景物记》中学到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举一个例子,比如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
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明确:孤独、痛苦。
“悲凉”
品秋味:
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
明确: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写出如此之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情与景的密切关系。
了解写作背景
背景链接: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 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点拨:为了对比,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第二段的“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怎么理解?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反喻)的修辞,说明北方的秋天味道浓郁,更适合品味。
第12自然段的议论有无必要?
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作者在文中展开联想,体现在哪里?其作用是什么?
作者由故都的秋写到江南的秋,由故都秋中的槐树、蝉声、果树写到南国秋中的“二十四桥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由现实中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受,写到外国著名诗人、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对秋的描写。
作用:在对比、映衬中,突出了故都的秋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在这一时期作者的苦闷、忧愁的思想感情。
【思考探究】: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明确: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归纳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①衬托的手法:写江南之秋的作用。
②景物的选取:能体现作者主观情绪。
③语言的特色:句式整散结合,节奏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