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宁冈
茅坪八角楼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挺进井冈山,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队伍和湖南农民军来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的领导下,井冈山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我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
15 八角楼上
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难记的地方,多读几遍。
2.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八角楼 战争年代 夜幕降临
寒冬腊月 文章 握笔 凝视
察觉 清油灯
lóu zhēnɡ dài lín
là zhāng wò shì
chá yóu
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楼。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
太阳下山以后,天色渐渐变黑,意味着夜晚的来临。
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他右手握着笔,左手轻轻地拨了拨灯芯,灯光更加明亮了。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觉察到。就在这盏清油灯下,毛主席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一年天气最冷的时候,泛指寒冷的冬季。
楼
lóu
结构:左右
组词:城楼 钟楼
部首:木
笔画:十三
“木”横笔在横中线上方
“女”的撇点的折点在竖中线,撇短点长,末笔长横比“米”略宽。
“米”的横笔与“木”的横笔大致持平,撇笔伸向“木”侧,捺收笔于横中线
结构:上下
组词:夜晚 黑夜
笔画: 八
夜
yè
上部较窄,下部较宽。
右下不能写成“夂”
部首: 亠
结构:独体
组词:九年 今年
笔画: 六
年
nián
第二横略长,横中线起笔
撇捺舒展,比长横略宽
披
pī
“又”的首笔横段在横中线,撇尖过竖中线,捺脚略低于撇尖。
结构:左右
组词:披肩 披红挂绿
笔画: 八
部首: 扌
竖撇撇向“扌”下侧
结构:左右
组词:年轻 轻松
部首:车
轻
qīng
笔画:九
“车”作偏旁横改提
横撇起笔于竖中线,与“车”首笔横持平,长撇收笔在横中线上。
利
lì
结构:左右
组词:利害 利益
笔画: 七
部首: 禾
末笔捺改点
“禾”横笔献横中线起笔,略向上斜收于竖中线
“刂”两笔中点在横中线。
观察图画,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描写毛主席的句子
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
他右手握着笔,左手轻轻地拨了拨灯芯,灯光更加明亮了。
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觉察到。
第二课时
八角楼 战争年代 夜幕降临 军衣
寒冬腊月 文章 握笔 凝视 沉思
深夜 觉察 清油灯 星星之火 胜利
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楼。 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 亮了。
每当
就
毛主席每天都是这样办公的。
毛主席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日夜操劳。
我会用“每当……就……”造句。
默读第2自然段,对照画面,从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外貌及动作、神态的句子
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
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毛主席依然坐在竹椅上写文章,依然这样忘我地工作,这多么值得我们敬佩啊!
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觉察到。
入神、专注、忘我
经过宣传,革命群众掌握了革命道理,就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革命的力量也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燎原之势,锐不可当。
就在这盏清油灯下,毛主席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在井冈山茨坪西南面的荆竹山下有一块普普通通的花岗岩,长3米宽2米,顶端有裂纹,据说是雷击造成的,因此被称为“雷打石”。但这又是一块不普通的石头,因为它见证了一段历史,见证了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军纪的诞生。
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组织部队集合,登上“雷打石”,向大家训话并第一次提出工农革命军的“三大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
第二,筹款要归公;第三,
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大厅里,有一座油灯的雕塑,底座上镌刻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八角楼上毛泽东那狭窄的卧室兼办公室的书桌上,也摆放着一盏普通的油灯。按照当时的规定,毛泽东的级别是可以点三根灯芯的,但毛泽东拒绝了,坚持只用一根灯芯。为什么?不为别的,就是为了省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