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和2021年湖北省中考生物试题分类 专题9生物实验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和2021年湖北省中考生物试题分类 专题9生物实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8-17 08:3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和2021年湖北省中考生物试题分类——专题9生物实验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2021?荆门)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1为实验装置,图2为实验数据统计。
步骤1:实验装置的中央放入10只生理状况相同的鼠妇,在温度适宜且明亮的环境中静置5分钟,分别统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量,并记录。
步骤2:再按步骤1的方法重复操作5次。
步骤3:求5次实验的平均值。
下列对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该小组探究的问题是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B.重复5次求平均值的原因是为了减少误差,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
C.分析数据可知,光对鼠妇生活分布有影响,鼠妇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D.若要借用此装置探究水分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只需将透明侧的土壤换成干燥土壤
2.(2021?荆门)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步骤一:取两株形态相近的天竺葵分别放入甲乙两个密闭玻璃钟罩中,甲内放一杯清水,乙内放一杯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溶液;步骤二:把它们放在黑暗中一昼夜,然后移到光下照射几小时;步骤三:分别取出一片叶,用酒精脱色后,滴碘液观察,甲组叶片变蓝,乙组叶片不变蓝。本实验的结论是(  )
A.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B.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C.光合作用需要水 D.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3.(2021?鄂州)某同学在学习普利斯特利实验的基础上做了一个实验:将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不同密封的玻璃罩里,实验处理方案如表所示,蜡烛最先熄灭的一组是(  )
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条件
1组
一支点燃的蜡烛+绿色植物
光照
2组
一支点燃的蜡烛
光照
3组
一支点燃的蜡烛+绿色植物
黑暗
4组
一支点燃的蜡烛
黑暗
A.1组 B.2组 C.3组 D.4组
4.(2021?黄石)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用200粒玉米种子随机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方案及结果如表所示。关于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实验编组
种子数量(粒)
环境条件
发芽率
温度(℃)
水分
空气

50
25
适量
充足
96%

50
25
干燥
充足
0

50
2
适量
充足
0

50
2
适量
无空气
0
A.甲组为对照组,乙、丙、丁三组为实验组
B.甲乙两组对照可以探究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C.甲丙两组的实验结果说明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的条件
D.甲丁两组的实验结果说明充足的空气是种子萌发的条件
5.(2021?咸宁)2021年5月3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会议决定,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某市想了解市民生育三孩的意愿,最好采用(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归纳法 D.实验法
6.(2021?黄石)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用于溶解叶绿素的是(  )
A.生理盐水 B.酒精 C.碘液 D.石灰水
7.(2020?十堰)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装置。将装置从阴凉处移到阳光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装置移到阳光下后,种子的呼吸作用会减弱
B.种子的呼吸作用增强会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
C.塑料袋内壁上出现的小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呼吸作用
D.若堵塞玻璃管,种子的呼吸作用和植物的光合作用均减弱
8.(2020?荆门)为了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实验,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B.加碘液后,②号试管不变蓝色
C.①号和②号试管形成对照
D.要将两支试管一起放入37℃温水中保温5~10分钟
9.(2020?恩施州)下列对生物学实验的相关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物像在视野右下方﹣向右下方移动装片﹣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B.检测蛋白质﹣滴加碘液﹣呈现紫色反应
C.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滴加双缩脲试剂﹣胚乳部分呈现蓝色
D.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滴加生理盐水﹣保持细胞形态
10.(2020?宜昌)为探究影响大棚作物产量的因素,某校生物科技小组在三个大棚内,按下表要求进行了种植实验(其他条件均相同),对该种植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大棚



二氧化碳浓度
0.03%
0.1%
0.1%
温度
30℃
30℃
20℃
A.甲乙形成对照,变量是温度
B.乙丙形成对照,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
C.甲丙形成对照,变量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D.可形成两组对照,变量分别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11.(2020?宜昌)关于实验设计的说法:
①要设计对照实验;
②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③求多组的平均值,可尽量减小误差;
④设计重复组或减少实验对象数量,可减少实验偶然性的发生。
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2020?宜昌)关于探究过程的说法:
①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通过一次探究就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②探究一般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
③探究实验重复多次后,必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④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2020?孝感)萨克斯实验是揭开光合作用之谜的终结实验。某生物组在进行“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根据实验判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前2﹣3天把天竺葵放在暗处是为了消耗叶片中的淀粉
B.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对照
C.水浴加热是为了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D.滴加碘液后看到的现象是遮光部分变蓝色
二.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
14.(2021?襄阳)课外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学习了绿色植物的相关知识后,对科学家普利斯特利所做的经典实验非常感兴趣,他们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甲:小鼠+密闭透光的玻璃罩→一段时间后,小鼠死亡
乙:小鼠+密闭透光的玻璃罩+一盆植物→一段时间后,小鼠正常活着
丙:小鼠+密闭不透光的玻璃罩+一盆植物→一段时间后,小鼠死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探究实验中能形成    组对照实验。
(2)乙装置中的小鼠能正常活着,原因是植物的    作用更新了玻璃罩内的气体。
(3)若乙组和丙组形成对照,变量是    ,它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4)植物体与小鼠在结构层次上的不同点是:植物体没有    。
15.(2021?湖北)实验法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能帮助我们获得知识,领悟科学观念,丰富研究手段,提升科学素养。
(1)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暗处理后选取生长健壮的2﹣3片叶,上下两面夹黑纸板,该实验的变量是    。
(2)探究“植物呼吸作用”,将点燃蜡烛伸进A、B两瓶中,A(萌发种子)瓶中蜡烛很快熄灭,B(煮熟种子)瓶中蜡烛较长时间燃烧,实验结论是:   。
(3)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两试管除所加入物质为2mL唾液和2mL清水外,其余条件均相同且适宜,目的是    ,从而形成对照。
(4)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放入20只鼠妇而不是一只,其科学道理是    。
16.(2020?恩施州)生活中乱丢过期药品可能会对生物及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过期的感冒清热颗粒溶液对油菜种子的萌发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实验中所选种子颗粒饱满且完整,种子萌发所需的温度、水分等外部条件都适宜。该实验设计及结果如下表所示,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实验
组别
种子数(粒)
处理方式
观察种子萌发数量(粒)
第3天
第5天
第7天
第13天
A
100
将油菜种子放入含20毫升清水的培养皿中
0
40
80
98
B
100
将油菜种子放入①含少许过期感冒清热颗粒溶液的培养皿中
0
2
10
10
(1)表中①处应填的内容为   (填“20毫升”或“30毫升”)。
(2)A、B两组实验均使用了100粒种子而不是用几粒种子来进行实验,目的是:   。
(3)第13天后,A组还有2粒种子没有萌发最可能的原因是:   。
(4)通过对种子萌发数量的统计分析,你得出的结论是:   。
(5)做完该实验后对你生活的启示是:   。
17.(2020?随州)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口罩成为全球需求量最大的医疗物资,其有效的阻截了新冠病毒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传播,中国在抗疫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仅我国口罩产量就达到上年的20多倍,为世界树立了狙击流行病的旗帜和标杆。市面上的口罩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口罩适用范围各不相同,过滤效率是检测口罩防护能力的重要指标。研究人员利用自动滤料测试仪对不同类型口罩进行检测,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该实验的研究目的是   。
(2)该实验的变量是   ,图中的过滤效率是多次检测后所得数据的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   。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类型口罩的防护能力   (填“相同”或“不同”),防护能力最弱的是   口罩。
(4)使用过的口罩上附着有大量灰尘、细菌、病毒等污物,应妥善处理。对于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用口罩,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填“高温蒸煮后重复使用”、“扔进专用垃圾桶”或“扔进普通垃圾桶”)。
三.解答题(共3小题)
18.(2021?随州)实验探究题“低头族”在当今社会中十分普遍,为研究长时间使用手机对健康的危害性,某医学研究所设计了以下实验预案,做可行性评估:
①预随机选取200名志愿者,平均分成A、B两组,每组男、女各50名;
②预设给A组每人一部相同型号的手机,让其在实验期间持续使用手机;B组每人一套国学经典,让其在实验期间持续阅读,其他条件相同;
③预设在实验的1个月中,对志愿者每天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查、记录,方案如表,
组别
时间
人数
肩颈痛
手腕部酸痛
眼部不适
沟通障碍
A组
使用手机
1—2小时
100
3—4小时
A组
使用手机
1—2小时
100
3—4小时
请回答:
(1)预案的步骤①中的200名志愿者的健康状况应基本    。该预设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实验的哪些基本原则    。
(2)该预案的每个实验组都选取了100名志愿者而不是1名的原因是    。
(3)该预案拟采用的主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单选题)
A.分类法
B.实验法
C.文献法
D.观察法
(4)如果你是健康管理师,请对出现沟通障碍的人健康状况进行系统性评估    。
19.(2021?宜昌)科学探究是我们应用科学方法、认识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概念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请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请观察如图1中兔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就此现象。提出一个问题    ;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由此现象提出问题后作出的假设是:种子的萌发,需要    。
(2)在制订计划时要考虑诸多因素,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实验前要先把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    ;为防止直接加热酒精导致燃烧发生危险,脱去叶绿素时需要    加热。
(3)设计对照实验是探究实验的重要部分。某同学在探究“某种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设计了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此实验的变量是    ,除此条件外其他条件都应该    。
(4)在实施计划时,每一步都要严格规范操作。小明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本应该将处理好的①②③号试管放入37℃温水中5到10分钟。由于一时着急,误将三支试管放入尚未冷却的100℃的水中。之后滴加碘液发现3支试管    色,其原因是    。
(5)关于生男生女的奥秘,在“模拟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的实验“中,统计全班实验结果,发现不同类型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几率大致相同,由此你得出的结论是    。无论什么探究实验,在表达和交流时如果发现自己的结论和别人不同,这时应该怎么做?   。(答一条)
20.(2020?襄阳)进行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式。依据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设置对照实验时,一组对照实验中有   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2)使用显微镜观察时,目镜为10×,物镜为10×,则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   倍。
(3)将一粒浸软的玉米种子从中央纵向剖开,在剖面上滴加一滴碘酒,被碘酒染成蓝色的结构是   。
(4)如图1所示,将一段水蜜桃的枝条作为接穗,嫁接到毛桃的砧木上,则该枝条上将来结出的果实是   (填“水蜜桃”或“毛桃”)。
(5)为探究绿色植物的生理活动,同学们把正常生长的植物装入密闭的玻璃容器,如图2所示为自然条件下该容器内某气体一天24小时的含量变化。
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细胞中的   。
②根据曲线图,同学们作出如下分析判断,合理的是   (填字母)。
A.该气体是氧气
B.植物在这一天积累了有机物
C.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最多的时刻为18:00
D.这一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长为12小时
E.这一天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时长为24小时
2020和2021年湖北省中考生物试题分类——专题9生物实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解答】解:A、在一个鞋盒子内铺上一层湿土,把鞋盒子均分为两部分,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该小组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的实验,A正确;
B、在科学实验中,为了减少获取实验数据的误差,常常设重复组,取各重复组的计算平均值,所以重复5次求平均值的原因是为了减少误差,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B正确;
C、分析图示数据统计,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鼠妇适合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C正确;
D、该小组为继续探究水分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把实验装置中透明玻璃板一侧的湿土换成了干燥土壤,还应把玻璃板换成黑纸板,D错误。
故选:D。
2.【解答】解:从题干中的实验步骤可以看出:甲、乙两装置的区别是乙中放氢氧化钠溶液,甲中放等量的清水;乙装置中的二氧化碳被小烧杯里的氢氧化钠吸收了,由于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乙装置中的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甲装置中含有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因此甲装置中的绿色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所以从甲装置和乙装置中各取一片叶,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变蓝色的是甲装置的叶片。此实验现象可以证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故选:B。
3.【解答】解:绿色植物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在黑暗的条件下绿色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1组中光照条件下,蜡烛燃烧释放二氧化碳,从而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原料;2组光照条件下,蜡烛燃烧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3组在黑暗条件下,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绿色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4组中黑暗条件下,只有蜡烛燃烧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由以上分析可知:3组中消耗氧气最快,最多,因此蜡烛最先熄灭。
故选:C。
4.【解答】解:A、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乙、丙、丁),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甲),A正确。
B、甲和乙的实验变量是水分,可以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B正确。
C、甲和丙的实验变量是温度,可以说明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的条件,C正确。
D、甲和丁的变量是温度和空气,变量不唯一,无法形成对照实验得出结论,D错误。
故选:D。
5.【解答】解: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就是调查法。它的目的可以是全面把握当前的状况,也可以是为了揭示存在的问题,弄清前因后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或决策提供观点和论据。要了解市民生育三孩的意愿,应采用的科学方法是调查法。
故选:B。
6.【解答】解:酒精的作用是溶解叶绿素。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便于观察。装有酒精和叶片的小烧杯,一定要隔水加热。这是因为酒精的沸点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热,不仅酒精蒸发太快,造成浪费,而且溶解叶绿素的效果也不够好,尤其容易引燃酒精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隔水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所以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用于溶解叶绿素的是酒精。
故选:B。
7.【解答】解:A、将装置从阴凉处移到阳光下,温度升高,呼吸作用增强。A错误;
B、种子的呼吸作用增强,释放较多的二氧化碳,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光合作用也会增强。B错误;
C、塑料袋内壁上出现的小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C错误;
D、若堵塞玻璃管,萌发的种子达不到氧气,种子的呼吸作用减弱;透明塑料袋内的植物得不到充足的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也减弱。D正确。
故选:D。
8.【解答】解:AC、①号试管与②号试管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有无唾液,因此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AC正确;
B、①号试管中颜色不变蓝,原因是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②号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B错误;
D、将两支试管都放入37℃的温水中保温5﹣﹣10分钟的目的是模拟口腔温度,在该温度下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的能量最强,D正确。
故选:B。
9.【解答】解:A、显微镜呈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所以看到的物像在视野右下方,应把玻片向右下方移动方可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A正确;
B、双缩脲试剂可以验证蛋白质的存在。如果溶液中含有蛋白质,加入双缩脲试剂后会看到溶液变成紫色。颜色深浅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而碘液是验证淀粉的存在,B错误;
C、淀粉等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淀粉遇碘变蓝色,这是淀粉的特性,检测玉米种子淀粉可用碘液,C错误;
D、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加清水,目的是保持细胞正常的形态,D错误。
故选:A。
10.【解答】解:A、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错误;
B、乙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错误;
C、甲丙不能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不唯一,变量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错误;
D、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乙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正确。
故选:D。
11.【解答】解:①如果需要研究一个变量对实验对象的影响,则只需设置一个对照组,正确;
②一般来说,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一个对照只有一个变量,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是由你所确定的实验变量引起的。正确;
③为尽量减小误差,设计重复实验,求多组的平均值,正确;
④实验材料要足够,否则太少会有偶然性,错误。
故选:A。
12.【解答】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可见①②④是正确的。
故选:B。
13.【解答】解:A、实验前将植物放在暗处一昼夜,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消耗或运走,排除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干扰。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A正确;
B、将叶片的一部分用不透光的纸片遮盖起来的目的是为了与叶片光照部分设置一组对照实验。B正确;
C、摘取一片部分遮光的叶片,除去不透光纸后,将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酒精逐渐变为绿色溶液,这表明是叶绿素溶于酒精。C正确;
D、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D错误。
故选:D。
二.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
14.【解答】解:(1)甲乙对照,变量是植物;乙丙对照,变量是光照,故在该探究实验中能形成2组对照实验。
(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所以,乙装置中的小鼠能正常活着(有充足的氧气),原因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更新了玻璃罩内的气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氧气)。
(3)光合作用需要光,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可进行。由题干信息可知:若乙组和丙组形成对照,变量是光照,光照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4)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所以,植物体与小鼠在结构层次上的不同点是:植物体没有系统。
故答案为:(1)2
(2)光合
(3)光照
(4)系统
15.【解答】解:(1)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暗处理后选取生长健壮的2﹣3片叶,上下两面夹黑纸板,该实验的变量是光。
(2)探究“植物呼吸作用”,将点燃蜡烛伸进A、B两瓶中,A(萌发种子)瓶中蜡烛很快熄灭,B(煮熟种子)瓶中蜡烛较长时间燃烧,实验结论是:萌发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3)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两试管除所加入物质为2mL唾液和2mL清水外,其余条件均相同且适宜,目的是 控制唯一变量,从而形成对照。
(4)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放入20只鼠妇而不是一只,其科学道理是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
故答案为:(1)光
(2)萌发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3)控制唯一变量
(4)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
16.【解答】解:(1)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所以表中的①是20毫升。
(2)种子数量太少,会有偶然性,实验误差较大,实验结果不能说明一般性。所用A、B两组实验均使用了100粒种子而不是用几粒种子来进行实验,目的是避免偶然性,提高实验结论的准确性。
(3)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要具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因而虽然具有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第13天后,A组还有2粒种子的胚死亡的种子也不会萌发,此外,处于休眠期的种子也不会萌发。
(4)据表中数据可见:用少许过期感冒清热颗粒溶液培养的种子的萌发数量少于用清水培养的种子的萌发数量,得出的结论是:过期的感冒颗粒会抑制种子的萌发。
(5)做完该实验后对你生活的启示是:生活中过期的药品不能随便丢弃,以免影响植物的生长,甚至会污染环境。
故答案为:(1)20毫升
(2)避免偶然性,提高实验结论的准确性
(3)种子死亡或胚已被破坏或种子正在休眠期
(4)过期的感冒颗粒会抑制种子的萌发
(5)生活中过期的药品不能随便丢弃,以免影响植物的生长,甚至会污染环境
17.【解答】解:(1)市面上的口罩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口罩适用范围各不相同,过滤效率是检测口罩防护能力的重要指标。研究人员利用自动滤料测试仪对不同类型口罩进行检测。通过本实验发现,该实验研究的问题是不同种类口罩的过滤效率相同吗?
(2)目前市面上的繁多,主要分为:一次性医用口罩、N95口罩、棉布口罩、KN90口罩、防尘口罩、活性炭口罩、纸口罩等。该实验的变量是口罩种类。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计算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确保实验严密准确。所以,“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图中数据应是多次检测后所得数据的平均值。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类型口罩防护能力不同,其中N95口罩防护能量最强,棉布口罩防护能量最差。
(4)废弃口罩的处理。丢弃的口罩可能携带大量微生物,如病毒、口腔细菌等,可能存在感染风险,不可随意丢弃。对于健康人使用过的口罩,正确的处理方法是扔进专用垃圾桶。
故答案为:(1)不同种类口罩的过滤效率相同吗?
(2)口罩种类;减少实验误差
(3)不同;棉布
(4)扔进专用垃圾桶。
三.解答题(共3小题)
18.【解答】解:(1)探究实验要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即除了变量不同外其他的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预案的步骤①中的200名志愿者的健康状况应基本相同;该实验设置了对照实验,A组是实验组,B组是对照组,本实验通过A组使用手机和B组看书可以看出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对身体产生危害。因此该预设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实验原则。
(2)每个实验组都用了10名学生而不是1名学生可以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减少误差。
(3)该预案设置了对照实验,因此拟采用的主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4)通过该实验可知,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对身体产生危害。作为健康管理师,对出现沟通障碍的人健康状况提出建议:放下手机,多参加集体活动。
故答案为:(1)相同;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
(2)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减少误差;
(3)B;
(4)放下手机,多参加集体活动。
19.【解答】解:(1)观察图1中兔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就此现象。因而提出的问题应该是:猫和兔的眼睛位置不同与它们的食性有关吗?(或猫和兔的眼睛位置不同能说明形态结构与生存环境相适应吗?)(合理即可)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重点在于温度是否适宜,可作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由此现象提出问题后作出的假设是:种子的萌发,需要 适宜的温度。
(2)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这样天竺葵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其目的是耗尽叶片中原有淀粉。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把绿叶放到酒精中隔水加热的目的是使叶片的绿色褪去,避免受到叶绿素的颜色干扰,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3)在探究“某种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中,设计了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变量是光照,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鼠妇提供明亮和黑暗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就是形成以光照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组。除此条件外其他条件都应该 相同。
(4)小明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实验中,本应该将处理好的①②③号试管放入 37℃水温中5到10分钟。由于一时性急,误将三支试管放入尚未冷却的 100℃的开水中。之后,他滴加碘液发现3支试管变蓝色。其原因是由于温度太高,酶的活性丧失。
(5)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男性产生的精子有两种类型即含X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含有X染色体。人类男性产生的两种类型的精子,即含X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与含X的卵细胞结合的几率是均等的,所以男女比例是接近1:1的。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无论什么探究实验,在表达和交流时如果发现自己的结论和别人不同,这时我们应该:检查自己的探究过程是否有误、反思自己的探究方法是否完善、找不出自己问题时请教其他同学和老师、等等,(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猫和兔的眼睛位置不同与它们的食性有关吗?(或猫和兔的眼睛位置不同能说明形态结构与 生存环境相适应吗?等等)(合理即可);适宜的温度;
(2)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淀粉);水浴(隔水);
(3)光;相同;
(4)变蓝;唾液淀粉酶在100℃水温下失活(失去活性),淀粉未被分解;
(5)生男生女机会均等;检查自己的探究过程是否有误、反思自己的探究方法是否完善、找不出自己问题时请教其他同学和老师、等等,(合理即可)。
20.【解答】解:(1)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因此对照实验的变量要唯一。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使用显微镜观察时,目镜为10×,物镜为10×,则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10×10=100(倍)。
(3)玉米种子的胚乳中含有淀粉,因此将玉米种子从中央纵向剖开,在剖面上滴加一滴碘酒,胚乳变蓝色。
(4)嫁接属于无性生殖,能保持接穗优良性状,将一段水蜜桃的枝条作为接穗嫁接到毛桃的砧木上,结出的果实是水蜜桃品味。
(5)①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②A、在0﹣6点时,该气体的浓度升高,夜间无光,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氧气的浓度不升高。A错误;
B、6﹣12点时在,该气体的浓度又逐渐减少,而此时有光照,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该气体是二氧化碳。图中0点和24点二氧化碳的浓度相等,说明一昼夜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没有减少,即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和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相等,没有积累有机物。B错误;
C、6﹣18时为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断消耗二氧化碳,也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但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所以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降低,即有机物一直在积累,直到18点,因此18点有机物积累最多,C正确。
D、6点和18点代表呼吸作用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相等,光合作用是逐渐增强和逐渐减弱的,所以6点前和18点后有光合作用在进行,因此这一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长大于12小时,D错误。
E、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因此E正确。
故答案为:(1)一;
(2)100;
(3)胚乳;
(4)水蜜桃;
(5)①叶绿体;②C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