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解析版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解析版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7 08:0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阅读专题
河南省信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沈学士张歌人①
(唐)杜牧
拖袖事当年,郎教唱客前。
断时轻裂玉,收处远缲烟。
孤直绁云定,光明滴水圆。
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
吴苑春风起,河桥酒旆悬。
凭君更一醉,家在杜陵②边。
【注】①沈学士,即沈述师,字子明,曾任集贤学士,当时与杜牧同在其兄沈传师宣州幕。张歌人,即张好好,沈述师之妾。②杜陵:地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古为杜伯国。杜牧家在长安杜陵。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到访,沈述师让张歌人歌唱助兴,“拖袖”则是张歌人歌唱准备的姿态。
B.
歌声清沁肺腑,使人如沐吴苑春风,以美丽之景衬动听歌声,构思新颖别致。
C.
后两句承景入情,写诗人听歌后的感受,劝慰沈学士一醉方休,借以解乡愁。
D.
赠诗对象为二人,但诗歌以描写张好好歌声为重心,可见诗人对张赞赏有加。
15.
诗中二至八句是如何表现张歌人乐技高超?请简要分析。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空囊①
杜甫
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②,吾道属艰难。
不爨③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注】①该诗写于759年,杜甫弃官由华州寄居秦州同谷,当时战乱动荡未平。②卤莽:苟且求生。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意蕴丰富:诗人穷困潦倒,餐霞食柏,权且充饥;明霞翠柏非俗,借此彰显自我,脱俗守节。
B.
颔联由面到点,写世人囿于乱世,说自己世道艰难,反映诗人和底层百姓的生活极其艰难的情况。
C.
颈联具体写诗人的贫苦,写衣食皆从“寒”字入笔。“不爨”是因“井晨冻”;严冬无衣,夜寒难御。
D.
该诗语言平实,格律严谨,以小见大,融个人遭际于国家乱离中,可谓时代之缩影,历史之记录
15.
本诗尾联与《登高》尾联一样写出了诗人作为社会底层百姓生活极其贫苦的境况,但写法有明显不同。请加以分析。
河南省平顶山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片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繁华,前三句从地理位置重要、社会条件优越、长期繁盛的历史三方面作总体概括。
B.“市列”三句写出商业的繁荣、市民的殷富,“竞”字凸显了杭州富民的比豪华、斗阔气,词人借此批判穷奢极欲的乱象。
C.下片前三句通过“叠巘”“桂子”“荷花”等意象写出湖山之美,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也为下文写民官之乐作了铺垫。
D.下片写笛声和歌声来表现百姓游湖的悠闲愉快,从宴饮之乐和赏景之乐来称赞官员的与民同乐和执政能力。
15.“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三句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宛陵①送李明府罢任归江州
来鹄②
菊花村晚雁来天,共把离觞向水边。
官满便寻垂钓侣,家贫已用卖琴钱。
浪生湓浦③千层雪,云起炉峰④一炷烟。
倘见吾乡旧知己,为言憔悴过年年。
注释:①宛陵,古县名,治所在今天的安徽宣城;明府,对县令的尊称:江州,今江西九江;②来鹄,家贫,工诗,隐居山泽,举进士,屡试不第。③湓浦,今龙开河,流经九江,北入长江。④炉峰,庐山香炉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与友人都有着高洁的品行,所以在友人任满还乡后结伴到秋水边把酒赏菊。
B.颈联用比喻的手法来写江浪汹涌雪白、庐山烟雾笼罩的景象,如幽深的画境。
C.尾联由实写转入虚写,以请友人向老乡故旧带话的口吻表露诗人安贫乐道的心迹。
D.这首诗描述了诗人生活的困顿愁苦、友人生计难以维系,给人以浑厚沉雄之感。
15.请概括本诗思想感情。
河南省洛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注】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近远,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这首词是作者写给被罢职的陈季陵。陈季陵即陈天麟,字季陵,宣城人,绍兴年间进士,曾知赣州。
1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中以眼波和眉峰喻“水光山色”,以过往美景衬哀情,通过写美好的山水突出离别之愁。
B.上片写“倦客”陈季陵官职被罢,佳人又离去,接连遭受打击,词人理解陈季陵的痛苦。
C.词中写落日、暮云,点明离别的时间,而苍茫、凝碧的暮色又加重罢职离别的感伤色彩。
D.下片词人感慨人生失意事多,表达了对朋友遭罢的不满和自己年老却壮志难酬的悲愤。
15.辛弃疾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句“江州司马青衫湿”,二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河南省安阳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从视觉和听觉写边塞的凄凉:戍楼上更鼓响起,边城开始宵禁,路上已没有行人;秋天的边地传来孤雁的哀鸣。
B.
颔联写客观实景:白露已至,放眼看去,眼前的霜露开始变白;那天上的月儿,就是故乡的月亮,分外地明亮。
C.
颈联:上句是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两句写得伤心折肠,折射出战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
尾联中“长”是“一直、总是”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平时寄出的书信尚且无法到达,更何况是在战争还没有停止的时候!
E.
全诗语意多处照应,如“未休兵”照应“断人行”;“寄书”“不达”照应“无家”;“问死生”照应“弟皆分散”等。
15.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河南省领军考试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楼
米芾①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米芾是一位不肯与世俯仰的画家、诗人,仕途不顺利,被世人称为“米颠”。一生喜好山川之胜,晚年过镇江,因喜爱其江山胜境而定居下来,这首诗是他定居镇江后的作品。②铁瓮:宋时望海楼在镇江城内,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用夸张的手法,写铁瓮城矗立云间,烘托望海楼的高峻奇伟。
B.颔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三峡江声,虚写六朝时江上帆影。
C.涛声阵阵,片片帆影,激发诗人作诗的逸趣,引起诗人饮酒的雅兴。
D.尾联面对如画美景,诗人倍感欢欣快乐、心情舒畅。
15.姜白石论诗曾说“篇终出人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白石诗说》),请从全诗的情感变化角度进行简要赏析。
古诗阅读专题
河南省信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沈学士张歌人①
(唐)杜牧
拖袖事当年,郎教唱客前。
断时轻裂玉,收处远缲烟。
孤直绁云定,光明滴水圆。
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
吴苑春风起,河桥酒旆悬。
凭君更一醉,家在杜陵②边。
【注】①沈学士,即沈述师,字子明,曾任集贤学士,当时与杜牧同在其兄沈传师宣州幕。张歌人,即张好好,沈述师之妾。②杜陵:地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古为杜伯国。杜牧家在长安杜陵。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到访,沈述师让张歌人歌唱助兴,“拖袖”则是张歌人歌唱准备的姿态。
B.
歌声清沁肺腑,使人如沐吴苑春风,以美丽之景衬动听歌声,构思新颖别致。
C.
后两句承景入情,写诗人听歌后的感受,劝慰沈学士一醉方休,借以解乡愁。
D.
赠诗对象为二人,但诗歌以描写张好好歌声为重心,可见诗人对张赞赏有加。
15.
诗中二至八句是如何表现张歌人乐技高超?请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理解思想内容的能力。考生可联系教材《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技巧回答此题。
【解答】(1)C.“劝慰沈学士一醉方休,借以解乡愁”错误。不是劝慰沈学士借酒消乡愁,而是此情此景触动了作为“客”的自己的乡思之情。注解②已提示杜牧家在长安杜陵。故选C。
(2)“断时轻裂玉,收处远缲烟。孤直绁云定,光明滴水圆”,意思是歌声停顿的时候就像碎玉落地,歌唱结束如轻烟袅袅,抽茧出丝,绵延不断,歌声圆润又如滴下的水珠。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歌声停顿”的间隙比作“轻裂玉”;把“歌唱结束时的余音”比作“轻烟”“蚕丝”;把“歌声”比作“水珠”。写出音乐的动听,余韵袅袅。
“孤直绁云定,光明滴水圆”从正面描写歌声的“孤直”“光明”,突出歌声高亢响亮、清亮圆润的特点。
“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吴苑春风起,河桥酒旆悬”,意思是歌声情深处急管舒缓,伤心处弦音长咽。吴苑的春风又吹起,飘飞着河桥边酒店的酒旗。这四句从侧面进行烘托,用节奏急速的管乐为之迟滞,来烘托歌声的缠绵悱恻;用悠长的琴声为之呜咽,来烘托歌声的痛苦幽怨。
答案:
(1)C
(2)①使用比喻(通感)。歌声停顿时如碎玉落地,歌唱结束如轻烟袅袅,抽茧出丝,绵延不断,歌声圆润又如滴下的水珠。②正面描写。正面描写歌声“孤直”“光明”,突出其高亢响亮、清亮圆润的特点。③侧面烘托。用节奏急速的管乐为之迟滞,来烘托歌声的缠绵悱恻;用悠长的琴声为之呜咽,来烘托歌声的痛苦幽怨。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能否合理地推断表述是否准确。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空囊①
杜甫
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②,吾道属艰难。
不爨③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注】①该诗写于759年,杜甫弃官由华州寄居秦州同谷,当时战乱动荡未平。②卤莽:苟且求生。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意蕴丰富:诗人穷困潦倒,餐霞食柏,权且充饥;明霞翠柏非俗,借此彰显自我,脱俗守节。
B.
颔联由面到点,写世人囿于乱世,说自己世道艰难,反映诗人和底层百姓的生活极其艰难的情况。
C.
颈联具体写诗人的贫苦,写衣食皆从“寒”字入笔。“不爨”是因“井晨冻”;严冬无衣,夜寒难御。
D.
该诗语言平实,格律严谨,以小见大,融个人遭际于国家乱离中,可谓时代之缩影,历史之记录
15.
本诗尾联与《登高》尾联一样写出了诗人作为社会底层百姓生活极其贫苦的境况,但写法有明显不同。请加以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手法的把握。在准确理解两首诗尾联的基础上比较其使用的手法与表达效果。
【解答】(1)C.“‘不爨’是因‘井晨冻’”有误。“不爨”并非因为“井晨冻”,而是因为无食。严冬季节,却晨炊无米,夜寒难御,表现一贫如洗。
(2)《登高》尾联为“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苦恨”“潦倒”等词语直接传达出诗人为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而伤感的情绪。本诗尾联“囊空”与诗歌标题“空囊”相呼应。诗人说怕因为太穷了被他人笑话,所以自己要在口袋中留一文钱,看似幽默诙谐,实则满含热泪,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写出了自身际遇的悲苦。
答案:
(1)C
(2)①《登高》尾联用“艰难”“潦倒”等沉郁悲凉的词语,直接点明了自身命运的衰颓和失意。
②本诗尾联直接点明“空囊”题目的同时,又写出了诗人为免他人笑话强留一钱在空囊之中的自欺行为。
③以这种貌似轻松诙谐(幽默)的语言渲染了内心沉重悲苦的情绪。
译文:
??纵然翠柏味苦,朝霞高高,也还可以当作饭餐。世人大多苟且偷生,我持节守道显得异常艰难。早晨开不了火,井水也冻了,夜来无衣难御寒。太贫穷了怕人笑话,袋中还是应该留下一文钱。
赏析:
??首联“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诗人紧扣诗题,意在言外,写出两层意思,一层是说穷困潦倒,只得餐霞食柏,权且充饥,这是明意。除此之外,还有另一层言外之意,在古人看来,明霞翠柏均非凡俗之物,杜甫此语出自《列仙传》“赤松子好食柏实”和司马相如《大人赋》“呼吸沆瀣餐朝霞”。表现杜甫虽生当乱世,饥寒交迫,但仍不同流俗,品节高尚。
??颔联“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揭示囊空的根本原因。所谓“世人共卤(鲁)莽”,指人多苟且偷安。战乱爆发后,诗人弃家鄜州,奔赴灵武,中途陷于叛军之手,后又因两次直言上奏,受贬去职,但他“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及至贫寒如此,仍然持道守节。这里,杜甫所说的“吾道”,是不愿苟得之直道,忠勇报国之达道。颔联两句,通过对比的手法,将杜甫高尚不俗的品格鲜明地凸现出来了。
??颈联“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进而具体写贫状。作者皆从“寒”字来入笔。上句说“不爨”,并非因为“井晨冻”,而是因为无食。严冬季节,却晨炊无米,夜寒难御,可见一贫如洗。
??尾联“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点明“空囊”题旨。在写法上,此联出之以幽默诙谐之笔。诗人已是身无分文,贫不自救,却还要强留一钱在空囊之中,以免他人笑话,这举动本身就是一种反常。作者正是以这种貌似轻松诙谐的话,渲染自己心里沉重悲苦的情绪。申涵光评杜诗云:“杜公每遇废弃之物,便说得性情相关,如病马、除架是也”(《仇注杜诗》引)。
??这首五律措语平实,庄谐间出,颔联以庄语见清操,尾联以谐语抒感慨,相得益彰。而音节拗折,是一首拗律,如首联“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两句,一孤平一单仄,不求谐声;俯首拾柏,柏味甚苦,此句相应多仄声,明霞仰头可餐,其意甚高,此句相应多平声,可谓声情相符。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河南省平顶山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片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繁华,前三句从地理位置重要、社会条件优越、长期繁盛的历史三方面作总体概括。
B.“市列”三句写出商业的繁荣、市民的殷富,“竞”字凸显了杭州富民的比豪华、斗阔气,词人借此批判穷奢极欲的乱象。
C.下片前三句通过“叠巘”“桂子”“荷花”等意象写出湖山之美,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也为下文写民官之乐作了铺垫。
D.下片写笛声和歌声来表现百姓游湖的悠闲愉快,从宴饮之乐和赏景之乐来称赞官员的与民同乐和执政能力。
15.“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三句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
【解答】(1)B.“词人借此批判穷奢极欲的乱象”错。“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是夸赞杭州的富庶,没有批判之意。故选B。
(2)“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从结构上看,这三句照应了前文的“东南形胜”一句,是对这一句的具体展现;从修辞上看,“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结构对仗,读来朗朗上口;“云树”“卷霜雪”运用比喻,写出树冠浓密如云,浪花洁白如雪,一绿一白,色彩清新美丽;“怒”字运用拟人,写出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气势,表现出作者对壮丽景色的赞美。
答案:
(1)B
(2)这三句照应了首句“东南形胜”(是对首句“东南形胜”的铺展描写)。运用了对偶、比喻和比拟等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江岸绿树如云,郁郁葱葱,浪涛汹涌,像卷起来的霜雪,江面开阔,地势险要的景况,表现出作者对壮丽景色的赞美。
译文:
??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赏析:
??此词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它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参差”为大约之义。“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能否合理地推断表述是否准确。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宛陵①送李明府罢任归江州
来鹄②
菊花村晚雁来天,共把离觞向水边。
官满便寻垂钓侣,家贫已用卖琴钱。
浪生湓浦③千层雪,云起炉峰④一炷烟。
倘见吾乡旧知己,为言憔悴过年年。
注释:①宛陵,古县名,治所在今天的安徽宣城;明府,对县令的尊称:江州,今江西九江;②来鹄,家贫,工诗,隐居山泽,举进士,屡试不第。③湓浦,今龙开河,流经九江,北入长江。④炉峰,庐山香炉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与友人都有着高洁的品行,所以在友人任满还乡后结伴到秋水边把酒赏菊。
B.颈联用比喻的手法来写江浪汹涌雪白、庐山烟雾笼罩的景象,如幽深的画境。
C.尾联由实写转入虚写,以请友人向老乡故旧带话的口吻表露诗人安贫乐道的心迹。
D.这首诗描述了诗人生活的困顿愁苦、友人生计难以维系,给人以浑厚沉雄之感。
15.请概括本诗思想感情。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先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再结合注解与传情达意的字词句,把握诗人感情。
【解答】(1)D.“诗人生活的困顿愁苦,友人生计难以维系”与诗意无据。诗人虽生活不够如意,但也不至于“困顿愁苦”。“浪生湓浦千层雪,云起炉峰一炷烟”一句,可见诗人喜爱隐居生活。“家贫已用卖琴钱”是诗人叮嘱友人,若家贫就卖掉琴,并非“友人生计难以维系”,这是对友人为官清廉的赞美。
故选D。
(2)首联“菊花村晚雁来天,共把离觞向水边”写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色。“菊花”“晚雁”“离殇”,让人联想陶渊明的隐逸之趣。因此可以归纳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和对友人的留恋。
颔联“官满便寻垂钓侣,家贫已用卖琴钱”,从友人的角度出发,劝慰友人,罢任之后可以找人钓钓鱼,没钱了就去卖掉琴啊。可见对友人的关心,反面写出友人做官清廉,诗人表示钦佩。
颈联“浪生湓浦千层雪,云起炉峰一炷烟”借眼前景与想象之景,用“千层雪”“一炷烟”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与对友人的依依惜别。
尾联“倘见吾乡旧知己,为言憔悴过年年”,寄言友人,若你见到咱们以前的知己,就告诉他我还是无官无职,有点憔悴。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
综上分析,可以归纳以下几方面的思想情感:对朋友将要离别的依依惜别之情,为官清廉的钦羡之意;对自己隐居生活的喜爱恬淡闲适之情,还有屡试不第的遗憾之情。
答案:
(1)D
(2)隐居田园的恬淡闲适之情;对为官清廉的李明府的钦羡之意;依依惜别之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屡试不第的遗憾。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河南省洛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注】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近远,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这首词是作者写给被罢职的陈季陵。陈季陵即陈天麟,字季陵,宣城人,绍兴年间进士,曾知赣州。
1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中以眼波和眉峰喻“水光山色”,以过往美景衬哀情,通过写美好的山水突出离别之愁。
B.上片写“倦客”陈季陵官职被罢,佳人又离去,接连遭受打击,词人理解陈季陵的痛苦。
C.词中写落日、暮云,点明离别的时间,而苍茫、凝碧的暮色又加重罢职离别的感伤色彩。
D.下片词人感慨人生失意事多,表达了对朋友遭罢的不满和自己年老却壮志难酬的悲愤。
15.辛弃疾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句“江州司马青衫湿”,二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对诗人所抒发的情感的把握。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与全诗内容把握诗人感情。
【解答】(1)D.“表达了对朋友遭罢的不满和自己年老却壮志难酬的悲愤”分析错误,应是“对友人的劝慰与激励之情”。
(2)“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从表面上看是借白居易之典,笑陈季陵太过多情,就如白居易那样,连青衫都湿透了。但其实是要激励陈季陵振作起来,对友人的勉励之情跃然纸上。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抒发的是同病相怜的悲愁。诗人与琵琶女有何其相似的经历,都曾经盛极一时,琵琶女流落江湖而诗人被贬浔阳,所以诗人才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听琵琶弹奏而落泪,既是同情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也是抒发自己被贬失意的感伤。是“悲人”,也是“悲己”。
答案:
(1)D
(2)①辛词是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友人太多情善感,其实是激励友人要达观振作。
②白诗表达的是同命相怜的悲愁,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对自己被贬失意处境的感伤。
译文:
????
暮色苍茫,风平浪静,一叶孤舟有气无力的停在江边。还记得快乐的往事,如同水光山色给人以美的享受。你遭到沉重打击,不知道身边发生的事,佳人离你而去。即便佳人归来,和楚襄王梦高唐、赋行云一样,不过是梦幻而已,并非现实。
???
不要为那些小事而烦恼。既然事已如此,恨也没用,想也没用,让它过去算了。但楚天特地,展现眼前的也只是凝贴碧空的暮云朵朵。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不要愁得头发都苍白了。笑你太多情,连青衫都湿透了。
赏析:
??此词除感情真挚,写景尤为突出。作者所写之景,有眼前的苍茫落日,合碧暮云,也有记忆中的水光山色,但不论是哪一类景物,都能写得形象鲜明,情含景中。尤其是对水光山色的描写,以“眉来眼去”四字状之。把无生命的山水,写成有生命有感情的人物,真是奇妙之至,也生动之至。加之作者在叙事时,又使用了抒情手法,有时甚至以议论代替抒情,行文中又略见跌宕起伏,便收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别离。开头两句写景:暮色苍茫,风平浪静,一叶孤舟有气无力的停在江边。这些景色,给离宴涂上了一层凄苦色彩,烘托出一派离别气氛。“还记得”二句回忆往事,写双方有道一段相处的美好时光。“眉来眼去,水光山色”,真令人回味不已。这段看似快乐的往事,而今已不能再给人以美的享受,不过是以乐景写哀,更增加离人的悲哀而已。“倦客”二句写离别。倦客,当指陈季陵,称之为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因其遭到沉重打击,神志颓丧,已“不知身近远”了;“佳人已卜归消息”。也是一种婉转的说法,其实是恰在此时,佳人离陈季陵而去,使陈季陵痛苦不堪。末二句写后会无期。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一个假设句,说明即便佳人归来,和楚襄王梦高唐、赋行云一样,不过是梦幻而已,并非现实。
??词的下片主要劝勉与激励。“些个事”四句,劝陈季陵不要为那些小事而烦恼。是说那些小事儿有谁能事先知道,既然事已如此,恨也没用,想也没用,让它过去算了。“但楚天”二句。是说佳人虽然归去,楚天还是有情的么!“暮云凝碧”四字,再写暮色,以照应开头;“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这里虽只提到暮云凝碧,从语境上说也应包含“佳人殊未来”在内,和上片“佳人已卜归消息”迢相呼应,且重申了“佳人难再得”之意。“过眼”二句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今白头”呢!煞拍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陈季陵太多情,其实是要激励陈季陵振作起来,其用心之良苦,可想而知。
??在古代,除了爱情之外,亲情友情也同样重要,在古代诗词中,黄昏怀人的情感不独出现在情人之间,朋友之间离别的黄昏之思也成为诗歌中的特有内容。如《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清?李渔《窥词管见》说:“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说的情出,写的景明,即是好词。”此词写景尤为突出,开头“暮色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烘托出一种悲伤的气氛。“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河南省安阳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从视觉和听觉写边塞的凄凉:戍楼上更鼓响起,边城开始宵禁,路上已没有行人;秋天的边地传来孤雁的哀鸣。
B.
颔联写客观实景:白露已至,放眼看去,眼前的霜露开始变白;那天上的月儿,就是故乡的月亮,分外地明亮。
C.
颈联:上句是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两句写得伤心折肠,折射出战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
尾联中“长”是“一直、总是”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平时寄出的书信尚且无法到达,更何况是在战争还没有停止的时候!
E.
全诗语意多处照应,如“未休兵”照应“断人行”;“寄书”“不达”照应“无家”;“问死生”照应“弟皆分散”等。
15.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B
15.
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客观实景”理解有误,颔联这两句所写的白露、月亮都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本来夜夜一样洁白的霜露,也偏偏在今晚显得格外苍白,本来到处一样的月亮,在诗人眼中也只有故乡的最亮,可见两句中的景为虚写。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诗歌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本题题目是“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以通读对诗歌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出。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诗中写了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其中“月是故乡明”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有弟皆分散”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和忧虑之情;“无家问死生”表达互不相顾的焦虑和绝望之情;“况乃未休兵”表达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之情;“戍鼓断人行”表达民生凋敝,对人民生活现状的同情和忧虑之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河南省领军考试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楼
米芾①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米芾是一位不肯与世俯仰的画家、诗人,仕途不顺利,被世人称为“米颠”。一生喜好山川之胜,晚年过镇江,因喜爱其江山胜境而定居下来,这首诗是他定居镇江后的作品。②铁瓮:宋时望海楼在镇江城内,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用夸张的手法,写铁瓮城矗立云间,烘托望海楼的高峻奇伟。
B.颔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三峡江声,虚写六朝时江上帆影。
C.涛声阵阵,片片帆影,激发诗人作诗的逸趣,引起诗人饮酒的雅兴。
D.尾联面对如画美景,诗人倍感欢欣快乐、心情舒畅。
15.姜白石论诗曾说“篇终出人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白石诗说》),请从全诗的情感变化角度进行简要赏析。
【分析】(1)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要在结合注解,了解写作背景,对关键意象的内涵能由表及里的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手法与感情。
【解答】(1)D.“诗人倍感欢欣快乐、心情舒畅”错,尾联的“春风秋月两茫然”是诗人表达面对美景却感到茫然,表露出低沉伤感的情绪。故选:D。
(2)首联二句是诗人白远方对望海楼的仰视,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垠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描写望海楼的高峻奇伟。颔联两句是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就在诗人尽情观赏、逸兴遄飞之际,黄昏来临,远处传来阵阵画角声,像在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平静的江边升腾起白色的雾气。可能是那呜呜的画角声把诗人从三峡与六朝的遐想中引回现实,但这一联写景却是自楼内向外远望,视线随着地平线延伸。红日、白烟形成色彩的对比,日落、烟起形成趋向的对比,红日落处、白烟起处形成远近的对比,而它们又落合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然而尾联以“忽忆”二字领起,诗歌的情调急剧变换,即使面对和煦的春风、皎洁的秋月,诗人也是满眼苍凉,感到茫然。具体到此诗来说,六代虽在此竞逐繁华,但它们还是随着三峡江声而流逝了,无限好的夕阳在画角声中也已西沉,此情此景使诗人心绪变得黯然。
答案:
(1)D
(2)①首联是诗人自远方对望海楼的仰视,描写望海楼的高峻奇伟。颔联是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望海楼面临大江,昼夜奔流着的涛声传入耳际,触发了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是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是帆影落到樽前,可谓妙趣横生,让人心情愉悦。
②然而无限好的夕阳在画角声中也已西沉,此情此景使诗人心绪变得黯然。尾联以“忽忆”二字领起,诗歌的情调急剧变换,诗人却想不到到哪里才是自己心意欢乐之处。和煦的春风、皎洁的秋月一向被认为是自然中美的代表,但诗人却对此感到茫然,表露出低沉伤感的情绪。
③诗人赏景时逸兴遄飞,兴致盎然,在尾联诗人却抒发了满怀的愁绪,“出人意表”“反终篇之意”,虽显得有些伤感,但从中却可窥见不肯与世俯仰、仕途不顺利的诗人内心所隐藏的难以言述的苦闷,所以这结尾就更富深情、更含深义了,足见其构思之妙。
译文:
??高耸入云的铁瓮城已近青天,凌云的缥缈高楼似与天相连。
??三峡的江声似乎流入我笔底,六朝的帆影好像映落我杯前。
??几番呜咽的画角催落着红日,远处幽静的沧洲袅起了白烟。
?忽忆起赏心美景究竟在何处?往事如烟那春风秋月已茫然。
赏析:
??诗题“望梅楼”却不先写楼,而从楼所踞的城池写起。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米芾使用了这个古称,又写这“铁瓮”矗立“云间”,邻近青天。旧传望海楼是镇江城中最高处,对城池如此称谓、如此描绘,是为了望海楼铺设高接云端又富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环境。于是第二句开始写楼。“楼”而能“飞”,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又是形容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一个“飞”字,既是实际描写,又有夸张意味,这显然是从《诗经?小雅?斯干》“如翠斯飞”句意化中。“缥缈”写出了云烟缭绕中的飞楼与天相连,殆如仙境。
??这是一首写景为主的七律。诗人写景选择不同的立足点--远近、内外、上下,不同的视线--仰视、俯瞰、远望,因而构成写景的不同角度,绘成多种特色的画面,展现出望海楼既有高峻雄奇的气势,又有久远博大的蕴含,还具有隽远的逸韵。米芾在此确是充分发挥了他画家之所长。而夸张的写景手法把那些难以描述的抽象意念也具体化了:写诗情是江声流人笔底,写酒兴是帆影落于樽前。前两联无处不是夸张,第三联却是对黄昏景色的直接描绘。借助于想象和联想,望海楼的景历历如绘。
  
这首诗颔、颈二联的对偶句,不仅按律诗要求平仄相对,句法相当,而且作到了刘勰所谓“自然成对”,绝不刻意求工;“反对为优”,让事物互相映衬。颈联两句对仗在对比中写景已如上述;颔联两句一写声、一写形、一写地域上的自东向西、一写历史上的自古至今,最后却又分别化作自己的诗情和酒兴,情景交织;全诗委婉曲折,言短而意深。
【点评】完成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判断表达技巧要立足整体。
2.要明确鉴赏范围的大小。
3.要弄清楚答题信息。
4.要注意答题规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