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蝌蚪找妈妈 教案(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 小蝌蚪找妈妈 教案(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7 19:3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目标】
1.会认“塘、脑”等15个生字,会写“两、哪”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知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中的变化。
3.了解青蛙一生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懂得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区别“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的不同,体会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和准确性,培养语感。
【教学准备】
1.多媒体。
2.相关教具和有关青蛙的知识。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初步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昨天,老师捡到了一张“寻人启事”,你们想看看吗?
2.(出示寻人启事)读: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是谁,她在哪儿。听说二年级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板书:
1
小蝌蚪找妈妈)
二、引导看图。
1.图片中,哪些是小蝌蚪?小蝌蚪在什么地方?(指名看图)说说小蝌蚪的样子。
(学生试说: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着长尾巴。)
2.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鲤鱼 乌龟) 教师相机板书:乌龟
三、自学课文。
  老师提出要求:对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读懂。读后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小蝌蚪找妈妈的?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他们有什么变化?
1.自由读。
2.读给同桌听,互相正音。
3.看课本插图,找到相应的自然段,一起读一读。
4.自由选择文中的一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四、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习生字新词。
(1)在课文里找出生字画下来,读一读,相互正音。
(2)同桌相互说说生字的结构特点,然后写一写。
①引导学生认读要求写的生字。
②观察生字的特点,说说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③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2.试着回答问题:小蝌蚪是什么样的?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青蛙长得什么样?
五、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小蝌蚪是什么样的?出示第1自然段课文,自由读、指名读。
2.根据课文内容,与同桌合作画一幅画。
3.对照课文,评一评画得对不对,为什么。(检测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朗读课文,表现小蝌蚪的活泼可爱。
5.仿照《小蜻蜓》的曲调,学唱歌曲《小蝌蚪》。(小蝌蚪真可爱,黑灰身子大脑袋,甩着长尾水中游,游来游去多快活!)
六、课后延伸。
1.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大青蛙)
2.小蝌蚪是怎么找妈妈的?我们下节课再学。课后请去搜集关于青蛙的知识。
【板书设计】
1 小蝌蚪找妈妈
乌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问题。
1.鼓励学生用不同形式展示上节课的学习成果。(如:读生字说说记字好方法;读课文说出小蝌蚪的样子;展示自己所画的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的图画;唱上节课教的儿歌;等等。)
2.我们已经知道了小蝌蚪可爱的样子,那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构建问题情景。这节课就围绕这些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进行学习、研究。
二、围绕问题,探究学习。
  学生想先深入了解哪个问题,就先学习哪一部分。
问题1:小蝌蚪的妈妈长什么样?
1.自由朗读第2~4自然段课文,先把所有写小蝌蚪妈妈样子的词句用横线画出来。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看看是否找对找全。讨论一下怎样连起来说说青蛙的样子。
2.小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
3.研读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感悟“披、露、鼓”等词语的准确、生动。
  简要交流所搜集的信息,知道青蛙是有益的动物,我们要保护小蝌蚪和青蛙,做环保小卫士。
  朗读句子,表达大家对青蛙的喜爱之情。
4.学唱歌曲《青蛙妈妈》,记住青蛙的特征,积累好词。
(自编歌曲:大青蛙四条腿,披着绿衣露白肚,鼓眼睛儿宽嘴巴,捉起害虫顶呱呱。)
5.出示第2~4自然段内容:对比朗读写小蝌蚪和青蛙妈妈特点的话,知道他们的样子不一样,这是小蝌蚪要找妈妈的原因之一。
问题2:小蝌蚪是怎么找妈妈的?
1.自由读第2、3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能自己读懂哪些内容?还有哪些需要请教大家?
2.重点理解:
(1)小蝌蚪为什么忽然想到要找妈妈?(这是小蝌蚪找妈妈的另一个原因。)
(2)小蝌蚪为什么错把乌龟当作自己的妈妈了?(鲤鱼妈妈介绍得不够全面。)
3.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再现找的过程。(请几位小朋友戴上拇指玩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表演中随机理解:迎上去、追上去。)
4.小蝌蚪最后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齐读第5自然段,体会见面时的情景。(出示第5自然段)
  抓住青蛙妈妈的话“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质疑,可引出下一个问题情景,即问题3: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是怎么变成小青蛙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三、复习巩固,完成书面作业。
1.课文中的15个会认字,还记得吗?谁来领大家读一读?
2.口头填空:荷叶上(  )着一只大青蛙,(  )着碧绿的衣裳,(  )着雪白的肚皮,(  )着一对大眼睛。
四、课后延伸。
  请大家课后去搜集有关小蝌蚪生长变化方面的知识与图片。
【板书设计】
1 小蝌蚪找妈妈
青蛙:披 露 鼓
小蝌蚪:迎上去 追上去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进一步了解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从小就要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是怎么变成小青蛙的?(学生简要交流所搜集的信息。)
2.课文是怎么告诉我们的呢?请大家仔细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描写小蝌蚪形体变化的句子。
2.给小蝌蚪形体变化过程图标上序号。
3.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
4.完成填空题。(出示)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  )腿,再长出两条(  )腿,后来尾巴变(  )了,最后尾巴(  )了,成了一只(  )。
  青蛙四条腿,(  )嘴巴,(  )一对大眼睛,披着(   ),露着(   )。
5.读读说说:(出示)用“已经”说话,可以先利用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训练,然后再进行开放性训练,如: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他们黑灰色的身子已经变成了青绿色。他们已经变成了小青蛙。小青蛙已经会跳了。小青蛙已经会捉害虫了……
三、课堂总结。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2.小朋友,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四、课后延伸。
1.画小蝌蚪变化过程的连环画。
2.建议阅读《中国儿童散文文库》中的《岩石上的小蝌蚪》《不合群的小蝌蚪》。
【板书设计】
1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   →   变   →   青蛙
大脑袋→
长了两→
长了两→
尾巴→
尾巴
黑灰的身子
条后腿
条前腿
变短
不见
 ↓


  
找妈妈→鲤鱼→乌龟→大青蛙→捉害虫
【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几只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了妈妈的外形特点,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身体也发生了变化,最后变成了小青蛙,并和妈妈一起捉害虫。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文中的插图直观形象地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让这一难懂的自然科学以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课后作业】
一、学习本课15个会认字,10个会写字。
tánɡ
nǎo
dài
huī

jiāo

yínɡ
塘 
脑 

 灰 

 教 
捕 
迎  
ā

kuān
ɡuī
dǐnɡ

ɡǔ

姨 
宽 

 顶 

 鼓










1.读音提示。
“捕”(bǔ)不读pǔ;“哇”的读音是wɑ,为轻声,读时语调要轻;“迎”(yíng)不要读成yín。
2.书写指导。

上中下结构,上部的宝盖头和中间的草字头写得要扁一些。

笔顺:横钩、撇、竖、横撇、捺。

左右结构,左边的“子”做偏旁时要把横变成提。

左右结构,共13画,右边的“兆”是6画。
二、读一读下面的词语,并圈出要求会认的字。
池塘 
脑袋 黑灰色 游哇游 教书 捕食 
迎上去 阿姨 宽嘴巴 乌龟
 头顶 披着 鼓着
三、连一连。
雪白的       脑袋
碧绿的
衣裳
长长的
肚皮
大大的
尾巴
四、初读课文,然后填空。
1.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    ;又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    ;没过多久,    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    。?
2.蝌蚪向    (谁)问他们的妈妈在哪里,把    (谁)错误地认为是他们的妈妈,    (谁)才是他们真正的妈妈。?
3.小蝌蚪的妈妈唱歌的声音是(  )。
A.呱呱呱     B.哈哈哈     C.嘻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