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上第四章第6节 汽化与液化同步练习(优生加练)
一、单选题
1.(2020七上·余杭期末)下列关于液化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冬季从户外走进温暖的室内,眼镜的镜片上出现水雾
B.夏季从室外走进空调房内,眼镜的镜片上出现水雾
C.冬季凌晨玻璃窗户外侧常出现水珠
D.夏季开着空调的小汽车内侧玻璃上常出现水珠
【答案】A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向外放热,因此液化现象总是发生在温度较高的一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冬季时,户外温度低,室内温度高,因此进入温度高的室内水蒸气会在镜片上液化形成水雾,故A正确;
B.夏季时,室外温度高,而空调房内温度低,所以从房内出门时,室外的水蒸气会在低温的镜片上液化出现水雾,故B错误;
C.冬季时,玻璃外侧温度低,内侧温度高,因此水柱出现在内侧,故C错误;
D.夏季,开着空调的小汽车玻璃外侧温度高,内侧温度低,因此水珠出现在外侧,故D错误。
故选A。
2.(2020七上·台州期末)小妍在四块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等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关于本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过观察哪个先蒸发完,就能判断哪个蒸发快
B.对比甲和乙,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
C.对比甲和丙,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的关系
D.丁实验中,可借助吹风机对其吹热风
【答案】D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液体蒸发的快慢与三个因素有关: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空气流动,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判断。
【解答】A.水滴的质量相同,哪个先蒸发完,哪个就蒸发快,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时,需要控制液体的温度和空气流速相同而改变表面积,故选甲和乙,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温度的关系时,需要控制液体的表面积和空气流速相同,而改变液体的温度,故选甲和丙,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甲和丁中,液体的表面积和温度相同,但是空气流速不同,可以探究水蒸发快慢与空气流速的关系。如果对丁中的水用吹风机加热,那么它的温度就会改变,不能实现上面的探究目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2020七上·台州期末)冬天早晨,爸爸送小柯上学。开了一段路后,小柯发现汽车前挡风玻璃发雾变模糊;爸爸开启除雾装置,一会就变得清晰了。关于以上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挡风玻璃变得模糊,是车内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挡风玻璃变得模糊,是车外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启动车外的雨刮器可以除雾
D.除雾装置加速了玻璃上小水珠的汽化
【答案】D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向外放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汽化,需要吸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汽车的前挡风玻璃温度很低,人呼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玻璃放热而液化,形成大量的小水珠附着在玻璃上形成水雾,故A、B错误;
水雾出现在挡风玻璃的内侧,而雨刮器在玻璃的外侧,故C错误;
开启除雾装置后,玻璃上的小水珠吸热从液体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而消失,故D正确。
故选D。
4.“大树底下好乘凉”,炎热的夏天,人们总是喜欢聚集在大树下乘凉,其主要原因是( )
A.大树能吸收太阳的热辐射
B.大树下宽敞通风
C.大树能遮住阳光,大树下通风较好,树叶里的水份蒸发需要吸热,使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
D.大树易于将热量传到地上
【答案】C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蒸发可以制冷,影响蒸发的要素:液体的表面积、温度和上方空气流速,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炎热的夏天,人们总是喜欢聚集在大树下乘凉,其主要原因是:大树能遮住阳光,大树下通风较好,树叶里的水份蒸发需要吸热,使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5.如图,保温瓶中装有液态空气,打开瓶盖,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瓶口的上方,已知液态氮沸点-196℃,液氧沸点-18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条燃烧更旺,因为瓶内液态空气汽化后,产生氧气
B.木条燃烧情况不发生改变,因为瓶内盛放的也是空气
C.木条燃烧先旺后灭,因为液态氮气的沸点比液态氧气低,所以瓶内液态空气汽化后,先产生氧气后产生氮气
D.木条熄灭,因为液态氮气的沸点比液态氧气低,所以先蒸发出来的是氮气,而氮气不支持燃烧
【答案】D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一般情况下,物质在沸点以下为液态,沸点以上为气态,据此分析。
【解答】液态氮沸点-196℃,液氧沸点-183℃,那么液态氮的沸点低于液态氧的沸点。当打开瓶盖温度升高时,液态氮首先汽化变成氮气而从瓶口冲出来,而它不支持燃烧,因此木条熄灭,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6.(2018七上·天台月考)夏天,小雨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右下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答案】D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有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需要放热;
(2)高温的气体遇到低温的物体才会放热液化,因此水珠肯定出现在温度高的一侧。
【解答】放冰水的烧杯内侧温度低,外侧的空气温度高,外侧的高温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烧杯外壁液化变成小水珠,因此水珠出现在烧杯外壁;放热水的烧杯内侧温度高,而外侧温度低,内侧高温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烧杯内壁液化变成小水珠,因此水珠出现在烧杯内侧。
故选D。
7.生活中常用瓷碗炖食物,碗与锅底不直接接触,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后,碗里的汤一定( )
A.会沸腾,但慢一点 B.和锅里的水同时沸腾
C.不会沸腾,温度为100℃ D.不会沸腾,温度低于100℃
【答案】C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分析】液体沸腾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需要继续吸热,但沸腾时温度不再改变,结合这些可以解决本题。对于这类在锅内或烧杯内放置容器的问题,要搞清里外的不同点,外部因为有加热装置,所以可以继续吸热,可以沸腾,而内部的液体温度等于水的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会沸腾。
【解答】锅里的水达到沸点后继续吸热会沸腾,但温度不再改变,所以碗内汤的温度等于水的沸点;
但碗内的汤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沸腾;因此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碗放在锅内的水中蒸食物,要求是碗不能与锅底接触,当锅里的水沸腾时,碗里的水会( )
A.稍后沸腾
B.温度总是低于锅内水的温度,因而不会沸腾
C.同时沸腾
D.温度能够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答案】D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分析】液体沸腾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需要继续吸热,但沸腾时温度不再改变,结合这些可以解决本题。对于这类在锅内或烧杯内放置容器的问题,要搞清里外的不同点,外部因为有加热装置,所以可以继续吸热,可以沸腾,而内部的液体温度等于水的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会沸腾。
【解答】开始锅与碗中的水都会吸热升温,但当锅中的水达到沸点时吸热会沸腾起来,但温度不再升高。
此时碗中的水也会达到沸点,但由于碗中的水与锅中水的温度相同,不能继续吸热,所以碗中的水不会沸腾。
故答案为:D
9.生活中常用的“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烧着的木柴,应用热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彻底的止沸
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的止沸
D.扬汤止沸能彻底的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答案】C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解答】 “扬汤止沸”:把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可以增大液体表面积且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液体相对应空气是流动的)从而加快了蒸发,蒸发需要吸收热量,从而使液体温度降低,低于沸点,液体不能沸腾,起到止沸的效果;但是一旦液体重新回到锅里,由于仍然可以继续从燃料中吸热,所以一会儿达到沸点之后又会沸腾,所以扬汤止沸是暂时性的止沸;
“釜底抽薪”:水沸腾是要吸热的;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也就停止了给水加热,水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水的沸腾就会马上停止;
故选 C。
【分析】液体沸腾有两个必要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当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即可沸腾。
10.如图所示,下列图像能反映水沸腾过程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解答】A图中该物质的温度有一个特殊的规律,温度整体的变化规律是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升高的,但中间有一段时间内温度却是不变的,再根据晶体熔化的规律:虽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由此可判断该图像是某晶体的熔化图像,选项A不符合题意;
B图中该物质的温度有一个特殊的规律,温度整体的变化规律是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降低的,但中间有一段时间内温度却是不变的,再根据晶体凝固的规律:虽不断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由此可判断该图像是某晶体的凝固图像,选项B不符合题意;
C图中该物质的温度随着时间的增长先升高,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时就不再变化了,这与水的沸腾规律完全吻合,选项C符合题意;
D图中该物质的温度整体的变化规律是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升高的,可以判断出该图像是非晶体的熔化图像,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必须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发生;水的沸腾是温度先不断升高,达到沸点时,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
二、填空题
11.在淡水奇缺的地方,我们可以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利用塑料布来收集露水。露水的形成是 现象,该过程需要 热。
【答案】液化;放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向外放热,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当晚上气温下降时,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在塑料布表面形成露水,该过程需要放热。
12.将湿衣服摊开放在向阳的地方,衣服干得快,这是因为衣服在阳光照射下,衣服里水的温度 ;把衣服摊开,增大了 ,加快衣服里水的 ,所以衣服干得快。
【答案】升高;水的表面积;蒸发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影响蒸发的三要素为:液体的温度、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和液体的表面积,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将湿衣服摊开放在向阳的地方,衣服干得快,这是因为衣服在阳光照射下,衣服里水的温度升高;把衣服摊开,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衣服里水的蒸发,所以衣服干得快。
13.物质从 变成 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从外界 热量;物质从 变成 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向外界 热量。
【答案】液态;气态;吸收;气态;液态;放出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汽化和液化的定义分析解答。
【解答】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从外界吸收热量;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向外界放出热量。
14.液体蒸发的快慢跟液体的 、 以及 等因素有关;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物体的温度 ,因此蒸发具有 作用。
【答案】表面积大小;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降低;制冷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影响蒸发的三要素以及蒸发的作用分析解答。
【解答】液体蒸发的快慢跟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温度高低以及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等因素有关;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因此蒸发具有制冷作用。
15.夏天,剥开包装纸的冰棍会冒“白气”是 现象(汽化/液化);根据你的观察,在室内无风时,冰棍冒出的“白气”符合实际的是图 (甲/乙)。
【答案】液化;乙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解答】夏天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棍液化形成小水滴,即“白气”;因为白气是小水滴,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所以冰棍冒出的“白气”是向下运动的。
【分析】“白气”不是气体,而是小液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冷气”的密度较大,在空气应该向下运动。
三、实验探究题
16.如图甲是探究“液体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在液体沸腾过程中,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可知该液体的沸点为 ℃,虽然液体的温度不变,但要继续加热,所以说液体在沸腾的过程中要不断 (选填“吸热”或“放热”)。
【答案】86;吸热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刻度增大的方向确定在0℃以上还是以下,最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刻度值向上增大,那么实际温度在0℃以上,则该液体的沸点为86℃;
(2)虽然液体的温度不变,但要继续加热,所以说液体在沸腾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
17.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小丽同学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请你利用下面提供的实验样品,设计实验验证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
(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 都相同。
(2)实验室已提供装好酒精和水的几个样品,如图甲所示。按实验要求,选择图甲中 两个样品进行对比,能够比较方便地进行研究。
(3)若一个同学选好两个液体样品后,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经过相同时间后进行对比,他这样做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4)按要求正确选择样品并进行正确操作,经过相同时间后样品的情况如图乙所示。据此,你认为小丽的猜想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答案】(1)液体的温度
(2)a、b
(3)不正确
(4)正确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影响蒸发的要素:①液体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上方空气流速;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还需要控制液体的体积相同而改变液体的种类,据此确定对比实验;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
(4)如果剩余液体的体积相同,那么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无关;如果剩余液体的体积不同,那么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有关,根据乙图分析即可。
【解答】(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的温度都相同。
(2)实验室已提供装好酒精和水的几个样品,如图甲所示。按实验要求,选择图甲中a、b两个样品进行对比,能够比较方便地进行研究。
(3)若一个同学选好两个液体样品后,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那么液体上方空气流速不同,没有控制变量,则他这样做不正确。
(4)根据乙图可知,经过相同时间后,水剩余的多而酒精剩余的少,因此我认为小丽的猜想正确。
18.(2020七上·余杭期末)小金同学发现酒精涂抹在手上很快就干了,而把水涂抹在手上干得相对较慢。于是他猜想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有关。为了研究酒精与水这两种物质哪种蒸发更快,小金用表格的形式进行了实验的设计:
物质 质量(克) 温度(℃) 小烧杯 实验现象记录
水 2 15 相同
酒精 2 15 相同
(1)把水和酒精放在两个相同的小烧杯进行实验的目的是控制 相同。
(2)表格中实验现象记录的内容是 。
(3)水或酒精蒸发的模型应该是 (选填“甲”或“乙”)
【答案】(1)液体表面积(或蒸发面积)
(2)等质量的液体蒸发完所用的时间
(3)甲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种类的关系时,需要控制液体的表面积、温度和空气流动相同,据此分析;
(2)当液体的质量相同时,蒸发完用的时间越短,液体的蒸发越快;
(3)当液体蒸发时,液体表面的分子运动剧烈程度远远大于液体内部,因此液体表面的分子不断的进入空气中变成气体,据此分析。
【解答】(1)把水和酒精放在两个相同的小烧杯进行实验的目的是控制液体表面积(或蒸发面积)相同。
(2)表格中实验现象记录的内容是:等质量的液体蒸发完所用的时间。
(3)甲中液体表面的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大于液体内部,而乙液体表面的分子运动剧烈程度小于液体内部,因此水或酒精蒸发的模型应该是甲。
19.(2020七上·杭州期末)学习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回答以下问题:
(1)学习小组研究温度对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请从图甲中选择他们需要的实验器材 。
(2)图乙是研究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实验装置。
①该实验是通过比较 判断液体蒸发的快慢。
②学习小组的同学对乙图中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以下是他们设计的三种玻璃片,玻璃片内有不同形状的凹陷,可以滴加液体。从变量控制的角度分析,你选择哪种玻璃片进行实验,并说明理由。 。
【答案】(1)①②③
(2)蒸发完相同质量液体所需的时间;B;控制蒸发过程中,液体表面积始终大小不变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过程确定需要的器材;
(2)①在玻璃板上滴加相同质量的液体,当它们都蒸发完时,时间越短的蒸发越快;
②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时,必须控制液体的表面积和空气流速相同而改变温度,据此分析。
【解答】(1)研究温度对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时,首先用胶头滴管将液体吸取相同的滴数放在玻璃板上不同位置,其中一个位置下面用酒精灯加热而改变温度,故选①②③;
(2)①该实验是通过比较蒸发完相同质量液体所需的时间判断液体蒸发的快慢。
②从变量控制的角度分析,我选择玻璃板B,理由是:控制蒸发过程中,液体表面积始终大小不变。
20.某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 有关。
(2)通过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3)该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 于是继续进行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水和两滴水,如图所示,结果发现图甲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从实验设计环节看,他没有控制水的 (选填“质量”或“表面积”)相同;从得出结论环节看,“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是否正确? ,理由是: 。
【答案】(1)表面积大小
(2)A.C
(3)表面积;不正确;只有在水的质量相同时,先蒸发完的才快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2)影响蒸发的三要素为:液体的温度、液体上方空气流动和液体的表面积,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判断;
(3)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质量的关系时,需要控制水的温度、空气流动和表面积相同,而改变水的质量,根据图片确定他没有控制的因素。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质量和蒸发时间有关,只有控制水的质量相同时,蒸发时间短的才蒸发的快。
【解答】(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知水的温度和空气流速相同,但蒸发的表面积不同,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大小有关。
(2)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必须控制水的温度和表面积相同而改变温度,故选AC;
(3)该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 于是继续进行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水和两滴水,如图所示,结果发现图甲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从实验设计环节看,他没有控制水的表面积相同;从得出结论环节看,“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不正确,理由是:只有在水的质量相同时,先蒸发完的才快。
21.(2020七下·鄞州期末)人们都说:“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开水烫伤严重得多”。小明认为这是因为100℃的水蒸气和100℃的开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会放出热量。对此,小明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停止通水蒸气自己的观点。
【实验过程】(实验中的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①将一定质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所示位置,标记为A。
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吸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标记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较发现t2高于t1。
(1)杯中水面上升是通入的水蒸气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2)小科认为仅凭“t2高于t1”的现象还不足以证明小明的观点,因为: 。
(3)小科的改进步骤如下,请补充完整:①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温度为t1的冷水至与液面A等高;②然后向杯中倒入 ;③摇匀后测出此时保温杯中的水温t3,若 ,则可以验证小明的结论是正确的。
【答案】(1)液化
(2)水蒸气液化后和冷水混合也会使原水温升高(或水蒸气液化后降温也能放热)
(3)一定质量温度为100℃的热水至液面B;t2>t3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
(2)乙杯内水的温度升高的原因有两个:①水蒸气液化放热;②水蒸气液化而成的水温度仍然高于冷水,会使冷水温度升高;
(3)为了证明水蒸气液化是否放出热量,可以做一个对照实验。其它的条件都相同,只是一个杯子中通入水蒸气,另一个杯子倒入最终液面相平的100℃的热水,比较最终温度的高低即可。
【解答】(1)杯中水面上升是通入的水蒸气发生液化的结果。
(2)小科认为仅凭“t2高于t1”的现象还不足以证明小明的观点,因为:水蒸气液化后和冷水混合也会使原水温升高(或水蒸气液化后降温也能放热);
(3)小科的改进步骤如下,请补充完整:
①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温度为t1的冷水至与液面A等高;
②然后向杯中倒入一定质量温度为100℃的热水至液面B;
③摇匀后测出此时保温杯中的水温t3,若t2>t3,则可以验证小明的结论是正确的。
22.(2020七下·慈溪期中)小凡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 有关。
(2)通过两图 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3)小凡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从实验设计环节看,他没有控制水的 (选填“质量”或“表面积”)相同;从得出结论环节看,“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是否正确?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答案】(1)表面积
(2)AC
(3)表面积;不正确
【知识点】蒸发及其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中控制不同的因素是实验需要研究的因素;
2、控制变量研究问题时,控制研究的因素发生变化而使其他条件保持相同,实验中的现象不同就是由控制的这一因素引起的;
【解答】(1)在A、B两图的实验中,水滴的表面积不同,水滴的质量相同,所以研究的是表面积大小对水蒸发快慢的影响。 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 表面积有关;
(2)要得出 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需要控制水的温度不同而使其他条件相同,A、C水滴温度不同,其他条件相同,可以形成对照来研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系;
(3)要研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需要控制水的质量不同,而使其他条件都相同。由甲、乙两图可知,他没有控制水的表面积相同,所以无法 “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 ,所以结论是不正确的。
故答案为:(1)表面积 (2)AC (3)表面积;不正确
23.(2019七上·越城期末)小西见滴在皮肤上的“风油精”马上就“干”了,就想研究液体在什么条件下“干”得快。
(1)他猜想液体“干”得快,可能与:①液体的质量有关;②液体表面是否通风有关;③液体种类有关;你认为还可能与 有关。于是,他按照如图方式,分别独立进行了实验,水滴和酒精质量都相同。
(2)要验证猜想②,应进行 (选填序号)组实验,并获得证据
(3)如果进行A、B组实验,发现B水滴“干”得快的结果。那么平日人们晾晒湿衣服时,利用这一结果的一项是 (选填序号)。
A.将湿衣服晾晒在阳光下
B.尽量将湿衣服摊开
C.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处
【答案】(1)温度
(2)AD;D先变干
(3)B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影响蒸发的要素: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上方空气的流速,据此分析解答;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确定变化的因素和不变的因素,从而选择实验并得到结论;
(3)分析A、B两个实验中哪个因素不同,并据此对选项进行判断。
【解答】(1)他猜想液体“干”得快,可能与:①液体的质量有关;②液体表面是否通风有关;③液体种类有关;你认为还可能与温度有关。于是,他按照如图方式,分别独立进行了实验,水滴和酒精质量都相同。
(2)要验证猜想②,即验证“干”得快慢与是否通风有关,那么就要控制液体的质量、种类和温度相同,而改变空气的流速,因此应该进行AD实验;因为空气流速大则“干”得快,所以D先变干;
(3)A、B两个实验中,液体的种类、质量和通风情况相同,只有表面积不同,因此得到结论:液体的表面积越大,则“干”得越快。
A.将湿衣服晾晒在阳光下,利用的是“温度越高干的越快”,故A不合题意;
B.尽量将湿衣服摊开,利用的是“表面积越大干的越快”,故B符合题意;
C.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处,利用的是“空气流速越大干的越快”,故C不合题意。
故选B。
24.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提出问题】液体蒸发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
【联系实际】①将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摊开晾比叠着晾干得快,晾在通风处比无风处干得快;②相同条件下,将水和酒精同时擦在手臂上,酒精更容易干。
【作出猜想】猜想一: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跟液体 的高低、液体 的大小和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的快慢有关。
猜想二: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 有关。
【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小明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同的酒精,通过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探究的是酒精蒸发的快慢与 是否有关。
【交流反思】该实验过程中需控制酒精的 和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相同。
【联系实际】我们知道液体蒸发时要 ,请你列举一个应用该特性的事例: 。
【答案】温度;表面积;液体的种类;液体表面积;温度;吸热;夏天在地上洒水来降温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作出猜想】猜想一:太阳底下和阴凉处,二者温度不同;摊开与叠着,二者的表面积不同;通风和不通风,二者的空气流速不同;
猜想二:水和酒精,即液体的种类不同;
【进行实验】根据不同分析影响蒸发的哪一个因素不同即可;
【交流反思】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解答;
【联系实际】蒸发需要吸热,据此选择应用实例。
【解答】【作出猜想】猜想一: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跟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和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的快慢有关。
猜想二: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小明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同的酒精,通过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探究的是酒精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是否有关。
【交流反思】该实验过程中需控制酒精的温度和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相同。
【联系实际】我们知道液体蒸发时要吸热,应用该特性的事例:夏天在地上洒水来降温。
25.(2019·余姚模拟)人们都说:“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热水烫伤严重得多”。小科认为这是因为100℃的水蒸气和100℃的热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还需放出热量。对此,小科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现点。实验过程:(实验中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①将一定质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通入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所示位置,标记为A;
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吸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标记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较发现t2高于t1。
(1)杯中水面上升是通入的水蒸气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2)t2高于t1的原因是 。
(3)小思认为因未设置对照,小科的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观点。请你完成小思设计的实验方案:①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质量相同、温度为t1的冷水,②再倒入 ;③摇匀后测出此保温杯中水温t3,并与t2比较,t2高于t3,得出水蒸气液化放热。
【答案】(1)液化
(2)100℃的水蒸气液化放热给了冷水
(3)100℃的开水直至水面位置到达B位置(等高)处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需要向外放热;
(2)一般情况下,物质放热温度下降,吸热温度升高;
(3)对照实验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然后改变研究的因素,据此解答。
【解答】(1)杯中水面上升是通入的水蒸气发生液化的结果;
(2)t2高于t1的原因是:100℃的水蒸气液化放热给了冷水;
(3)要探究是100℃的水蒸气放出的热量多,还是100℃的水放出的热量多,就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将100℃的水蒸气换成100℃的热水,因此步骤②为:再倒入100℃的开水直至水面位置到达B位置(等高)处。
故答案为:(1)液化;(2)100℃的水蒸气液化放热给了冷水;(3)100℃的开水直至水面位置到达B位置(等高)处
四、解答题
26.(2019七上·德清期末)小明洗完热水澡后,发现浴室内的A、B两根水管,水管A上布满水珠,水管B上完全见不到水珠,如图所示。小明认为A管通的是热水,B管通的是冷水。你认为小明的判断对吗 请说明理由。
【答案】小明的判断不正确,理由:浴室内热的水蒸气遇到冷水管液化成小水滴,小水滴在冷水管上。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会对外界放热。
【解答】小明的判断不正确,理由:浴室内热的水蒸气遇到冷水管液化成小水滴,小水滴在冷水管上。
27.(2019七上·天台期末)生活处处有科学,留心观察皆学问。
第39题图
(1)用图甲所示的炖盅炖汤,锅盖周围有很多“白气”,这些“白气”是 (选填“空气”或“炖盅”) 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在炖汤的过程中,能闻到汤的香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2)大煲内的水沸腾后,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汤 (选填“同时沸腾”或“不会沸腾”)。
(3)图乙和图丙所示的粒子模型表示沸腾的是 (选填“图乙”或“图丙”)。
(4)当大煲内的水沸腾后为使汤料快点煮熟,加大火力让水沸腾更剧烈,分析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答案】(1)炖盅;无规则运动(或热运动)
(2)不会沸腾
(3)图丙
(4)不合理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无论用大火或小火,煮熟汤料的时间相同,用大火反而更费燃料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了液化现象,同时考查了液体沸腾的特点,要学习用所学的知识对有关现象进行解释。
【解答】(1) “白气”是热的水蒸气预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故白气来自于炖盅 ; 在炖汤的过程中,能闻到汤的香味 ,说明分子在运动,汤里面的分子飘进人的鼻孔,感知到汤的香味;
(2)液体沸腾的条件是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由于煲内外温度一样,不会吸热(吸热的条件是要有温度差),所以 盅内的汤 不会沸腾;
(3)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大量气泡(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分子)冒出,所以图丙表示分子沸腾的模型;
(4)沸腾时的特点,温度保持不变,故加大火力,温度也不会升高,所以不合理,理由是: 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无论用大火或小火,煮熟汤料的时间相同,用大火反而更费燃料 。
故答案为:(1) 炖盅 、 无规则运动(或热运动) ;(2) 不会沸腾 ;(3) 图丙 ;(4) 不合理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无论用大火或小火,煮熟汤料的时间相同,用大火反而更费燃料 。
28.夏天,完好的自来水管外表面有时会出现水珠,这些水珠是哪里来的?
【答案】夏季,有时天气闷热,气温较高,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多|水管中的地下水的温度较低,水管的温度较低,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在水管表面遇冷凝结成小水珠,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气体液化的方法:遇冷、加压。
【解答】解: 夏季,有时天气闷热,气温较高,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多,水管中的地下水的温度较低,水管的温度较低,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在水管表面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自来水管上。
故答案为: 夏季,有时天气闷热,气温较高,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多|水管中的地下水的温度较低,水管的温度较低,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在水管表面遇冷凝结成小水珠,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29.(2018七上·温州期末)学习了水的沸腾知识后,小明给烧杯的中的水进行加热,每隔一定的时间测量水的温度,并将结果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像。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小明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24分钟之后,水温度始终维持在如图所示的温度不变,也没有出现沸腾现象,但烧杯中的水却在不断地减少。老师建议小明在烧杯上盖一张硬纸片进行实验。小明发现加盖硬纸片后,水温很快升高,且出现了沸腾现象,烧杯中的水量几乎不变。
根据以上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划线部分的现象作出解释。
【答案】随着水温升高,水与外界温差增大,水向外散失热量增多,同时水的蒸发加快,带走的热量增多。当水通过加热吸收的热量与水向外界散失的热量相等时,水温不变。因为蒸发一直在持续,所以水量会减少。而温度达不到沸点,所以水不会沸腾。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分析】(1)水沸腾需要两个条件:一、达到沸点;二、继续吸热。(2)水蒸发时会带吸收热量使温度降低。水温高于环境温度时水向环境散热速度加快。
30.请利用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应用实例:
(1)在北方的冬天,为了很好的保存蔬菜,人们通常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2)夏天在地面洒水人会感到凉快,这是因为 .
(3)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拿一个带把的金属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再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答案】(1)水凝固时放热,使菜窖内温度不致太低
(2)水汽化(蒸发)吸收热量
(3)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液化,使牙医看清楚牙齿的情况
【知识点】蒸发及其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2)液体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吸收热量;(3)医生使用镜子的目的是通过牙齿在小镜子里面的像,观察牙齿的情况;口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小镜子会发生液化现象,这样镜子表面会有一层雾导致看不清楚口中病状.
【解答】解:(1)冬天,在地窖中放几桶水,温度降低时,水就会凝固,凝固要放热,可以升高地窖内的温度,使菜不至于冻坏;(2)炎热的夏天,人们往地板上洒水,水汽化(蒸发)吸收热量,使室内温度降低.(3)牙医是通过观察口腔内的病灶在小镜子里面成的像来确定病情的,当冷的小镜子进入到温暖且水蒸气较多的口腔中时,口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吸附在平面镜上,使人看不清楚成像的情况,也就无法确定病情.烤一烤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镜子的温度,防止口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使牙医看清楚牙齿的情况.
故答案为:水凝固时放热,使菜窖内温度不致太低;水汽化(蒸发)吸收热量;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液化,使牙医看清楚牙齿的情况
31.《扬子晚报》2004年5月21日A4版报道了一则新闻(标题:氮气泄露,夏现冬景).
本报讯:昨晚,南京市建宁路上一停车场内发生氮气泄露事故,现场周围“寒气”逼人,车厢挂起冰柱,地面结了厚厚一层冰.
昨晚10点左右,建宁路上一家名为“的士”的休闲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突然发现停车场里一辆大型槽罐车尾部不断冒出白烟,并且越来越大,当他走过去一看,被现场的情景吓了一跳,只见车尾部开始结冰,车厢下端已经有大约10cm长的冰柱,而液体刚滴到地面上就开始结冰,不久地面上就是一层厚厚的冰.原来,这辆属于南京气体产品公司的槽罐车满载液态氮气,车尾部冒出的白烟就是车罐内液态氮发生泄露的表现.据介绍,氮气具有快速制冷的效果,如果有足够多的氮,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周围气温降低到零下50℃,情况比较危险…
小盼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阅读了这则新闻后,提出了下面的问题,你能帮她解答吗?
(1)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常温常压下是气态,可槽罐车的车罐里怎么会出现液态氮?这样将气体进行液化有何好处?
(2)车罐内液体氮发生泄露时为何会冒出“白烟”?
(3)根据所学的物理和自然知识,文中似乎有两处不妥,你能指出来并加以改正吗?
(4)发生此事时,如果你正好在现场,你打算怎么做?
【答案】(1)答:由于氮常温常压下是气态,所以车罐内的液态氮是通过加压的方法实现液化的.将气体液化,可以缩小体积,便于贮存和运输
(2)答:液态氮发生泄露时,会迅速变成气体,同时吸收热量,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形成小水珠,出现“白烟”.所以“白烟”不是氮气,而是小水珠
(3)答:两处不妥:一处为“槽罐车满载液态氮气”,氮气是气态氮,“液态氮气”前后矛盾,应改为“液态氮”.另一处为“氮气具有快速制冷的效果”,空气中就含有大量氮气,照此说法,整个世界岂不冰冷一片.应改为“液态氮具有快速制冷的效果”
(4)答:找一些厚棉衣穿,防止因为降温过快而使自己身体受到伤害;打110报警,让消防员来处理这件事等。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降低温度、压缩体积;(2)所谓“白烟”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3)(4)仔细阅读材料内容,根据所学到的热现象的相关知识从文中找出不妥之处;这一问题是答案开放题,只要符合实际情况即可,答案不唯一.
32.(2016七上·嘉兴期末)有人用锅煮鸡蛋,当水烧开之后,为了使鸡蛋快点烧熟,他加大火力,让水沸腾得更加剧烈些,试用科学原理分析他的做法是否合理。
【答案】不合理。因为当水沸腾后其温度已经达到水的沸点100℃,如果继续用大火加热,水温仍然是100℃,不能缩短鸡蛋煮熟时间,所以只需要用小火加热,让水保持沸腾就可以,这样还能节约燃料。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分析】液体沸腾时,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加大火力,水会继续沸腾,但温度不变,所以不能缩短鸡蛋煮熟时间,所以只需要用小火加热,让水保持沸腾就可以,这样还能节约燃料。
33.五一节放假,早晨小明帮助妈妈准备早餐,当他从冰箱里拿出冷藏后的火腿(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它变湿了,马上用干布擦拭却擦不干,但是在桌面上放置一段时间后火腿自己也会变干,请你解释上述现象。
【答案】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火腿液化成小水滴附在火腿上,因此火腿变湿了。马上用干布擦拭,由于火腿的温度仍然很低,不断有水蒸气液化,因此擦不干。当放置一段时间后火腿温度升高,不再有水蒸气液化,小水滴汽化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因此火腿变干了。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液化是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汽化是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液化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
(2)在桌面上放置一段时间后火腿自己也会变干,是由于火腿的温度升高,水蒸气不再液化,而且火腿上的小水珠汽化的结果。
【解答】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火腿液化成小水滴附在火腿上,因此火腿变湿了.马上用干布擦拭,由于火腿的温度仍然很低,不断有水蒸气液化,因此擦不干。当放置一段时间后火腿温度升高,不再有水蒸气液化,小水滴汽化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因此火腿变干了。
34.中考前,为了给你增加营养,爸妈准备早餐时,经常煮鸡蛋,煮鸡蛋时,水开了后,为了能快点煮熟,爸爸建议用大火加热,而妈妈认为水已经开了,用小火同样能将鸡蛋很快煮熟,你认为谁的想法更合理?为什么?
【答案】答:锅内水剧烈沸腾后,温度将不再升高,只需要小火让锅内水微微沸腾,同样能很快将鸡蛋煮熟;所以妈妈的想法更合理,这样水沸腾时加热温度不变,用小火加热,保持水的沸腾状态,可以节约能源.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分析】液体沸腾的条件是:(1)达到沸点,(2)能继续从外界吸热;沸腾的特点是水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且不断吸热.
35. 夏天,用冷水洗过的两件完全相同的湿衣服,都展开挂在晾衣绳上,一件在阳光下,另一件在树荫下,如图所示.阳光下的湿衣服干得快.请解释这个现象.
【答案】两件完全相同的湿衣服,都展开挂在晾衣绳上,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及周围空气流动的速度都相同,但阳光下的湿衣服温度高,蒸发更快一些,所以干得快.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
36.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画出能正确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的大致图像。
【答案】如图: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解答】因室内温度为20℃,所以温度计开始示数是20℃,当将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时,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温度计的示数会降低,但当酒精蒸发完后,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最终与室温相同;如图:
【分析】浸有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这些酒精会蒸发,蒸发吸热会导致玻璃泡的温度降低。
五、综合说理题
37.(2020七上·台州期末)小柯在家煮面条时发现:开着燃气灶煮面条的时候, 水沸腾后,锅上方几乎看不到“白气”(如图甲);把燃气灶的火熄灭后,短时间内水还在沸腾,此时锅
的上方出现大量“白气”(如图乙)。请用科学原理解释熄火前后两个不同现象产生的原因。
【答案】上方的白汽是由于水蒸气液化形成的。燃气灶还在加热时,由于周围温度较高, 水蒸气没有液化成白气,所以很少看到“白气”。当停止加热后,周围空气温度较低, 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气”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向外放热,分析熄火前后燃气灶周围空气的温度不同即可。
【解答】上方的白汽是由于水蒸气液化形成的。燃气灶还在加热时,由于周围温度较高, 水蒸气没有液化成白气,所以很少看到“白气”。当停止加热后,周围空气温度较低, 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气”
38.(2020七上·温州期末)小明坐动车到西藏旅游,当经过青藏铁路一个路段时,看到路基两旁插了一排的管子,如图甲所示。小明很好奇,查阅资料知道了这些管子称为“热管”。原来,青藏铁路的建造要穿越很多“多年冻土”区,冻土稳定才能确保路基稳定。插入这些热管就是保证“冻土”区冰块不会因温度过高熔化而导致路基松软不牢固。热管是一根两端封闭的金属管,管内有容易汽化的液体,其示意图如图乙。热管下端5米插入冻土中,上端2米露在空气中。当冻土的温度高于空气温度时,热管就开始工作,以保持冻土低温。请结合所学知识,对热管能帮助散热,保持冻土低温的原理做出合理解释。
【答案】当冻土的温度升高时,热管内的液体吸收冻土的热量,从液体变成气体发生汽化现象。气体上升到地面以上时,向外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于是又流回热管底部继续吸热。如此循环往复,将里面的热量不断释放出来,保证冻土不会熔化发生危险。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需要放热;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需要吸热,据此分析解答。
39.(2019七上·吴兴期末)“水雾”是一种很普遍的自然现象。在夏天开着空调的教室和寒冷冬天的教室,窗玻璃上都会出现水雾(水珠)。请判别两种情况下水雾分别出现在窗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并解释夏天窗玻璃出现水雾的原因。
【答案】夏天水雾出现在窗玻璃的外侧。冬天水雾出现在窗玻璃内侧。|夏天教室内开着空调,室内气温低,室外热空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珠,水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外侧。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水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因为液化需要放热,所以是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的液化现象,即水雾总是出现在温度高的一侧。
【解答】夏天水雾出现在窗玻璃的外侧。冬天水雾出现在窗玻璃内侧。夏天教室内开着空调,室内气温低,室外热空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珠,水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外侧。
40.同学们洗手后,在没有毛巾之类的东西擦手时,为了尽快除去手上的水,总是习惯把手反复甩一甩,这样就使手不再湿淋淋的,甚至不一会就干了。请你分析手上的水变干的原因,写出两方面原因。
【答案】水变干的原因:(1)手停止运动而水珠由于惯性仍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运动,水就会离开人手;(2)加快了手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水的蒸发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用手甩能使手变干,所以原因之一是:利用了水的惯性,这是因为手停止运动而水珠由于惯性仍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运动,水就会离开人手;
根据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可知在甩手时加快了手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加速了水的蒸发,是手变干。
【分析】本题考查惯性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利用惯性使手变干可能不容易想到。
1 / 1浙教版科学七上第四章第6节 汽化与液化同步练习(优生加练)
一、单选题
1.(2020七上·余杭期末)下列关于液化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冬季从户外走进温暖的室内,眼镜的镜片上出现水雾
B.夏季从室外走进空调房内,眼镜的镜片上出现水雾
C.冬季凌晨玻璃窗户外侧常出现水珠
D.夏季开着空调的小汽车内侧玻璃上常出现水珠
2.(2020七上·台州期末)小妍在四块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等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关于本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过观察哪个先蒸发完,就能判断哪个蒸发快
B.对比甲和乙,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
C.对比甲和丙,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的关系
D.丁实验中,可借助吹风机对其吹热风
3.(2020七上·台州期末)冬天早晨,爸爸送小柯上学。开了一段路后,小柯发现汽车前挡风玻璃发雾变模糊;爸爸开启除雾装置,一会就变得清晰了。关于以上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挡风玻璃变得模糊,是车内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挡风玻璃变得模糊,是车外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启动车外的雨刮器可以除雾
D.除雾装置加速了玻璃上小水珠的汽化
4.“大树底下好乘凉”,炎热的夏天,人们总是喜欢聚集在大树下乘凉,其主要原因是( )
A.大树能吸收太阳的热辐射
B.大树下宽敞通风
C.大树能遮住阳光,大树下通风较好,树叶里的水份蒸发需要吸热,使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
D.大树易于将热量传到地上
5.如图,保温瓶中装有液态空气,打开瓶盖,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瓶口的上方,已知液态氮沸点-196℃,液氧沸点-18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条燃烧更旺,因为瓶内液态空气汽化后,产生氧气
B.木条燃烧情况不发生改变,因为瓶内盛放的也是空气
C.木条燃烧先旺后灭,因为液态氮气的沸点比液态氧气低,所以瓶内液态空气汽化后,先产生氧气后产生氮气
D.木条熄灭,因为液态氮气的沸点比液态氧气低,所以先蒸发出来的是氮气,而氮气不支持燃烧
6.(2018七上·天台月考)夏天,小雨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右下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7.生活中常用瓷碗炖食物,碗与锅底不直接接触,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后,碗里的汤一定( )
A.会沸腾,但慢一点 B.和锅里的水同时沸腾
C.不会沸腾,温度为100℃ D.不会沸腾,温度低于100℃
8.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碗放在锅内的水中蒸食物,要求是碗不能与锅底接触,当锅里的水沸腾时,碗里的水会( )
A.稍后沸腾
B.温度总是低于锅内水的温度,因而不会沸腾
C.同时沸腾
D.温度能够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9.生活中常用的“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烧着的木柴,应用热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彻底的止沸
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的止沸
D.扬汤止沸能彻底的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10.如图所示,下列图像能反映水沸腾过程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11.在淡水奇缺的地方,我们可以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利用塑料布来收集露水。露水的形成是 现象,该过程需要 热。
12.将湿衣服摊开放在向阳的地方,衣服干得快,这是因为衣服在阳光照射下,衣服里水的温度 ;把衣服摊开,增大了 ,加快衣服里水的 ,所以衣服干得快。
13.物质从 变成 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从外界 热量;物质从 变成 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向外界 热量。
14.液体蒸发的快慢跟液体的 、 以及 等因素有关;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物体的温度 ,因此蒸发具有 作用。
15.夏天,剥开包装纸的冰棍会冒“白气”是 现象(汽化/液化);根据你的观察,在室内无风时,冰棍冒出的“白气”符合实际的是图 (甲/乙)。
三、实验探究题
16.如图甲是探究“液体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在液体沸腾过程中,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可知该液体的沸点为 ℃,虽然液体的温度不变,但要继续加热,所以说液体在沸腾的过程中要不断 (选填“吸热”或“放热”)。
17.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小丽同学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请你利用下面提供的实验样品,设计实验验证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
(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 都相同。
(2)实验室已提供装好酒精和水的几个样品,如图甲所示。按实验要求,选择图甲中 两个样品进行对比,能够比较方便地进行研究。
(3)若一个同学选好两个液体样品后,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经过相同时间后进行对比,他这样做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4)按要求正确选择样品并进行正确操作,经过相同时间后样品的情况如图乙所示。据此,你认为小丽的猜想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18.(2020七上·余杭期末)小金同学发现酒精涂抹在手上很快就干了,而把水涂抹在手上干得相对较慢。于是他猜想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有关。为了研究酒精与水这两种物质哪种蒸发更快,小金用表格的形式进行了实验的设计:
物质 质量(克) 温度(℃) 小烧杯 实验现象记录
水 2 15 相同
酒精 2 15 相同
(1)把水和酒精放在两个相同的小烧杯进行实验的目的是控制 相同。
(2)表格中实验现象记录的内容是 。
(3)水或酒精蒸发的模型应该是 (选填“甲”或“乙”)
19.(2020七上·杭州期末)学习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回答以下问题:
(1)学习小组研究温度对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请从图甲中选择他们需要的实验器材 。
(2)图乙是研究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实验装置。
①该实验是通过比较 判断液体蒸发的快慢。
②学习小组的同学对乙图中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以下是他们设计的三种玻璃片,玻璃片内有不同形状的凹陷,可以滴加液体。从变量控制的角度分析,你选择哪种玻璃片进行实验,并说明理由。 。
20.某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 有关。
(2)通过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3)该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 于是继续进行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水和两滴水,如图所示,结果发现图甲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从实验设计环节看,他没有控制水的 (选填“质量”或“表面积”)相同;从得出结论环节看,“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是否正确? ,理由是: 。
21.(2020七下·鄞州期末)人们都说:“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开水烫伤严重得多”。小明认为这是因为100℃的水蒸气和100℃的开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会放出热量。对此,小明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停止通水蒸气自己的观点。
【实验过程】(实验中的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①将一定质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所示位置,标记为A。
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吸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标记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较发现t2高于t1。
(1)杯中水面上升是通入的水蒸气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2)小科认为仅凭“t2高于t1”的现象还不足以证明小明的观点,因为: 。
(3)小科的改进步骤如下,请补充完整:①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温度为t1的冷水至与液面A等高;②然后向杯中倒入 ;③摇匀后测出此时保温杯中的水温t3,若 ,则可以验证小明的结论是正确的。
22.(2020七下·慈溪期中)小凡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 有关。
(2)通过两图 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3)小凡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从实验设计环节看,他没有控制水的 (选填“质量”或“表面积”)相同;从得出结论环节看,“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是否正确?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23.(2019七上·越城期末)小西见滴在皮肤上的“风油精”马上就“干”了,就想研究液体在什么条件下“干”得快。
(1)他猜想液体“干”得快,可能与:①液体的质量有关;②液体表面是否通风有关;③液体种类有关;你认为还可能与 有关。于是,他按照如图方式,分别独立进行了实验,水滴和酒精质量都相同。
(2)要验证猜想②,应进行 (选填序号)组实验,并获得证据
(3)如果进行A、B组实验,发现B水滴“干”得快的结果。那么平日人们晾晒湿衣服时,利用这一结果的一项是 (选填序号)。
A.将湿衣服晾晒在阳光下
B.尽量将湿衣服摊开
C.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处
24.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提出问题】液体蒸发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
【联系实际】①将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摊开晾比叠着晾干得快,晾在通风处比无风处干得快;②相同条件下,将水和酒精同时擦在手臂上,酒精更容易干。
【作出猜想】猜想一: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跟液体 的高低、液体 的大小和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的快慢有关。
猜想二: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 有关。
【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小明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同的酒精,通过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探究的是酒精蒸发的快慢与 是否有关。
【交流反思】该实验过程中需控制酒精的 和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相同。
【联系实际】我们知道液体蒸发时要 ,请你列举一个应用该特性的事例: 。
25.(2019·余姚模拟)人们都说:“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热水烫伤严重得多”。小科认为这是因为100℃的水蒸气和100℃的热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还需放出热量。对此,小科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现点。实验过程:(实验中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①将一定质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通入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所示位置,标记为A;
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吸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标记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较发现t2高于t1。
(1)杯中水面上升是通入的水蒸气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2)t2高于t1的原因是 。
(3)小思认为因未设置对照,小科的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观点。请你完成小思设计的实验方案:①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质量相同、温度为t1的冷水,②再倒入 ;③摇匀后测出此保温杯中水温t3,并与t2比较,t2高于t3,得出水蒸气液化放热。
四、解答题
26.(2019七上·德清期末)小明洗完热水澡后,发现浴室内的A、B两根水管,水管A上布满水珠,水管B上完全见不到水珠,如图所示。小明认为A管通的是热水,B管通的是冷水。你认为小明的判断对吗 请说明理由。
27.(2019七上·天台期末)生活处处有科学,留心观察皆学问。
第39题图
(1)用图甲所示的炖盅炖汤,锅盖周围有很多“白气”,这些“白气”是 (选填“空气”或“炖盅”) 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在炖汤的过程中,能闻到汤的香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2)大煲内的水沸腾后,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汤 (选填“同时沸腾”或“不会沸腾”)。
(3)图乙和图丙所示的粒子模型表示沸腾的是 (选填“图乙”或“图丙”)。
(4)当大煲内的水沸腾后为使汤料快点煮熟,加大火力让水沸腾更剧烈,分析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28.夏天,完好的自来水管外表面有时会出现水珠,这些水珠是哪里来的?
29.(2018七上·温州期末)学习了水的沸腾知识后,小明给烧杯的中的水进行加热,每隔一定的时间测量水的温度,并将结果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像。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小明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24分钟之后,水温度始终维持在如图所示的温度不变,也没有出现沸腾现象,但烧杯中的水却在不断地减少。老师建议小明在烧杯上盖一张硬纸片进行实验。小明发现加盖硬纸片后,水温很快升高,且出现了沸腾现象,烧杯中的水量几乎不变。
根据以上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划线部分的现象作出解释。
30.请利用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应用实例:
(1)在北方的冬天,为了很好的保存蔬菜,人们通常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2)夏天在地面洒水人会感到凉快,这是因为 .
(3)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拿一个带把的金属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再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31.《扬子晚报》2004年5月21日A4版报道了一则新闻(标题:氮气泄露,夏现冬景).
本报讯:昨晚,南京市建宁路上一停车场内发生氮气泄露事故,现场周围“寒气”逼人,车厢挂起冰柱,地面结了厚厚一层冰.
昨晚10点左右,建宁路上一家名为“的士”的休闲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突然发现停车场里一辆大型槽罐车尾部不断冒出白烟,并且越来越大,当他走过去一看,被现场的情景吓了一跳,只见车尾部开始结冰,车厢下端已经有大约10cm长的冰柱,而液体刚滴到地面上就开始结冰,不久地面上就是一层厚厚的冰.原来,这辆属于南京气体产品公司的槽罐车满载液态氮气,车尾部冒出的白烟就是车罐内液态氮发生泄露的表现.据介绍,氮气具有快速制冷的效果,如果有足够多的氮,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周围气温降低到零下50℃,情况比较危险…
小盼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阅读了这则新闻后,提出了下面的问题,你能帮她解答吗?
(1)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常温常压下是气态,可槽罐车的车罐里怎么会出现液态氮?这样将气体进行液化有何好处?
(2)车罐内液体氮发生泄露时为何会冒出“白烟”?
(3)根据所学的物理和自然知识,文中似乎有两处不妥,你能指出来并加以改正吗?
(4)发生此事时,如果你正好在现场,你打算怎么做?
32.(2016七上·嘉兴期末)有人用锅煮鸡蛋,当水烧开之后,为了使鸡蛋快点烧熟,他加大火力,让水沸腾得更加剧烈些,试用科学原理分析他的做法是否合理。
33.五一节放假,早晨小明帮助妈妈准备早餐,当他从冰箱里拿出冷藏后的火腿(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它变湿了,马上用干布擦拭却擦不干,但是在桌面上放置一段时间后火腿自己也会变干,请你解释上述现象。
34.中考前,为了给你增加营养,爸妈准备早餐时,经常煮鸡蛋,煮鸡蛋时,水开了后,为了能快点煮熟,爸爸建议用大火加热,而妈妈认为水已经开了,用小火同样能将鸡蛋很快煮熟,你认为谁的想法更合理?为什么?
35. 夏天,用冷水洗过的两件完全相同的湿衣服,都展开挂在晾衣绳上,一件在阳光下,另一件在树荫下,如图所示.阳光下的湿衣服干得快.请解释这个现象.
36.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画出能正确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的大致图像。
五、综合说理题
37.(2020七上·台州期末)小柯在家煮面条时发现:开着燃气灶煮面条的时候, 水沸腾后,锅上方几乎看不到“白气”(如图甲);把燃气灶的火熄灭后,短时间内水还在沸腾,此时锅
的上方出现大量“白气”(如图乙)。请用科学原理解释熄火前后两个不同现象产生的原因。
38.(2020七上·温州期末)小明坐动车到西藏旅游,当经过青藏铁路一个路段时,看到路基两旁插了一排的管子,如图甲所示。小明很好奇,查阅资料知道了这些管子称为“热管”。原来,青藏铁路的建造要穿越很多“多年冻土”区,冻土稳定才能确保路基稳定。插入这些热管就是保证“冻土”区冰块不会因温度过高熔化而导致路基松软不牢固。热管是一根两端封闭的金属管,管内有容易汽化的液体,其示意图如图乙。热管下端5米插入冻土中,上端2米露在空气中。当冻土的温度高于空气温度时,热管就开始工作,以保持冻土低温。请结合所学知识,对热管能帮助散热,保持冻土低温的原理做出合理解释。
39.(2019七上·吴兴期末)“水雾”是一种很普遍的自然现象。在夏天开着空调的教室和寒冷冬天的教室,窗玻璃上都会出现水雾(水珠)。请判别两种情况下水雾分别出现在窗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并解释夏天窗玻璃出现水雾的原因。
40.同学们洗手后,在没有毛巾之类的东西擦手时,为了尽快除去手上的水,总是习惯把手反复甩一甩,这样就使手不再湿淋淋的,甚至不一会就干了。请你分析手上的水变干的原因,写出两方面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向外放热,因此液化现象总是发生在温度较高的一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冬季时,户外温度低,室内温度高,因此进入温度高的室内水蒸气会在镜片上液化形成水雾,故A正确;
B.夏季时,室外温度高,而空调房内温度低,所以从房内出门时,室外的水蒸气会在低温的镜片上液化出现水雾,故B错误;
C.冬季时,玻璃外侧温度低,内侧温度高,因此水柱出现在内侧,故C错误;
D.夏季,开着空调的小汽车玻璃外侧温度高,内侧温度低,因此水珠出现在外侧,故D错误。
故选A。
2.【答案】D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液体蒸发的快慢与三个因素有关: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空气流动,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判断。
【解答】A.水滴的质量相同,哪个先蒸发完,哪个就蒸发快,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时,需要控制液体的温度和空气流速相同而改变表面积,故选甲和乙,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温度的关系时,需要控制液体的表面积和空气流速相同,而改变液体的温度,故选甲和丙,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甲和丁中,液体的表面积和温度相同,但是空气流速不同,可以探究水蒸发快慢与空气流速的关系。如果对丁中的水用吹风机加热,那么它的温度就会改变,不能实现上面的探究目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D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向外放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汽化,需要吸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汽车的前挡风玻璃温度很低,人呼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玻璃放热而液化,形成大量的小水珠附着在玻璃上形成水雾,故A、B错误;
水雾出现在挡风玻璃的内侧,而雨刮器在玻璃的外侧,故C错误;
开启除雾装置后,玻璃上的小水珠吸热从液体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而消失,故D正确。
故选D。
4.【答案】C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蒸发可以制冷,影响蒸发的要素:液体的表面积、温度和上方空气流速,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炎热的夏天,人们总是喜欢聚集在大树下乘凉,其主要原因是:大树能遮住阳光,大树下通风较好,树叶里的水份蒸发需要吸热,使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5.【答案】D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一般情况下,物质在沸点以下为液态,沸点以上为气态,据此分析。
【解答】液态氮沸点-196℃,液氧沸点-183℃,那么液态氮的沸点低于液态氧的沸点。当打开瓶盖温度升高时,液态氮首先汽化变成氮气而从瓶口冲出来,而它不支持燃烧,因此木条熄灭,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6.【答案】D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有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需要放热;
(2)高温的气体遇到低温的物体才会放热液化,因此水珠肯定出现在温度高的一侧。
【解答】放冰水的烧杯内侧温度低,外侧的空气温度高,外侧的高温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烧杯外壁液化变成小水珠,因此水珠出现在烧杯外壁;放热水的烧杯内侧温度高,而外侧温度低,内侧高温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烧杯内壁液化变成小水珠,因此水珠出现在烧杯内侧。
故选D。
7.【答案】C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分析】液体沸腾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需要继续吸热,但沸腾时温度不再改变,结合这些可以解决本题。对于这类在锅内或烧杯内放置容器的问题,要搞清里外的不同点,外部因为有加热装置,所以可以继续吸热,可以沸腾,而内部的液体温度等于水的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会沸腾。
【解答】锅里的水达到沸点后继续吸热会沸腾,但温度不再改变,所以碗内汤的温度等于水的沸点;
但碗内的汤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沸腾;因此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D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分析】液体沸腾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需要继续吸热,但沸腾时温度不再改变,结合这些可以解决本题。对于这类在锅内或烧杯内放置容器的问题,要搞清里外的不同点,外部因为有加热装置,所以可以继续吸热,可以沸腾,而内部的液体温度等于水的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会沸腾。
【解答】开始锅与碗中的水都会吸热升温,但当锅中的水达到沸点时吸热会沸腾起来,但温度不再升高。
此时碗中的水也会达到沸点,但由于碗中的水与锅中水的温度相同,不能继续吸热,所以碗中的水不会沸腾。
故答案为:D
9.【答案】C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解答】 “扬汤止沸”:把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可以增大液体表面积且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液体相对应空气是流动的)从而加快了蒸发,蒸发需要吸收热量,从而使液体温度降低,低于沸点,液体不能沸腾,起到止沸的效果;但是一旦液体重新回到锅里,由于仍然可以继续从燃料中吸热,所以一会儿达到沸点之后又会沸腾,所以扬汤止沸是暂时性的止沸;
“釜底抽薪”:水沸腾是要吸热的;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也就停止了给水加热,水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水的沸腾就会马上停止;
故选 C。
【分析】液体沸腾有两个必要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当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即可沸腾。
10.【答案】C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解答】A图中该物质的温度有一个特殊的规律,温度整体的变化规律是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升高的,但中间有一段时间内温度却是不变的,再根据晶体熔化的规律:虽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由此可判断该图像是某晶体的熔化图像,选项A不符合题意;
B图中该物质的温度有一个特殊的规律,温度整体的变化规律是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降低的,但中间有一段时间内温度却是不变的,再根据晶体凝固的规律:虽不断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由此可判断该图像是某晶体的凝固图像,选项B不符合题意;
C图中该物质的温度随着时间的增长先升高,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时就不再变化了,这与水的沸腾规律完全吻合,选项C符合题意;
D图中该物质的温度整体的变化规律是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升高的,可以判断出该图像是非晶体的熔化图像,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必须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发生;水的沸腾是温度先不断升高,达到沸点时,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
11.【答案】液化;放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向外放热,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当晚上气温下降时,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在塑料布表面形成露水,该过程需要放热。
12.【答案】升高;水的表面积;蒸发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影响蒸发的三要素为:液体的温度、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和液体的表面积,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将湿衣服摊开放在向阳的地方,衣服干得快,这是因为衣服在阳光照射下,衣服里水的温度升高;把衣服摊开,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衣服里水的蒸发,所以衣服干得快。
13.【答案】液态;气态;吸收;气态;液态;放出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汽化和液化的定义分析解答。
【解答】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从外界吸收热量;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向外界放出热量。
14.【答案】表面积大小;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降低;制冷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影响蒸发的三要素以及蒸发的作用分析解答。
【解答】液体蒸发的快慢跟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温度高低以及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等因素有关;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因此蒸发具有制冷作用。
15.【答案】液化;乙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解答】夏天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棍液化形成小水滴,即“白气”;因为白气是小水滴,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所以冰棍冒出的“白气”是向下运动的。
【分析】“白气”不是气体,而是小液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冷气”的密度较大,在空气应该向下运动。
16.【答案】86;吸热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刻度增大的方向确定在0℃以上还是以下,最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刻度值向上增大,那么实际温度在0℃以上,则该液体的沸点为86℃;
(2)虽然液体的温度不变,但要继续加热,所以说液体在沸腾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
17.【答案】(1)液体的温度
(2)a、b
(3)不正确
(4)正确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影响蒸发的要素:①液体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上方空气流速;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还需要控制液体的体积相同而改变液体的种类,据此确定对比实验;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
(4)如果剩余液体的体积相同,那么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无关;如果剩余液体的体积不同,那么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有关,根据乙图分析即可。
【解答】(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的温度都相同。
(2)实验室已提供装好酒精和水的几个样品,如图甲所示。按实验要求,选择图甲中a、b两个样品进行对比,能够比较方便地进行研究。
(3)若一个同学选好两个液体样品后,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那么液体上方空气流速不同,没有控制变量,则他这样做不正确。
(4)根据乙图可知,经过相同时间后,水剩余的多而酒精剩余的少,因此我认为小丽的猜想正确。
18.【答案】(1)液体表面积(或蒸发面积)
(2)等质量的液体蒸发完所用的时间
(3)甲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种类的关系时,需要控制液体的表面积、温度和空气流动相同,据此分析;
(2)当液体的质量相同时,蒸发完用的时间越短,液体的蒸发越快;
(3)当液体蒸发时,液体表面的分子运动剧烈程度远远大于液体内部,因此液体表面的分子不断的进入空气中变成气体,据此分析。
【解答】(1)把水和酒精放在两个相同的小烧杯进行实验的目的是控制液体表面积(或蒸发面积)相同。
(2)表格中实验现象记录的内容是:等质量的液体蒸发完所用的时间。
(3)甲中液体表面的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大于液体内部,而乙液体表面的分子运动剧烈程度小于液体内部,因此水或酒精蒸发的模型应该是甲。
19.【答案】(1)①②③
(2)蒸发完相同质量液体所需的时间;B;控制蒸发过程中,液体表面积始终大小不变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过程确定需要的器材;
(2)①在玻璃板上滴加相同质量的液体,当它们都蒸发完时,时间越短的蒸发越快;
②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时,必须控制液体的表面积和空气流速相同而改变温度,据此分析。
【解答】(1)研究温度对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时,首先用胶头滴管将液体吸取相同的滴数放在玻璃板上不同位置,其中一个位置下面用酒精灯加热而改变温度,故选①②③;
(2)①该实验是通过比较蒸发完相同质量液体所需的时间判断液体蒸发的快慢。
②从变量控制的角度分析,我选择玻璃板B,理由是:控制蒸发过程中,液体表面积始终大小不变。
20.【答案】(1)表面积大小
(2)A.C
(3)表面积;不正确;只有在水的质量相同时,先蒸发完的才快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2)影响蒸发的三要素为:液体的温度、液体上方空气流动和液体的表面积,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判断;
(3)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质量的关系时,需要控制水的温度、空气流动和表面积相同,而改变水的质量,根据图片确定他没有控制的因素。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质量和蒸发时间有关,只有控制水的质量相同时,蒸发时间短的才蒸发的快。
【解答】(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知水的温度和空气流速相同,但蒸发的表面积不同,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大小有关。
(2)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必须控制水的温度和表面积相同而改变温度,故选AC;
(3)该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 于是继续进行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水和两滴水,如图所示,结果发现图甲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从实验设计环节看,他没有控制水的表面积相同;从得出结论环节看,“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不正确,理由是:只有在水的质量相同时,先蒸发完的才快。
21.【答案】(1)液化
(2)水蒸气液化后和冷水混合也会使原水温升高(或水蒸气液化后降温也能放热)
(3)一定质量温度为100℃的热水至液面B;t2>t3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
(2)乙杯内水的温度升高的原因有两个:①水蒸气液化放热;②水蒸气液化而成的水温度仍然高于冷水,会使冷水温度升高;
(3)为了证明水蒸气液化是否放出热量,可以做一个对照实验。其它的条件都相同,只是一个杯子中通入水蒸气,另一个杯子倒入最终液面相平的100℃的热水,比较最终温度的高低即可。
【解答】(1)杯中水面上升是通入的水蒸气发生液化的结果。
(2)小科认为仅凭“t2高于t1”的现象还不足以证明小明的观点,因为:水蒸气液化后和冷水混合也会使原水温升高(或水蒸气液化后降温也能放热);
(3)小科的改进步骤如下,请补充完整:
①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温度为t1的冷水至与液面A等高;
②然后向杯中倒入一定质量温度为100℃的热水至液面B;
③摇匀后测出此时保温杯中的水温t3,若t2>t3,则可以验证小明的结论是正确的。
22.【答案】(1)表面积
(2)AC
(3)表面积;不正确
【知识点】蒸发及其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中控制不同的因素是实验需要研究的因素;
2、控制变量研究问题时,控制研究的因素发生变化而使其他条件保持相同,实验中的现象不同就是由控制的这一因素引起的;
【解答】(1)在A、B两图的实验中,水滴的表面积不同,水滴的质量相同,所以研究的是表面积大小对水蒸发快慢的影响。 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 表面积有关;
(2)要得出 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需要控制水的温度不同而使其他条件相同,A、C水滴温度不同,其他条件相同,可以形成对照来研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系;
(3)要研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需要控制水的质量不同,而使其他条件都相同。由甲、乙两图可知,他没有控制水的表面积相同,所以无法 “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 ,所以结论是不正确的。
故答案为:(1)表面积 (2)AC (3)表面积;不正确
23.【答案】(1)温度
(2)AD;D先变干
(3)B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影响蒸发的要素: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上方空气的流速,据此分析解答;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确定变化的因素和不变的因素,从而选择实验并得到结论;
(3)分析A、B两个实验中哪个因素不同,并据此对选项进行判断。
【解答】(1)他猜想液体“干”得快,可能与:①液体的质量有关;②液体表面是否通风有关;③液体种类有关;你认为还可能与温度有关。于是,他按照如图方式,分别独立进行了实验,水滴和酒精质量都相同。
(2)要验证猜想②,即验证“干”得快慢与是否通风有关,那么就要控制液体的质量、种类和温度相同,而改变空气的流速,因此应该进行AD实验;因为空气流速大则“干”得快,所以D先变干;
(3)A、B两个实验中,液体的种类、质量和通风情况相同,只有表面积不同,因此得到结论:液体的表面积越大,则“干”得越快。
A.将湿衣服晾晒在阳光下,利用的是“温度越高干的越快”,故A不合题意;
B.尽量将湿衣服摊开,利用的是“表面积越大干的越快”,故B符合题意;
C.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处,利用的是“空气流速越大干的越快”,故C不合题意。
故选B。
24.【答案】温度;表面积;液体的种类;液体表面积;温度;吸热;夏天在地上洒水来降温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作出猜想】猜想一:太阳底下和阴凉处,二者温度不同;摊开与叠着,二者的表面积不同;通风和不通风,二者的空气流速不同;
猜想二:水和酒精,即液体的种类不同;
【进行实验】根据不同分析影响蒸发的哪一个因素不同即可;
【交流反思】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解答;
【联系实际】蒸发需要吸热,据此选择应用实例。
【解答】【作出猜想】猜想一: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跟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和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的快慢有关。
猜想二: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小明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同的酒精,通过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探究的是酒精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是否有关。
【交流反思】该实验过程中需控制酒精的温度和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相同。
【联系实际】我们知道液体蒸发时要吸热,应用该特性的事例:夏天在地上洒水来降温。
25.【答案】(1)液化
(2)100℃的水蒸气液化放热给了冷水
(3)100℃的开水直至水面位置到达B位置(等高)处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需要向外放热;
(2)一般情况下,物质放热温度下降,吸热温度升高;
(3)对照实验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然后改变研究的因素,据此解答。
【解答】(1)杯中水面上升是通入的水蒸气发生液化的结果;
(2)t2高于t1的原因是:100℃的水蒸气液化放热给了冷水;
(3)要探究是100℃的水蒸气放出的热量多,还是100℃的水放出的热量多,就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将100℃的水蒸气换成100℃的热水,因此步骤②为:再倒入100℃的开水直至水面位置到达B位置(等高)处。
故答案为:(1)液化;(2)100℃的水蒸气液化放热给了冷水;(3)100℃的开水直至水面位置到达B位置(等高)处
26.【答案】小明的判断不正确,理由:浴室内热的水蒸气遇到冷水管液化成小水滴,小水滴在冷水管上。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会对外界放热。
【解答】小明的判断不正确,理由:浴室内热的水蒸气遇到冷水管液化成小水滴,小水滴在冷水管上。
27.【答案】(1)炖盅;无规则运动(或热运动)
(2)不会沸腾
(3)图丙
(4)不合理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无论用大火或小火,煮熟汤料的时间相同,用大火反而更费燃料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了液化现象,同时考查了液体沸腾的特点,要学习用所学的知识对有关现象进行解释。
【解答】(1) “白气”是热的水蒸气预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故白气来自于炖盅 ; 在炖汤的过程中,能闻到汤的香味 ,说明分子在运动,汤里面的分子飘进人的鼻孔,感知到汤的香味;
(2)液体沸腾的条件是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由于煲内外温度一样,不会吸热(吸热的条件是要有温度差),所以 盅内的汤 不会沸腾;
(3)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大量气泡(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分子)冒出,所以图丙表示分子沸腾的模型;
(4)沸腾时的特点,温度保持不变,故加大火力,温度也不会升高,所以不合理,理由是: 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无论用大火或小火,煮熟汤料的时间相同,用大火反而更费燃料 。
故答案为:(1) 炖盅 、 无规则运动(或热运动) ;(2) 不会沸腾 ;(3) 图丙 ;(4) 不合理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无论用大火或小火,煮熟汤料的时间相同,用大火反而更费燃料 。
28.【答案】夏季,有时天气闷热,气温较高,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多|水管中的地下水的温度较低,水管的温度较低,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在水管表面遇冷凝结成小水珠,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气体液化的方法:遇冷、加压。
【解答】解: 夏季,有时天气闷热,气温较高,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多,水管中的地下水的温度较低,水管的温度较低,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在水管表面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自来水管上。
故答案为: 夏季,有时天气闷热,气温较高,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多|水管中的地下水的温度较低,水管的温度较低,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在水管表面遇冷凝结成小水珠,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29.【答案】随着水温升高,水与外界温差增大,水向外散失热量增多,同时水的蒸发加快,带走的热量增多。当水通过加热吸收的热量与水向外界散失的热量相等时,水温不变。因为蒸发一直在持续,所以水量会减少。而温度达不到沸点,所以水不会沸腾。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分析】(1)水沸腾需要两个条件:一、达到沸点;二、继续吸热。(2)水蒸发时会带吸收热量使温度降低。水温高于环境温度时水向环境散热速度加快。
30.【答案】(1)水凝固时放热,使菜窖内温度不致太低
(2)水汽化(蒸发)吸收热量
(3)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液化,使牙医看清楚牙齿的情况
【知识点】蒸发及其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2)液体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吸收热量;(3)医生使用镜子的目的是通过牙齿在小镜子里面的像,观察牙齿的情况;口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小镜子会发生液化现象,这样镜子表面会有一层雾导致看不清楚口中病状.
【解答】解:(1)冬天,在地窖中放几桶水,温度降低时,水就会凝固,凝固要放热,可以升高地窖内的温度,使菜不至于冻坏;(2)炎热的夏天,人们往地板上洒水,水汽化(蒸发)吸收热量,使室内温度降低.(3)牙医是通过观察口腔内的病灶在小镜子里面成的像来确定病情的,当冷的小镜子进入到温暖且水蒸气较多的口腔中时,口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吸附在平面镜上,使人看不清楚成像的情况,也就无法确定病情.烤一烤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镜子的温度,防止口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使牙医看清楚牙齿的情况.
故答案为:水凝固时放热,使菜窖内温度不致太低;水汽化(蒸发)吸收热量;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液化,使牙医看清楚牙齿的情况
31.【答案】(1)答:由于氮常温常压下是气态,所以车罐内的液态氮是通过加压的方法实现液化的.将气体液化,可以缩小体积,便于贮存和运输
(2)答:液态氮发生泄露时,会迅速变成气体,同时吸收热量,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形成小水珠,出现“白烟”.所以“白烟”不是氮气,而是小水珠
(3)答:两处不妥:一处为“槽罐车满载液态氮气”,氮气是气态氮,“液态氮气”前后矛盾,应改为“液态氮”.另一处为“氮气具有快速制冷的效果”,空气中就含有大量氮气,照此说法,整个世界岂不冰冷一片.应改为“液态氮具有快速制冷的效果”
(4)答:找一些厚棉衣穿,防止因为降温过快而使自己身体受到伤害;打110报警,让消防员来处理这件事等。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降低温度、压缩体积;(2)所谓“白烟”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3)(4)仔细阅读材料内容,根据所学到的热现象的相关知识从文中找出不妥之处;这一问题是答案开放题,只要符合实际情况即可,答案不唯一.
32.【答案】不合理。因为当水沸腾后其温度已经达到水的沸点100℃,如果继续用大火加热,水温仍然是100℃,不能缩短鸡蛋煮熟时间,所以只需要用小火加热,让水保持沸腾就可以,这样还能节约燃料。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分析】液体沸腾时,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加大火力,水会继续沸腾,但温度不变,所以不能缩短鸡蛋煮熟时间,所以只需要用小火加热,让水保持沸腾就可以,这样还能节约燃料。
33.【答案】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火腿液化成小水滴附在火腿上,因此火腿变湿了。马上用干布擦拭,由于火腿的温度仍然很低,不断有水蒸气液化,因此擦不干。当放置一段时间后火腿温度升高,不再有水蒸气液化,小水滴汽化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因此火腿变干了。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液化是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汽化是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液化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
(2)在桌面上放置一段时间后火腿自己也会变干,是由于火腿的温度升高,水蒸气不再液化,而且火腿上的小水珠汽化的结果。
【解答】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火腿液化成小水滴附在火腿上,因此火腿变湿了.马上用干布擦拭,由于火腿的温度仍然很低,不断有水蒸气液化,因此擦不干。当放置一段时间后火腿温度升高,不再有水蒸气液化,小水滴汽化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因此火腿变干了。
34.【答案】答:锅内水剧烈沸腾后,温度将不再升高,只需要小火让锅内水微微沸腾,同样能很快将鸡蛋煮熟;所以妈妈的想法更合理,这样水沸腾时加热温度不变,用小火加热,保持水的沸腾状态,可以节约能源.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分析】液体沸腾的条件是:(1)达到沸点,(2)能继续从外界吸热;沸腾的特点是水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且不断吸热.
35.【答案】两件完全相同的湿衣服,都展开挂在晾衣绳上,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及周围空气流动的速度都相同,但阳光下的湿衣服温度高,蒸发更快一些,所以干得快.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
36.【答案】如图: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解答】因室内温度为20℃,所以温度计开始示数是20℃,当将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时,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温度计的示数会降低,但当酒精蒸发完后,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最终与室温相同;如图:
【分析】浸有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这些酒精会蒸发,蒸发吸热会导致玻璃泡的温度降低。
37.【答案】上方的白汽是由于水蒸气液化形成的。燃气灶还在加热时,由于周围温度较高, 水蒸气没有液化成白气,所以很少看到“白气”。当停止加热后,周围空气温度较低, 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气”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向外放热,分析熄火前后燃气灶周围空气的温度不同即可。
【解答】上方的白汽是由于水蒸气液化形成的。燃气灶还在加热时,由于周围温度较高, 水蒸气没有液化成白气,所以很少看到“白气”。当停止加热后,周围空气温度较低, 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气”
38.【答案】当冻土的温度升高时,热管内的液体吸收冻土的热量,从液体变成气体发生汽化现象。气体上升到地面以上时,向外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于是又流回热管底部继续吸热。如此循环往复,将里面的热量不断释放出来,保证冻土不会熔化发生危险。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需要放热;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需要吸热,据此分析解答。
39.【答案】夏天水雾出现在窗玻璃的外侧。冬天水雾出现在窗玻璃内侧。|夏天教室内开着空调,室内气温低,室外热空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珠,水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外侧。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水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因为液化需要放热,所以是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的液化现象,即水雾总是出现在温度高的一侧。
【解答】夏天水雾出现在窗玻璃的外侧。冬天水雾出现在窗玻璃内侧。夏天教室内开着空调,室内气温低,室外热空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珠,水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外侧。
40.【答案】水变干的原因:(1)手停止运动而水珠由于惯性仍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运动,水就会离开人手;(2)加快了手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水的蒸发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用手甩能使手变干,所以原因之一是:利用了水的惯性,这是因为手停止运动而水珠由于惯性仍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运动,水就会离开人手;
根据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可知在甩手时加快了手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加速了水的蒸发,是手变干。
【分析】本题考查惯性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利用惯性使手变干可能不容易想到。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