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上第四章第6节 汽化与液化同步练习(基础巩固)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四章第6节 汽化与液化同步练习(基础巩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8-07 07:55:14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四章第6节 汽化与液化同步练习(基础巩固)
一、单选题
1.(2021七下·海曙期末)在很多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请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样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汽油容易(  )
A.液化 B.汽化 C.凝华 D.升华
2.(2021·南湖模拟)洗完澡后,浴室内的镜面上常会有一层水雾。镜面上产生水雾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水的汽化 B.水蒸气的液化
C.水蒸气的凝固 D.水蒸气的凝华
3.(2021·温州模拟)我们常说“湿冷比干冷更冷”,其原因是气温相同时,若空气中湿度较大,会有大量细小的液滴附着在人的体表,吸收人体热量而发生(  )
A.熔化 B.凝固 C.汽化 D.升华
4.(2021·嵊州模拟)下列情景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冰雪消融 B.露珠形成
C.湿手烘干 D.蜡烛滴“泪”
5.(2021七下·余姚期中)如右图所示,甲实验中烧杯内盛有水,试管内盛有乙表中所列的一种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若对烧杯底部继续加热,最终发现试管内的液体发生沸腾,则试管内盛的液体是(  )
A.水 B.酒精 C.煤油 D.水或酒精
6.(2021七下·海曙月考)如图所示,下雨天汽车后视镜就会沾满雨滴,严重影响安全驾驶。小明家的新车后视镜有防雾功能,这种防雾镜内部有电热丝加热,使镜面的温度升高,从而起到防雾效果。从物态变化角度看此过程属于 (  )
A.液化 B.汽化 C.熔化 D.凝固
7.(2021七下·浙江期末)在一些洗手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如图所示。关于图中利用了哪几种方法加快水的蒸发,以下选项中正确、全面的是(  )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
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8.(2021七下·杭州开学考)杭州正在修建地铁,在它的四周围栏上而安装了大量的喷雾装置,可见很多的“白汽”,如图。这些“白汽”不断喷洒,不断消失,有关“白汽”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白汽”是水蒸气 B.“消失”是汽化现象
C.“喷洒”是升华现象 D.“消失”时需要放热
9.(2020七上·仙居期末)下列实例中,为了减慢蒸发的是(  )
A.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B.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
C.雨后,用扫帚将操场上的积水扫开
D.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
10.(2020七上·诸暨期末)如图所示,小明同学从市场上买了一个气球,她发现气球表面有些脏,于是用浸透酒精的湿方巾擦拭扎紧了的气球,并把它放到电扇底下吹风,直至刚好被吹干。这一过程中气球的体积变化是(  )
A.变大 B.变小
C.先变小后变大 D.不变
11.(2021七下·台州开学考)民间有一种魔术表演叫"油锅捞铜钱"∶表演者用手从滚烫的 "油锅中捞出铜钱而毫发无伤,其中的奥秘是油锅上面漂浮着一层油,下面是另外一种液体。选择该液体时,应具有的性质是(  )
A.熔点低 B.熔点高 C.沸点低 D.沸点高
12.(2020七上·嘉兴期末)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期间,戴眼镜的同学佩戴口罩后,镜片经常会出现“雾”现象。关于镜片上的“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雾”属于水蒸气
B.“雾”是液化形成的
C.“雾”的形成需吸收热量
D.取下眼镜后,“雾”消失不见了,是升华现象
13.(2020·玉环模拟)沙漠中的抬尾芥虫在大雾的深夜爬上沙丘顶,高高地抬起屁股,迎着风整个身体呈倒立的姿势,很快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背部凝结成水珠,水珠越聚越多,顺着背部流入它的嘴里。抬尾芥虫能收集到空气中的水蒸气,说明它背部的温度比外界气温(  )
A.一定高 B.一定低 C.一定相同 D.无法确定
14.(2019·吴兴模拟)如图所示,下雨天汽车后视镜就会沾满雨滴,严重影响安全驾驶。小明家的新车后视镜有防雾功能,这种防雾镜,其实就是内部有电热丝加热,使镜面的温度升高,从而起到防雾效果。从物态变化角度看此过程属于(  )
A.液化 B.汽化 C.熔化 D.凝固
15.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A.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B.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
C.给盛有酒精的瓶子加盖 D.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16.下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
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
B.盛夏,草叶上形成"露珠"
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
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
17.妈妈告诉小明: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 ℃的水烫伤更严重,开锅时要注意安全。小明很想知道为什么,你认为是(  )
A.水蒸气比水温度高
B.水蒸气液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
C.水蒸气是气体,更容易进入人体
D.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
18.干旱的沙漠中,甲壳虫掌握了一种独特的获取水的方法,日落以后的几个小时,甲壳虫的体温会降到周围的气温以下,它们将头插进沙里,然后背朝着晚风吹来的方向,水珠就会在甲壳虫背上形成,当水珠越聚越多时,这些水珠就会沿着弓形背滚落入甲壳虫的嘴中。水珠的形成属于下列物态变化中的哪一种(  )
A.熔化 B.液化 C.汽化 D.凝固
19.张家界景区雨后云雾缭绕,犹如仙境。关于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雾是水蒸气 B.雾是山中冒出来的烟
C.雾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D.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20.很冷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眼镜变模糊了,这是因为(  )
A.室内的水气留在眼镜上
B.眼镜上有灰尘
C.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眼镜片上
D.受到感动热泪盈眶
二、填空题
21.雾天能见度低,易发生交通事故,车辆要减速慢行。雾天能见度低的原因是空气中形成了大量小水珠,该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2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   ,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   。
23.(2020七上·缙云期末)小杨看了中央台《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向妈妈展示刚学到的厨艺,他点燃燃气灶,开始烹饪,供燃气灶燃烧的石油气是通过    的方法液化成液态储存在 钢瓶中的,为了使气体液化除了采用上述该方法外还有    的方法。
24.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    温度和   体积。液化石油气是通过   的方法来液化的。
25.(2019·台州模拟)炎炎夏日,冰激凌店推出了一种可以“冒烟”的冰激凌(如图)。它的制作并不难,就是利用沸点为-196℃的液氮   (填物态变化名称)吸热,瞬间使冰激凌   (填“吸热”或“放热”)凝固,“冒烟”的冰激凌就做成了。
26.(2019七上·绍兴期末)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工业上常用分离空气法来获得氧气和氮气。方法是先通过降温使氧气和氮气变成液体,然后利用它们的沸点高低不同,使其先后   (填物态变化)而达到分离。根据表中信息,先由液体变成气体的是   。
27.在打扫教室清洁时,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就会变干,这是水的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夏天,从冰箱中取出一瓶饮料,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饮料瓶外表面,水蒸气在液化过程中要   (填“吸热”或“放热”)。
28.香蕉也能钉钉子?如图所示,在香蕉上浇上适量的液氮,由于液氮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从香蕉中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导致香蕉结构发生变化,坚硬无比。
29.你知道吗?自然界中的云、雨、雾、露、霜、雪、雹都是小水滴的“杰作”,海洋上空的水蒸气因为   投向了大海的怀抱,“调皮”的水滴因为   使河床干涸。
30.某品牌空调器使用的新型制冷剂R600a是一种对臭氧层破坏较小、极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它在室内汽化时吸热,在室外液化时   。压缩机通过使制冷剂不断发生液化和汽化,将室内的内能搬至室外。制冷剂在室外液化的方式是   (填“降低温度”或“压缩体积”)。
三、解答题
31.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上“哈气”(即缓慢地吹气),手会感到暖和。若用劲向手上快速“吹气”,手不但不会暖和,反会觉得更冷。都是从嘴里出来的“气”,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
四、实验探究题
32.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数据记录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4 96 98 98 98 98 98
(1)小明读温度的方法如图1所示,他在实验中的错误是:   。
(2)某次数据没有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图2所示,请将漏填的数据填在表格内。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3的小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4)从图3的图像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   ℃,此时气压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升高、不变或降低)。
(5)小华和小杰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像如图4所示,a、b两种图像不同的原因是水的   不同。
(6)小丽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 如图5(a)、(b)所示,则图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弄清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常温下,汽油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2.【答案】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进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镜面上的水雾是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体形成的小水珠,即发生液化现象,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3.【答案】C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小液滴附着在人体表面,吸收人体热量,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4.【答案】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A.冰雪消融时,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故A不合题意;
B.露珠是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湿手烘干时,手上的水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C不合题意;
D.蜡烛滴泪,蜡烛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B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分析】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烧杯内盛有水,根据水的沸点100℃可知,试管内液体的最高温度可达100℃。试管内液体发生沸腾,那么说明它的沸点低于100℃,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6.【答案】B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确定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镜面上的小水珠吸热后,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7.【答案】D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影响蒸发的因素分析判断。
【解答】热风干手器吹出热风,可以提高液态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加快蒸发,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8.【答案】B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汽化需要吸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白汽”是小水珠,在空气中吸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而消失,这是汽化现象,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9.【答案】B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影响蒸发的三要素: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此处空气流速大且温度高,可以加快蒸发,故A错误;
B.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可以减小蒸发的表面积和空气流速,从而减小蒸发,故B正确;
C.雨后,用扫帚将操场上的积水扫开,通过增大液体的表面积而加快蒸发,故C错误;
D.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通过增大空气流速和温度而加快蒸发,故D错误。
故选B。
10.【答案】B
【知识点】蒸发及其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蒸发吸热和热胀冷缩的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酒精很快蒸发,吸收了气球的热量,从而使气球的温度降低,里面的空气体积缩小,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1.【答案】C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分析】液体沸腾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沸点,沸点是保持液态的最高温度,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当液体沸腾时,它的温度到达沸点且保持不变。人的手伸入其中不被烫伤,足以说明这时的液体温度较低,即它的沸点较低,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2.【答案】B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向外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镜片的温度很低,而人呼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水蒸气在眼镜片上放热液化形成大量的小水珠,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雾”。“雾”从空气中吸热后由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是汽化,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3.【答案】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液化是指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会对外界放热。
【解答】 抬尾芥虫的背部能够导致水蒸气的液化,则说明它背部的温度要比外界的气温低,因为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答案】B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物质由液体变成气态叫汽化,汽化需要吸热,据此判断即可。
【解答】落在汽车后视镜上的小雨滴,吸收电热丝的热量后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从而起到防雾效果,故B正确。
故选B。
15.【答案】A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要加快液体的蒸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解答】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既加快了液体上方空气流动,又提高了液体的温度,故加快了蒸发,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6.【答案】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判断物态变化现象要根据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解答】A、湖面上冰化成水,属于熔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B、草叶上形成“露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符合题意;
C、枫叶上形成“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不合题意;
D、树枝上形成“雾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7.【答案】D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液化过程放出大量的热量。
【解答】由于水蒸气遇冷先液化为水时要释放大量的热,再和开水一样放热,所以水蒸气烫伤会更严重。
故答案为:D。
18.【答案】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解答】液态的水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
故答案为:B。
19.【答案】D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雾的形成过程。雾是液态的小水滴,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解答】雨后的空气中总有很多的水蒸气,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漂浮在空气中,而水蒸气是看不到的。
故答案为:D。
20.【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当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时会发生液化现象。
【解答】很冷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时会发生液化形成大量的小水珠,所以眼镜变模糊了。
故答案为:C。
21.【答案】液化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液化向外放热,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雾天能见度低的原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成了大量小水珠,该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22.【答案】汽化;液化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汽化和液体的概念解答。
【解答】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
23.【答案】压缩体积;降低温度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的方法有: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
【解答】小杨看了中央台《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向妈妈展示刚学到的厨艺,他点燃燃气灶,开始烹饪,供燃气灶燃烧的石油气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液化成液态储存在 钢瓶中的,为了使气体液化除了采用上述该方法外还有降低温度的方法。
24.【答案】降低;压缩;压缩体积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气体液化的方法和应用分析解答。
【解答】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石油气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来液化的。
25.【答案】汽化;放热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汽化吸热;
(2)物质由液体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放热。
【解答】炎炎夏日,冰激凌店推出了一种可以“冒烟”的冰激凌(如图)。它的制作并不难,就是利用沸点为-196℃的液氮由液体变成气态发生汽化吸热,瞬间使冰激凌由液态变成固态放热凝固,“冒烟”的冰激凌就做成了。
故答案为:汽化;放热
26.【答案】汽化;液态氮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液体的沸点越低,越容易汽化。
【解答】氧气和氮气原来是液态,后来变成气态,因此它们被分离时经历的物态变化是汽化;因为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气的沸点低,因此先变成气体的是液态氮。
故答案为:汽化;液体氮
27.【答案】汽化;放热
【知识点】蒸发及其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汽化吸热;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解答】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就会变干,水由液态变成气态,这是水的汽化现象;夏天,从冰箱中取出一瓶饮料,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饮料瓶外表面一块金属在冰箱中被冷冻后,取出放一会,表面会变湿,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这个过程要放热。
故答案为:汽化;放热。
28.【答案】汽化;吸收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吸热。
【解答】液态氮暴露在常温下,很快会发生汽化现象,变为常温下的气态;液氮在汽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使香蕉的温度迅速较低,香蕉的结构发生变化,坚硬无比;就能够钉钉子了。
故答案为:(1)汽化;(2)吸热。
29.【答案】液化;汽化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汽化吸热。
【解答】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阳光晒暖了海洋,水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暖湿气流,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液化变成了小水滴,形成雨降落到海面;或凝华成小冰晶,以雪的形成降落到海面。河里的水又因吸热汽化成水蒸气升到空中,使河床干涸。
故答案为:液化(或凝华);汽化。
30.【答案】放热;压缩体积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空调制冷的原理是利用制冷剂R600a一类的物质,容易汽化和液化,汽化要吸热而液化要放热,从而将室内的热量搬运到室外,起到制冷的目的。
【解答】空调器制冷时,液态的制冷剂R600a在室内汽化时吸热,在室外液化时放热。压缩机通过使制冷剂不断发生液化和汽化,将室内的内能搬至室外。制冷剂在室外液化的方式是压缩体积。
故答案为:放热;压缩体积。
31.【答案】解:冬天手觉得冷时,向手上“哈气”是从口中哈出气体中的水蒸气液化时放热,放出的热量被手吸收了,手会感到暖和。若使劲儿向手吹气,是加快手表面空气流动,使手表面的水分蒸发加快,水分蒸发时从手上吸热,所以手不但不会暖和,反会觉得更冷。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本题要用到液化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这两个知识来解答,在明白“哈气”和“吹气”的区别的基础上解答此题。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液化放热;液体蒸发时要吸热。
32.【答案】(1)读数时视线没有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2)92
(3)
(4)98;小于;不变
(5)质量
(6)a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解答】(1)小明的错误是:读数时视线没有温度计内液面相平;(2)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温度计示数为92℃;(3)以时间为横轴,以温度为数轴描点,用光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如图:
(4)在4—8min内水的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8℃,由于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则此时气压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5)水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所以水的质量、初温和加热的仪器决定的,由于小华和小杰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由沸腾图像可知,水的初温也相同,所以,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的原因是水的质量不同;(6)由于沸腾时水的温度是均匀的,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受到的水的压力越来越小,则气泡的体积越来越大,所以,图a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分析】本题考查探究液体沸腾的条件和温度计使用方法。具有一定综合性。
1 / 1浙教版科学七上第四章第6节 汽化与液化同步练习(基础巩固)
一、单选题
1.(2021七下·海曙期末)在很多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请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样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汽油容易(  )
A.液化 B.汽化 C.凝华 D.升华
【答案】B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弄清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常温下,汽油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2.(2021·南湖模拟)洗完澡后,浴室内的镜面上常会有一层水雾。镜面上产生水雾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水的汽化 B.水蒸气的液化
C.水蒸气的凝固 D.水蒸气的凝华
【答案】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进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镜面上的水雾是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体形成的小水珠,即发生液化现象,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3.(2021·温州模拟)我们常说“湿冷比干冷更冷”,其原因是气温相同时,若空气中湿度较大,会有大量细小的液滴附着在人的体表,吸收人体热量而发生(  )
A.熔化 B.凝固 C.汽化 D.升华
【答案】C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小液滴附着在人体表面,吸收人体热量,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4.(2021·嵊州模拟)下列情景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冰雪消融 B.露珠形成
C.湿手烘干 D.蜡烛滴“泪”
【答案】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A.冰雪消融时,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故A不合题意;
B.露珠是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湿手烘干时,手上的水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C不合题意;
D.蜡烛滴泪,蜡烛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5.(2021七下·余姚期中)如右图所示,甲实验中烧杯内盛有水,试管内盛有乙表中所列的一种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若对烧杯底部继续加热,最终发现试管内的液体发生沸腾,则试管内盛的液体是(  )
A.水 B.酒精 C.煤油 D.水或酒精
【答案】B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分析】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烧杯内盛有水,根据水的沸点100℃可知,试管内液体的最高温度可达100℃。试管内液体发生沸腾,那么说明它的沸点低于100℃,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6.(2021七下·海曙月考)如图所示,下雨天汽车后视镜就会沾满雨滴,严重影响安全驾驶。小明家的新车后视镜有防雾功能,这种防雾镜内部有电热丝加热,使镜面的温度升高,从而起到防雾效果。从物态变化角度看此过程属于 (  )
A.液化 B.汽化 C.熔化 D.凝固
【答案】B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确定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镜面上的小水珠吸热后,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7.(2021七下·浙江期末)在一些洗手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如图所示。关于图中利用了哪几种方法加快水的蒸发,以下选项中正确、全面的是(  )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
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D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影响蒸发的因素分析判断。
【解答】热风干手器吹出热风,可以提高液态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加快蒸发,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8.(2021七下·杭州开学考)杭州正在修建地铁,在它的四周围栏上而安装了大量的喷雾装置,可见很多的“白汽”,如图。这些“白汽”不断喷洒,不断消失,有关“白汽”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白汽”是水蒸气 B.“消失”是汽化现象
C.“喷洒”是升华现象 D.“消失”时需要放热
【答案】B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汽化需要吸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白汽”是小水珠,在空气中吸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而消失,这是汽化现象,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9.(2020七上·仙居期末)下列实例中,为了减慢蒸发的是(  )
A.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B.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
C.雨后,用扫帚将操场上的积水扫开
D.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
【答案】B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影响蒸发的三要素: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此处空气流速大且温度高,可以加快蒸发,故A错误;
B.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可以减小蒸发的表面积和空气流速,从而减小蒸发,故B正确;
C.雨后,用扫帚将操场上的积水扫开,通过增大液体的表面积而加快蒸发,故C错误;
D.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通过增大空气流速和温度而加快蒸发,故D错误。
故选B。
10.(2020七上·诸暨期末)如图所示,小明同学从市场上买了一个气球,她发现气球表面有些脏,于是用浸透酒精的湿方巾擦拭扎紧了的气球,并把它放到电扇底下吹风,直至刚好被吹干。这一过程中气球的体积变化是(  )
A.变大 B.变小
C.先变小后变大 D.不变
【答案】B
【知识点】蒸发及其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蒸发吸热和热胀冷缩的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酒精很快蒸发,吸收了气球的热量,从而使气球的温度降低,里面的空气体积缩小,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1.(2021七下·台州开学考)民间有一种魔术表演叫"油锅捞铜钱"∶表演者用手从滚烫的 "油锅中捞出铜钱而毫发无伤,其中的奥秘是油锅上面漂浮着一层油,下面是另外一种液体。选择该液体时,应具有的性质是(  )
A.熔点低 B.熔点高 C.沸点低 D.沸点高
【答案】C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分析】液体沸腾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沸点,沸点是保持液态的最高温度,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当液体沸腾时,它的温度到达沸点且保持不变。人的手伸入其中不被烫伤,足以说明这时的液体温度较低,即它的沸点较低,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2.(2020七上·嘉兴期末)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期间,戴眼镜的同学佩戴口罩后,镜片经常会出现“雾”现象。关于镜片上的“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雾”属于水蒸气
B.“雾”是液化形成的
C.“雾”的形成需吸收热量
D.取下眼镜后,“雾”消失不见了,是升华现象
【答案】B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向外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镜片的温度很低,而人呼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水蒸气在眼镜片上放热液化形成大量的小水珠,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雾”。“雾”从空气中吸热后由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是汽化,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3.(2020·玉环模拟)沙漠中的抬尾芥虫在大雾的深夜爬上沙丘顶,高高地抬起屁股,迎着风整个身体呈倒立的姿势,很快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背部凝结成水珠,水珠越聚越多,顺着背部流入它的嘴里。抬尾芥虫能收集到空气中的水蒸气,说明它背部的温度比外界气温(  )
A.一定高 B.一定低 C.一定相同 D.无法确定
【答案】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液化是指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会对外界放热。
【解答】 抬尾芥虫的背部能够导致水蒸气的液化,则说明它背部的温度要比外界的气温低,因为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2019·吴兴模拟)如图所示,下雨天汽车后视镜就会沾满雨滴,严重影响安全驾驶。小明家的新车后视镜有防雾功能,这种防雾镜,其实就是内部有电热丝加热,使镜面的温度升高,从而起到防雾效果。从物态变化角度看此过程属于(  )
A.液化 B.汽化 C.熔化 D.凝固
【答案】B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物质由液体变成气态叫汽化,汽化需要吸热,据此判断即可。
【解答】落在汽车后视镜上的小雨滴,吸收电热丝的热量后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从而起到防雾效果,故B正确。
故选B。
15.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A.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B.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
C.给盛有酒精的瓶子加盖 D.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答案】A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要加快液体的蒸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解答】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既加快了液体上方空气流动,又提高了液体的温度,故加快了蒸发,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6.下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
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
B.盛夏,草叶上形成"露珠"
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
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
【答案】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判断物态变化现象要根据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解答】A、湖面上冰化成水,属于熔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B、草叶上形成“露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符合题意;
C、枫叶上形成“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不合题意;
D、树枝上形成“雾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7.妈妈告诉小明: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 ℃的水烫伤更严重,开锅时要注意安全。小明很想知道为什么,你认为是(  )
A.水蒸气比水温度高
B.水蒸气液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
C.水蒸气是气体,更容易进入人体
D.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
【答案】D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液化过程放出大量的热量。
【解答】由于水蒸气遇冷先液化为水时要释放大量的热,再和开水一样放热,所以水蒸气烫伤会更严重。
故答案为:D。
18.干旱的沙漠中,甲壳虫掌握了一种独特的获取水的方法,日落以后的几个小时,甲壳虫的体温会降到周围的气温以下,它们将头插进沙里,然后背朝着晚风吹来的方向,水珠就会在甲壳虫背上形成,当水珠越聚越多时,这些水珠就会沿着弓形背滚落入甲壳虫的嘴中。水珠的形成属于下列物态变化中的哪一种(  )
A.熔化 B.液化 C.汽化 D.凝固
【答案】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解答】液态的水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
故答案为:B。
19.张家界景区雨后云雾缭绕,犹如仙境。关于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雾是水蒸气 B.雾是山中冒出来的烟
C.雾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D.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答案】D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雾的形成过程。雾是液态的小水滴,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解答】雨后的空气中总有很多的水蒸气,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漂浮在空气中,而水蒸气是看不到的。
故答案为:D。
20.很冷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眼镜变模糊了,这是因为(  )
A.室内的水气留在眼镜上
B.眼镜上有灰尘
C.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眼镜片上
D.受到感动热泪盈眶
【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当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时会发生液化现象。
【解答】很冷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时会发生液化形成大量的小水珠,所以眼镜变模糊了。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21.雾天能见度低,易发生交通事故,车辆要减速慢行。雾天能见度低的原因是空气中形成了大量小水珠,该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答案】液化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液化向外放热,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雾天能见度低的原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成了大量小水珠,该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2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   ,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   。
【答案】汽化;液化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汽化和液体的概念解答。
【解答】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
23.(2020七上·缙云期末)小杨看了中央台《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向妈妈展示刚学到的厨艺,他点燃燃气灶,开始烹饪,供燃气灶燃烧的石油气是通过    的方法液化成液态储存在 钢瓶中的,为了使气体液化除了采用上述该方法外还有    的方法。
【答案】压缩体积;降低温度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的方法有: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
【解答】小杨看了中央台《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向妈妈展示刚学到的厨艺,他点燃燃气灶,开始烹饪,供燃气灶燃烧的石油气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液化成液态储存在 钢瓶中的,为了使气体液化除了采用上述该方法外还有降低温度的方法。
24.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    温度和   体积。液化石油气是通过   的方法来液化的。
【答案】降低;压缩;压缩体积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气体液化的方法和应用分析解答。
【解答】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石油气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来液化的。
25.(2019·台州模拟)炎炎夏日,冰激凌店推出了一种可以“冒烟”的冰激凌(如图)。它的制作并不难,就是利用沸点为-196℃的液氮   (填物态变化名称)吸热,瞬间使冰激凌   (填“吸热”或“放热”)凝固,“冒烟”的冰激凌就做成了。
【答案】汽化;放热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汽化吸热;
(2)物质由液体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放热。
【解答】炎炎夏日,冰激凌店推出了一种可以“冒烟”的冰激凌(如图)。它的制作并不难,就是利用沸点为-196℃的液氮由液体变成气态发生汽化吸热,瞬间使冰激凌由液态变成固态放热凝固,“冒烟”的冰激凌就做成了。
故答案为:汽化;放热
26.(2019七上·绍兴期末)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工业上常用分离空气法来获得氧气和氮气。方法是先通过降温使氧气和氮气变成液体,然后利用它们的沸点高低不同,使其先后   (填物态变化)而达到分离。根据表中信息,先由液体变成气体的是   。
【答案】汽化;液态氮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液体的沸点越低,越容易汽化。
【解答】氧气和氮气原来是液态,后来变成气态,因此它们被分离时经历的物态变化是汽化;因为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气的沸点低,因此先变成气体的是液态氮。
故答案为:汽化;液体氮
27.在打扫教室清洁时,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就会变干,这是水的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夏天,从冰箱中取出一瓶饮料,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饮料瓶外表面,水蒸气在液化过程中要   (填“吸热”或“放热”)。
【答案】汽化;放热
【知识点】蒸发及其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汽化吸热;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解答】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就会变干,水由液态变成气态,这是水的汽化现象;夏天,从冰箱中取出一瓶饮料,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饮料瓶外表面一块金属在冰箱中被冷冻后,取出放一会,表面会变湿,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这个过程要放热。
故答案为:汽化;放热。
28.香蕉也能钉钉子?如图所示,在香蕉上浇上适量的液氮,由于液氮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从香蕉中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导致香蕉结构发生变化,坚硬无比。
【答案】汽化;吸收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吸热。
【解答】液态氮暴露在常温下,很快会发生汽化现象,变为常温下的气态;液氮在汽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使香蕉的温度迅速较低,香蕉的结构发生变化,坚硬无比;就能够钉钉子了。
故答案为:(1)汽化;(2)吸热。
29.你知道吗?自然界中的云、雨、雾、露、霜、雪、雹都是小水滴的“杰作”,海洋上空的水蒸气因为   投向了大海的怀抱,“调皮”的水滴因为   使河床干涸。
【答案】液化;汽化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汽化吸热。
【解答】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阳光晒暖了海洋,水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暖湿气流,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液化变成了小水滴,形成雨降落到海面;或凝华成小冰晶,以雪的形成降落到海面。河里的水又因吸热汽化成水蒸气升到空中,使河床干涸。
故答案为:液化(或凝华);汽化。
30.某品牌空调器使用的新型制冷剂R600a是一种对臭氧层破坏较小、极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它在室内汽化时吸热,在室外液化时   。压缩机通过使制冷剂不断发生液化和汽化,将室内的内能搬至室外。制冷剂在室外液化的方式是   (填“降低温度”或“压缩体积”)。
【答案】放热;压缩体积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空调制冷的原理是利用制冷剂R600a一类的物质,容易汽化和液化,汽化要吸热而液化要放热,从而将室内的热量搬运到室外,起到制冷的目的。
【解答】空调器制冷时,液态的制冷剂R600a在室内汽化时吸热,在室外液化时放热。压缩机通过使制冷剂不断发生液化和汽化,将室内的内能搬至室外。制冷剂在室外液化的方式是压缩体积。
故答案为:放热;压缩体积。
三、解答题
31.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上“哈气”(即缓慢地吹气),手会感到暖和。若用劲向手上快速“吹气”,手不但不会暖和,反会觉得更冷。都是从嘴里出来的“气”,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
【答案】解:冬天手觉得冷时,向手上“哈气”是从口中哈出气体中的水蒸气液化时放热,放出的热量被手吸收了,手会感到暖和。若使劲儿向手吹气,是加快手表面空气流动,使手表面的水分蒸发加快,水分蒸发时从手上吸热,所以手不但不会暖和,反会觉得更冷。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本题要用到液化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这两个知识来解答,在明白“哈气”和“吹气”的区别的基础上解答此题。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液化放热;液体蒸发时要吸热。
四、实验探究题
32.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数据记录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4 96 98 98 98 98 98
(1)小明读温度的方法如图1所示,他在实验中的错误是:   。
(2)某次数据没有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图2所示,请将漏填的数据填在表格内。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3的小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4)从图3的图像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   ℃,此时气压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升高、不变或降低)。
(5)小华和小杰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像如图4所示,a、b两种图像不同的原因是水的   不同。
(6)小丽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 如图5(a)、(b)所示,则图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答案】(1)读数时视线没有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2)92
(3)
(4)98;小于;不变
(5)质量
(6)a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解答】(1)小明的错误是:读数时视线没有温度计内液面相平;(2)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温度计示数为92℃;(3)以时间为横轴,以温度为数轴描点,用光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如图:
(4)在4—8min内水的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8℃,由于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则此时气压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5)水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所以水的质量、初温和加热的仪器决定的,由于小华和小杰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由沸腾图像可知,水的初温也相同,所以,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的原因是水的质量不同;(6)由于沸腾时水的温度是均匀的,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受到的水的压力越来越小,则气泡的体积越来越大,所以,图a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分析】本题考查探究液体沸腾的条件和温度计使用方法。具有一定综合性。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