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上第四章第7节 升华与凝华同步练习(中等难度)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四章第7节 升华与凝华同步练习(中等难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2.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8-07 08:08:46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四章第7节 升华与凝华同步练习(中等难度)
一、单选题
1.下列现象中由于凝华造成的是(  )
A.放在厕所里去异味用的芳香球逐渐变小了
B.冻鱼出冷库后比进冷库前重
C.用久了的灯泡的灯丝比新的细
D.碘受热后冒出紫色的蒸气
2.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的主要过程是: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高空中直接变成气体,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晶,冰晶下落时变成雨。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升华过程
B.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放热过程
C.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是凝华过程
D.冰晶下落时变成雨是吸热过程
3.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当固态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后,将试管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碘附着在试管内壁上。关于物质碘的物态变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先放热升华后吸热凝华 B.先吸热升华后放热凝华
C.先放热熔化后吸热凝固 D.先吸热熔化后放热凝固
4.下列现象,属于升华的是(  )
A.初春,冰封的河面开始解冻
B.盛夏,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水珠
C.深秋,屋顶和地面出现了霜
D.寒冬,晾在室外结冰的衣服变干
5.霜是冬季常见的自然现象,下列有关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天早晨屋顶看到霜,一定是屋顶的雨水结冰形成的
B.霜和雪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C.霜形成时吸热
D.霜是一种凝华现象
6.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深秋的早晨,大雾弥漫 B.冬天的早晨,霜打枝头
C.春天,河里的冰消融 D.夏天的早晨,花草上附着露水
7.冬天,当遭遇低温雨雪天气时,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一些树枝会出现如图所示的“雾凇"。“雾凇"和霜的形成过程很相似,都是(  )。
A.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水燕气凝华形成的
C.小水珠凝固形成的 D.小冰晶升华形成的
8.如图所示,在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9.在冬季,某地的地下水管破裂,水喷射出来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冰花”。虽然气温没有回升,过一段时间,发现“冰花"还是变小了。关于以上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冰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
B.“冰花”变小是由于冰升华
C.“冰花”形成时的气温为0℃
D.“冰花”变小过程中要放热
10.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常常会结有“冰花”。下列有关“冰花"说法正确的是(  )。
A.“冰花”是一种凝固现象
B.“冰花”一般结在玻璃窗的外面
C.“冰花”一般结在玻璃窗的里面
D.“冰花”在玻璃窗的里外都有
11.冬天,当气温低于0℃时,即使没有阳光,晾在室外结了冰的湿衣服仍然会干,这是由于在低温下冰(  ) 的缘故。
A.汽化 B.升华 C.蒸发 D.凝华
12.(2020七上·临安期末)下列两个实验都是为了演示“碘的升华”而设计的。参阅表中几个温度的数据,你认为哪个实验能更好的反映“碘的升华”现象?
实验1 实验2
在试管内装入碘的固体颗粒,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装了固态碘的试管,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在试管 内装入少量碘的固体颗粒,塞紧盖子后把试管放入沸水中,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碘的熔点:114℃ 碘的沸点:184.3℃ 水的沸点:100℃ 酒精灯火焰的温度:500℃左右
A.实验1,因为实验1中酒精灯的火焰温度高,可以缩短实验的时间
B.实验1,因为实验2中水的沸点太低了,所以不能让碘升华
C.实验2,因为实验1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碘可能先熔化再沸腾,不能说明碘发生了升华
D.实验2,因为实验2中水的沸点比较低,所以实验比较安全
13.(2020七上·苍南期末)下列叙述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春天,雾绕群峰 B.夏天,雨笼山恋
C.秋天,霜打枝头 D.冬天,千里冰封
14.金属在高温、低压下比较容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用此方法可以给照相机、望远镜及其他光学仪器的玻璃镜头进行真空镀膜,即在真空室内将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加热,使它的蒸汽喷到玻璃面上去,从而镀上一层极薄的金属膜,这层镀膜可以改善玻璃镜头的光学性能,这层镀膜能镀上去的原因是(  )
A.金属液化后粘到玻璃镜头上的
B.金属熔化后粘到玻璃镜头上的
C.金属升华后再凝华到玻璃镜头上的
D.金属凝华到玻璃镜头上的
15.下面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 B.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C.早晨有浓雾 D.洒在室内地上的水干了
16.(2019七上·平阳期末)用雪堆成的雪人、即使气温在0℃以下,时间长了雪人也会逐渐变矮,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整个雪人同时逐渐熔化 B.整个雪人同时逐渐升华
C.雪人底部因熔点降低而熔化 D.雪人底部因温度升高而熔化
17.南极气温常低于-20℃,至少半年无阳光.根据科学研究,南极冰山不断缩小,连终年不见阳光的冰川也慢慢变少,这是(  )
A.汽化现象 B.升华现象 C.蒸发现象 D.凝华现象
18.天津地区一年四季分明,严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花主要是水凝固形成的 B.冰花主要是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C.冰花出现在窗玻璃内侧 D.冰花出现在窗玻璃外侧
19.(2016·杭州模拟)科学课上,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先让学生观察盛有干冰(固态CO2)的容器外壁出现一层白霜的现象,接着学生用镊子夹取一块干冰放入装有常温水的烧杯中,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水立刻剧烈“沸腾”起来,内部有大量气泡产生,水面上方出现大量白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泡内主要是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
B.白雾是干冰升华后,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形成的小液滴
C.白雾是空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液滴
D.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器壁发生凝华形成的
20.(2016·上城模拟)2016年1月21﹣26日受“霸王级”寒潮的影响,杭州出现了极寒天气.23日上午停课在家复习的小周发现窗玻璃上出现了晶莹剔透的冰花,关于冰花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窗内侧,由水蒸气凝华而成 B.在窗内侧,由水凝固而成
C.在窗外侧,由水凝固而成 D.在窗外侧,由水蒸气凝华而成
二、填空题
21.(2021七下·北仑期中)当一个白炽灯泡用久后,与同型号新灯泡比较会发现它里面的钨丝变细了,且灯泡内壁变黑,说明钨丝工作时温度高,先发生   ,后在停止工作时遇冷发生   (以上两格选填物态变化名称)。
22.水不同状态的循环给自然界带来了无限生机,雪花就是水循环过程中的产物之一,它是由水蒸气遇冷直接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小冰晶。
23.如图是小红做“观察碘升华”的实验装置。
她的操作是:在烧杯中放少量的碘,烧杯口放一只装有冷水的烧瓶,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
(1)结合你的探究经历,描述小红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2)交流评估时,小明查阅了部分物质的熔点、沸点(见表),他发现碘的熔点是113.6℃,碘的沸点是184.25℃,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约400℃,他认为小红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红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你针对小明的质疑,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是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的,写出实验方案并简要说明。
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熔点(凝固点)、沸点(单位:℃)
物质 水 酒精 煤油 碘 铜 铁 金
熔点(凝固点) 0 -117 -30 113.6 1083 1535 1064
沸点 100 78.5 150 184.25 2360 2750 2500
24.如图所示是小华同学组装的“人造雪”装置。所用的器材有铁架台(底座、铁圈、铁夹、横杆)、锥形瓶、酒精灯、棉线、碘粉等。
(1)器材组装过程中,铁圈的位置是根据   (选填“酒精灯”“酒精灯及其火焰”“锥形瓶”或“铁架台”)高度固定的。
(2)实验中观察的对象是   。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4)实验中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25.(2020七上·嘉兴期末)近日,黑龙江漠河地区出现“冷到冒白烟”的现象(如图)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4.3摄氏度。“冷到冒白烟”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差较大的环境时,会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迅速   (填一种物态变化的名称)为冰晶。
26.用久了的电灯泡内壁发黑,这是由于灯丝中的钨先   变成    ,然后又遇冷在灯泡壁上   成   的缘故。
27.(2020·萧山模拟)小金为了证明“碘升华”做了如图甲、乙两个实验(甲图为教材中的方法,乙图为水浴加热法)。加热一段时间后,均能观察到紫色的碘蒸气。
已知: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
(1)你认为实验   (填“甲”或“乙”)更能说明碘直接升华,理由是   。
(2)碘升华需要   (填“吸热”或“放热”)。
(3)科学来源于生活,请再举一例物质升华的例子   。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报道:某日阴天,气温约为-15℃,在新疆罗布泊的沙丘上覆盖着5~10厘米厚的积雪,然而过了大约20分钟,雪不见了,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
材料二:1779年,一个寒冷的夜晚,圣彼得堡市中心的一个大厅里灯火辉煌,六千支燃烧着的巨型蜡烛把厅里的舞会气氛烘托得热气腾腾。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夫人小姐、名流雅士拥满大厅,翩翩起舞,有的人还在冒着汗水。正在大家跳得如痴如狂的时候,一位小姐突然晕倒,旁边的人不知所措。有人喊道:“快打开窗户。”打开窗户后,刺骨的寒风涌入大厅,突然大厅里竟然飘起了雪花,纷纷扬扬落到人们的头发和衣服上,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面面相觑。就在这时,一位先生迅速把这位小姐搀扶到门口,并把发生的现象向大家作了解释。
(1)材料一中的雪为什么不见了?   。
(2)材料二中大厅里出现雪花的原因是   ,该过程需要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小北看完材料后,联系生活,想到了严冬的早晨,在窗玻璃的   (填“外”或“内”)侧发生的   现象。
29.有霜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受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 ℃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到-20~-10 ℃,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霜是由   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形成霜的物态变化是   。
(2)小红由短文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   和   。
(3)小明为了验证小红的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中取出一些-10 ℃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能否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
30.下年全国平均气温为近28年同期最低,我市许多地方出现了冻雨、冰挂.如图所示是屋檐上结起的冰挂.冰挂的形成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冻雨是过冷水滴(温度低于0℃)落到温度    0℃(填“高于”、“等于”或“低于”)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很快   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
三、解答题
31.(2020七上·南浔期末)下列两个实验都是为了演示“碘的升华”而设计的。并参阅表中几个温度的数据,你认为哪个实验能更好的反映“碘的升华”现象,并说明理由。
你认为实验方案   更好些,你的理由是:   
实验1 实验2
在试管内装入少量碘的固体颗粒, 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装了固态碘的试管, 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在试管内放少量碘的固体颗粒, 塞紧盖子后把试管放入沸水中, 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碘的熔点:114℃ 碘的沸点:184.3℃ 水的沸点:100℃ 酒精灯火焰:500℃左右
32.小林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如图所示。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汽,小林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林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林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针对小红的质疑,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可以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写出实验方案并简要说明。
33.(2019·杭州模拟)爱迪生1879年发明电灯以来,在一百多年中经过人们的不断改进,最终形成了千家万户所使用的白炽灯。家用白炽灯结构如图所示。
信息一:白炽灯的工作原理是将灯丝通电加热到白炽状态(温度高达3000 ℃)而发光。
信息二:普通白炽灯使用过程中,在高温下钨丝会逐渐升华成钨蒸气,钨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壳凝华成固体附着在玻璃壳上。
信息三:在灯泡中封入少量碘后,可以发生碘钨循环,碘钨循环原理如下:
①T1:250~1200 ℃时,W(固态)+I2(气态) WI2(气态)。
②T2:1400 ℃以上时,WI2(气态) W(固态)+I2(气态)。
简述灯泡中封入少量碘后延长灯泡寿命的原理。
34.一次小华见到妈妈做完菜,关火后才放盐.小华问:“妈妈,你刚才是不是忘记放盐了?”妈妈说:“没有忘,这是加碘盐,必须关火后放盐”,你能理解这种现象吗?
35.小林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如图所示。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小林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 ℃,碘的沸点为184.25 ℃,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 ℃。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林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林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针对小红的质疑,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可以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写出实验方案并简要说明。
四、实验探究题
36.图示是甲同学做“观察碘升华”的实验装置。她的操作是:在烧杯中放少量的碘,烧杯口放一只装有冷水的烧瓶,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
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熔点(凝固点)、沸点(℃)
  水 酒精 煤油 碘 铜 铁 金
熔点(凝固点) 0 - 117 - 30 113.6 1083 1535 1064
沸点 100 78.5 150 184.25 2360 2750 2500
(1)结合你的探究经历,描述甲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2)交流评估时,乙同学认为甲同学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甲同学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针对乙同学的质疑,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写出实验方案。
37.(2019九下·浙江保送考试)在七年级下科学书中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锤加热,如图所示。发现碘锤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小应同学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章同学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根据这些资料,小章同学认为科学书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应同学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写出小章同学对小应同学的结论质疑的理由并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确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可以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向外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放在厕所里去异味用的芳香球逐渐变小了,其实是芳香球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故A不合题意;
B.冻鱼出冷库后比进冷库前重,其实是外面的水蒸气在冻鱼表面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而形成了冰,故B符合题意;
C.用久了的灯泡的灯丝比新的细,其实是灯丝受热后,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故C不合题意;
D.碘受热后冒出紫色的蒸气,其实是碘吸热后,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B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升华、凝华和熔化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因此干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的过程,叫升华,需要吸热,故A正确不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
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其实就是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C正确不合题意;
冰晶下落时,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应该是吸热过程,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3.【答案】B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液态发生升华现象,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碘由固态变为碘蒸气,是升华现象,需要吸收热量;碘蒸气遇到较冷的试管内壁会放出热量直接变成固态的碘,这是凝华现象,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4.【答案】D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向外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冰封的河面开始解冻,冰化成水属于熔化过程,故A不合题意;
B.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杯子液化形成的,属于液化,故B不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C不合题意;
D.结冰的衣服变干,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过程,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D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低温条件下迅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如果发生在树叶、地面或房顶上,它就是霜;如果发生在空中且落到地面,那么它就是雪,因此二者为同种物质,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6.【答案】B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解答】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不合题意;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B符合题意;
C.冰消融的过程,是冰吸热后,由固态变成液态形成水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故C不合题意;
D.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7.【答案】B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需要放热。
【解答】冬天时,如果气温很低,那么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放热,直接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大量的小冰晶,这些小冰晶落在地面的物体上就是“霜”,凝结在树枝上就是“雾凇”,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8.【答案】A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熔点;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需要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温度低于0℃时,冰与盐水的混合物中,冰仍然没有熔化,说明冰的熔点肯定低于0℃;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易拉罐后,在其表面迅速放热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9.【答案】B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液态变化固态叫凝固,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水管喷出来的水在空气中迅速放热,由液态变成固态的冰发生凝固现象,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冰花”。“冰花”从空气中吸收热量,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发生升华现象,这就是“冰花”变小的原因。
A.“冰花”是水发生的凝固现象,故A错误;
B.“冰花”变小是由于冰的升华,故B正确;
C.水的凝固点为0℃,因为水凝固时要向空气中放热,所以“冰花”形成时的气温应该低于0℃,故C错误;
D.“冰花”变小的过程要吸热,故D错误。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0.【答案】C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需要放热。
【解答】寒冷的冬天,窗户的玻璃温度很低,而屋内的水蒸气温度较高。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玻璃后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冰花”。由于屋内的温度高,因此“冰花”出现在玻璃窗的里面,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1.【答案】B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解答】冰冻的衣服从空气中吸收热量,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水蒸气,从而发生升华现象,因此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2.【答案】C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如果加热温度高于碘的熔点,那么碘蒸汽的形成可能有两个方式:①熔化再汽化;②升华。如果能够将加热温度低于碘的熔点,那么就能排除熔化的因素,进而的升华的结论,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酒精灯的火焰温度高于碘的熔点,会对实验产生干扰,故A错误;
温度高,升华的快;温度低,升华的慢,故B错误;
实验2,因为实验1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碘可能先熔化再沸腾,不能说明碘发生了升华,故C正确;
水的沸点为100℃,一旦不小心,可能造成烫伤,故D错误。
故选C。
13.【答案】C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向外放热,据此判断即可。
【解答】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的液化现象,故A不合题意;
B.雨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的液化现象,故B不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的凝华现象,故C符合题意;
D.冰是水由液体变成固态发生的凝固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4.【答案】C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叫升华,而从气态变成固态叫凝华。
【解答】金属在高温低压的环境下吸热,由固态直接变成金属蒸汽发生升华现象;金属蒸汽遇到低温的镜头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
故选C。
15.【答案】B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解答】A.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是水由液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故A错误;
B.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是水蒸气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故B正确;
C.早晨有浓雾,是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故C错误;
D.洒在室内地上的水干了,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16.【答案】B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叫升华。
【解答】用雪堆成的雪人、即使气温在0℃以下,时间长了雪人也会逐渐变矮说明雪人从固体直接变为气体,属于升华,故B正确;
故选B。
17.【答案】B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态变化: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解答】解:南极的冰川在温度低于0℃的情况下逐渐减少,是冰直接由固态转化为气态,是升华现象,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8.【答案】C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体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知道冰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窗玻璃凝华形成的。
【解答】严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窗玻璃凝华形成的小冰晶,附着在窗玻璃内侧。
故答案为:C。
19.【答案】D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有的凝结成无数的小水珠,形成云雾缭绕的景象;有的直接凝华成霜附着在容器表面上.
【解答】解:
A、由题意可知,“气泡”内主要是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不是水蒸气,故A错误;
BC、水面上方的白雾是干冰升华时,从空气中吸收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C错误;
D、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容器壁发生凝华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20.【答案】A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体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冰花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窗玻璃凝华形成的.
【解答】解:“冰花”出现在冬天的早晨,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窗玻璃,在窗玻璃内侧凝华成的小冰晶.
故选A.
21.【答案】升华;凝华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有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有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灯丝工作时温度很高,钨丝吸热,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变成钨蒸汽;
灯泡的外壁温度较低,钨蒸汽在内壁上放热,直接由气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因此灯泡内壁发黑。
22.【答案】凝华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需要放热,据此解答。
【解答】雪花就是水循环过程中的产物之一,它是由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而形成的小冰晶。
23.【答案】(1)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过程中,在烧杯中会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
(2)实验方案:将碘颗粒放在烧瓶中,将烧瓶浸没在正在加热的热水中观察碘状态的变化。
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碘的升华现象解答;
(2)酒精灯的火焰温度远远大于碘的熔点和沸点,因此碘可能先熔化再汽化变成碘蒸气,也可能直接变成碘蒸气。水的沸点为100℃,低于碘的熔点,将碘放入热水中后,如果仍然能够看到碘蒸气生成,那么就可以排除熔化的可能,从而证实是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
【解答】(1)小红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过程中,在烧杯中会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
(2)证明碘是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
实验方案:将碘颗粒放在烧瓶中,将烧瓶浸没在正在加热的热水中观察碘状态的变化。
实验说明: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24.【答案】(1)酒精灯及其火焰
(2)碘粉和棉线
(3)锥形瓶底的固态碘粉变少,棉线上出现固态碘粉
(4)升华和凝华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装置的安装顺序判断;
(2)根据实验的设计思想判断;
(3)根据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解答;
(4)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解答】(1)在安装器材时,应该安装从下到上的顺序。首先在铁架台的底座上放上酒精灯并点燃,然后根据火焰的高度确定铁圈的高度,接下来在铁圈上分别放上石棉网和装有碘粉的锥形瓶,最后将悬挂起来的棉线放入锥形瓶内即可,因此铁圈的位置是根据酒精灯及其火焰的高度固定的。
(2)原来棉线是光秃秃的,碘粉堆积在锥形瓶底部;加热一段时间后,碘粉减少,棉线上出现固态碘粉,如同雾凇一样,据此判断碘粉发生的物态变化,因此观察对象是:碘粉和棉线。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锥形瓶底的固态碘粉变少,棉线上出现固态碘粉。
(4)实验中,碘粉受热发生升华现象,然后放热发生凝华现象。
25.【答案】放出;凝华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向外放热,据此分析。
【解答】“冷到冒白烟”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差较大的环境时,会放出热量,迅速凝华为冰晶。
26.【答案】升华;钨蒸气;凝华;固态钨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解答】用久了的电灯泡内壁发黑,这是由于灯丝中的钨先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变成钨蒸气 ,然后又遇冷在灯泡壁上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变成固态钨的缘故。
27.【答案】(1)乙;乙实验水沸腾时温度为100℃,未到达碘的熔点,说明碘没有熔化直接升华了
(2)吸热
(3)北方冬天冰冻的衣服干了、樟脑丸变小、干冰制雨等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可达几百度,远远高于碘的熔点,因此酒精灯加热的碘可能发生熔化现象,然后再发生汽化现象。而沸水的温度则低于碘的熔点,碘不可能熔化。
(2)如果需要加热,那么物态变化肯定需要吸热;
(3)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据此举例即可。
【解答】(1)我认为实验乙更能说明碘直接升华,理由是:乙实验水沸腾时温度为100℃,未到达碘的熔点,说明碘没有熔化直接升华了。
(2) 碘升华需要吸热;
(3)升华的例子有:北方冬天冰冻的衣服干了、樟脑丸变小、干冰制雨等 。
28.【答案】(1)雪升华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遇冷凝华;放出
(3)内;凝华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遇到高温,往往会直接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
(2)水蒸气遇到低温迅速放热,直接由气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可以形成霜或雪;
(3)严冬时,屋外的空气温度很低,因此窗玻璃的温度很低,而屋内的空气温度高;屋内高温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玻璃会迅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附着在玻璃内壁上形成窗花。
【解答】(1)材料一中的雪升华成水蒸气,所以不见了;
(2)材料二中大厅里出现雪花的原因是:水蒸气遇冷凝华,该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3)小北看完材料后,联系生活,想到了严冬的早晨窗花上的冰花,这是在窗玻璃的内侧发生的凝华现象。
29.【答案】(1)水蒸气;凝华
(2)空气湿润;气温在0 ℃以下
(3)不能;没有做空气干燥时是否会出现霜的对比实验。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分析霜的形成过程;(2)从短文中找到霜的形成条件;(3)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充分常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进行对比实验,方可得出结论。
【解答】(1)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植被表面;
(2)根据文中的“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可知:霜的形成条件是:空气湿润且温度在0℃以下;
(3)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中,没有提供两种不同的空气湿润环境;故不能验证猜想。
故答案为:(1)水蒸气;凝华;(2)空气湿润;气温在0℃以下;(3)不能;没有做空气干燥时是否会出现霜的对比实验。
30.【答案】凝固;低于;升华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固,凝固放热;(2)晶体凝固的条件有两个:一是温度达到凝固点,二是不断放热.(3)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升华吸热.
【解答】解:(1)水滴从屋檐留下来的过程中遇冷变成了冰挂,这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2)冻雨是过冷水滴落到温度更低的物体上,就会由液态的水变为固态的冰层,也是凝固现象.(3)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很快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过程,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
故答案为:凝固;低于;升华.
31.【答案】实验2;酒精灯火焰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碘蒸气可能是碘先熔化再汽化形成的(实验2,沸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和沸点,碘蒸气只能是升华形成的。)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出现气态的碘蒸汽可能有两个途径,①固态的碘先熔化后汽化;②固态的碘直接升华。如果加热温度低于碘的熔点,那么就可以排除熔化的情形,从而证明碘的升华现象的存在。
【解答】我认为实验方案2更好些,理由是:酒精灯火焰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碘蒸气可能是碘先熔化再汽化形成的(实验2,沸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和沸点,碘蒸气只能是升华形成的。)
32.【答案】小林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沸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汽,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因此采用如图实验装置。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汽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当晶体的温度在熔点以下时,它肯定是固体;
(2)将热源的温度降低到碘的熔点以下,观察碘是否会升华;如果有碘蒸汽出现,则说明碘蒸汽是由固态直接变成;如果没有碘蒸汽出现,则说明碘蒸汽不是由固态直接变成的。
【解答】小林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沸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汽,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因此采用如图实验装置。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汽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33.【答案】解:白炽灯在使用过程中,灯丝表面的钨升华为钨蒸气,钨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壳又凝华成固体附着在玻璃壳上,从而使玻璃壳变黑、灯丝变细以至于断裂,灯泡就坏了。在灯泡中封入少量碘后,白炽灯使用过程中,碘也会升华为碘蒸气,玻璃壳处温度较低,在玻璃壳处气态的碘与沉积的钨反应生成碘化钨,减缓玻璃壳变黑;灯丝附近的温度较高,碘化钨进行分解,分解出来的钨附着在灯丝表面,减缓灯丝变细,从而延长灯泡寿命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首先说明灯丝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对灯泡寿命的影响,然后根据信息三中两个反应分别说明温度较低的玻璃壳处怎样减缓固态钨的形成,在温度较高的灯丝负极如何减缓灯丝变细,从而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
【解答】 白炽灯在使用过程中,灯丝表面的钨升华为钨蒸气,钨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壳又凝华成固体附着在玻璃壳上,从而使玻璃壳变黑、灯丝变细以至于断裂,灯泡就坏了。在灯泡中封入少量碘后,白炽灯使用过程中,碘也会升华为碘蒸气,玻璃壳处温度较低,在玻璃壳处气态的碘与沉积的钨反应生成碘化钨,减缓玻璃壳变黑;灯丝附近的温度较高,碘化钨进行分解,分解出来的钨附着在灯丝表面,减缓灯丝变细,从而延长灯泡寿命 。
34.【答案】加碘盐中含有碘,当温度略高时,碘容易升华成碘蒸气,所以在做饭时,要关火后才能加碘盐.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当碘的温度略高时,碘容易升华成碘蒸气。
【解答】解: 加碘盐中含有碘,当温度略高时,碘容易升华成碘蒸气,所以在做饭时,要关火后才能加碘盐.
35.【答案】解:小林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 ℃,在加热过程,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气,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因此采用下图实验装置。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 ℃,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如图所示。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在小林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的温度,出现的碘蒸气也能是碘熔化后,再汽化形成的;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设计升华吸热实验时,采用水浴法,即将试管浸入沸水槽中,沸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沸点温度,出现的碘蒸气不会是汽化形成的,只能是升华形成的。
36.【答案】(1)烧瓶底部有紫红色的固体碘,用酒精灯对烧杯直接加热的过程中,在烧杯中会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
(2)将碘颗粒放在烧瓶中,将烧瓶水浴加热观察碘状态的变化。水的温度最高为100℃ ,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紫红色的固态碘逐渐消失,而烧杯内出现紫红色的碘蒸气,据此分析解答;
(2)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此时碘蒸气可能是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形成的,也可能是碘先熔化,再汽化形成的。如果能够将加热温度低于碘的熔点,那么碘肯定不会熔化,如果此时仍然能够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就能证明碘发生了升华现象,而不是熔化现象。
【解答】(1)甲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烧瓶底部有紫红色的固体碘,用酒精灯对烧杯直接加热的过程中,在烧杯中会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
(2)实验方案为:将碘颗粒放在烧瓶中,将烧瓶水浴加热观察碘状态的变化。水的温度最高为100℃ ,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37.【答案】①科学书中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在加热过程,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气,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
②采用下图实验装置。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因为酒精灯火焰的温度远远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所以小章同学才会产生碘先熔化再汽化的观点,我们只要降低加热温度,使碘的温度低于熔点,如果固态碘仍然会变成碘蒸汽,就能排除小章的这个观点。
【解答】 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1 / 1浙教版科学七上第四章第7节 升华与凝华同步练习(中等难度)
一、单选题
1.下列现象中由于凝华造成的是(  )
A.放在厕所里去异味用的芳香球逐渐变小了
B.冻鱼出冷库后比进冷库前重
C.用久了的灯泡的灯丝比新的细
D.碘受热后冒出紫色的蒸气
【答案】B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向外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放在厕所里去异味用的芳香球逐渐变小了,其实是芳香球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故A不合题意;
B.冻鱼出冷库后比进冷库前重,其实是外面的水蒸气在冻鱼表面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而形成了冰,故B符合题意;
C.用久了的灯泡的灯丝比新的细,其实是灯丝受热后,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故C不合题意;
D.碘受热后冒出紫色的蒸气,其实是碘吸热后,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2.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的主要过程是: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高空中直接变成气体,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晶,冰晶下落时变成雨。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升华过程
B.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放热过程
C.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是凝华过程
D.冰晶下落时变成雨是吸热过程
【答案】B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升华、凝华和熔化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因此干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的过程,叫升华,需要吸热,故A正确不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
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其实就是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C正确不合题意;
冰晶下落时,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应该是吸热过程,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3.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当固态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后,将试管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碘附着在试管内壁上。关于物质碘的物态变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先放热升华后吸热凝华 B.先吸热升华后放热凝华
C.先放热熔化后吸热凝固 D.先吸热熔化后放热凝固
【答案】B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液态发生升华现象,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碘由固态变为碘蒸气,是升华现象,需要吸收热量;碘蒸气遇到较冷的试管内壁会放出热量直接变成固态的碘,这是凝华现象,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4.下列现象,属于升华的是(  )
A.初春,冰封的河面开始解冻
B.盛夏,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水珠
C.深秋,屋顶和地面出现了霜
D.寒冬,晾在室外结冰的衣服变干
【答案】D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向外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冰封的河面开始解冻,冰化成水属于熔化过程,故A不合题意;
B.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杯子液化形成的,属于液化,故B不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C不合题意;
D.结冰的衣服变干,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过程,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霜是冬季常见的自然现象,下列有关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天早晨屋顶看到霜,一定是屋顶的雨水结冰形成的
B.霜和雪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C.霜形成时吸热
D.霜是一种凝华现象
【答案】D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低温条件下迅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如果发生在树叶、地面或房顶上,它就是霜;如果发生在空中且落到地面,那么它就是雪,因此二者为同种物质,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6.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深秋的早晨,大雾弥漫 B.冬天的早晨,霜打枝头
C.春天,河里的冰消融 D.夏天的早晨,花草上附着露水
【答案】B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解答】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不合题意;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B符合题意;
C.冰消融的过程,是冰吸热后,由固态变成液态形成水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故C不合题意;
D.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7.冬天,当遭遇低温雨雪天气时,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一些树枝会出现如图所示的“雾凇"。“雾凇"和霜的形成过程很相似,都是(  )。
A.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水燕气凝华形成的
C.小水珠凝固形成的 D.小冰晶升华形成的
【答案】B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需要放热。
【解答】冬天时,如果气温很低,那么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放热,直接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大量的小冰晶,这些小冰晶落在地面的物体上就是“霜”,凝结在树枝上就是“雾凇”,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8.如图所示,在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答案】A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熔点;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需要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温度低于0℃时,冰与盐水的混合物中,冰仍然没有熔化,说明冰的熔点肯定低于0℃;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易拉罐后,在其表面迅速放热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9.在冬季,某地的地下水管破裂,水喷射出来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冰花”。虽然气温没有回升,过一段时间,发现“冰花"还是变小了。关于以上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冰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
B.“冰花”变小是由于冰升华
C.“冰花”形成时的气温为0℃
D.“冰花”变小过程中要放热
【答案】B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液态变化固态叫凝固,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水管喷出来的水在空气中迅速放热,由液态变成固态的冰发生凝固现象,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冰花”。“冰花”从空气中吸收热量,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发生升华现象,这就是“冰花”变小的原因。
A.“冰花”是水发生的凝固现象,故A错误;
B.“冰花”变小是由于冰的升华,故B正确;
C.水的凝固点为0℃,因为水凝固时要向空气中放热,所以“冰花”形成时的气温应该低于0℃,故C错误;
D.“冰花”变小的过程要吸热,故D错误。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0.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常常会结有“冰花”。下列有关“冰花"说法正确的是(  )。
A.“冰花”是一种凝固现象
B.“冰花”一般结在玻璃窗的外面
C.“冰花”一般结在玻璃窗的里面
D.“冰花”在玻璃窗的里外都有
【答案】C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需要放热。
【解答】寒冷的冬天,窗户的玻璃温度很低,而屋内的水蒸气温度较高。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玻璃后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冰花”。由于屋内的温度高,因此“冰花”出现在玻璃窗的里面,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1.冬天,当气温低于0℃时,即使没有阳光,晾在室外结了冰的湿衣服仍然会干,这是由于在低温下冰(  ) 的缘故。
A.汽化 B.升华 C.蒸发 D.凝华
【答案】B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解答】冰冻的衣服从空气中吸收热量,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水蒸气,从而发生升华现象,因此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2.(2020七上·临安期末)下列两个实验都是为了演示“碘的升华”而设计的。参阅表中几个温度的数据,你认为哪个实验能更好的反映“碘的升华”现象?
实验1 实验2
在试管内装入碘的固体颗粒,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装了固态碘的试管,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在试管 内装入少量碘的固体颗粒,塞紧盖子后把试管放入沸水中,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碘的熔点:114℃ 碘的沸点:184.3℃ 水的沸点:100℃ 酒精灯火焰的温度:500℃左右
A.实验1,因为实验1中酒精灯的火焰温度高,可以缩短实验的时间
B.实验1,因为实验2中水的沸点太低了,所以不能让碘升华
C.实验2,因为实验1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碘可能先熔化再沸腾,不能说明碘发生了升华
D.实验2,因为实验2中水的沸点比较低,所以实验比较安全
【答案】C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如果加热温度高于碘的熔点,那么碘蒸汽的形成可能有两个方式:①熔化再汽化;②升华。如果能够将加热温度低于碘的熔点,那么就能排除熔化的因素,进而的升华的结论,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酒精灯的火焰温度高于碘的熔点,会对实验产生干扰,故A错误;
温度高,升华的快;温度低,升华的慢,故B错误;
实验2,因为实验1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碘可能先熔化再沸腾,不能说明碘发生了升华,故C正确;
水的沸点为100℃,一旦不小心,可能造成烫伤,故D错误。
故选C。
13.(2020七上·苍南期末)下列叙述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春天,雾绕群峰 B.夏天,雨笼山恋
C.秋天,霜打枝头 D.冬天,千里冰封
【答案】C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向外放热,据此判断即可。
【解答】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的液化现象,故A不合题意;
B.雨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的液化现象,故B不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的凝华现象,故C符合题意;
D.冰是水由液体变成固态发生的凝固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4.金属在高温、低压下比较容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用此方法可以给照相机、望远镜及其他光学仪器的玻璃镜头进行真空镀膜,即在真空室内将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加热,使它的蒸汽喷到玻璃面上去,从而镀上一层极薄的金属膜,这层镀膜可以改善玻璃镜头的光学性能,这层镀膜能镀上去的原因是(  )
A.金属液化后粘到玻璃镜头上的
B.金属熔化后粘到玻璃镜头上的
C.金属升华后再凝华到玻璃镜头上的
D.金属凝华到玻璃镜头上的
【答案】C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叫升华,而从气态变成固态叫凝华。
【解答】金属在高温低压的环境下吸热,由固态直接变成金属蒸汽发生升华现象;金属蒸汽遇到低温的镜头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
故选C。
15.下面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 B.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C.早晨有浓雾 D.洒在室内地上的水干了
【答案】B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解答】A.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是水由液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故A错误;
B.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是水蒸气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故B正确;
C.早晨有浓雾,是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故C错误;
D.洒在室内地上的水干了,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16.(2019七上·平阳期末)用雪堆成的雪人、即使气温在0℃以下,时间长了雪人也会逐渐变矮,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整个雪人同时逐渐熔化 B.整个雪人同时逐渐升华
C.雪人底部因熔点降低而熔化 D.雪人底部因温度升高而熔化
【答案】B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叫升华。
【解答】用雪堆成的雪人、即使气温在0℃以下,时间长了雪人也会逐渐变矮说明雪人从固体直接变为气体,属于升华,故B正确;
故选B。
17.南极气温常低于-20℃,至少半年无阳光.根据科学研究,南极冰山不断缩小,连终年不见阳光的冰川也慢慢变少,这是(  )
A.汽化现象 B.升华现象 C.蒸发现象 D.凝华现象
【答案】B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态变化: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解答】解:南极的冰川在温度低于0℃的情况下逐渐减少,是冰直接由固态转化为气态,是升华现象,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8.天津地区一年四季分明,严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花主要是水凝固形成的 B.冰花主要是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C.冰花出现在窗玻璃内侧 D.冰花出现在窗玻璃外侧
【答案】C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体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知道冰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窗玻璃凝华形成的。
【解答】严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窗玻璃凝华形成的小冰晶,附着在窗玻璃内侧。
故答案为:C。
19.(2016·杭州模拟)科学课上,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先让学生观察盛有干冰(固态CO2)的容器外壁出现一层白霜的现象,接着学生用镊子夹取一块干冰放入装有常温水的烧杯中,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水立刻剧烈“沸腾”起来,内部有大量气泡产生,水面上方出现大量白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泡内主要是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
B.白雾是干冰升华后,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形成的小液滴
C.白雾是空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液滴
D.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器壁发生凝华形成的
【答案】D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有的凝结成无数的小水珠,形成云雾缭绕的景象;有的直接凝华成霜附着在容器表面上.
【解答】解:
A、由题意可知,“气泡”内主要是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不是水蒸气,故A错误;
BC、水面上方的白雾是干冰升华时,从空气中吸收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C错误;
D、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容器壁发生凝华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20.(2016·上城模拟)2016年1月21﹣26日受“霸王级”寒潮的影响,杭州出现了极寒天气.23日上午停课在家复习的小周发现窗玻璃上出现了晶莹剔透的冰花,关于冰花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窗内侧,由水蒸气凝华而成 B.在窗内侧,由水凝固而成
C.在窗外侧,由水凝固而成 D.在窗外侧,由水蒸气凝华而成
【答案】A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体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冰花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窗玻璃凝华形成的.
【解答】解:“冰花”出现在冬天的早晨,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窗玻璃,在窗玻璃内侧凝华成的小冰晶.
故选A.
二、填空题
21.(2021七下·北仑期中)当一个白炽灯泡用久后,与同型号新灯泡比较会发现它里面的钨丝变细了,且灯泡内壁变黑,说明钨丝工作时温度高,先发生   ,后在停止工作时遇冷发生   (以上两格选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升华;凝华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有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有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灯丝工作时温度很高,钨丝吸热,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变成钨蒸汽;
灯泡的外壁温度较低,钨蒸汽在内壁上放热,直接由气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因此灯泡内壁发黑。
22.水不同状态的循环给自然界带来了无限生机,雪花就是水循环过程中的产物之一,它是由水蒸气遇冷直接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小冰晶。
【答案】凝华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需要放热,据此解答。
【解答】雪花就是水循环过程中的产物之一,它是由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而形成的小冰晶。
23.如图是小红做“观察碘升华”的实验装置。
她的操作是:在烧杯中放少量的碘,烧杯口放一只装有冷水的烧瓶,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
(1)结合你的探究经历,描述小红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2)交流评估时,小明查阅了部分物质的熔点、沸点(见表),他发现碘的熔点是113.6℃,碘的沸点是184.25℃,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约400℃,他认为小红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红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你针对小明的质疑,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是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的,写出实验方案并简要说明。
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熔点(凝固点)、沸点(单位:℃)
物质 水 酒精 煤油 碘 铜 铁 金
熔点(凝固点) 0 -117 -30 113.6 1083 1535 1064
沸点 100 78.5 150 184.25 2360 2750 2500
【答案】(1)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过程中,在烧杯中会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
(2)实验方案:将碘颗粒放在烧瓶中,将烧瓶浸没在正在加热的热水中观察碘状态的变化。
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碘的升华现象解答;
(2)酒精灯的火焰温度远远大于碘的熔点和沸点,因此碘可能先熔化再汽化变成碘蒸气,也可能直接变成碘蒸气。水的沸点为100℃,低于碘的熔点,将碘放入热水中后,如果仍然能够看到碘蒸气生成,那么就可以排除熔化的可能,从而证实是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
【解答】(1)小红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过程中,在烧杯中会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
(2)证明碘是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
实验方案:将碘颗粒放在烧瓶中,将烧瓶浸没在正在加热的热水中观察碘状态的变化。
实验说明: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24.如图所示是小华同学组装的“人造雪”装置。所用的器材有铁架台(底座、铁圈、铁夹、横杆)、锥形瓶、酒精灯、棉线、碘粉等。
(1)器材组装过程中,铁圈的位置是根据   (选填“酒精灯”“酒精灯及其火焰”“锥形瓶”或“铁架台”)高度固定的。
(2)实验中观察的对象是   。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4)实验中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答案】(1)酒精灯及其火焰
(2)碘粉和棉线
(3)锥形瓶底的固态碘粉变少,棉线上出现固态碘粉
(4)升华和凝华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装置的安装顺序判断;
(2)根据实验的设计思想判断;
(3)根据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解答;
(4)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解答】(1)在安装器材时,应该安装从下到上的顺序。首先在铁架台的底座上放上酒精灯并点燃,然后根据火焰的高度确定铁圈的高度,接下来在铁圈上分别放上石棉网和装有碘粉的锥形瓶,最后将悬挂起来的棉线放入锥形瓶内即可,因此铁圈的位置是根据酒精灯及其火焰的高度固定的。
(2)原来棉线是光秃秃的,碘粉堆积在锥形瓶底部;加热一段时间后,碘粉减少,棉线上出现固态碘粉,如同雾凇一样,据此判断碘粉发生的物态变化,因此观察对象是:碘粉和棉线。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锥形瓶底的固态碘粉变少,棉线上出现固态碘粉。
(4)实验中,碘粉受热发生升华现象,然后放热发生凝华现象。
25.(2020七上·嘉兴期末)近日,黑龙江漠河地区出现“冷到冒白烟”的现象(如图)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4.3摄氏度。“冷到冒白烟”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差较大的环境时,会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迅速   (填一种物态变化的名称)为冰晶。
【答案】放出;凝华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向外放热,据此分析。
【解答】“冷到冒白烟”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差较大的环境时,会放出热量,迅速凝华为冰晶。
26.用久了的电灯泡内壁发黑,这是由于灯丝中的钨先   变成    ,然后又遇冷在灯泡壁上   成   的缘故。
【答案】升华;钨蒸气;凝华;固态钨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解答】用久了的电灯泡内壁发黑,这是由于灯丝中的钨先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变成钨蒸气 ,然后又遇冷在灯泡壁上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变成固态钨的缘故。
27.(2020·萧山模拟)小金为了证明“碘升华”做了如图甲、乙两个实验(甲图为教材中的方法,乙图为水浴加热法)。加热一段时间后,均能观察到紫色的碘蒸气。
已知: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
(1)你认为实验   (填“甲”或“乙”)更能说明碘直接升华,理由是   。
(2)碘升华需要   (填“吸热”或“放热”)。
(3)科学来源于生活,请再举一例物质升华的例子   。
【答案】(1)乙;乙实验水沸腾时温度为100℃,未到达碘的熔点,说明碘没有熔化直接升华了
(2)吸热
(3)北方冬天冰冻的衣服干了、樟脑丸变小、干冰制雨等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可达几百度,远远高于碘的熔点,因此酒精灯加热的碘可能发生熔化现象,然后再发生汽化现象。而沸水的温度则低于碘的熔点,碘不可能熔化。
(2)如果需要加热,那么物态变化肯定需要吸热;
(3)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据此举例即可。
【解答】(1)我认为实验乙更能说明碘直接升华,理由是:乙实验水沸腾时温度为100℃,未到达碘的熔点,说明碘没有熔化直接升华了。
(2) 碘升华需要吸热;
(3)升华的例子有:北方冬天冰冻的衣服干了、樟脑丸变小、干冰制雨等 。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报道:某日阴天,气温约为-15℃,在新疆罗布泊的沙丘上覆盖着5~10厘米厚的积雪,然而过了大约20分钟,雪不见了,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
材料二:1779年,一个寒冷的夜晚,圣彼得堡市中心的一个大厅里灯火辉煌,六千支燃烧着的巨型蜡烛把厅里的舞会气氛烘托得热气腾腾。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夫人小姐、名流雅士拥满大厅,翩翩起舞,有的人还在冒着汗水。正在大家跳得如痴如狂的时候,一位小姐突然晕倒,旁边的人不知所措。有人喊道:“快打开窗户。”打开窗户后,刺骨的寒风涌入大厅,突然大厅里竟然飘起了雪花,纷纷扬扬落到人们的头发和衣服上,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面面相觑。就在这时,一位先生迅速把这位小姐搀扶到门口,并把发生的现象向大家作了解释。
(1)材料一中的雪为什么不见了?   。
(2)材料二中大厅里出现雪花的原因是   ,该过程需要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小北看完材料后,联系生活,想到了严冬的早晨,在窗玻璃的   (填“外”或“内”)侧发生的   现象。
【答案】(1)雪升华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遇冷凝华;放出
(3)内;凝华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遇到高温,往往会直接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
(2)水蒸气遇到低温迅速放热,直接由气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可以形成霜或雪;
(3)严冬时,屋外的空气温度很低,因此窗玻璃的温度很低,而屋内的空气温度高;屋内高温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玻璃会迅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附着在玻璃内壁上形成窗花。
【解答】(1)材料一中的雪升华成水蒸气,所以不见了;
(2)材料二中大厅里出现雪花的原因是:水蒸气遇冷凝华,该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3)小北看完材料后,联系生活,想到了严冬的早晨窗花上的冰花,这是在窗玻璃的内侧发生的凝华现象。
29.有霜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受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 ℃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到-20~-10 ℃,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霜是由   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形成霜的物态变化是   。
(2)小红由短文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   和   。
(3)小明为了验证小红的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中取出一些-10 ℃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能否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
【答案】(1)水蒸气;凝华
(2)空气湿润;气温在0 ℃以下
(3)不能;没有做空气干燥时是否会出现霜的对比实验。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分析霜的形成过程;(2)从短文中找到霜的形成条件;(3)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充分常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进行对比实验,方可得出结论。
【解答】(1)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植被表面;
(2)根据文中的“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可知:霜的形成条件是:空气湿润且温度在0℃以下;
(3)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中,没有提供两种不同的空气湿润环境;故不能验证猜想。
故答案为:(1)水蒸气;凝华;(2)空气湿润;气温在0℃以下;(3)不能;没有做空气干燥时是否会出现霜的对比实验。
30.下年全国平均气温为近28年同期最低,我市许多地方出现了冻雨、冰挂.如图所示是屋檐上结起的冰挂.冰挂的形成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冻雨是过冷水滴(温度低于0℃)落到温度    0℃(填“高于”、“等于”或“低于”)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很快   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
【答案】凝固;低于;升华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固,凝固放热;(2)晶体凝固的条件有两个:一是温度达到凝固点,二是不断放热.(3)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升华吸热.
【解答】解:(1)水滴从屋檐留下来的过程中遇冷变成了冰挂,这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2)冻雨是过冷水滴落到温度更低的物体上,就会由液态的水变为固态的冰层,也是凝固现象.(3)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很快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过程,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
故答案为:凝固;低于;升华.
三、解答题
31.(2020七上·南浔期末)下列两个实验都是为了演示“碘的升华”而设计的。并参阅表中几个温度的数据,你认为哪个实验能更好的反映“碘的升华”现象,并说明理由。
你认为实验方案   更好些,你的理由是:   
实验1 实验2
在试管内装入少量碘的固体颗粒, 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装了固态碘的试管, 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在试管内放少量碘的固体颗粒, 塞紧盖子后把试管放入沸水中, 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碘的熔点:114℃ 碘的沸点:184.3℃ 水的沸点:100℃ 酒精灯火焰:500℃左右
【答案】实验2;酒精灯火焰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碘蒸气可能是碘先熔化再汽化形成的(实验2,沸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和沸点,碘蒸气只能是升华形成的。)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出现气态的碘蒸汽可能有两个途径,①固态的碘先熔化后汽化;②固态的碘直接升华。如果加热温度低于碘的熔点,那么就可以排除熔化的情形,从而证明碘的升华现象的存在。
【解答】我认为实验方案2更好些,理由是:酒精灯火焰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碘蒸气可能是碘先熔化再汽化形成的(实验2,沸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和沸点,碘蒸气只能是升华形成的。)
32.小林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如图所示。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汽,小林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林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林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针对小红的质疑,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可以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写出实验方案并简要说明。
【答案】小林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沸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汽,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因此采用如图实验装置。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汽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当晶体的温度在熔点以下时,它肯定是固体;
(2)将热源的温度降低到碘的熔点以下,观察碘是否会升华;如果有碘蒸汽出现,则说明碘蒸汽是由固态直接变成;如果没有碘蒸汽出现,则说明碘蒸汽不是由固态直接变成的。
【解答】小林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沸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汽,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因此采用如图实验装置。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汽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33.(2019·杭州模拟)爱迪生1879年发明电灯以来,在一百多年中经过人们的不断改进,最终形成了千家万户所使用的白炽灯。家用白炽灯结构如图所示。
信息一:白炽灯的工作原理是将灯丝通电加热到白炽状态(温度高达3000 ℃)而发光。
信息二:普通白炽灯使用过程中,在高温下钨丝会逐渐升华成钨蒸气,钨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壳凝华成固体附着在玻璃壳上。
信息三:在灯泡中封入少量碘后,可以发生碘钨循环,碘钨循环原理如下:
①T1:250~1200 ℃时,W(固态)+I2(气态) WI2(气态)。
②T2:1400 ℃以上时,WI2(气态) W(固态)+I2(气态)。
简述灯泡中封入少量碘后延长灯泡寿命的原理。
【答案】解:白炽灯在使用过程中,灯丝表面的钨升华为钨蒸气,钨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壳又凝华成固体附着在玻璃壳上,从而使玻璃壳变黑、灯丝变细以至于断裂,灯泡就坏了。在灯泡中封入少量碘后,白炽灯使用过程中,碘也会升华为碘蒸气,玻璃壳处温度较低,在玻璃壳处气态的碘与沉积的钨反应生成碘化钨,减缓玻璃壳变黑;灯丝附近的温度较高,碘化钨进行分解,分解出来的钨附着在灯丝表面,减缓灯丝变细,从而延长灯泡寿命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首先说明灯丝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对灯泡寿命的影响,然后根据信息三中两个反应分别说明温度较低的玻璃壳处怎样减缓固态钨的形成,在温度较高的灯丝负极如何减缓灯丝变细,从而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
【解答】 白炽灯在使用过程中,灯丝表面的钨升华为钨蒸气,钨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壳又凝华成固体附着在玻璃壳上,从而使玻璃壳变黑、灯丝变细以至于断裂,灯泡就坏了。在灯泡中封入少量碘后,白炽灯使用过程中,碘也会升华为碘蒸气,玻璃壳处温度较低,在玻璃壳处气态的碘与沉积的钨反应生成碘化钨,减缓玻璃壳变黑;灯丝附近的温度较高,碘化钨进行分解,分解出来的钨附着在灯丝表面,减缓灯丝变细,从而延长灯泡寿命 。
34.一次小华见到妈妈做完菜,关火后才放盐.小华问:“妈妈,你刚才是不是忘记放盐了?”妈妈说:“没有忘,这是加碘盐,必须关火后放盐”,你能理解这种现象吗?
【答案】加碘盐中含有碘,当温度略高时,碘容易升华成碘蒸气,所以在做饭时,要关火后才能加碘盐.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当碘的温度略高时,碘容易升华成碘蒸气。
【解答】解: 加碘盐中含有碘,当温度略高时,碘容易升华成碘蒸气,所以在做饭时,要关火后才能加碘盐.
35.小林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如图所示。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小林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 ℃,碘的沸点为184.25 ℃,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 ℃。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林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林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针对小红的质疑,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可以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写出实验方案并简要说明。
【答案】解:小林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 ℃,在加热过程,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气,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因此采用下图实验装置。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 ℃,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如图所示。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在小林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的温度,出现的碘蒸气也能是碘熔化后,再汽化形成的;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设计升华吸热实验时,采用水浴法,即将试管浸入沸水槽中,沸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沸点温度,出现的碘蒸气不会是汽化形成的,只能是升华形成的。
四、实验探究题
36.图示是甲同学做“观察碘升华”的实验装置。她的操作是:在烧杯中放少量的碘,烧杯口放一只装有冷水的烧瓶,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
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熔点(凝固点)、沸点(℃)
  水 酒精 煤油 碘 铜 铁 金
熔点(凝固点) 0 - 117 - 30 113.6 1083 1535 1064
沸点 100 78.5 150 184.25 2360 2750 2500
(1)结合你的探究经历,描述甲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2)交流评估时,乙同学认为甲同学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甲同学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针对乙同学的质疑,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写出实验方案。
【答案】(1)烧瓶底部有紫红色的固体碘,用酒精灯对烧杯直接加热的过程中,在烧杯中会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
(2)将碘颗粒放在烧瓶中,将烧瓶水浴加热观察碘状态的变化。水的温度最高为100℃ ,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紫红色的固态碘逐渐消失,而烧杯内出现紫红色的碘蒸气,据此分析解答;
(2)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此时碘蒸气可能是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形成的,也可能是碘先熔化,再汽化形成的。如果能够将加热温度低于碘的熔点,那么碘肯定不会熔化,如果此时仍然能够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就能证明碘发生了升华现象,而不是熔化现象。
【解答】(1)甲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烧瓶底部有紫红色的固体碘,用酒精灯对烧杯直接加热的过程中,在烧杯中会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
(2)实验方案为:将碘颗粒放在烧瓶中,将烧瓶水浴加热观察碘状态的变化。水的温度最高为100℃ ,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37.(2019九下·浙江保送考试)在七年级下科学书中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锤加热,如图所示。发现碘锤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小应同学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章同学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根据这些资料,小章同学认为科学书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应同学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写出小章同学对小应同学的结论质疑的理由并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确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可以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
【答案】①科学书中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在加热过程,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气,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
②采用下图实验装置。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因为酒精灯火焰的温度远远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所以小章同学才会产生碘先熔化再汽化的观点,我们只要降低加热温度,使碘的温度低于熔点,如果固态碘仍然会变成碘蒸汽,就能排除小章的这个观点。
【解答】 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