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

文档属性

名称 登岳阳楼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7-27 22:3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高中语文选修 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 登岳阳楼 年级:高二 学期:下期 学段:第5学段
教学目标 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学习本诗从而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的风格。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重点 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难点 改写、描写诗中最有意蕴的诗句,从而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因为是选修课,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2.改写,描写诗中最有意蕴的诗句。对诗歌的意境美有更深入的品味。3.比较阅读。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杜诗的意境和创作风格,与李白的诗歌创作特色进行比较无疑是切合实际的作法。
资源 1、教师教学用书;2、音频朗读材料;3、唐诗鉴赏辞典等。
教学过程预设(共一课时)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一课时 一、导入 在必修三这一册教材中,我们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感伤时势、忧国忧民。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1、 运用音频创设氛围;2、 查找含“岳阳楼”的诗句;3、 搜集关于“岳阳楼”的知识;4、 了解写作背景。 1、 营造气氛;2、 培养动手能力;3、 知人论世;4、 奠定鉴赏的基础。
二、反复朗读 1.朗读背诵(先教师范读,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2.置身诗境 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1、 感受诗歌韵律;2、 反复诵读,了解诗歌基本内容;3、 通过诵读,将文字转化为画面,捕捉诗歌的形象性。 1、 使学生明白诵读是鉴赏诗歌最基本的方法;2、 培养学生的语感;3、 注意读音,把握节奏,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三、背景透视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漂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四、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一】1.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教师明确:虚实交错,今昔对比,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上看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2.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意境?教师明确: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田,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赞为“雄跨今古”。3.颈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教师明确: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漂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4.尾联写出了什么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教师明确: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小组合作探究二】描写诗中最有意蕴的诗句,100字左右,先组内交流,后选优在班上交流。参考示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矗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阔大极了,壮美极了!(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小组合作探究三】从内容、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1.内容:本诗不局限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2.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3.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教师小结: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瀚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小组合作探究四】比较阅读:与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进行比较式阅读,分析诗人的情感。 1、 继续朗读诗歌;2、 分小组讨论,学生讨论诗歌内容,归纳情感;3、 分析诗歌的景、情、意境。 1、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2、 培养学生的比较鉴赏能力;3、 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背诵 教师背诵 学生背诵 背诵诗歌
六、作业 从单元自主赏析中的诗歌中任选一首来写一篇赏析性小作,题目自定。 赏析诗歌 强化鉴赏方法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新课程强度“教材无非是例子” “教是为了不教”,确立教学目标尤其重要,特别是对单元目标的准确构筑把握。以必修课为“点”,“点”上求精求深,“点”上求辐射;以选修课为“面”,“面”上求广博,“面”上求补充。“选修”是必修的辅助与变通,是更有弹性的发展性教育的延伸。本诗的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来探讨选修课该怎么上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没能更加充分地开掘学主动质疑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