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课件+学案) | | |
格式 | zip | ||
文件大小 | 2.6MB | ||
资源类型 | 教案 | ||
版本资源 | 人教版(2019) | ||
科目 | 地理 | ||
更新时间 | 2021-08-17 16:10:55 |
012.5
hPa,997.5
hPa
000
hPa,1
005
hPa
007.5
hPa,1
002.5
hPa
005
hPa。而Q地外围闭合等压线相邻的等压线数值为1
007.5
hPa和1
005
hPa,则Q地外围闭合等压线可能为1
005
hPa或1
007.5
hPa。根据“大于大值,小于小值”的原则,Q地的气压值可能为1
002.5
hPa
hPa或1
007.5
hPa
hPa,比较可知,丁地可能与Q地气压相同。
答案:10.A 11.D
【挑战创新】
12.读图(北半球,单位:hPa),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虚线两侧画出有摩擦力时空气水平运动方向。
(2)如果不考虑摩擦力,空气在作水平匀速运动时,主要受 力和 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相互关系是 、 。这时空气运动的方向大致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风在三个力作用下的运动形式,同时考查绘图能力。解答本题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①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于等压线;②空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时,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大致平行,这时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③当空气受到三个力共同作用时,最终运动方向与等压线斜交。
答案:(1)略
(2)水平气压梯度 地转偏向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与等压线平行
PAGE地理术语
第一节
干洁空气、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成云致雨、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第二节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热力环流、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学科语言
第一节
1.氧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2.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3.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对地面有保温作用。4.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5.大气中的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6.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7.平流层的大气上部热、下部冷,不易形成对流,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8.在80~500千米的高空,电离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第二节
1.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2.大气辐射大部分热量以大气逆辐射的方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3.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做水平运动,形成风。4.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5.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6.高空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地理实验活动——热力环流实验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观察,直观感受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2.通过动手实验,提升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
3.通过实验反思,拓展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实验器材】
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厘米左右,宽30厘米左右,高40厘米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
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用平整的胶合板或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
3.在胶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实验现象】
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
【注意事项】
1.避免室内风的干扰,所以要关上门窗。
2.注意防火安全。
【实验结论】
【实验反思】
1.该实验存在的不足之处有哪些?如何改进?
2.还有哪些实验能够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
PAGE(共39张PPT)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热力环流
[学习目标]
1.结合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认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转化的过程。能解释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培养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与之有关的自然现象。增强对生活中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的意识与能力。
3.结合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利用原理,分析生活中典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教材初探|
1.阅读下图及教材第34~35页,认识大气的增温过程。
(1)思考图中各字母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a
,b
,c
,d
。
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
地面辐射
大气吸收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教材初探|
1.阅读下图及教材第34~35页,认识大气的增温过程。
(2)完成下面的填空,厘清热量传递的过程。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
以
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
。
近地面大气
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小部分被大气
或
,大部分到达地面,并
被地面
或
。
增温过程
增温过程
吸收
反射
反射
吸收
长波
地面
大气
(3)为什么说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答案: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看,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绝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截留。所以,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4)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近地面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建构
2.阅读教材第35页,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以
/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
(2)大气辐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
方向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3)大气逆辐射为什么会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答案: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长波辐射
地面辐射
(4)月球上,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
℃;夜晚温度可降低到-183
℃。对比月球与地球的情况,月球上昼夜温差如此之大,关键在于月球的白天缺少大气的
和
环节,月球的夜晚缺少
环节。
(5)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过程建构
反射
吸收
大气逆辐射
|迁移应用|
1.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高处不胜寒”的原因。
答案: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长波辐射,距离地面越远,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因此随海拔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即“高处不胜寒”。
2.一般情况下,一天中正午太阳辐射最强,但是气温最高的时刻却出现在约午后2时,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案:正午太阳辐射最强,地面不断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然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不断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到午后2时左右,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最多,气温达到最高。
3.哈密瓜又名雪瓜、贡瓜,是一类优良甜瓜品种,果型圆形或卵圆形,出产于新疆。味甜,果实大,以哈密所产最为著名,故称为哈密瓜。哈密瓜性喜充足的阳光和较大的昼夜温差,白天可以充分发挥光合作用,而夜晚的呼吸消耗较小,有利于糖分积累。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哈密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答案:新疆哈密远离海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云雨天气少,大气透明度高,白天太阳辐射强烈,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因此昼夜温差大。
二、大气热力环流
【铺垫知识】
1.气压:单位面积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
(1)比较右图P1、P2、P3的气压值的大小:
。
(2)规律总结:同一地点,气压值随高度的升高而
。
P1>P2>P3
逐渐降低
2.等压面:可以理解为空间中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1)上图中a为一等压面(
表示地面,
表示某一水平面),比较A、B、C、D四地气压值的大小
。
(2)同一水平面上的B、C两地相对来说,B地是
(填“高压区”或“低压区”)。
PB>PD=PA>PC
高压区
|教材初探|
1.阅读教材第36页,认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按图示分步描述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①当位于地面的A处受热,垂直方向的空气
,B、C两地受冷时,垂直方向的空气
。
膨胀上升
收缩下沉
②A处上空形成
,近地面形成
;B、C两处上空形成
,近地面形成
。
低气压
高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③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
流向
。
高气压
低气压
(2)
请结合思维流程图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过程建构
2.结合下面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图,总结出气温与气压的关系以及等压面弯曲的规律。
(1)比较并标出A、B、C三地近地面的气压高低状况。
(2)若A地近地面气压为1
000百帕,在上图中画出1
000百帕等压面。
低气压
高气压
高气压
(3)根据大气运动和高低气压的形成可以总结规律:
①如果是由于冷热不均形成的高、低气压区,则近地面受热形成
(填“高压区”或“低压区”),遇冷形成
(填“高压区”或“低压区”)。
②高压区等压面
(填“上凸”或“下凹”),低压区等压面
(填“上凸”或“下凹”)
高气压
低气压
上凸
下凹
|迁移应用|
1.三国时期,诸葛亮于农历六月的一天,在葫芦谷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真乃火攻的良机。诸葛亮依计划将司马懿之众引诱入谷中……然而,正当大火冲天,司马懿全军行将覆灭之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大雨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壮志,使他喊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歌。
(1)运用综合思维分析,“上天”是怎样帮助司马懿的?有无科学依据?
提示:大雨把大火浇灭帮助了司马懿。有科学依据。
(2)运用地理实践力分析城市热岛形成原因。
提示: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
2.清代黄叔璥在《台海使槎录》中,记述了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差异:“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这里的“内地”指福建,“台地”指台湾。
(1)“内地之风,早西晚东”,福建早晨吹西风傍晚吹东风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福建和台湾海峡之间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早晨福建气温较低,形成高气压,台湾海峡气温相对较高,形成低气压,风由福建吹向台湾海峡,为西风。傍晚则相反。
(2)“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台湾早晨吹东风中午吹西风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台湾和台湾海峡之间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早晨台湾气温较低,形成高气压,台湾海峡气温相对较高,形成低气压,风由台湾吹向台湾海峡,为东风。中午则相反。
(3)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
答案:由于台湾海峡位于福建和台湾之间,在福建与台湾海峡、台湾海峡与台湾之间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热力环流,导致台湾海峡两岸风向日变化相反。
探究点一 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与应用
【例1】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表示 ,B表示 。?
(2)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
过程有关。?
(3)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原因是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
过程有关。?
(4)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原因是 ,这与图中甲、乙、丙中的
过程有关。
审题能力培养
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图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
答案:(1)大气和地面的反射 太阳辐射
(2)晴朗少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
丙
(3)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甲
(4)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 乙
信息提取
推断结论
信息1
图中B箭头绝大部分直接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
B为太阳辐射
信息2
乙箭头向上,且为地面吸收后的环节
乙为地面辐射
信息3
甲和“吸收”并列,同时削弱B的作用
甲为大气反射
信息4
A箭头向上,且包含甲,A与乙又不属于同一内容
A为大气和地面的反射
信息5
丙为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
丙为大气逆辐射
分析某地昼夜温差大小的一般思路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等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比陆地小。
南京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针对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情况进行了观测,并绘制了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条曲线中,表示晴天时气温曲线的是
,理由为
。
(2)下图表示的情景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图,其原因是
。
A
B
C
D
解析:第(1)题,晴天时,白天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比阴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比阴天低。第(2)题,晴天与多云天气相比,多云时昼夜温差小;陆地与海洋相比,海洋昼夜温差小。
答案:(1)A 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比阴天时低
(2)B 多云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强,气温低;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气温高;再加上海洋的比热容比陆地大,升温、降温慢,所以海洋上多云天气时昼夜温差最小
探究点二 热力环流的形成
【例2】下图为北半球某地气压状况,是由热力作用引起的。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气压相等的数码是
。?
(2)表示气压最高的数码是
。?
(3)表示气压最低的数码是
。?
(4)在图中“
”上画出箭头,完成热力环流。
审题能力培养
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和图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
答案:(1)1、2、3 (2)4 (3)5 (4)略(为逆时针方向运动)
信息提取
推断结论
信息1
图中1、2、3三点位于同一等压面上
1、2、3三点气压相等
信息2
1、5在同一垂直方向上,1在5下方;3、4在同一垂直方向上,4在3下方
气压值p1>p5,p4>p3;
气压值p4>p5
信息3
4、5两点在高空同一高度上;气压值p4>p5
近地面气压值pA>pC热力环流近地面是由A到C
等压面的判读与应用
1.根据等压面的凸向判断气压的高低。
(1)根据“凸高为高,凹低为低”的规律判读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如乙地气压大于甲地,丙地气压大于丁地。
(2)根据“垂直方向上,气压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可判读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高低。如甲地气压大于丙地,乙地气压大于丁地。进而确定出四地的气压高低:由高到低顺序为乙、甲、丙、丁。
2.根据等压面的弯曲状况确定下垫面的冷热。
(1)根据等压面“凸高为高,凹低为低”的规律判读出气压高低,可知上图中a处气压大于b处。
(2)根据高空气压状况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的规律,可以确定近地面A处气压较低,B处气压较高。
(3)根据“气温高处气压低、气温低处气压高”的温压关系可确定出近地面的A、B两处的气温差异。即A处气温高,B处气温低。
1.地面受热不均,会引起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的变化。下列所示等压面分布图中,正确的是
( )
解析:近地面受热形成低压,冷却形成高压;高空气压与近地面气压相反。根据等压面规律“高压凸向高空,低压凹向低空”,可知B项图正确。
答案:B
A
B
C
D
2.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 )
A
B
C
D
解析:海洋和陆地近地面之间,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城区和郊区之间,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区。受地表冷热不均的影响,受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冷却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
答案:B(共28张PPT)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学习目标]
1.结合干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图,说出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培养读图和信息提取能力。
2.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3.依据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运用对比方法,说明大气三个分层及其特点,培养比较能力。
一、大气的组成
|教材初探|
1.阅读下图及教材第28~29页,了解大气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1)思考图中数码各代表干洁空气的哪一种成分。
①
;②
;③
;④
;⑤其他气体。
氮气
氧气
氩气
二氧化碳
(2)完成下列表格,理解大气各主要成分的作用。
(3)比较近地面大气和干洁空气的区别。
答案:干洁空气是低层大气除去水汽和杂质以外的部分。
生物体
维持生命活动
光合作用
保温
紫外线
天气
温度
凝结核
2.阅读教材第3页及下图,认识天体系统的不同层次。
(1)在过去80万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
。
(2)从1740年到2011年,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长迅速,结合下面图示,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其原因。
(3)人类活动排放的
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
。
相对平缓
污染物
大气污染
|迁移应用|
1.200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空气的主要成分。下图是他的实验设备。他把少量汞放在密闭容器中加热12天,发现部分汞变成红色粉末,同时,空气体积减小了1/5左右。那么,减少的这一部分空气应为
。
氧气
2.下面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示意图,①②所代表的大气主要成分分别是
、
。
氧气
二氧化碳
3.阅读教材第30页“活动”,了解大气含氧量减少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1)结合非洲地形图,总结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的地形特点。
答案: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在1
000~2
000米。
(2)材料中列举的我国的五个高原训练基地,是否都在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范围?
答案:是,均在1
800~2
400米。
(3)上述两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适当的缺氧环境可以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力。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教材初探|
阅读教材第31~33页,知道大气分层及其依据,比较三个分层的不同特点。
(1)分层依据:根据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大气自下而上分为
、
和高层大气。
对流层
平流层
(2)三个大气分层的比较。
降低
对流
升高
平流
下降
上升
臭氧层
电离层
|迁移应用|
1.2018年4月2日8时15分左右,我国天宫一号再次坠入大气层,在大气层中化成了流星雨,最终坠毁在了太平洋里,绝大部分器件在再次进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
(1)天宫一号运行时,主要处于大气的哪一层次?
答案:高层大气。
(2)月球上会不会出现“流星雨”现象?为什么?
答案:不会,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层。
(3)为什么天宫一号在运行时安然无恙,而在坠落到太平洋里的过程中被烧蚀销毁?
答案:高层大气空气稀薄,天宫一号与空气分子摩擦产生的热量稀少;但是在返回地球过程中,经过厚厚的地球大气层,高速飞行的天宫一号与大气摩擦,产生巨大的热量将绝大部分器件烧毁。
2.一架在对流层顶部飞行的飞机,突然遇到了强对流天气,请你为飞机驾驶员指出最安全的做法。
答案:驾驶员要迅速将飞机拉升抬高到平流层。
探究点一 天体与天体系统
【例1】读干洁空气组成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所代表的大气成分分别是A
,B
。?
(2)在其他气体中,能吸收太阳紫外线的是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
(3)低层大气成分除干洁空气之外,还有
和
,二者是成云致雨的 条件。
审题能力培养
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和图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
答案:(1)氮气 氧气
(2)臭氧 二氧化碳
(3)水汽 杂质 必要
信息提取
推断结论
信息1
题干“干洁空气”
不包含水汽和杂质
信息2
图示空气成分比重
A为氮气;B为氧气
信息3
其他气体比重较小
包括二氧化碳、臭氧等
饼状统计图的判读
(1)阅读图例和文字说明,看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事物。
(2)分析这些地理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性。
(3)对反映的地理事物进行排序。
(4)揭示所反映的问题产生的根源,评价问题优劣,提出可行性建议和对策。
读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25千米以下)表,回答有关问题。
气体成分
体积分数/%
氮气(N2)
78
氧气(O2)
21
氩气(Ar)
0.93
二氧化碳(CO2)
0.038
臭氧(O3)
0.000
001
(1)干洁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 。
(2)人类活动燃烧
、
等矿物燃料,致使干洁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由于制冷工业的发展,释放到大气中的氟氯烃化合物增加,对臭氧产生强烈的 /作用,致使干洁空气中臭氧的含量减少。
氮气
煤
石油
不断增长
破坏
(3)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
A.在干洁空气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氧气
B.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C.与成云致雨密切相关的是氮气
D.目前在大气成分中含量在减少的是二氧化碳
答案:B
(4)下列关于干洁空气中各组成成分的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氧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B.臭氧能够大量吸收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
C.氮气对人类和生物是有害的
D.二氧化碳对地球有保温作用
答案:C
探究点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
【例2】读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完成(1)~(2)题。
(1)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伤害的物质主要存在于
(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高层大气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对流运动显著
B.①层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杂质
C.②层存在一个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D.③层有利于高空飞行,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审题能力培养
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图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
答案:(1)B (2)B
信息提取
推断结论
信息1
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和三个分层的相对高度
①是对流层;②是平流层;③是高层大气
信息2
对流层的气温变化曲线和大气运动特点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大气圈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集中在此层
信息3
平流层的气温变化和大气运动特点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臭氧可以吸收过多的紫外线
信息4
高层大气的特点
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有反射作用
坐标统计图的判读
(1)认清图名及纵、横坐标所表示的地理要素和图注的内容,再根据“点”“柱”或“线”所表示的数值信息分析其变化趋势。一般来说,线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时间或空间分布规律,点状图和柱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相对或绝对数量。
(2)读图时不仅要注意图中地理事物多少、强弱、增减的变化,还要进一步区分出发展的不同阶段、增减趋势和程度。
(3)解读坐标图不能因忽视图中定量信息而判断错误,要看清纵坐标单位和数值。
气球作为一种简易、实用的探空工具,已被广泛使用。读图,完成1~2题。
1.同样体积、重量的气球在不同地区进行释放,升空最快的是
( )
A.赤道附近地区
B.中纬度地区
C.高纬度地区
D.极地地区
2.假设探空气球从地面飞升至100
km,则其记录的随高度增加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 )
A.一直递减
B.一直递增
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解析:第1题,赤道附近地区气温高,对流运动显著,气球上升速度最快。第2题,图中给出的高度为100千米,最高处应是高层大气,因此从近地面到高空,气温变化是对流层递减,平流层递增,高层大气先递减后递增。
答案:1.A 2.D(共28张PPT)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2课时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学习目标]
1.运用图示,找出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作用力,并分析三个作用力的特点,说明风的形成和风向规律。
2.结合北半球高空风和近地面风,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的影响,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3.结合某时刻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学会判读等压线图,以及在等压线图上确定某一点的风向,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一、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教材初探|
1.阅读教材第38页,认识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1)地面
,导致空气上升和下沉,使
上的气压产生了差异。
(2)气压梯度:
间的气压差,是产生
的基础。
(3)水平气压梯度力:由于水平面上存在
而产生的促使大气由
压区流向
压区的力,是形成风的
原因。
受热不均
单位距离
气压梯度
直接
同一水平面
水平气压梯度力
高
低
2.阅读教材第39页,理解风向与各种受力的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比较
项目
图示
受力状况
风向
理想
风向
只受F
、的影响
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高空
风向
受F和P
的共同影响
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
风向
受F、P和f
的共同影响
与等压线斜交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迁移应用|
某人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区和低压区分别在他的什么位置?
答案:高压区在右后方,低压区在左前方。
二、等压线图的判读
【铺垫知识】
等压线:同一高度上
相等的点的连线。
等压线图:用
表示某地气压分布规律的图示。
气压
等压线
|教材初探|
阅读教材第40页图2.17,分析等压线的基本特点。
(1)据图总结等压线的基本特点。
①同一条等压线上的数值
。
②每一条等压线都是
的(但是受图幅限制,可能出现不闭合的情况)。
③高压中心的数值是中间
,越向外越
。
④低压中心的数值是中间
,越向外越
。
⑤同一幅等压线图上,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可能相差一个等压距(相邻两条等压线的差距),也可能
。
⑥等压线的疏密程度不同,
不同。
水平气压梯度
相等
闭合
高
低
低
高
相等
(2)比较图2.17中甲、乙两地的风向和风速大小。
①从气压梯度看,甲地
乙地,因为甲地等压线
,单位距离内气压差
。
②在图中分别画出甲、乙两地风向:甲地为
风,乙地为
风。(提示: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根据地转偏向力,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转)
③甲地风速
乙地,主要原因是甲地等压线密集,
、大。
密集
大于
大于
大
偏北
偏东
水平气压梯度力
|迁移应用|
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是诸葛亮借来“东风”火烧曹营。
(1)从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曹营成功,可知两军中
位于赤壁东侧。
孙刘联军
(2)试分析火烧曹营当天赤壁附近的气压状况、等压线走向。下图中,最可能正确反映赤壁之战气压(单位:hPa)形势的是
( )
答案:B
A
B
C
D
探究点一 风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例1】读某地近地面风形成示意图,已知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始终垂直。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风向的是
( )
A.a
B.b
C.c
D.d
(2)该地一定位于
( )
A.日本
B.澳大利亚
C.印度
D.德国
审题能力培养
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及图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
答案:(1)C (2)B
信息提取
推断结论
信息1
题干“近地面风”
此地风受到三个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风向)、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和摩擦力(与风向相反)
信息2
图中各箭头的方向指向:c与b方向大体一致;c与d相互垂直;c与a相反
c为风向,b为水平气压梯度力,d为地转偏向力,a为摩擦力
信息3
风向c与地转偏向力d相互垂直,并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b向左偏
该地位于南半球
根据对风速、风向的影响特点判断三种作用力
(1)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的是地转偏向力;使风向逐渐偏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2)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的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但是二者的区别在于: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也是风的原始方向)总是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而摩擦力总是和风向相反。
②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与风速呈正相关,即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摩擦力大小与风速呈负相关,即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而且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越大。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 )
A.地面冷热不均
B.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
C.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D.太阳辐射差异的作用
解析: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根本原因是地面的冷热不均。
答案:B
2.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北半球风向的箭头是
( )
解析:根据等压线的数值,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风向向右偏。据此可知,D项正确。
答案:D
3.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图是
(
)
解析:解答本题有两个关键:一是注意北半球的风向向右偏;二是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答案:A
A
B
C
D
探究点二 根据等压线判定风向与风速
【例2】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①处的风向不可能为
(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偏南风
D.偏西风
(2)关于图中①②两处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②处的风速较大,因其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
B.②处的风速较大,因其大气运动时地面的摩擦力较大
C.②处的风速较大,因其气压值较高
D.①处的风速较大,因其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
审题能力培养
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图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
答案:(1)A (2)A
信息提取
推断结论
信息1
根据①处在等压线图中的位置,过①点作垂直于等压线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由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右偏,①处风向为西南风,因此最不可能为东南风
信息2
①②相比,②处等压线较密集
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因此②处风速较大
根据等压线图判断风向与风力的方法
1.判断风向的方法。
(1)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根据等压线数值,判断气压高低,并按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原理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一般用虚线表示)。
(2)确定南北半球。根据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画出偏转方向(用实线箭头表示,箭头一定要过给定的地点)。
(3)若是近地面的风,偏转角度为30°~45°;如果是高空的风,则偏转90°,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以北半球为例:
近地面:
高空:
2.判断风力的方法。
(1)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如下图中风力:A>B>C>D。
(2)不同图中,相同比例尺,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下图中A处的风力大于B处,C处的风力大于D处。
(3)不同图中,等压线疏密和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相同时,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下图中B处风力大于D处。
1.在下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近地面大气运动方向的是( )
解析:判断依据有三个方面:一是北半球大气运动要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偏;二是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三是注意图中等压线的数值及弯曲特点。
答案:A
A
B
C
D
2.四幅等压线分布图中(比例尺相同),①②③④四地风力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②>④>③
D.③>④>②>①
解析:四图比例尺相同,等压线疏密程度相同,但是①的水平气压梯度最大,其次是②,再次是④,③的水平气压梯度最小。因此水平气压梯度大小依次是①>②>④>③,风力大小顺序与水平气压梯度大小的顺序相同。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