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巩固】
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贮存于土壤孔隙中,二者体积组成比例常因外界因素影响而此消彼长。下图中虚线①表示土壤中空气和水分所占比例约为4%和46%。读图完成1~2题。
1.适宜多数作物生长的理想的土壤空气和水分比例变幅应
在(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下列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不够合理的是( )
A.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秆,加速有机质分解
B.黄土高原保塬、护坡、固沟,防治水土流失
C.黄淮海平原实施排灌,调控土壤盐分
D.江南丘陵施用熟石灰,中和土壤酸度
解析:第1题,理想土壤的水分和空气比例应在20%~30%,变幅在10%左右。第2题,加速有机质分解,土壤会因肥力下降而退化。
答案:1.C 2.A
3.下列土壤中,经人类长期耕作改造形成的是( )
A.红壤
B.棕壤
C.水稻土
D.砖红壤土
解析:水稻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人们长期种植水稻,形成的耕作土壤。
答案:C
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指标。土壤碳、氮的含量不仅与温度、降水量等环境因子有关,而且与植被状况、土地利用方式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等有关。下图示意我国伊犁河谷北部山地不同植被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读图完成4~5题。
4.影响该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植被覆盖度
B.海拔
C.降水
D.土层深度
5.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光照减弱,生物生产量减少,腐殖质减少
B.降水增多,土壤有机碳被雨水冲刷流失
C.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
D.冬季放牧,草场畜牧超载导致植被破坏
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植被类型的变化,可推知由沼泽植被至高山草甸,海拔在不断升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第5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与海拔呈正相关,其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生物生长不旺盛,消耗有机碳少,土壤有机碳积累多,所以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主要与全球变暖有关。
答案:4.B 5.C
【拓展提高】
下图为我国现有主要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重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
①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积聚 ②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 ③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7.C地盐碱地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
A.人类不合理灌溉,地下水位高
B.降水集中,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C.地势低平,沿海地区海水浸渍
D.夏季风强劲,蒸发旺盛
解析:第6题,A、B两地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多大风,蒸发旺盛;农业主要分布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绿洲或者河流附近,灌溉多以大水漫灌的方式为主,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积聚;该地区降水量少,水的淋溶作用弱,盐分随季节变化小。第7题,C地处于我国东部江苏沿海地区,以低洼的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沿海地区海水浸渍或者倒灌,导致地下水的含盐量较高,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积聚形成盐碱地。夏季风强劲,降水多而且集中,盐分随季节变化大,盐碱地应当较少。
答案:6.A 7.C
8.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其形成和发展受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在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中,具有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的土壤层是 层和 层。?
(2)不同的土壤质地存在差异。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植物
D.地貌
(3)不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土壤类型不同。草原土壤出现的地区是(双选)( )
A.内蒙古高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东非高原
D.东北平原
(4)分析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A层的成因及影响其厚度的因素。
(5)哪些自然灾害能够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壤产生不利影响?
解析:第(1)题,根据“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可推断出答案。第(2)题,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第(3)题,内蒙古高原和东非高原是世界著名的草原区。第(4)题,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层。其厚度的影响因素主要跟动植物的数量、气候和人类活动等有关。第(5)题,西北地区的土壤厚度较小,因为西北地区多大风,比较干旱,加之易受沙尘暴、寒潮的侵袭。
答案:(1)腐殖质 淋溶 (2)A (3)AC
(4)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影响厚度的因素:枯枝落叶和动物遗体的数量;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溶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
(5)干旱、沙尘暴、滑坡、大风(寒潮)等。
【挑战创新】
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读我国某地土壤剖面图(局部),完成9~10题。
9.该地区土壤表层黑色腐殖质层厚度小,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植被稀疏
B.气温较高
C.降水量大
D.地下水丰富
10.该图体现的物质循环有( )
①水循环 ②生物圈循环 ③地质循环 ④大气热力环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第9题,腐殖质是植物枯枝落叶和动物遗体在微生物分解过程中形成的,微生物的活跃程度受气温影响大,在适当的高温环境下,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大,腐殖质层就薄。第10题,“该图”是关键词:雨水和地下水构成水循环;腐殖质的形成需生物参与;地质循环指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四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图中没有显示大气的热力环流。
答案:9.B 10.A
PAGE(共40张PPT)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 壤
[学习目标]
1.知道土壤的组成,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学会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观察土壤。能够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土壤,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2.认识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3.知道土壤的功能,能举例说明土壤改良和养护的方法、措施,体会养护土壤的重要性,增强保护土壤的意识和人地协调观。
一、观察土壤
|教材初探|
1.阅读教材第88页正文第1段,认识土壤的概念及组成。
(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
,能够生长
的疏松表层。
(2)土壤组成:由
、有机质、
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肥力
植物
矿物质
水分
【提醒】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不一定高
土壤肥力受土壤中水(水分)、肥(有机质、腐殖质)、气(空气)、热(热量)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只有四者比重达到一定范围时肥力才较高。土壤中单纯有机质含量高,肥力不一定高。
2.阅读教材第88~90页,掌握对土壤进行观察的三个方面。
(1)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
、
、
等方面进行。
(2)识别土壤的重要外部特征是看土壤
,结合该特征土壤可以分为
、
等。
颜色
黑土
红壤
土壤颜色
土壤质地
土壤剖面构造
(3)土壤质地。
①土壤质地的概念:是指不同粒级的
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②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
、
、
、
等。
③按照土壤质地,可以将土壤分为
、
和
三类。在野外如何简单地判断土壤的质地?
答案: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判断土壤的质地。
矿物质
石砾
砂粒
粉粒
黏粒
砂土
壤土
黏土
④对比三种土壤的质地、特性及对农业的影响。
土壤
类型
质地
特性
对农业
的影响
砂土
砂粒占优势
易耕作
壤土
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
黏土
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质地黏重
不易耕作
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
通气、透水性良好,蓄水、保肥性能强
理想土壤
黏粒占优势
(4)土壤剖面构造。
①概念:指从地面
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
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②类型及其剖面状况。
类型
土壤剖面状况
自然土壤
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包括
、腐殖质层、
、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
耕作土壤
、
和自然土层
有机层
淋溶层
耕作层
犁底层
垂直向下
水平
(5)将森林土壤的分层及对应的特征连线。
有机层
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腐殖质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淋溶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淀积层
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母质层
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6)将耕作土壤的分层及对应的特征连线。
耕作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犁底层
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迁移应用|
北京的社稷坛是呈正方形的三层高台,用汉白玉砌成,象征着“天圆地方”之说,坛上铺有黄、青、红、白、黑的五色土,四周短墙也按方向覆盖四色琉璃瓦。五色土是由全国各地纳贡而来的,以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下图是五色土的大致分布地区,请判断五色土分别分布在哪个地区?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东边是青土,代表着东边的大海;西边是白土,代表西部的沙漠;南边是红土,预示南方的红土地;北边是黑土,象征北部的黑土地;而中间的黄土,就是黄土高原的寓意。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材初探|
1.阅读教材第91页及第92页第1~2段,理解各要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1)自然因素。
物质基础
有机质
续表
温度
降水量
淋溶
冷湿
砾质土
壤土
厚
(2)人类活动: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
土壤。
耕作
2.阅读教材第91页“生物”要素的内容及图5.19,理解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储存在生物体内
生物残体分解释放
经微生
物分解
营养元素
腐殖质
有机质
【提醒】植被茂密,有机质制造多的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一定多
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虽然绿色植物茂密,制造的有机质多,但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而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
|迁移应用|
1.下面为某地理小组野外观察土壤所拍摄的图片及相关资料。
图甲为我国南方地区的红壤,图乙为我国东北平原的黑土,两种土壤相比,黑土比较肥沃,红壤相对贫瘠。
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东北平原和我国南方地区土壤肥力差异的原因。
答案:(1)东北平原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气候冷湿,有机质分解较少,积累较多;(2)南方地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有机质分解多,积累少;南方雨水较多,淋溶作用强。(3)东北多平原,南方地区多低山丘陵,水流速度快,物质迁移速度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2.某地质科考队在大兴安岭考察时,发现当地的原始地貌为山前冲积扇前缘,土壤分为粗颗粒层和细颗粒层两种。土壤类型主要为淋溶黑钙土。但在背风坡海拔200米处(45°45'01″N,122°33'47″E)发现土壤变为栗钙土,并且该处地层的上部偏红,说明氧化铁(三氧化二铁)在该处富集。
(1)若土壤温度与铁元素的富集能力成正比,试解释土壤变为栗钙土的气候条件。
答案:栗钙土的上层往往富集氧化铁,而铁元素的富集能力与土壤温度成正比,说明栗钙土形成的条件为高温状态;栗钙土分布在背风坡,说明该地降水较少,因此土壤变为栗钙土的条件应为高温少雨。
(2)当地越靠近冲积扇的前缘方向,土层颗粒物(粗颗粒、细颗粒)的情况有什么变化?
答案:冲积扇是河流冲积形成的沉积地貌,由出山口到冲积扇的前缘,河流流速逐渐减缓,携带能力逐渐减弱,沉积颗粒逐渐减小,因此越靠近冲积扇的前缘,粗颗粒层越薄,细颗粒层越厚。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教材初探|
1.阅读教材第92页倒数第2段、第93页第3段和图5.20,认识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1)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
地带。
(2)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系
和
的关键环节。
(3)土壤不仅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的
。
过渡
有机界
无机界
自然资源
2.阅读教材第92页最后1段和第93页第1~2段,理解土壤的功能。
(1)土壤为
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土壤本身也是许多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
和营养来源。
(2)土壤具有重要的
功能,农作物可以抵御适度的旱情。
(3)人类种植农作物是以
为物质基础的,人类生存必须发展农业。
植物
场所
蓄水、保水
土壤
3.阅读教材第93页最后1段和第94页,掌握土壤养护的方法。
(1)不适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壤需要改良:如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
改良土壤;我国黄淮海平原
的综合治理。
(2)优良土壤要注重种养结合,常用的方法有
、种植绿肥、
、广施农家肥等。
生物炭
盐碱地
休耕
作物轮作
|迁移应用|
1.20世纪60年代,荷兰科学家宋布鲁克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一片黑色土地,该区域内的植物生长茂盛。通过研究发现,这种土壤是在低氧或缺氧的条件下,将农作物秸秆、木质物质、禽畜粪便等有机物质经过高温热解而形成的,又被称为生物炭。它与周边贫瘠的、低有机质酸性土壤具有明显差别,具有多孔结构、碱性并含有大量营养物质。
(1)亚马孙河流域的自然土壤为什么比较贫瘠?
答案: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少养分积累和补充;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强,养分流失多。
(2)解释该地区制作这种生物炭的优点。
答案:生产工艺简单;原料来源广泛,价格较低;该地气温高。
(3)生物炭如何改良贫瘠的土壤?
答案:生物炭多孔,增加土壤空气、疏松程度和保水能力;呈碱性可以改善酸性土壤;含有大量营养物质,可以改善土壤肥力。
2.在我国广大的黄淮海平原地区,分布着大片的盐碱化土地,足有几十万公顷之多,是农业的低产区,产量低而不稳。自1986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山东禹城北丘洼建立综合试验站,对盐碱地进行综合治理,实现粮食高产。
(1)该地区盐碱地的形成与水盐运动有关,试分析水盐运动的过程。
答案:旱季,蒸发强烈,盐分随水沿土壤孔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便在土壤表层积累。雨季,土壤表层的盐分被雨水淋洗,土壤脱盐。
(2)推断该地区土壤表层盐分最高和最低的季节。
答案:春秋季节盐分最高,夏季盐分最低。
(3)结合教材第94页图5.21,列举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的方法。
答案:引淡淋盐,使土体脱盐;井灌井排,补充淡水;选择适当覆盖物,抑制蒸发返盐;采取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带,巩固水盐调节效果。
探究点一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例1】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 )
A.气温、降水、蒸发
B.降水、蒸发、气温
C.降水、气温、蒸发
D.气温、蒸发、降水
(2)风化壳厚度
( )
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
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
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
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
审题能力培养
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图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
信息提取
推断结论
信息1
温度带
的分布
从气温来看,热带气温高于亚热带、温带;草原带因降水相对较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相对同纬度范围森林较高,故Ⅲ线为气温变化曲线
信息2
图中风
化壳的
厚度
甲降水大于丁,气温低于丁;乙风化壳厚度大于丙是因为乙高温多雨、植被茂盛;刚果盆地处在热带森林带,格陵兰岛处在冰原带,风化壳的厚度刚果盆地总体大于格陵兰岛;伊朗高原处在荒漠草原带,恒河平原处在热带森林带,风化壳的厚度伊朗高原总体小于恒河平原
信息3
植被带
的分布
从降水来看,森林带的降水要多于草原和荒漠,所以Ⅰ线为降水变化曲线;草原、荒漠的蒸发一般比森林地区更强,所以Ⅱ线表示蒸发
答案:(1)B (2)C
各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形成的关系
读土壤的组成物质分布图,完成1~2题。
1.在土壤的组成物质中,含有腐殖质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土壤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
A.地形
B.人类活动
C.气候
D.生物
解析:第1题,腐殖质是有机质经微生物分解作用转化而来,在土壤中的判断标准有二:一是占的容积比较小,二是分布在土壤的表层。第2题,生物除了使土壤中富含有机质外,还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因此生物在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案:1.B 2.D
探究点二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例2】读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的土壤成分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 )
A.黑土、水稻土、红壤
B.水稻土、黑土、红壤
C.红壤、水稻土、黑土
D.红壤、黑土、水稻土
(2)关于a、b、c三种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a土壤可通过掺入沙子,施用熟石灰等方法进行改良
B.b土壤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松嫩平原和江汉平原等地
C.c土壤和黑钙土是在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
D.a、b、c三种土壤中,c土壤的透气性最好
审题能力培养
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图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
答案:(1)D (2)A
信息提取
推断结论
信息1
a类土壤
成分
有机质含量最少,故a为红壤。红壤土质较黏重,通气性能较差,且土壤呈酸性。可以通过掺入沙子来改良黏性,通过施用熟石灰中和的方法来改良其酸性土质
信息2
b类土壤
成分
有机质含量最高且最肥沃,土质较疏松,空气含量较大,故b为黑土。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平原地区,通气性能最好
信息3
c类土壤
成分
水分含量与其他两种土壤比较,相对较多,故c为水稻土,是在人类长期耕作、培育下形成的
归纳土壤改良的六项主要措施
(1)轮作换茬。
(2)土壤消毒:药剂、日光法(夏季,撤棚深翻,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菌),高温(高温季节灌水闷棚),冷冻(冬季,撤棚深翻冻死病虫卵)。
(3)改良土壤质地:增施有机肥,深翻,下层与上层混合,换土,无土栽培。
(4)以水排盐:闲茬时浇大水,表土积聚的盐分下淋,以降低土壤盐碱度;夏季换茬空隙,撤膜淋雨。
(5)科学施肥。
(6)作物:种植绿肥作物、种植耐盐碱作物。
土壤在水和风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的过程,称为土壤侵蚀。读印度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图,完成1~3题。
1.甲、丁两地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A.海拔、降水量
B.土质、地形
C.降水量、地形
D.风力、海拔
2.甲、乙、丙、丁四地中,土壤侵蚀危害最大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3.为防治土壤侵蚀,甲地区可采取的措施是
( )
①平整土地,大力发展种植业 ②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减轻水土流失 ③造林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 ④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题,图中甲处土壤侵蚀强度明显大于丁处,结合丁位于德干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少,以及甲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量大等知识,可判断出答案。第2题,土壤侵蚀危害程度与侵蚀强度、带来的经济损失有关,图中乙处土壤侵蚀强度小于甲,大于丙、丁;但乙位于恒河中下游平原地区,该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故乙处土壤侵蚀危害最大。第3题,甲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大,为山地迎风坡,降水量大,故可采取②③两项措施防治土壤侵蚀。
答案:1.C 2.B 3.B【基础巩固】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读亚洲内陆某典型植被示意图,完成1~2题。
1.与该植被生长地区气候特征最相近的是( )
A B C D
2.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当地年降水量出现了增多的趋势,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
B.地上部分叶片变小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地下部分分支减少
解析:第1题,由题干信息“亚洲内陆”及该植被根系发达、地面植株部分矮小可判断,该类植被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判读选项中的气候统计图可知,A为热带雨林气候,B为亚热带季风(或亚热带湿润)气候,C为温带大陆性气候,D为热带季风气候。第2题,当地降水增多时,该类植被获取水分变得相对容易,地下部分根系可能出现退化,分支减少;地上部分因为水分条件的改善,叶片将变大,但因该类植被为灌木,植株不会变高大。
答案:1.C 2.D
“沙漠玫瑰”因原产地接近沙漠且红如玫瑰而得名,喜高温干燥,耐酷暑,不耐寒。在索科特拉岛(3万年以前,从非洲大陆分离)的悬崖上,直接嵌进石头里,完全不需要土壤,树皮像橡胶一样闪闪发亮,枝干顶端长出漂亮的粉红色花朵。据此完成3~4题。
3.索科特拉岛植被为(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热带荒漠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4.“沙漠玫瑰”粗大的树干有利于( )
A.散热
B.防风
C.耐寒
D.防沙
解析:第3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地典型植物——“沙漠玫瑰”喜高温干燥,且从图片中发现叶子很少,说明当地炎热干燥,故为热带沙漠气候,因此典型植被为热带荒漠。第4题,“沙漠玫瑰”粗大的树干主要集中在底部。联系北印度洋季风环流知识可知,该地风力作用强,故树干粗大主要作用是防风。
答案:3.C 4.B
读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图,完成5~7题。
5.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季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6.导致图中甲、乙两地自然植被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地形
7.下列树种最可能出现在甲地的是( )
A B
C
D
解析:第5题,图中显示客家人主要从黄河流域迁往长江流域、雷州半岛。黄河流域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长江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雷州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热带季雨林。第6题,图中甲地位于河南省,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乙地为甘肃省,自然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二者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距海远近导致的水分差异。第7题,甲地为华北地区,自然植被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四幅图中A为椰树,属于亚热带、热带植物;B为云杉,属于针叶林;C为柳树,属于落叶阔叶林;D为仙人掌,为荒漠植被。
答案:5.C 6.B 7.C
【拓展提高】
8.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
000~2
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
300米至2
600米之间,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由图可知,阳坡曲线(虚线)呈单一变化,随海拔升高,生物多样性呈减少趋势,说明受到了干扰;按照一般变化规律,植物多样性是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再减少,阳坡在2
000~2
300米,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减少,而在2
300米以上基本符合苔原带的变化规律。所以在2
300米以下,干扰强度大,在2
300米以上,干扰强度减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第(2)题,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2
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主要是因为阴坡气温低、蒸发量小、土壤含水量大,所以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多于阳坡。第(3)题,阳坡受太阳光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故温度高;由材料可知,阳坡与阴坡的降水条件、坡度差别不大,而阳坡与阴坡植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干扰的因素应为蒸发量大小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可判断阳坡温度高,蒸发量较阴坡大,湿度小。第(4)题,由材料可知,在2
300米至2
600米之间,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影响减弱;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蒸发量减少,而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
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
000~2
300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
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
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挑战创新】
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据此完成9~11题。
9.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最可能
是( )
A.1
800~1
900米
B.1
900~2
000米
C.2
000~2
100米
D.2
100~2
200米
10.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 )
A.喜光、喜湿
B.喜阴、喜湿
C.好热、耐旱
D.耐寒、耐旱
11.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是( )
A.光照增强
B.水土流失加重
C.气候变暖
D.降水减少
解析:第9题,根据图中曲线,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此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最高处的海拔是1
800~1
900米,所以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最可能是1
800~1
900米。第10题,图中该森林植被在阴坡、迎风坡占的百分比最高,说明该森林的生长习性是喜阴、喜湿。第11题,根据前面分析,该森林带喜阴、喜湿,且题干中说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由于山脉的阴坡、阳坡不会变化,说明湿度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冰川融水增多;光照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水土流失加重、降水减少会导致森林植被减少。
答案:9.A 10.B 11.C
PAGE(共38张PPT)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植 被
[学习目标]
1.联系气候分布、图像信息,认识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植被类型差异,增强区域认知能力。
2.运用图文资料,说明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野外观察或借助视频、图片资料,学会对植被进行观察、识别并描述其特征,增强地理实践力。
一、植被与环境
|教材初探|
1.阅读教材第82页正文第1段,认识植被的概念及类型。
(1)植被的概念: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
的整体。
(2)植被的类型。
①
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
、草原、荒漠等。
②
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
、人工草场等。
植物
天然
森林
人工
经济林
2.阅读教材第82页正文第2段、第83页,理解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稳定的植被形成过程。
新形
成的
裸地
有
种植物生长
改造
、
等环境条件
有
种类植物生长
形成稳定植被
少数
土壤
水分
更多
(2)植被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是怎样形成的?在植被的垂直结构分布中光照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答案: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自森林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
(3)满足哪些条件能够使植被的垂直结构更丰富?试推断哪种气候区的植被垂直结构最丰富?
答案: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植被垂直结构最丰富。
【提醒】光照是绿色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只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绿色植物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有些植物需要充足的光照才能生长得好,称为喜光植物,如马尾松。有些植物只需要少量的光照就能生长得好,称为喜阴植物,如冷杉。热带雨林中的藤本植物尽量地向上生长,以争取太阳光,这是植物争取生长条件的一种表现。
|迁移应用|
1.自森林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适应一定光照强度的植物,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
(1)上图反映了植被分布的什么特点?
答案:反映了植被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乔木层树冠的封闭程度对树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有什么影响?
答案:如果树冠是封闭的,树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就发育不好;如果树冠是相当开阔的,树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就发育良好。
(3)下图为附着在石头上的苔藓,苔藓一般适宜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答案:阴暗潮湿的环境。
2.每年秋冬季节,随着气温逐步降低,校园里负责绿化的师傅们便开始对校园内的绿化植物进行“理发”,为校园行道树贴上了“面膜”——涂白,如下图所示。
请思考为植物“理发”和“涂白”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理发”减少树冠的蒸发,以保存热量,确保苗木安全过冬。“涂白”不但能杀死树皮中的寄生虫卵,而且涂料中含有的天然油剂保护膜,对树木又能起到防寒防冻的作用。同时涂白以后晴天可反射太阳光,减少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量,降低白天温度,缩小树干上的昼夜温差,避免冻裂。
二、森林
|教材初探|
1.阅读教材第84页,认识森林的分布特征,对比区分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
(1)森林的分布:主要分布在
和温带的
地区。其中热带的森林类型主要有
,温带则分布着多种类型的森林。
热带
湿润、半湿润
热带雨林
(2)从主要分布区、气候特征、植被特征三个角度对比区分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
热带季风
亚热带季风
终年高温、降雨丰沛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藤本
附生
茎花
简单
春末夏初
2.阅读教材第85页,填写下表,识别落叶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
类型
落叶阔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
主要分布区
温带季风气候区和
气候区
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气候
特征
夏季炎热或温暖,生长季节4~6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
植被
特征
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为针状
温带海洋性
亚欧
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迁移应用|
1.调查你们学校的树木,说出你知道的属于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的树种。什么季节判别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更容易?为什么?
答案:常绿阔叶林的树种:樟树、椰子树等;落叶阔叶林的树种:柳树、杨树、榆树、桦树等。
季节:深秋或初冬(秋冬季节),落叶阔叶林在秋冬季节落叶,而常绿阔叶林则四季常青。
2.阅读关于银杏的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银杏是一种“色相”树种,春夏是“绿油油”的,秋天是“金黄黄”的,冬天是“光溜溜”的,非常适合城市绿化。进入秋季,金黄的银杏叶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影响树叶变黄的因素主要有气温、光照、风力和树龄等。
(1)判断银杏树属于哪一类森林植被?
答案:银杏树冬季落叶,故可判断银杏树为落叶阔叶林。
(2)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变黄的时间不同,你能判断哪一个城市的树叶先变黄吗?说出理由。
答案:影响银杏树叶变黄的原因主要是气温降低,与南京相比,北京的气温先降低,故北京银杏树叶变黄的时间早。
3.阅读教材第85~86页“活动”的内容,理解红树林植物特点及生态效益。
(1)结合内容,理解红树林植物特点及其与环境的适应性。
特点
与环境的适应性
支柱根、板状根
呼吸根
“胎生”
种子萌发早
有胚轴
可排盐分的腺体
增强稳定性,避免被风浪吹倒
经常被海水淹没,导致空气缺乏,而呼吸根粗大的皮空,便于通气
掉落后可迅速扎根
含有空气,可长期漂浮在海上而不失生命力
可排除多余的盐分
(2)结合红树林植物的生长特点,说明红树林对所在海岸地区生态环境的意义。
答案:红树林有着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可以护堤固滩、防风浪冲击、保护农田,净化海水,促淤造陆,对保护海岸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红树林被人们称为“海岸卫士”。
三、草原与荒漠
|教材初探|
1.阅读教材第86页,对比识别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
(1)归纳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分布区及气候特征。
类型
热带草原
温带草原
分布区
气候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气候特征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草原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
(2)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的植被特征有哪些异同点?
答案:同:季节变化明显,都有葱绿和干枯两个季节。
异:热带草原比温带草原的植被高度更高;热带草原散生着乔木或灌木,而温带草原有一些矮小的灌木。
2.阅读教材第87页,了解荒漠景观的特征。
(1)哪些地区的植被称为荒漠植被?
答案:从热带至温带,气候干旱地区的植被统称荒漠植被。
(2)荒漠植物以
为主,具有
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
旱生的灌木
耐长期干旱
|迁移应用|
1.2017年8月中旬,智利北部的沙漠地区出现罕见的丰沛降雨。之后,奇迹出现了,曾经不毛的沙漠,遍地野花绽放,俨然成为花的海洋。平常看不到植物的“死亡之地”,为什么会短时间内变成花的海洋?
答案:沙漠气候,气候干燥,种子不易腐烂变质;热带地区热量丰富,利于沙漠中的种子迅速发芽、生长、开花;降雨带来丰沛的水源。
2.纳米布沙漠是世界上最古老、干燥的沿海沙漠之一,多雾是纳米布沙漠沿海地区的固有特征。在狭长的近海沙漠有远古时代留下来的一种特有植物“活化石”——“千岁兰”,其茎十分短粗,在茎的顶部边缘分别向两侧生出两片巨大的叶片,每片叶长达2~3米,宽0.3米左右。这两片叶一经长出后,就与整个植株终生相伴。
在空气干燥的沙漠中,叶片面积大往往是植物的致命弱点,但“千岁兰”巨大的叶片却成为其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这是什么原因呢?
答案:“千岁兰”分布在近海地区,且多雾,巨型叶片有利于吸收雾中的水汽,满足植株的生长。
3.在众多动物的迁徙行为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东非大草原的角马大迁徙。东非高原上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角马等食草野生动物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与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之间迁徙。指出东非大草原的植被类型,并简述角马迁徙的原因。
答案:植被类型为热带草原。 热带草原气候,降水的季节差异大,有明显的干湿两季,随着季节的变化,野生动物迁徙到降水多的地区。
探究点一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例1】山顶苔藓矮曲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等在山顶或山脊,受山地特殊环境影响(山顶效应)演化形成的植被类型,也被称为“雾林”。其树木弯曲变形、低矮且粗壮;枝干或叶片上有附生的苔藓植物。下图示意中国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山顶苔藓矮曲林又被称为“雾林”,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2)分析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缓慢、“矮曲”的原因。
审题能力培养
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及图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
信息提取
推断结论
信息1
“雾林”
结合雾的形成原因,从水汽多(湿度大)、易凝结两个角度分析
信息2
生长缓慢
主要和气候(光照、热量)条件不足、土壤贫瘠有关
信息3
“矮曲”
“矮”即长得不高,“曲”与风力有关
答案:(1)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和保湿作用大,空气湿度大;地面辐射强,散热快,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山地复杂的地形有利于水汽上升,冷凝成雾。
(2)由于潮湿多雾,日照少;气温低,热量少;土层浅薄,贫瘠,植物生长缓慢。在强烈山风的持续作用下,树木弯曲变形甚至匍匐地面;冷湿使得植物向上生长受阻。
分析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一方面植被不能脱离环境,而必须依赖并适应环境,维持生存和发展,因此植被对环境往往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如苔藓植物的分布反映了阴湿环境;铁芒萁的分布指示酸性土壤环境;碱蓬的分布指示碱性土壤环境。
另一方面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森林植被为例,森林可以固碳释氧、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减轻灾害等。
在一些高山雪线之下,稠密连片的草甸、灌丛之上,有一片接近荒芜的地带,这里充斥着岩块与碎石,人们称这种环境为“流石滩”。流石滩地带有一类典型植被——“雪兔子”,看上去,像是一团白色的茸毛球。右图为高山流石滩的典型植被——“雪兔子”,关于“雪兔子”白色茸毛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海拔高,太阳辐射强,白色茸毛有利于反射多余的太阳光
B.夜间气温低,白色茸毛有利于保温
C.白色茸毛有利于截留植物蒸腾的水分
D.白色茸毛有利于吸引昆虫,利于传粉
解析:植被颜色越鲜艳,越有利于吸引昆虫,利于传粉,故D项错误。
答案:D
探究点二 森林、草原、荒漠的分布与区分
【例2】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天然植被属于
(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审题能力培养
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及图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
答案:(1)B (2)A
信息提取
推断结论
信息1
天然植被
指在不受人为因素影响下的植被类型
信息2
时空信息
空间——我国东部;时间“3月25日”——春季
信息3
植被特征
“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要绿未全绿,说明春季开始有绿色,即判断为落叶阔叶林
信息4
常绿灌木
栽种范围很明显受气温的限制,我国北方冬季气温低,可能会致使植物冻死,栽种范围少
植被分布差异性的分析思路
(1)植被分布差异性的三种类型:水平分异(由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垂直分异、局部分异(非地带性)。
(2)判断差异性类型的方法。
①看不同地点地理位置的差异。如果是纬度差异,则一般属于水平分异中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如果是海陆位置的差异,一般是水平分异中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②看区域地貌单元内地理要素的均衡性。如果是山地,一般体现的是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如果是一个中小尺度区域的差异,要考虑地形的差异、地势的差异、坡向的差异、植被的差异、水文的差异以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下图为某种植被类型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图(数据为该植被分布面积占全国比重)。读图完成1~3题。
1.该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
A.草地
B.落叶林
C.荒漠
D.阔叶林
2.该植被的类型和产量取决于
( )
A.气温高低
B.降水多少
C.地表形态
D.人类活动
3.我国该植被分布区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
A.土地次生盐碱化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生物多样性锐减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植被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排除落叶林和阔叶林。荒漠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应为新疆,而该植被分布最广的省级行政区为西藏,故为草地。第2题,降水量的多少决定了草场的类型,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草场的产量,如我国内蒙古高原自东向西的植被变化。第3题,我国主要草原分布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生态环境脆弱,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土地荒漠化严重。
答案:1.A 2.B 3.B地理术语
第一节
天然植被、人工植被、垂直结构、生态特征、热带雨林、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茎花、板根、常绿阔叶林、革质叶片、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热带草原、温带草原、旱生灌木、短生命植物
第二节
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土壤颜色、土壤质地、粒径、砂土、壤土、黏土、土壤剖面构造、自然土壤、耕作土壤、耕作层、犁底层、成土母质、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生物炭、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
学科语言
第一节
1.植被与环境:植被可以改造环境;阳光、气温、降水等影响植被高度、数量和分布,植被需要适应环境。2.森林植被: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雨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常绿阔叶林;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落叶阔叶林;亚寒带地区——亚寒带针叶林。3.草原植被:热带草原湿季葱绿,干季枯黄,散生着乔木或灌木;温带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低。4.荒漠植被:以旱生灌木为主,也有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
第二节
1.观察土壤:一看颜色,如黑土、红壤、黄土等;二看质地,有砂土、壤土和黏土;三看剖面构造,森林土壤最为复杂,自然土壤经人为耕作变成耕作土壤。2.分析土壤形成因素:主要从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人类活动等角度分析,其中生物是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3.土壤的功能:土壤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为植物扎根立足提供条件,可以蓄水、保水。4.土壤的养护:不适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壤,要设法改良或改造;优良的土壤要采用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进行养护
地理调查活动——校园树木与环境关系的调查
【调查目的】
1.通过调查,了解校园里树木的种类和数量。
2.通过调查,了解学校树木的作用。
3.通过校园树木调查,体会因地制宜进行校园绿化的意义。
【调查准备】
相机、调查记录纸等。
【调查记录】
按照一定的顺序,开展校园树木调查,对每株树木进行编号,并进行登记。
编号
名称
主要作用
生长状况(树龄、高度、枝叶状况等)
落叶/常绿
栽种地点
【研究分析】
1.查阅资料,了解每一种树木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
名称
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
是否为“引进树种”
气温
湿度
光照
土壤
2.针对“引进树种”类树木的生长状况(如良好或不佳),探究原因。
“引进树种”名称
生长状况
原因分析
【绿化建议】
以“因地制宜绿化校园”为主题,对校园绿化提出合理的规划和建议。
地理调查活动——观察家乡的土壤
【调查目的】
1.通过观察,了解家乡土壤的分层。
2.通过观察,了解家乡土壤各土层的特点。
3.通过土壤的采样观察,学会采样以及观察的方法,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材料准备】
铲子、纸巾、白纸、电子秤等。
【注意事项】
在土壤调查结束后,请将土壤样本恢复原样,以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任何科学活动都应追求最小的损失、最小的投入和最大的收益!
【土壤采样】
在校园或校园附近的空地或荒地上,清理地表的植物或杂物,自地表向下挖出边长为20厘米的土壤立方块,将土壤块放在一张白纸上。
【观察记录】
观察人员
组长 其他成员 ?
观察时间
天气状况
观察地点
环境特点
土壤重量
用秤称出新鲜土壤块的重量 。捣碎晾晒一天后土壤块的重量 。?
土壤块重量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续表
土壤特点
土壤颜色
土壤块的颜色自上而下是否有变化?解释变化的原因。
土壤湿度
用干纸巾分别贴在土壤块的表层和底层,稍过一会儿,观察纸巾的潮湿状况,判断土壤块表层和底层的湿度差异。
疏松状况
观察土壤块表层和底层疏松状况的差异。
土壤矿物质颗粒大小
分别用手指研磨土壤块的表层和底层土壤,感受土壤矿物质的颗粒大小。
土壤质地
分别从土壤块的表层和底层取部分土壤,加适量水搅拌,试着用手搓土条,看看哪个部位的土壤更容易搓成土条,并分析原因。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