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练习测量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3练习测量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8-17 23:0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第一章
开启生物科学之门
第3节
练习测量
【学习目标】
1.能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2.能够测出不规则物体的周长、面积、体积。
3.知道减少误差的方法。
【导学过程】
1.阅读教材P9—P11页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测量叶片周长的方法:将细线放在叶片
,围绕叶片一周,在细线上做好标记,然后用
测量细线的长度。
(2)测量叶片面积的方法:将叶片放在画有均匀方格的纸上,沿叶片边缘
。数出叶片占有的
数(不满一格的,采取
的方法计数)。
乘以
就是叶片面积。
(3)测量液体体积需用的工具是

(4)测量葡萄的体积需用到的仪器材料是

(5)测量人体体温需要的工具是
。正常人口腔的体温约是

(6)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
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触碰

,读数时,温度计的
不可离开液体。
(7)测量时,
是不可避免的。
(8)减小误差的方法:Ⅰ
;Ⅱ

【自主检测】
1.测量叶片周长需用的仪器材料是(

A.刻度尺
B.直尺、细线
C.刻度尺、细线
D.细线
 
2.测量人体体温需要的仪器是( )
A.温度计
B.干湿计
C.气压计
D.体温计
3.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俯视读数
B.仰视读数
C.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若液面是凹形的要以凹液面的底部为准
D.拿起量筒读数
4.小王测量一株大豆的高度,测了三次:45cm、45cm、45.3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株大豆的高度约为45.1cm
B.这株大豆的高度约为45.15cm
C.前两次的数值相同,最后结果应以前两次为准
D.测量结果应以第三次为准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测量时,误差是可以避免,错误是难免的
B.测量时,产生误差是必然的
C.测量时,误差和错误一样,只要操作正确就可避免
D.测量时,误差和错误都是不可避免
【达标测评】(4人组大组长组织评价,2人小组互改,大组长检查,组内交流、达成共识)
1.测量人体体温时最接近人体内部温度的部位是(

A.口腔
B.直肠
C.腋窝
D.A、B、C三项
2.测量同一烧杯内水的温度时,甲同学把温度计放入水中,几分钟后,温度计的液柱不在变化时,他读出了水的温度是45℃。乙同学测量时温度计接住了烧杯壁,测得的数值时43℃。该烧杯内水的温度应是(

A.45℃
B.44℃
C.43℃
D.43.5℃
3.小红在100ml的量筒中倒入75ml水,把一粒葡萄与一个1.5cm3的铅块捆在一起,浸没于水中,量筒中水的示数为79ml。葡萄的体积是(

A.75cm3
B.1.5cm3
C.2.5cm3
D.4cm3
4.图中叶片的面积是(每一小格为1cm2)(

A.17cm2
B.27cm2
C.9cm2
D.19cm2
5.关于测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不同的人测量同一生物体,结果一定相同
B.测量体温时,体温计可离开人体读数
C.测量时取多次的平均值,可减少误差
D.通过测量儿童的身高、体重,可了解他们的发育情况
【拓展延伸】
仔细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
星期日上午,爸爸、姐姐和弟弟一家三口去爬山。到了半山腰,一棵棵大树映入眼帘。爸爸指着其中一颗树说:“这棵树有多高?”弟弟看了看说:“找一根长竹竿,跟它比一下,再量那根竹竿就行了。”爸爸反驳道:“哪来那么长的竹竿?”“这……这……”弟弟挠了挠头。哥哥拿出皮包里的皮尺量了一下弟弟的身高和影长,又量了一下大树的影长,说:“这样就知道大叔的高度了。”爸爸点了点头,弟弟却一脸茫然。聪明的你知道哥哥是如何得出大树的高度的吗?
第一节
生物的基本特征
【自主检测】
1.C
2.D
3.C
4.A
5.B
【达标测评】
1.B
2.A
3.
C
4.A 
5. A
【拓展延伸】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影子的长度和物体的长度成正比例,也就是说大树的高度:大树的影长=弟弟的身高:弟弟的影长:弟弟的影长。知道了大树的影长、弟弟的身高和影长,很容易就算出大树的高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