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宴从弟桃花源序

文档属性

名称 春夜宴从弟桃花源序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7-27 22:4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春夜宴从弟桃花源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中的典故和难句,背诵全文;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激起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几篇文章的兴趣,从而达到以单元为单位整体推进的目的;
3、比较阅读同类“宴序”文章,理解本序与古人作的“宴序”一类文章的不同之处,领悟李白飘逸潇洒的艺术风格以及为文要不拘一格鲜活生动的要义。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结合课文注释,把握全文意思,理解全文情感。
(2)合作学习:抓关键字眼鉴赏诗句,探讨“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感情基调。
通过对文章与其他宴序的对比,领会为文不拘一格才能鲜活生动的道理。
(3)通过自主和合作活动,掌握几种赏析文言文的方法,在课后赏析本单元其他文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及时行乐但并不消极的思想。
教学重点:
1、熟读并背诵这篇小短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品评诗意之美。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及时行乐但并不消极的思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向来都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敏感民族,古人对生活早已有诸多体悟,抑或激情澎湃,潇洒飘逸,抑或凝重深刻,矛盾重重无法超脱……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个单元中,课本给我们呈现了一个鲜活的古人的心灵世界,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古代先哲们夺目的思想光芒和独特的写作风格,柳宗元先生采用了一种寓言体式通过一个残疾人之口艺术的表达了他对为官做人的“顺应自然”的思想,橐驼虽相貌丑陋,可阐述的真理征服了读者,这与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老人的善良之美不谋而合,柳宗元先生把美和真统一在橐驼的身上,也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美学思想,美的就是真的,这对我们现在的审美意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对美好生活的描述,师生之间完全平等对话交流理想的方式恐怕是我们现在也难以达到的,而《项脊轩志》更是以口头语说家常事,你会感觉这就是我们身边的故事,可表达的却是很深厚的情感和意趣,苏轼的流水能西,黄鸡休唱的这种对生活的老当益壮的激情更是让我们折服,《苦斋记》围绕一个苦字辐射出的是作者刘基旷世的才情和科学的相对论的哲学智慧,还有一篇是大诗人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源序》,从体例到内容它不同于任何一篇序文,开篇情感突兀,气势磅礴,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文字空灵飘逸。现在让我们跟随李白,呼朋引伴的举行集会,共享秉烛夜游之乐,畅饮醉月之欢……
二、学生自主活动前的扫障:
1、诗人李白简介:(学生介绍,教师小结)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有《李太白集》传世。
2、解题及文体常识的介绍(学生自主发言后PPT显示后明确)
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诸从弟)、事件(聚宴)。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李白于某个春夜在桃花园宴请各位堂弟所作的序文。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宴集序(《兰亭集序》)。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
3、对照注释,疏通文意(PPT显示)
逆旅:客舍,旅店。
良:确实,果真。
大块:指大自然。
文章:原指错杂的色彩、花纹。此指大自然中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等。
序:通“叙”,畅谈,畅叙。
俊秀:英俊聪慧。
琼:美好的,华贵的。
典故的运用:
①、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庄子·刻意》有“其生若浮,其死若休”的话,故后人常说“浮生”;又《庄子·齐物论》有庄周梦蝶的故事,表达的是:人生变幻无常,就像做梦一样。
②、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惠连,指谢惠连(397-433),南朝宋文学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堂弟。他才思敏捷,十岁便能作文,工诗赋,深得谢灵运爱赏。世称小谢。谢灵运(385-433),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是南朝山水诗派的创始者。这几句是李白夸奖自己的堂弟才能杰出,各个都像谢惠连;而自己作诗却赶不上谢灵运。
③、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西晋石崇,官至卫尉卿。豪富甲天下,生活极端奢侈。曾在洛阳金谷涧中宴客赋诗,他写有《金谷诗序》说:“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乾,罚酒三斗。”李白所说的“金谷酒数”,即三斗。
教师总结:这是阅读文言文常用的一种方法——落实字词疏通文意法。
二、熟读成诵,整体感知。(诵读识情趣法)
三、探究性阅读:
1、探究活动一:让学生自主赏析最喜欢的句子,教师点拨到行文的灵活性与趣味性,行文无定格的特征上来。 (可能会喜欢的句子)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参考: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把天地比作旅舍,把光阴比作行人。旅舍是供人临时寄宿的,所以不能久居;行人是来去匆匆的,所以转瞬即逝。这样写的用意说明光阴易逝,人生莫测这一道理。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参考:批判的继承了老庄思想,人生如梦,纷纭变换。
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参考:①《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日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②曹丕《与吴质书》:“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这个典故的运用在行文上的巧妙之处在于,作者不去说明自己为什么在“夜宴”,却说明“古人秉烛夜游”的原因,实际上自己“夜宴”的原因就蕴藏在此。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参考:作者连用两典,说明人物是俊秀的,谈吐是不凡的,都是些文人雅士。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参考:第一,语言简洁明了,作者只用几个字就体现了春景的特色。特别是“阳”字,把春天形象化了,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还有“烟”字,把春天独特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春天地气上升,弥漫在空气中的是袅袅轻烟,各种自然景物都好像披上了一层纱。这些都唤起了读者对春天美景的无限联想。第二,这两个句子还把审美客体拟人化了。在诗人笔下,“阳春”和“大块”都是有情的,它们用美丽的“烟景”召唤我,把绚烂的文章献给我。在这里,主客体已完全融合在了一起。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殇而醉月。”
参考:他们在一花月交相辉映,幽雅的环境里喝酒、高谈阔论。一个“飞”字,把兄弟们痛饮狂欢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参考:罚酒三斗,此时此刻的李白更像是一个畅饮尽欢的豪爽的小伙子,生活情趣盎然,同时,李白借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摆脱了以往写宴游“先喜后悲”的陈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过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白为文时的灵活性,连罚酒三斗这样的情节都可以入诗,鲜活生动可见一斑。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句诗,思考:它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那么如何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思想情感?(即探究活动二)
教师总结方法:圈点句词鉴赏法(板书)
2、探究二: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及时行乐”的思想。
参考: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说得有理即可。
教师理清:形式和情感上的过渡和转折,作者一上来先行议论,从感慨人生短暂,世事如梦起笔,说出夜宴的第一条缘由。可是接下来并不是沿着这个调子去进一步抒发悲观、低沉的情绪,而是笔锋一转,说自己想效法古人“秉烛夜游”去追寻人生的欢乐。 援用“秉烛夜游”,他所表达的首先是一种珍惜时间,挚爱生活的情感,同时也流露了他当时仕途不达的郁闷和世事难料的迷惘,并不是醉生梦死地一味追求宴饮享乐,这从下面的文字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作者写春天风光之美丽诱人,从而引出春日夜宴桃花园的另一个缘由,并极自然地过渡到记叙与从弟共叙“天伦之乐事”。可见开头的一番笔墨及是作者有意的铺陈,为的是提起下文,突出后面的诸多内容,。当然,这由感慨“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到转而去记“乐事”抒“雅怀”的变化,也正和李白的一些诗歌相同,反映着他那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四、延伸拓展性阅读:
1、与《兰亭集序》进行比较阅读
整体对比:首先应看到两位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处境之不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写于51岁,会稽内史任上。这时东晋王朝偏安江左已经36年,在士族制度的统治下,社会矛盾重重,当权者无心北伐,只图奢侈享乐。文人士大夫意志消磨殆尽,多崇尚老庄思想,清谈玄理之风极盛。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大致是开元二十一年33岁时所作。当时他虽然求官未得,暂时隐居于安陆,但身处开元盛世,对国家的兴盛、个人的发展都抱有乐观的期望。
写作顺序安排的对比:同是序文,《兰亭集序》是先叙事写景再抒情,但本文开篇即抒发感慨而后一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再引入写景叙事,写作思路也体现了诗人李白作为以为天才诗人那种别具一格出人意料的写作特色。
局部对比:《兰亭集序》和《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写的同是春日宴饮之乐,同是欣赏客观的自然风光,同是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但由于时代环境及作家个人身份、年龄的差异,在感情格调上是有所不同的。王羲之感慨的是当时过境迁之后,游赏之乐便成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短暂的,必须“终期于尽”,所以发出了“岂不痛哉”“悲夫”的慨叹。而李白则有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他认为正因为人生短暂,才应珍视生命,爱惜光阴,“秉烛夜游”。他觉得美景是春天对自己的恩赐,他感到能和兄弟们一同咏歌、高谈、观花、赏月并举杯畅饮,乃是最大的乐趣!王羲之低沉清幽,李白高亢明朗,情调自是不同。
教师总结:对比阅读鉴赏法(板书)
2、齐读并背诵
五、总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李白的一篇散文经典之作,运用了疏通文意法,诵读识情趣法,圈点句词法,对比阅读法,感受到了李白积极乐观豁达的心理状态,领略了他瑰丽明快的艺术风格,独特的写作思路,诗化的语言,课后请大家用这些方法来自学其他几篇经典,他们风格各异,写法自成一派,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美丽的倩影,给后世学子无尽的启迪和智慧,或者鼓励我们安贫乐道完善自我修养,或者在寓言中象征式的委婉道出自己的哲学思考,或者化生活中的一花一草入文,却寄予深远,韵味悠长,或者激情昂扬的表达自己的“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慷慨之情,总之,这些文章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希望大家课后仔细研读,同时热烈欢迎同学们跟我交流阅读心得。
附:板书设计
春夜宴从弟桃花源序
疏通文意法
诵读识情趣法
圈点句词法
对比阅读法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