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精品教学资料包(隆重推荐:精品中的极品)

文档属性

名称 《芦花荡》精品教学资料包(隆重推荐:精品中的极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13 18:32:43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芦花荡》同步精品练习
姓名 班级 学号 成绩
达标训练
1.《芦花荡》的作者是________,这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苇( )塘 寒噤( ) 疟( )子
舀( )水 竹篙( ) 提( )防
3.解释下列词语。
①寒噤:
②仄歪:
③张皇失措:
④转弯抹角:
4.这篇小说是怎样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①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________,站在船尾巴上,________。
②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________。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③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④小女孩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⑤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⑥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⑦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第①②段中画横线处应填入的句子依次是 ( )
A.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B.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
C.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2.选文中描写老头子这个人物时用了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的方法。
3.“热闹”的原意是________,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4.仿照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写法,写一段描写你家乡景物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⑦段写了二菱目睹老英雄痛击鬼子的情景,请想像并写出此时二菱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放探究

阅读《荷花淀》片断,回答问题。
月亮升起来了,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 )着( )的苇眉子。苇眉子( ),在她怀里( )着。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A.缠绞 又薄又细 柔滑修长 跳跃
B.缠绕 柔滑修长 又薄又细 蹦跳
C.缠绞 柔滑修长 又薄又细 跳跃
D.缠绕 又薄又细 柔滑修长 跳跃
2.这一段文字描写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文中画线句子的写法,用“像……也像……”造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课文,说说你读了《荷花淀》片断以后,对孙犁小说的语言特点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孙犁《荷花淀》 2.wěi jìn yào yǎo gāo dī 3.①因寒冷而哆嗦 ②倾斜,歪斜 ③慌慌张张 ④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 4.一方面写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非常自信,他在芦花荡里来去自由,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能力提高】
1. B、C、A 2.外貌、语言 3.(景象)繁盛活跃 老英雄准备痛击鬼子
4.(略) 5.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开放探究】
1.C 2.皎洁的月色、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飘香的荷花。
3.(略) 4.孙犁小说的语言具有清新、雅丽的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芦花荡》精品教学课件详细配套教案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1.芦 花 荡
孙犁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芦 花 荡
孙犁
在古老的燕赵大地上,有一片富饶的水域,她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映射着美丽的光芒。她就是:白洋淀
古往今来,白洋淀不仅以她的美丽的环境,富饶的物产而闻名遐迩,更令人广为传颂的,还有她光荣而悲壮的革命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成为痛击侵略者的战场。有“壕沟设险歼顽伪,芦荡出奇灭倭兵。英雄垂功抗日史,中外讴歌颂雁翎”的传颂。
例如著名的抗日武装“雁翎队”,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有利地形,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以弱胜强,痛击日本侵略军,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风。
还有妇孺皆知的经典战争影片《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皆取材于此。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著名作家孙犁写的一篇精彩的小故事——
芦 花 荡
孙犁
作者:
孙犁(1913-2002),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本文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白洋淀纪事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孙犁是 “荷花淀派”,也即“白洋淀派”的代表作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散文集,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孙犁——1946年在河北蠡县
孙犁——1979年在天津寓所内
孙犁——一九八三年
晚年的孙犁
2002年7月11日病逝,享年90岁
孙犁——遗像安放在鲜花丛中
孙犁代表作《荷花淀》
早期版本
背景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
读准字音
阴惨yīn cǎn 疟子yào zi 寒噤hán jìn 蹿出cuān 央告yānɡ ɡào
仄歪zè wāi 飒飒sà sà 白洋淀bái yáng diàn 莲蓬lián péng
提防dī 转弯抹角zhuǎn wān mò jiǎo 张皇失措zhāng huáng shī cuò
趴下pā 浸透jìn 竹篙ɡāo 荷花淀diàn
扒手pá 侵略qīn 蒿草hāo 绽开zhàn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因寒冷而哆嗦。这里指疟疾发作时的症状。——寒噤
2、央求。——央告
3、尖锐;锐利。——尖利
4、技能、本能。——能耐
5、闲适自得。——悠闲
6、倾斜、歪斜。——仄歪
7、暗淡、阴森。——阴惨
8、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转弯抹角
9、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打牙跌嘴
0、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张皇失措
11、月光明朗,微风爽人。形容美好的月夜 。——月明风清
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分别是:抗日时期 白洋淀里的芦花荡(明确:这里的时间——抗日时期就是社会环境,地点——白洋淀里的芦花荡就是自然环境)
本文写了三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老头子
“老头子”的身份是——交通员
次要人物是——大菱和二菱
她们的身份是——投奔抗日前线的青年
本文具体写了两件事:
①头一天夜里老头子送大菱和二菱进苇塘失利;
②第二天中午老头子凭着水上的功夫杀敌复仇。
情节结构
一(1~8)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介绍了老头子的基本情况(生活环境、外貌、性格特点等) ;——为下文作铺垫
二(9~63)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情节结构
情节结构
1、(9~19) 开端—护送
2、(20~54)发展—受伤
3、(55~63)高潮和结局—复仇
情节结构
1、(9~19) 开端—护送
(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
2、(20~54)发展—受伤
(这一层讲述大女孩在过封锁线时受伤的过程)
3、(55~63)高潮和结局—复仇
(这一层讲述老头子智斗日本鬼子,替受伤女孩报仇,讨回自己的自尊。)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1-8)
1、试分析第一段第一句话的作用。
——这是环境描写。这段话中“炮楼”“阴森黑暗”等词语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是抗日战争年代,渲染了紧张的战斗气氛,“天空的星星……的样子。”描绘了芦花荡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但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仇恨和对水乡人民的斗争意志的赞美之情。
2、第(1)(2)段,主要反映了什么?
——抗日战争时期敌人对我军根据地的严密封锁。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
3、这两段是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环境描写。
——交代故事的背景,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特别是险恶的战争环境更能突出老头子出奇制胜的英雄行为。
4、分析下列语句的含义:
(1)为什么“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因为敌人监视严密,战斗激烈,只有到了夜晚才稍稍安宁。
(2)请赏析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本句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活灵活现。“狠狠”和“钻”字用得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苇子长势旺盛,也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仇恨和对水乡人民的斗争意志的赞美之情。
(3)请找出直接和间接表现环境险恶的 句子。
——明确:直接表现的句子: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样子。
——间接表现的句子:到这样的深夜……炮火去了。
(4)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我们的军队是否被困死了?从文章里找出相关的语句。
——没有,“半夜以后,小船又飘了回来。”(“飘”字的运用有何巧妙之处?)请你简单的加以分析。
——“飘”这个字眼既说明划船者技术娴熟,小船行驶速度快,又说明老头子的积极、乐观、战斗热情高。
5、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大家一起来加以分析:
(1)找出肖像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一方面表现老人常年穿梭在芦花花荡里,辛苦劳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人为革命工作后心情愉快,精神矍铄。
(2)为什么要交代老头子的年纪?
——一方面更能够表现老头子的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抗日根据地,从老到小的广大人民都被发动起来,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中。
(3)“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一词改为“十分”、“非常”好不好?为什么?在文章中找出表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的语句。
——不好。因为“过于”不仅含有“十分”、“非常”的意思,而且还有“超过”、“过分”的意思,它既准确地表现了老头子自信又自负的性格特点,又为后文写老头子的粗心大意作铺垫。
(4)“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分析文章的第二部分:
(一)分析第一层:“护送” (开端:9-19)
1、大些的轻声吆喝她:“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大女孩为什么要吆喝制止小女孩洗脸?
——现在正要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应该提高警惕,避免惊动敌人。
2、你觉得大菱和二菱是两个怎样的女孩子?
——年纪小,天真活泼,又相互关爱,而且还很勇敢。
(二)分析第二层:“受伤”
1、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2、找出老头子的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真实的表现了老头子内疚的心情。)
3、在大女孩受伤之后,作者是如何来刻画老头子的形象的?
——第38、39段(写月落之后苇塘的飒飒风响,衬托了老艄公沮丧的心情,语言描写表现老人极度沮丧的心情。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老人的自尊的性格。)
——第47段:心理描写(“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头子因为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第53、54段(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对敌人充满了仇恨;也表现了老人自信、勇敢的特点。)
(三)分析复仇部分。
1、“一个干瘦……投进嘴里去”这句话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表现了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
——表现他过于自信,沉着镇定,勇敢机智。
2、老头子的船头为什么要放那一大捆的莲蓬?
——为了引诱鬼子上当。
3、“老头子把船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鬼子们的脑袋,像敲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 比喻。
——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老头子对敌人的无比的恨,他要叫敌人偿还血债。
4、“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你能够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怎么样,我没有夸海口吧,小鬼子伤了人,我一定要叫他们付出代价。
5、第62段中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衬托老头子智斗日本鬼子,替受伤女孩报仇,讨回自己的自尊之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6、为什么说老头子的行为是“英雄的行为”?
——因为他单枪匹马,且手无寸铁,孤身杀敌,英勇无畏。
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
主要人物:老头子
对其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第3、4段)
行动描写(第55、57、61段等)
语言描写(第21段等)
心理描写(第47段)
侧面描写:如第8段和第1段首句中的“呆望”以及 文中对二菱怀疑、不信任老头子的描写,都从侧面描写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老头子的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过于”一指“非常”,二有“过头”的意思。所以,本句话既有非常自尊自信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具体表现:
过于自信:
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第6段“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
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过于自尊:
第38、39段: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第47段: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的怒火;
第51-54段 :女孩与老头的对话,表现老人的自尊。
具体性格特征:
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自尊自信,固执任性;爱憎分明,有勇有谋。
“老头子过于自尊和自信”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老头子:——富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形象。
①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他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你什么也靠给我”,是他的豪言壮语,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勇敢得出奇,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在敌人的眼皮下出入,竟“像一个没事人”,心情悠闲,“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②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老头子那么喜爱两个孩子,这是他对同胞的感情。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③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
他自信万无一失,这一次女孩子受了伤,他就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样的要脸面,正包含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他对自己要求之严,近于苛刻,偶有过失,他就痛苦得万箭穿心,愧疚得无地自容。
④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老头子用竹篙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是用了计谋的。他早在枯木桩子上系上了一只只锋利的钩子,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进入枯木桩子的水区,让钩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动弹不得,束手挨打,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个个成了被绑的困兽。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一个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子去找革命队伍的动人故事,塑造了一个智勇双全、自信自尊、藐视敌人的抗日老英雄的形象,高度赞扬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爱国热情。
合作探究
文章最后一段写了二菱目睹老英雄痛击鬼子的情景,请想像并写出此时二菱的心理活动。
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2、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描写,请找出来抄在积累本上并分析其作用。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第1段)
②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第2段)
③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第9段)
④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第38段)
⑤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第55段)
⑥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第55段)
⑦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第59段)
⑧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第62段)
作用: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知识拓展
观看影片
观看影片,你有什么感想?你了解这段历史吗?回家后查找资料,进行补充,写观后感。
字数:500字左右。
提示:写出你真实的感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芦花荡》教师教学用书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他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你什么也靠给我”,是他的豪言壮语,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勇敢得出奇,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在敌人的眼皮下出入,竟“像一个没事人”,心情悠闲,“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老头子那么喜爱两个孩子,这是他对同胞的感情。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自信万无一失,这一次女孩子受了伤,他就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样的要脸面,正包含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他对自己要求之严,近于苛刻,偶有过失,他就痛苦得万箭穿心,愧疚得无地自容。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老头子用竹篙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是用了计谋的。他早在枯木桩子上系上了一只只锋利的钩子,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进入枯木桩子的水区,让钩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动弹不得,束手挨打,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个个成了被绑的困兽。
2.深入一层,可以感知,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还让我们看到英雄少年的风貌,还让我们想到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从苇塘的歌声可以想见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读这篇小说,可以感受到,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男女老少都发动起来了。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3.富于特色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这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都很有特色。人物形象鲜明,很有点传奇色彩,如文章开头部分先写环境的险恶,再写老头子的业绩,文章结尾部分先把老头子的决心写成难以置信的“大话”,再写他出奇制胜的英雄行为。倔强的个性,奇崛的情节,富有传奇的情趣。
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雅致隽永。
二、问题研究
1.人物性格难点探究: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
“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
“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练习说明
一、通读全文,复述故事情节,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2.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本题要求通过解读、复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第一小题抓住一句话,展开想像和联想,领会句子的含义。第二小题抓住老头子思想性格核心,作具体分析。此题有阅读训练,有口语训练,有内容研讨,有想像、联想训练。
1.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2.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二、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本题引导学生品读两个片段,在品读中细细体味,在品读中展开想像。
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是:“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老头子是非常自信和自尊的,他的责任心非常强,认为只有百分之百完成任务,才算尽到自己的责任。听着受伤的大女孩子痛苦地哼哼,听着小女孩子的话语,老头子痛苦到极点,“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把大女孩子受伤流血的责任完全归咎于自己,他伤心到极点,内疚到极点。他是那么喜爱这两个孩子,孩子受伤了,流血了,他的心也受伤了,他的心也在流血。他强烈地自责,他感到自己向部队作的保证落了空,他感到自己的过失给自己带来奇耻大辱,使自己丢人现眼,没有脸去见部队。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
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三、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如“月明风清的夜晚……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等,找出并抄下来,仔细体味,再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本题学习景物描写。孙犁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摘抄一遍,细心揣摩,对这种描写的高明之处有所领悟,可以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③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④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⑤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⑥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⑦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⑧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教学建议
一、要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这个英雄故事的特色在于传奇色彩。无论理解内容还是揣摩写作,抓住这个特色,才能激发兴趣,理解透彻。年近六十,照例该养老了,我们的老英雄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这是富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这更是富有传奇色彩的。教读的导语可以在“传奇”这一点上设计。
二、要注意揣摩景物描写。
让学生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细细揣摩一两个例句,领悟这种描写的妙处。例如写芦苇的一句:“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可以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芦苇长得高?怎样形容芦苇长得高?这样揣摩可以明白什么时候需要作景物描写,怎样写景。
有关资料
一、作者介绍(郭志刚)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孙犁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学习期间,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旁听,曾用“芸夫”的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还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抄《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和《冀中导报》副刊上发表过《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等论文。1938年秋,在冀中区办的抗战学院任教,1939年春调阜平,在晋察冀通讯社工作。此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大做过编辑和教员,同时进行文学创作。1941年回冀中区参加编辑群众性的大型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并写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后改名《写作入门》《文艺学习》,多次重印)。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冀中农村从事写作,直至解放。这一时期,他参加了土地改革工作,写有《钟》《碑》《嘱咐》等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犁在《天津日报》工作,同时继续文学创作。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写于50年代初,以滹沱河沿岸两个村庄为背景,围绕着高、吴、田、蒋四姓五家在抗战初期的生活史,细致地勾勒了冀中平原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展现了七七事变后,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壮丽画卷。作者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描摹抗日根据地的风云变幻,虽语多风趣而不落轻佻。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写成于1956年。小说通过铁(匠)、木(匠)两家十几年间友谊的建立和破裂的过程,揭示了5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的生活风貌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给予农村社会的深刻影响。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小满儿这个处在生活的十字路口,性格矛盾的人物形象,在读者中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以后,作者因病长期搁笔,但他以《天津日报》副刊《文艺周刊》为阵地,发现和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这个时期,他还写有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1977年以后,作者主要写作散文和评论,也有少量小说,陆续结集者有《晚华集》(1979)、《秀露集》《澹定集》《耕堂杂录》(均1981)、《尺泽集》(1982)等。1982年,作者又将从事文学事业以来所能收集到的绝大部分作品,辑成《孙犁文集》5册(内分7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第二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二、孙犁在白洋淀(郭志刚、张无忌)
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上,孙犁到处看到了一种无形的力量:“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这里说的,是他熟悉的白洋淀。我们到过那里,那是一个深秋季节,虽然是和平环境,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也被一种宏大的气魄和无比壮观的景象所感动(我们承认,在人民流过血和汗的这个湖面上,一种历史感加强了我们的感觉和印象)。负责水上导游的安新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同志介绍说:“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交错,足有两三千条……”他口气一转,略带风趣地说:“来到这个地方,莫说日本鬼子会迷路,我们自己也会迷路。”看着汽艇周围数不清的块状苇田和左盘右旋的迷宫似的水道,我们相信了他的话。
作家的经历又把我们召回到那个炮火连天的时代,这时的白洋淀,具有一种悲壮的英雄色彩:“这里地势低下,云雾很低,风声很急,淀水清澈得发黑色。芦苇万顷,俯仰吐穗。”“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在这敌人监视着的苇塘里,我们记得作家讲过的这个故事:
一个干瘦的、眼睛特别明亮的老者撑着一只小船,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甚至也不穿一件像样的衣服(除了那件蓝色的破旧短裤),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般驰骋,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稻米和肥鱼的香味,才和歌声一起从苇塘里飘出来;靠了他,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有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他感到自己蒙受了耻辱,无脸再见苇塘里的战士;但他到底将船驶到苇塘边,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窄窄的入口。他发誓为女孩子复仇:“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老人没有说错,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使十几个鬼子落入圈套。他一个一个地收拾他们,用篙砸他们的脑袋……在苇塘那边,鲜嫩的芦花展开一片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在芦花下面,露出一个女孩子的俊俏的脸,她按照老人的约定,惊奇地欣赏着这场英雄行为。
这个故事很带有传奇性。古语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那种慷慨悲歌的义士精神,有了新的发扬。
下面这个故事就更加壮烈了:
故事仍然发生在白洋淀,不过这一次是在淀边的新安镇。新安镇四面临水,大汉奸熊万东住在有日本宪兵队把守的深宅大院里,整天不出大门一步,以为他的万世基业是稳如泰山的。这天是中秋节,他正在客厅赏月,忽然帘子一动,闪进一个人来。他一把抓起放在手边的盒子枪,厉声问:
“谁?”
“是我,大伯。”来人非常沉静,原来是参加了除奸团的他的一个侄儿。侄儿向他诉说,日本人到处抓他,他实在走投无路,才来求大伯赏他五十块钱,他好离开新安,到天津去做个小买卖,代价是,他愿意把带来的一枝顶好的盒子枪送给大伯,一厢说着,一厢倒拿着枪,递了过去。熊万东拿起枪,走到钱柜那里去,他一猫腰,脑袋已经掉下来;随着一把钢刀的闪光,来人带好两枝枪,已经上了房……
作者说:“这就是有名的熊氏三杰的英雄故事中间的一个。”熊氏三杰的故事,抗战时期在冀中一带流行很广,在有关作品和文章中,曾经多次被人辑录或转述;就叙述的生动和精彩来说,孙犁应属于最佳者之列。他继续说──
……这位英雄不久牺牲在新安城下。他吃醉了酒,受了奸人的骗:“要拿新安了!”他跳下炕来就奔着县城跑去,他爬上城墙,敌人打中了他,翻身跌了下来。伙伴说:“你挂了彩,我背你回去!”
他一摆手,说:“不用!我是没用的人了。这样也就够本了!”他举枪打死了自己。
其实,敌人只打折了他的左腿。
关于他的两条腿,有很多传说,新安一带,都说他是飞毛腿。有人说,飞毛不飞毛不知道,反正他走路特别溜撒,孩童的时候,常见他沿着城墙垛口飞跑。
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只坏了一条腿就打死自己?这问题就很难答复。为什么不残废的活着?我好像听说,有一只鹰,非常勇猛,损坏了一根羽翎,它就自己碰死在岩石上。为什么它要碰死?
冰连地接的新安,有一种强烈的悲壮的风云,使人向往不止。
我们觉得,在冀中人民身上,孙犁看到了属于北方民族的那些最有光彩的品质。这种品质,实际上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某种历史个性,它是属于传统的,又是属于未来的。孙犁在撑船老人和新安英雄身上看到的,是这种历史个性的新的升华。
这种情况,也影响到孙犁的观点和感情。他在五一大“扫荡”那年的冬天,写过一篇题名《慷慨悲歌》的札记,里边有这样的话:“……在荆轲的时代,像荆轲这样的人还是很少的。英雄带有群众的性质,只有我们这个时代。像是一种志向,和必要完成这种志向,死无反顾,从容不迫,却是壮烈的千古一致的内容。”他的笔明显地受到了这种精神的感召,似乎也染上了易水的悲壮的风云。在抗战胜利的前一年,安平县三名干部被敌包围,最后壮烈牺牲,孙犁为他们写了一段碑文,其中说:“……当其在室内,以只身抗敌伪,坚贞不屈。向敌伪汉奸叫骂时,声闻数里,风惨云变。附近人民,奔走呼号,求引救助,有如父兄之遇危难。当我部队收葬三烈士尸体时,所有干部战士,无不如狂如病,歃血指发,有如手足之诀别。每一言及三烈士殉难事,则远近村庄,啼泣相闻,指骂奸伪,誓为复仇……古来碑塔纪念之迹多矣,而燕赵萧萧英烈故事,载于典册者亦繁矣,然如此八年间,共产党、八路军领导我冀中人民解放国土,拒抗敌顽,其环境之复杂、残酷,其斗争之热烈、悲壮,风云兴会,我冀中英雄儿女之丰功伟绩,则必光掩前史而辉耀未来者矣……”这段碑文,慨乎其言,若扬若抑,颇多燕赵古风;如果击筑而歌,就是一支易水新曲了。不用说,这支易水新曲,也记叙了孙犁自己的感情历程。
升华促成了一种新的境界,毫无疑问,这是他一生中最美好、最难忘的境界。关于这一境界,他自己用下述语言表达了出来:
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我看到农民,他们的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的文学创作,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我的作品,表现了这种善良的东西和美好的东西。
在美好的极致的境界中进行创作是一种绝大的愉快。“没有朱砂,红土为贵。穷乡僻壤,没有知名的作家,我们就不自量力地在烽火遍野的平原上驰骋起来。”“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写作,真正是一种尽情纵意,得心应手,既没有干涉,也没有限制,更没有私心杂念的,非常愉快的工作。这是初生之犊,又遇到了好的时候:大敌当前,事业方兴,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孙犁在《黄鹂》这篇散文里,借助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等形象的比喻,解释“极致”的涵义。这些比喻,全可用来说明他在抗战中的际遇、状况。他在抗战中的文学活动并非他一生事业的顶点,但是,却使他的事业达到了高潮。
(节选自《孙犁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三、《芦花荡》赏析:景随情移情景相生(林焕标、卢斯飞)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件,但决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就连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呻吟,也被轻轻一笔带过去了,作品要高昂浓重地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地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
这里,我们着重谈谈孙犁笔下的景物描写。我们知道,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一定要切合环境和人物的心境,切忌游离地写景。《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小说一开头,就有一段精妙的景物描写: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情怀。
小说写两个女孩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的过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绘: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
把女孩子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至于小说结尾部分的那段关于芦花的描写,表面上看来,似乎离开了具体的斗争环境──那一场跟敌人进行的殊死战斗,其实不然,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那是老人正“狠狠地敲打”那些挂上了钩子的鬼子们的脑袋,把他们致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俗话说“景随情移”,解恨的战斗必然会在内心萌发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此情此境,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的美丽了。
从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可看出,孙犁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品,而是蕴含了深远的寄寓在内的。在他的小说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因而,它们决不是几颗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体。
(选自《孙犁作品欣赏》,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1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51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1.芦 花 荡
孙犁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在古老的燕赵大地上,有一片富饶的水域,她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映射着美丽的光芒。她就是:
古往今来,白洋淀不仅以她的美丽的环境,富饶的物产而闻名遐迩,更令人广为传颂的,还有她光荣而悲壮的革命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成为痛击侵略者的战场。有“壕沟设险歼顽伪,芦荡出奇灭倭兵。英雄垂功抗日史,中外讴歌颂雁翎”的传颂。
例如著名的抗日武装“雁翎队”,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有利地形,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以弱胜强,痛击日本侵略军,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风。
还有妇孺皆知的经典战争影片《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皆取材于此。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著名作家孙犁写的一篇精彩的小故事——
孙犁
作者
孙犁(1913-2002),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本文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白洋淀纪事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孙犁是 “荷花淀派”,也即“白洋淀派”的代表作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散文集,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孙犁
1946年在
河北蠡县
孙犁 1979年在天津寓所内
孙犁 一九八三年
晚年的孙犁
2002年7月11日病逝,享年90岁
孙犁 遗像安放在鲜花丛中
孙犁代表作《荷花淀》
早期版本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
阴惨 疟子 寒噤 蹿出 央告
仄歪 飒飒 白洋淀 莲蓬 提防
转弯抹角 张皇失措
yīn cǎn
yào zi
hán jìn
cuān
zè wāi
sà sà
lián péng
bái yáng diàn
zhuǎn wān mò jiǎo
zhāng huáng shī cuò

yānɡ ɡào
趴下
扒手


竹篙
蒿草
ɡāo
hāo
浸透
侵略
jìn
qīn
荷花淀
绽开
diàn
zhàn
1、因寒冷而哆嗦。这里指疟疾发作时的症状。
2、央求。
3、尖锐;锐利。
4、技能、本能。
5、闲适自得。
6、倾斜、歪斜。
7、暗淡、阴森。
8、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9、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
10、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11、月光明朗,微风爽人。形容美好的月夜 。
寒噤
央告
尖利
能耐
悠闲
仄歪
阴惨
转弯抹角
打牙跌嘴
张皇失措
月明风清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小说的三要素是:
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分别是:
本文写了三个人物,主要人物是
——老头子
“老头子”的身份是
——交通员
次要人物是
——大菱和二菱
她们的身份是
——投奔抗日前线的青年
本文具体写了两件事:
头一天夜里
老头子送大菱和二菱进苇塘失利;
第二天中午
老头子凭着水上的功夫杀敌复仇。
情节结构
一(1~8)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
境,介绍了老头子的基本情况(生
活环境、外貌、性格特点等) ;
——为下文作铺垫
二(9~63)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
情节结构
1、(9~19) 开端—护送
2、(20~54)发展—受伤
3、(55~63)高潮和结局—复仇
1、(9~19) 开端—护送
(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
2、(20~54)发展—受伤
(这一层讲述大女孩在过封锁线时受伤的过程)
3、(55~63)高潮和结局—复仇
(这一层讲述老头子智斗日本鬼子,替受伤女孩报仇,讨回自己的自尊。)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1-8)
1、试分析第一段第一句话的作用。
——这是环境描写。这段话中“炮楼”“阴森黑暗”等词语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是抗日战争年代,渲染了紧张的战斗气氛,“天空的星星……的样子。”描绘了芦花荡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但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仇恨和对水乡人民的斗争意志的赞美之情。
2、第(1)(2)段,主要反映了什么?
——抗日战争时期敌人对我军根据地的严密封锁。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
3、这两段是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环境描写。
——交代故事的背景,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特别是险恶的战争环境更能突出老头子出奇制胜的英雄行为。
4、分析下列语句的含义:
(1)为什么“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因为敌人监视严密,战斗激烈,只有到了夜晚才稍稍安宁。
(2)请赏析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本句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活灵活现。“狠狠”和“钻”字用得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苇子长势旺盛,也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仇恨和对水乡人民的斗争意志的赞美之情。
(4)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我们的军队是否被困死了?从文章里找出相关的语句。
——没有,“半夜以后,小船又飘了回来。”(“飘”字的运用有何巧妙之处?)请你简单的加以分析。
——“飘”这个字眼既说明划船者技术娴熟,小船行驶速度快,又说明老头子的积极、乐观、战斗热情高。
(3)请找出直接和间接表现环境险恶的句子。
明确:直接表现的句子: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样子。
间接表现的句子:到这样的深夜……炮火去了。
5、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大家一起来加以分析:
(1)找出肖像描写 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一方面表现老人常年穿梭在芦花花荡里,辛苦劳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人为革命工作后心情愉快,精神矍铄。
(2)为什么要交代老头子的年纪?
——一方面更能够表现老头子的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抗日根据地,从老到小的广大人民都被发动起来,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中。
(3)“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一词改为“十分”、“非常”好不好?为什么?在文章中找出表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的语句。
——不好。因为“过于”不仅含有“十分”、“非常”的意思,而且还有“超过”、“过分”的意思,它既准确地表现了老头子自信又自负的性格特点,又为后文写老头子的粗心大意作铺垫。
(4)“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分析文章的第二部分:
(一)分析第一层:“护送” (开端:9-19)
1、大些的轻声吆喝她:“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大女孩为什么要吆喝制止小女孩洗脸?
——现在正要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应该提高警惕,避免惊动敌人。
2、你觉得大菱和二菱是两个怎样的女孩子?
——年纪小,天真活泼,又相互关爱,而且还很勇敢。
(二)分析第二层:“受伤”
1、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2、找出老头子的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真实的表现了老头子内疚的心情。)
3、在大女孩受伤之后,作者是如何来刻画老头子的形象的?
——第38、39段(写月落之后苇塘的飒飒风响,衬托了老艄公沮丧的心情,语言描写表现老人极度沮丧的心情。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老人的自尊的性格。)
——第47段:心理描写(“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头子因为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第53、54段(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对敌人充满了仇恨;也表现了老人自信、勇敢的特点。)
(三)分析复仇部分。
1、“一个干瘦……投进嘴里去”这句话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表现了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
——表现他过于自信,沉着镇定,勇敢机智。
2、老头子的船头为什么要放那一大捆的莲蓬?
——为了引诱鬼子上当。
3、“老头子把船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鬼子们的脑袋,像敲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 比喻。
——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老头子对敌人的无比的恨,他要叫敌人偿还血债。
4、“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你能够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怎么样,我没有夸海口吧,小鬼子伤了人,我一定要叫他们付出代价。
5、第62段中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衬托老头子智斗日本鬼子,替受伤女孩报仇,讨回自己的自尊之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6、为什么说老头子的行为是“英雄的行为”?
——因为他单枪匹马,且手无寸铁,孤身杀敌,英勇无畏。
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
主要人物:老头子
对其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第3、4段)
行动描写(第55、57、61段等)
语言描写(第21段等)
心理描写(第47段)
侧面描写:如第8段和第1段首句中的“呆望”以及 文中对二菱怀疑、不信任老头子的描写,都从侧面描写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老头子的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过于”一指“非常”,二有“过头”的意思。所以,本句话既有非常自尊自信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具体表现:
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第6段“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
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过于自信:
过于自尊:
第38、39段: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第47段: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的怒火;
第51-54段 :女孩与老头的对话,表现老人的自尊。
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自尊自信,固执任性;爱憎分明,有勇有谋。
具体性格特征:
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老头子过于自尊和自信”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富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形象。
①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他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你什么也靠给我”,是他的豪言壮语,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勇敢得出奇,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在敌人的眼皮下出入,竟“像一个没事人”,心情悠闲,“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②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老头子那么喜爱两个孩子,这是他对同胞的感情。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③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
他自信万无一失,这一次女孩子受了伤,他就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样的要脸面,正包含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他对自己要求之严,近于苛刻,偶有过失,他就痛苦得万箭穿心,愧疚得无地自容。
④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老头子用竹篙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是用了计谋的。他早在枯木桩子上系上了一只只锋利的钩子,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进入枯木桩子的水区,让钩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动弹不得,束手挨打,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个个成了被绑的困兽。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一个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子去找革命队伍的动人故事,塑造了一个智勇双全、自信自尊、藐视敌人的抗日老英雄的形象,高度赞扬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爱国热情。
文章最后一段写了二菱目睹老英雄痛击鬼子的情景,请想像并写出此时二菱的心理活动。
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合作探究
2、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描写,请找出来抄在积累本上并分析其作用。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第1段)
②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第2段)
③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第9段)
④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第38段)
⑤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第55段)
⑥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第55段)
⑦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第59段)
⑧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第62段)
作用: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观看影片
观看影片,你有什么感想?你了解这段历史吗?回家后查找资料,进行补充,写观后感。
字数:500字左右。
提示:写出你真实的感受。
知识拓展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芦花荡》课堂教学实录1
宁波东海实验学校干红姿
  
【选文简析】
  《芦花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是“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文中“老头子”的形象因其个性鲜明而丰满,在充满神奇色彩的芦花荡的映衬下,尤为奇特。
  【学情分析】
  学生在对《芦花荡》进行初始阅读时,就不难把握老人的英雄形象,因为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相反,对于这么一个干瘪老头身上的人情、人性之美,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这恰恰是小说最成功之处。
  【课堂实录】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扫描教材插图中“白洋淀”的图片,同时配上音乐。
  师:看着这样的图片,听着这样的音乐,展开你丰富的想象,你想到了什么?或想到了谁?
  生1:我想到:我独自一人泛舟其上,小舟飘呀飘呀,一直飘向水的深处。
  师:真美,你的描述让老师也不由神往了。
  生2:我想到:双休日,我和几个好友驾船来到此处,戏水玩乐,好不自在。
  师:说到戏水,老师突然想到《水浒》中的一等一的戏水高手,有和老师英雄所见略的吗?
  生3:我还真想到了“浪里白条”张顺。
  生4:还有人称“阮氏三雄”的阮氏兄弟。
  师:真不错,同学们的想象使这美丽的芦花荡更添魅力。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孙犁笔下抗战时期的这一片芦花荡,来认识一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
  概括故事整体感知
  师:这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文中称他为——“老头子”。那好,我们就一起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讲讲这位老人的故事。每个小组,每位同学说一句,到最后一位同学得把故事讲完。
  (每一小组热烈而有秩序地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视情况参与若干小组的活动;学生声音渐轻。)
  师:好,现在我们打破组与组的界限,进行全班接龙游戏。
  生5(组1第一生):老头子靠着自己水上的本事,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
  生6(组3第二生):一次,他要护送两个女孩子进入芦花荡。
  生7(组7第三生):在护送途中,大菱受伤了,老头子很自责、很难过。
  生8(组8第四生):老头子发誓要为大菱报仇,他做到了,打得鬼子哭爹喊娘。
  师:四个组中的四位同学已完成了故事接龙,大家来评一评:简洁吗?完整吗?
  生9:我认为还可以更简洁,比如讲到人物感受的文字可以不要。
  师:评得有理,具体说说哪几句可以不要。
  生9:比如“老头子很自责、很难过。”这样的语句可以精简。
  师:很好,当大家在概括故事梗概时,将故事讲清即可,故事中人物的感受不需要涉及。还有谁再来说说?
  生10:老师,我不是评点,而是有疑问。刚才第一位同学所讲关于老头子的情况需要讲吗?
  师:能提出疑问真好。同学们觉得呢?
  生11:我认为不用讲,因为这与故事无关。
  生12:怎么无关,不是有联系的吗?应该讲一讲。
  师: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非常好。刚才大家接龙式的故事讲述,其实就是在概括故事梗概。在概括故事梗概时,应该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除此外,故事的背景也可以讲一讲,而刚才大家提及的老人的有关情况就是属于背景。
  赏析人物深入研读
  师:讲完老人的故事,喜欢这位老人吗?最喜欢他的哪一点?读有关语句,并说说你的感
  (适当提示:主要可以从老人的性格等方面去考虑。要求学生迅速跳读课文,从文章中找根据,形成自己见解后再小组交流。要求学生能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感受去分析人物,这样的分析才显得真切。)
  组1:我喜欢老人的自信。课文中说:“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多么自信。而且他的自信也是有基础的,他的水上工夫确实了得。
  组2:如果我是那个受了伤的女孩,我喜欢老人说到做到,为我报仇。你看,文中老人是这么说的“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老人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而且做到了。
  组3:我喜欢老人的智勇双全。文中这么写:“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你看,一个老人就这么把日本鬼子玩得团团转,不就靠老人的智勇双全吗?看着觉得真解恨!
  ……
  师:老人就没有让人不喜欢的地方?
  (这一问题引领学生换一个角度去分析人物,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让人物在学生进一步的品读中逐步显得丰满起来。)
  组5:我们组在讨论时,就有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老人有点过于自信了,而且就是老人的过于自信使两个小姑娘受了伤;而且当大菱受伤后,老人又表现得过于自尊。但讨论后意见还是不能统一,想请教大家。
  师:你们觉得老人的过于自信自尊表现在哪里呢?
  组5一生:过于自信表现在:“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么危险的时候怎么能洗脸发出声音来呢;再如“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可结果“照得雪亮”;还有呢,“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最后还不是“挂了花”。
  组5又一生:我说说“过于自尊”。当大菱受伤后,老人觉得面子下不来,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后来又说:“我没脸见人。”这不就是“过于自尊”吗?
  师:还真有理有据。哪个组来谈谈?
  组6:我们组赞成你们组这位同学的意见,老人是有点过于自信,害得其中一位小姑娘受了伤;而且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竟然要抛下两个女孩不顾了。
  师:以上文字让我们读到的难道仅仅是老人的过于自信自尊?
  (学生陷入沉思)
  组7:我们不同意。像刚才所提到的“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仔细读,“多么俊更多”能读到的还应该是老人对两个孩子的喜爱,也正是这份喜爱才让他忘了这是多么危险的时候了。
  组8:这么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除了理解为老人过于自信外,联系上一句“女孩子正在拧着水淋淋的头发,叫了一声”,那更应该是老人为了安慰惊慌的孩子,这不也是出于对孩子的喜爱吗?
  组9:对,应该联系上下文。老人说“不怕。他打不着我们!”这句话时,是“柔和”地说的。用“柔和”的语气说话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同学们可以看文中对老人的外貌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亮。”这显然是白洋淀上的一条硬汉子,这“柔和”一词已足以说明问题了。
  组5:那老人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又说“我没脸见人。”那该如何理解呢?难道这也不能说明老人的过于自信而导致的过于自尊吗?
  师:看看下文有一处集中写老人心理感受的——“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这老脸呀!”这说明老人有着高度的责任感,而且以前的确没有失过手,因为非常自责才会这么说。
  组7:而且这也是老人的个性之所在呀。这样的老人不可敬吗?
  师:真好,同学们能有这样的感悟,老师打心眼里为你们高兴。
  组5:那得谢谢老师的指点才对。我明白了,课文中的老人的确自信,但真正使小姑娘受伤的不是老人的自以为是,而是老人对孩子的喜爱。也正是这一点使老人的形象更有立体感,不但不应该成为让我们不喜欢的理由,相反该是最让我们喜欢的地方。
  师:对,老人既是白洋淀上的一条硬汉子,却又柔情似水。这样一位率真而又个性鲜明的老人怎么不值得我们喜爱?
  品味景物适当延伸
  师:老人的形象有个性、真实,无处不折射出可贵的人性之美,但老师要说:芦花荡的映衬使老人的形象更美,谁能来印证老师的这句话?
  生1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多么静谧的夜景,让人陶醉。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物怎么会不美呢
  生14:“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样美的芦花,不正因为老人为大菱报了仇,他眼前之景才会那么轻松、美丽的吗?
  师:大家已经谈得很不错了,不过老师还想补充一点——文中人物美,景物也美,两者相映成趣,极为和谐。更神奇的是,文中似乎很难找到战争时期原本应有的火药味,相反同学们感受的更是其中特有的温馨。
  (生或点头,或微笑)
  师:无独有偶,孙犁的《荷花淀》中景物与人物之间也极为和谐。追问:为什么在孙犁的笔下,虽然是反映战争时代的作品,其人物、景物都是这么美?
  (此一追问重在让学生感受作者所追求的光明的人生以及对人情的向往。
  学生思维被激活,自由地谈。)
  教学检测拓展学习
  要求学生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1、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体会作品中人物个性、人性之美。
  2、关注你的生活,捕捉独具魅力的个性、人性之美,抒写下来。
  (这一设计既是拓展学习,又是课堂教学检测的延伸。)
  【专家评点】
  从“英雄”形象的定性上升至“人性之美”的探讨,进而领略人物形象的“丰满”,这是本课教学构思;而“生成性的、对话式的教学模式”则是实施手段。显然,设计者是站在文学高点及教育理论前沿完成本案的。所谓“高点”,即是立足于荷花淀派及孙犁特色进行“人性”定位;所谓“前沿”,则是在教学中引进学生本位的先进教育策略,在交流中进行人物成像。
  这种居高临下而又植根学生理解的教学设计使本课大气而从容。从现代阐释学看,任何文本的阐释,都立足于解释者的立场、观点、趣味和思想方法。在《芦花荡》教学进程中,第一阐释者是学生而非教师。以学生的“先结构”(海德格尔语,即认识水平)而言,显然无法站至文学史的高点。文本提供给八年级学生的最佳入口应该是人物形象的初步评论。“学生本位”的前沿意识使教师设计了“最喜欢”和“不喜欢”两大导入性问题,这使得阐释沿着学生认知甚至感受水平顺利展开。同时,设计者非常注意避免超越文本的主观臆断式阐释,要求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找出根据。伽达默尔曾说:“艺术的语言意味着在作品本身存在着意义的过量。”重视文本的存在,才能让阐释获得意义保证,并引领学生到达初始阅读所无法到达的高度。
   (本文发表于2006年2月《教育信息报》第562期)
《芦花荡》课堂教学实录2
师: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孙犁的《芦花荡》,先了解一下必要的背景(屏幕展示):
  芦花荡是河北白洋淀里的一个淀泊。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淀区内共有36个村庄,8000公顷芦苇,146个淀泊,里面河淀相连、沟壑纵横,苇田星罗棋布。
  这里属于“燕赵之地”。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刺秦王的壮士荆轲、三国勇士张飞、宋太祖赵匡胤都是从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英雄;抗日战争爆发后,这里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抗日英雄,我们所熟悉的《敌后武工队》《小兵张嘎》等影视作品都是以白洋淀为故事背景的。
  孙犁,现代作家,河北安平人,曾在白洋淀一带从事过抗日工作。与历史上许多大家一样,孙犁也往往赋予他笔下的英雄以传奇般的色彩。
  师:今天,我们将学习的故事也与白洋淀有关。故事里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老头子”!我们就从“老头子”开始欣赏文章。请同学们快速地把文章浏览一遍,思考一下:这个老头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他身上的那种传奇色彩体现在哪里?
  (几分钟后)
  生1(读):“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师:老头子多大了
  生1:六十岁。
  师:六十岁的老人通常是怎样的?
  生1:慈眉善目,动作缓慢。
  师:那文中的老头呢
  生1:“短短的花白胡子特
  别精神,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
  亮。”——是说人很精神、敏锐。
  生2:他还很瘦,“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也是说他的迅速与敏捷!老头子的外貌就像一个“江湖”高手。
  生3:“老头子非常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般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师:非常好,请坐。老头子确实极其自信和自尊。穿越敌人的封锁线,竟然能够做得像平常捕鱼撒网一样,这个人好生了得啊!
  生4:“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进出,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老头子不带枪!
  师:作为一个抗日的战士,枪可以说是必备的武器。但是老头子硬是不带一支枪。了得!了得1
  生5:还有写老头子起到的作用,也是具有传奇性的,就是因为他一个人就让。“敌人发了愁”!
  师:请你把相关段落读一遍好吗
  生5(朗读7、8段):“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师:很好。传奇色彩还有吗?
  生6:结尾打鬼子这几个段落更富有传奇色彩——打得很轻松、很痛快。
  师:是的。同学们一起读读结尾,特别是在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今天,读这一段真令人荡气回肠——
  生(齐读):“……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师:同学们对老头子的传奇色彩体会得很好。可有同学对大菱受伤之后老头子的反应还不是很理解,我们现在一起来探讨一下:当知道大菱受伤之后,老头子有什么异常的反应?
  生7:“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
  师: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 是不是他也受伤了
  生7:没有。但老头子的心受伤了!
  师:说得好!这个人实在太自爱了。水上的能耐本来是老头子最骄傲的东西,现在被打击掉了。他那个时候就感觉好像是精神崩溃了。大家再看大菱中弹后老头子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生(齐声):“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师:他的理由是什么?
  生(齐声):“我没脸见人。”
  师:注意一下,这句话出自一个六十岁的老头子之口。他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他的理由是“我没脸见人”。大家觉得这个理由好笑吗?(生说好笑)那怎样理解他这种性格呢?
  生8:这应当还是同他的“过于自信与自尊”的性格有关吧。
  师: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8:那就是因为太自尊了,当时一下子蒙了,就说出这样的话了。
  师:对的。老师这里补充一个材料,也是孙犁笔下的一个人物,同学们可以用这个人物观照一下老头子。孙犁在《新安游记》这篇文章里讲了一个抗日英雄的故事,说是有那么一个抗日英雄,他是锄奸队成员,轻功十分了得,飞檐走壁,在戒备森严的地方摘取敌人的人头犹如囊中取物。他的名字令鬼子汉奸闻风丧胆。但是有一次,他在城墙上被敌人打中了腿。接下来的故事老师按原文念一下——
  伙伴说:“你挂了彩,我背你回去!”
  他一摆手,说:“不用!我是个没用的人了。这样也就够本了!”他举枪打死了自己。
  其实,敌人只打折了他的左腿。
  关于他的两条腿,有很多传说,新安一带,都说他是飞毛腿。有人说,飞毛不飞毛不知道,反正他走路特别溜撤,孩童时,常见他沿着城墙跺口飞跑。
  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只坏了一条腿就打死了自己?这问题就很难答复。为什么不残废的活着 我好像听说,有一只鹰,非常勇猛,损坏了一根羽毛,它就自己碰死在岩石上,为什么它要碰死?
  同学们,我们的老头子与这位英雄、那只鹰一样,他们最骄傲的东西受到打击了。他们都非常的刚烈。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大菱受伤后老头子的非常反应了。老头子属于这片厚实的土地,属于历史——这也佐证了“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最后,老师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个人物呢 如果要描写战争,塑造一个真正的战士不是更好吗 设置了“老头子”这一人物,就意味着不能写战争的大场面了——不能写血流成河、枪林弹雨、马革裹尸,不能写“白骨露与野,千里无鸡鸣”,不能写“将军百战死,壮士归不来”了。因为,人物一旦选定了,人物身上的一切,包括行为、语言、性格等也都落实了。不但如此,作者还设置了大菱和二菱两个小姑娘,请看这么一个细节(屏幕展示,请一学生朗读):
  小女孩子趴在船边,用两只小手淘着水玩。发烧的手浸在清凉的水里很舒服,她随手就舀了一把泼在脸上,那脸涂着厚厚的泥和汗。她痛痛
1 [2]
快快地洗起来,连那短短的头发。大些的轻声吆喝她:
  “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 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小女孩子抬起头来,望一望老头子,笑着说:“洗一洗就精神了!”老头子说:“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老师的问题是:这样的一个人,这样平淡的情节对表现抗日主题能够起多大作用呢?
  (生思考)
  生9:我先说说对这个细节的感受。我感觉到这两个小姑娘非常纯真、可爱。
  生10:“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把老头子的慈爱充分表现出来了,在老头子的眼里,两位小姑娘就是自己的孙女。
  生11:孙犁写的这些细节在平时好像也并不见得怎样,像小女孩的爱美之心,我们见的多了,但放在战争的环境中,它就显得非常动人。——原来每天能够自在地洗脸也是一种幸福!
  师:说得非常好,的确,这个细节可以使人物更加丰满。但别忘了老师还有一个问题:难道写这些,可以表现抗日的主题吗
  生12:都说“战争让女人走开”,现在不但是女人,连小女孩都来了,可见战争是多么残酷啊!孙犁好像有意要把女人引进战争,老师叫我们看的《荷花淀》里就写了好些妇女。
  生13:不但是女人,凡是那些柔美的东西,孙犁都要把它们充分展示出来,譬如明月与碧波。如果连老人与小孩都参与战争了,不正说明我们抗日的决心之大吗?
  师:讲得真好。的确,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孙犁的作品不写战争中的惨烈与血腥,他更要表现的是战争中的“稀有资源”——被忽视的人情美、人性美,这些好像戈壁滩中的花草,娇艳得逼你的眼。如果说其他的战争小说是用惨烈来激发对战争的憎恶的话,那么,孙犁是用日常的人情、人性美来打动读者的心的,当徜徉在美的细节中的时候,我们终于会突然记起战争,从而激发对敌人的深深的憎恨!
  的确,这些是文章中最美丽的地方,珍爱这些,捍卫这些,是我们抗日的最根本的理由与最持久的动力。其实,在孙犁的小说中,不但人性是美的,环境也是美的。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环境。
  (学生在课文中找相关语段,稍后老师根据学生口述投影如下文字)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3.现在又是到了这么一个新鲜的地方,有水有船,荡悠悠的,夜晚的风吹得长期发烧的脸也清爽多了,就更睡不着。
  4.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5.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撤。
  师:老师先请同学朗读一下这些文字。(一生读,语调较抒情)
  师:怎么样
  生(齐声):太美了。
  生14:弯弯垂月,习习夜风,粼粼碧波,悠悠小船,一对俊俏的小女孩,多么的富有诗情画意啊!
  生15:就是下面的战斗也是在“镜子一样平,蓝天一样清”的水里展开的,“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师:好。现在请同学说说孙犁小说的特点,可以与《荷花淀》结合起来思考;再说说与其他的战争小说相比,你的阅读感受有什么不一样
  生16:孙犁喜欢写女人。(众生笑)
  师:问题是为什么要写女人
  生17:女人可爱么!(众生更笑)反正读孙犁的小说,不见得她们多么会打仗,但我们还是会被她们高涨的抗日情绪所感染的。(同学鼓掌)
  生18:他还写生活的细节,就像我们刚才讨论过的洗脸的细节一样,孙犁喜欢用这些生活的平淡处打动我们。
  生19:他写打仗三两下就打完了,并且总是赢。
  师:对,孙犁写战争也是小场面,但洋溢着乐观的情绪。
  生20:孙犁小说的人物是土生土长的,很有乡土气息,朴实而清新。
  生21:不仅仅是人物,环境也很有乡土特色,取自白洋淀。
  师:对,孙犁的小说大多取材于冀中的白洋淀;另外主要取材于冀西的山区,的确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生22:最主要的是他还把环境写得很美。
  师:那么美的人只有那样美的环境才能相配!哪位同学稍综合地说说?
  生23:孙犁的战争小说,没有其他小说的枪林弹雨与紧张恐怖,他努力要表现的是柔美的东西。不管是人物还是环境,都很有特点,都美。读别人的战争小说,我们会感到有点紧张,但是读孙犁的作品我们没有这样紧张的感觉,很放松。
  生24:读其他的战争小说,很惊心动魄,好像看美国大片,心情特别紧张。而孙犁的作品却总是在一个优美的环境中,发生了一件很有诗意的事情。
  师:的确,孙犁的作品不是美国大片,它只是一只美丽的蝴蝶——有个名词叫“蝴蝶效应”,说是一只蝴蝶在大洋此岸扇动翅膀,会在彼岸掀起轩然大波——孙犁的小说就是这样:只要柔情地扇动几下,就会拨动我们灵魂深处最深的那根弦,让我们感动到永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9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芦花荡》课文原文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孩子们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
  老头子很喜欢这两个孩子: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把她们接上船,老头子就叫她们睡一觉,他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孩子们在炮火里一直没安静过,神经紧张得很。一点轻微的声音,闭上的眼就又睁开了。现在又是到了这么一个新鲜的地方,有水有船,荡悠悠的,夜晚的风吹得长期发烧的脸也清爽多了,就更睡不着。
  眼前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在敌人的炮火里打滚,在高粱地里淋着雨过夜,一晚上不知道要过几条汽车路,爬几道沟。发高烧和打寒噤②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来。一心想:找队伍去呀,找到队伍就好了!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
  小女孩子趴在船边,用两只小手淘着水玩。发烧的手浸在清凉的水里很舒服,她随手就舀了一把泼在脸上,那脸涂着厚厚的泥和汗。她痛痛快快地洗起来,连那短短的头发。大些的轻声吆喝她:
  “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 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
  小女孩子抬起头来,望一望老头子,笑着说:
  “洗一洗就精神了!”
  老头子说: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她们的船上来。女孩子正在拧着水淋淋的头发,叫了一声。老头子说: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他蹲下去,撑着船往北绕一绕。黄色的光仍然向四下里探照,一下照在水面上,一下又照到远处的树林里去了。
  老头子小声说:
  “不要说话,要过封锁线了!”
  小船无声地,但是飞快地前进。当小船和那黑糊糊的小火轮站到一条横线上的时候,探照灯突然照向她们,不动了。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紧接着就扫射过一梭机枪。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怀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盖了她。
  子弹吱吱地在她们的船边钻到水里去,有的一见水就爆炸了。
  大女孩子负了伤,虽说她没有叫一声也没有哼一声,可是胳膊没有了力量,再也搂不住那个小的,她翻了下去。那小的觉得有一股热热的东西流到自己脸上来,连忙爬起来,把大的抱在自己怀里,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
  “她挂花了!”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她挂了花!”
  “谁 ”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②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
  “为什么呀 ”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我没脸见人。”
  小女孩子有些发急。在路上也遇见过这样的带路人,带到半路上就不愿带了,叫人为难。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小女孩子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 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 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945年8月于延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