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课件(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课件(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7 15:3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青春激扬
单元备课
部编教材备课·必修上
单元主题:青春激扬
本单元作品抒发的都是青春情怀,快速浏览本单元的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亲身体验,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说你认为“什么样的青春才是最美”的?然后和全班同学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青春的责任,青春的力量,青春的奉献,青春的追求,青春的创造,青春的绽放……
第一部分:诗歌之部
整体思路:“读——赏——写”三部曲
具体任务安排:
1、该部分分为五个任务完成:知人论世、吟咏诗韵、“象”由情生、“意”由言出、“青春”之歌
2、课时安排:8课时
单元学习任务
任务一: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和创作背景
阅读资料,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材料1:课后注释
材料2:教材配套辅助资料
材料3:教师提供的材料
材料4:学生自己搜集的材料
【提示:教师课前准备好需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学生课前自行搜集相关材料】
任务1:学生阅读材料,了解毛泽东、郭沫若、闻一多、昌耀、雪莱五位诗人。选择其中一位给同学们做详细介绍。
【包括诗人生平、主要作品、文学主张、典型事迹等】
任务2:阅读材料,了解本单元五首诗的创作背景。
任务二:吟咏诗韵——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任务1:学生课前自行阅读五首诗,借助课后注释和其他工具书,扫除字音、词义等阅读障碍。
任务2:阅读诗歌,根据要求,梳理文本结构。
【提示:师生共同梳理完成《沁园春·长沙》文本结构,其余四首诗由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完成,然后课堂进行交流】
《沁园春·长沙》文本结构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独立秋江图
独立
寒秋独立,橘子洲头
问:谁主沉浮?

触景生情、融情于景
湘江秋景图
远眺



近观



仰视

俯瞰

峥嵘岁月图
携、忆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答:同学少年
情、志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文本结构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自然景观
白云
力的图画
北冰洋的晴景
太平洋
洪涛
时代精神
毁坏
力的颂歌
努力
创造
《红烛》文本结构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红烛
烛之色(红)

不畏牺牲、无私奉献
烛之灰

烛之光

烛之责(价值)

烛之泪

烛之魂(精神)

《峨日朵雪峰之侧》文本结构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峨日朵雪峰之侧
攀登者(“我”)
所见
雪峰、太阳、石砾
对比
热爱生命、赞颂生命力
所闻
嚣鸣
所感
快慰
小蜘蛛
特写镜头
《致云雀》文本结构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致云雀
1-4:描绘形象
跃、翔、唱
云雀形象、自我写照
5-12:赞美歌声
5-7:视觉写听觉
8-12:比喻
13-17:探讨原因
对同类的爱
对生死的理解
18-21:愿望抱负
鄙弃尘土
表达愿望
任务3:举办一场简单的诗歌朗诵会
1、学生自由朗读本单元五首诗,选择其中一首作为自己参加朗诵会的朗诵作品。【这一点可以在课下进行】
2、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诗歌韵律节奏、思想情感等,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3、课堂分享,把对诗歌的理解通过朗读有感情地表达出来,同学之间相互点评。
任务三:“象”由情生——悟诗歌意象之意
前提任务:什么是意象?【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决定是否保留】
意象: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本单元五首诗都选用了意象,请选择其中一首,根据提示完成任务。
提示:该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或者象征意义?有何效果(意境、作用、情感)?
任务:根据上面的提示自主完成表格,然后课堂进行分享。(如学生基础较差,可选择其中一首师生共同完成,其余由学生自主完成并分享)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意象
特点或象征意义
效果(意境、作用、情感)
任务过程:
1、师生共同完成《沁园春·长沙》学习任务。
2、学生选择其余四首诗中的一首,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如有困难,可与同桌共同完成。
3、与师生分享学习成果,其余同学可提问、补充。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意象
特点或象征意义
效果(意境、作用、情感)
《沁园春·长沙》意象完成图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意象
特点或象征意义
效果(意境、作用、情感)
湘江、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
色彩斑斓、活泼明快、生机勃勃
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壮阔高远而又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图;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暗含对革命和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憧憬。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意象
特点或象征意义
效果(意境、作用、情感)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意象
特点或象征意义
效果(意境、作用、情感)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意象
特点或象征意义
效果(意境、作用、情感)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意象
特点或象征意义
效果(意境、作用、情感)
其余四首诗由学生完成表格填写
任务四:“意”由言出——品诗歌语言之美
任务1:品读下列句子,完成相应任务。
【提示:学生品读句子,按照要求独立完成每道题任务,并归纳出每个句子品味语言的角度和该角度答题的具体步骤】
品读句子——书写答案——归纳方法
1、“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竞”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2、简要分析“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这句诗的内涵。
3、“从地面你一跃而起,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这几句诗运用了哪些手法?简要分析。
4、《红烛》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简要说明。
5、《沁园春·长沙》结尾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开始用的是“向”,后改为“到”。为什么这样改动?谈谈你的看法。
1、参考:“竞”有竞争、竞相之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万物都在深秋竞相自由地活动,一个“竞”字写出了万物奋发自强、蓬勃发展的生机。【炼字】
2、参考: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神韵,反映节奏,多层次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实际上正是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的特征。【句子含义理解】
3、参考: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像一片烈火的轻云”运用比喻手法,将从地面上一跃而起飞入高空的云雀比喻成一团云般的火焰,衬托出云雀如火的激情、如火的魅力,表现出其冲破束缚、直入云霄的英雄气概。“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云雀边飞边歌的乐观主义精神及其对困难与黑暗的藐视。【句子表达技巧】
4、参考:?内容上:开头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表达出对红烛的敬慕和赞扬。
?结构上:总领全文,是全诗的总纲。【句子作用】
5、参考:?从内容上看,“到”包含“在”的意思,表明击水是在江心,水急浪大,与下文的“浪遏飞舟”相符;而“向”则说明是从江岸击水,并未到达江心,这样效果就差了。
②从词性上看,“到”是动词,与“携”“挥斥”“指点”“激扬”“击”“遏”等动词和谐一致,而“向”是介词,用在此处没有这一效果。
③从情感效果上看,“到”更能表现出乐观向上的英雄豪情。毛泽东一生在革命风雨中运筹帷幄,只有“到中流击水”,才能更贴切地表现他的英雄豪情。【综合运用】
任务2:学生从五首诗中自主选择诗句,独立鉴赏;然后进行分享交流。
【提示:学生选择五首诗中的其他诗句,独立自主进行赏析,形成答案;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同学之间相互补充、完善】
任务3:总结诗歌语言鉴赏角度和具体步骤
【提示:根据前面的探讨,师生归纳总结出语言鉴赏的角度和方法步骤】
炼字及其步骤
句子含义理解及其步骤
句子表达技巧及其步骤
句子作用效果及步骤
任务五:“青春”之诗——新诗写作
任务要求:结合本单元诗作和能够引发你思考的其他作品,发挥想象写一首新诗,抒写你的青春岁月。注意借鉴本单元诗歌在意象选择、语言锤炼等方面的手法,使诗作多一些“诗味”。
任务1:学生阅读教材中“单元学习任务”中《学写诗歌》和教材配套教辅资料中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如何写诗歌。
【提示:教师需要给学生讲解清楚诗歌情感、意象、韵律、语言等几个要素】
任务2:学生尝试写一首关于“青春”的新诗,突出自己对“青春”的认知或感悟,可创造,可模仿;要求使用意象,语言凝练、含蓄。写好后反复朗读,边读边改,以期达到理想的效果。
任务3:与同学和老师分享自己的作品,探讨交流。
第二部分:小说之部
整体思路:“读——赏——写”三部曲
具体任务安排:
1、该部分分为三个任务完成:文本构建、人物形象、细节描写
2、课时安排:4课时
课前预习任务
1、学生自主弄清楚小说的基本要素: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小说主题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茹志娟、铁凝两位作家及作品
3、阅读教材配套资料,了解《百合花》《哦,香雪》两篇小说的创作背景
任务一:文本构建
阅读《百合花》和《哦,香雪》,根据故事发展顺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行文脉络,并归纳小说主旨。
1、独立阅读文本,梳理行文脉络,归纳小说主旨。
2、课堂分享交流,补充、完善。
《百合花》行文脉络
开端:通讯员带“我”到包扎所
发展:通讯员和“我”借被子
高潮:通讯员因救人而牺牲
结局:新媳妇给通讯员献/盖被子
《哦,香雪》行文脉络
开端:火车来到台儿沟
发展:台儿沟姑娘们迎接火车【看火车、卖东西】
高潮:香雪换铅笔盒【渴望铅笔盒、登车换铅笔盒】
结局:香雪夜归台儿沟【独自夜行、与姐妹们会合】
任务二:人物形象
《百合花》和《哦,香雪》两篇小说刻画了不同时代的青春形象,革命时期的小通讯员、新媳妇,改革开放初期的香雪。请选择其中一位,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形象;并探究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
1、合作完成任务:选择人物形象,分析形象特征,探究塑造方法
2、课堂分享交流,探讨补充
小通讯员的形象特征
①憨厚朴实,拘谨腼腆。比如,“带路”情节中“张皇”“数摸”这两个动词突出了小通讯员那种忸呢的神态、拘谨局促的心理。另外还有“借被”的情节也能体现这一点。
?善解人意,关心他人。比如,走走停停,给我两个馍馍体现出他关心“我”。当他意识到自己借东西的方式方法有问题,可能会给群众造成不良影响时,就马上松松爽爽地跟“我”前去解释。而借到被子以后,知道这是人家新婚时唯一的嫁妆,心里又立刻感到不安,又要把被子再送回去。
③不畏牺牲,舍己为人。他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有着高度的阶级觉悟和革命责任感。为了保护担架队员英勇捐躯。
④天真纯洁,充满朝气,对生活和自然无比热爱。即将发起总攻的时刻,还在枪筒上插上几根树枝和野菊花。
新媳妇形象特征
新媳妇是一个美丽纯洁、淳朴善良、精神高尚的农村妇女形象。她听说借被子是为了打仗为了老百姓之后,把自己唯一的嫁妆借给了部队;到了包扎所,她又主动把被子“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小通讯员牺牲后,当卫生员动手要揭掉小通讯员身上的百合花被子时,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写出了新媳妇用自己的新被子为小通讯员入验时的那种果断、坚毅、不容商量的态度;对于让小通讯员受气一事,她一直感到很愧疚,希望有机会向他道歉。
香雪的形象特征
?美丽清纯。在乘客的眼里,香雪的眼睛是“洁如水晶的”,令人信任的;面孔是“洁净的”;嘴唇是“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
?纯真无邪。看火车时,她跑在最前面;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头。别的姑娘可以就“小白脸”北京话”调笑,香雪却不敢搭腔,甚至听了就脸红。
③渴求进取。她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别的姑娘注意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而香雪注意的则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姑娘们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香皂、纱巾和尼龙袜,而香雪则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自动铅笔盒。
④淳朴自尊。女同学们对她的嘲笑,使她意识到贫穷是不光彩的;得到了铅笔盒,她执意将那一篮鸡蛋留下;香雪渴望台儿沟改变现状,变得富足,进步。
⑤坚毅执着。为了换取铅笔盒,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为此,她甘愿被父母责怪,而且一个人摸黑走了三十里的山路,这对一个平时说话不多、胆子又小的山村少女来说,需要很大的勇气。
塑造形象方法总结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其他人物的对比烘托、物象的陪衬烘托、环境场景的烘托渲染
例如:(2019年?新课标2卷)第8题: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分)
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村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任务三:于细微处见精神——小说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小环节。
作家对于每个细节描写都是有深刻用意的,或塑造人物形象、或推动情节发展、或表现场景环境、或表现主题、或表达作者情感……
《百合花》和《哦,香雪》两篇小说都成功运用了细节描写,请找出来仔细品读,加以分析;可以尝试着写一个细节描写的片段。
任务1:小说细节描写的赏析
1、选择其中一篇小说,独立自主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加以分析,做好笔记。
2、课堂分享交流,相互提问、补充、完善。
《百合花》中细节描写示例
(1)对小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的描写
这一细节,不仅直接表现小通讯员的天真质朴和即将参加战斗的乐观情绪,而且说明他对大自然、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人物形象】
(2)对小通讯员给“我”两个干馒头的描写
这一细节,出现两次。第一次小通讯员要去时给“我”留下两个馒头,这是他对同志的关心、体贴;第二次是小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摸到两个干硬的馒头。抚物思人,物存人亡,怎不让人痛心疾首。【人物形象、情感】
(3)对小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的描写
这一细节描写,前后用了四次,第一次是抱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第二次是小通讯员要给“我”开饭时我看到的;第三次“我”看见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漏着那个大洞;最后一次新媳妇缝那个破洞。通过这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小通讯员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高贵品质;另一方面表现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的关心、痛惜。【人物形象、推动情节】
(4)对新媳妇的枣红底百合花新被的描写
小说结尾对那条百合花被子的描写,不仅起了刻画人物的作用,说明新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而且巧妙地点了小说的主题。我们的战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热爱是当之无愧的。战士的高尚情操,人民对战士的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人物形象、小说主题】
《哦,香雪》中细节描写示例
(示例1)对看火车的描写
姑娘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晚饭,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洗净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尽管火车到站时已经天黑,她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将酌着服饰和容貌像过节一样去迎接那列只停一分钟的火车。她们对山外的东西充满了好奇:一个发卡、一块手表、一只人造革的书包、一个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都会带给她们热烈的话题和美妙的遐想。小说这一系列细节描写表现了新一代乡村青年对山外世界、对文明社会的向往之情。
(示例2)对凤娇的爱情的描写
香雪的同村姐妹风娇,认识了火车上白白净净的年轻乘务员“北京话”,并从与他的接触中产生了朦胧的情愫。风娇与“北京话”做买卖,故意磨蹭,车快开动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是故意不让他有付钱的机会,而风娇却很开心满足,因为她心甘情愿地为她爱着的人付出,这种爱毫不张扬,默默地,似乎还是很合情理的巧合。
这些细节充分体现了山村女孩对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特有的含蓄与执着,而这种特有的情怀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任务2:如何进行细节描写
描写角度: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事物……
描写方法:锤炼词语、巧用修辞、突出特点、细化过程、变换角度……
结合所学知识,利用上面的描写角度和方法,写一个细节描写片段,并与同学分享。
第三部分:高考链接
1、(2020?新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第16题: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2、(2020?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第16题:“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4分)
3、(2020?新课标Ⅰ)《越野滑雪》第8题: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4分)
4、(2019年·新课标2卷)《小步舞》第8题: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