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下册科学3.5《岩石、沙和黏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下册科学3.5《岩石、沙和黏土》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8-17 18:1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岩石、沙和黏土
【教材简析】
本课在整个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充分观察了解岩石、矿物的特征之后,从本课开始对土壤的各方面特征进行观察研究。沙、黏土是由岩石变化而来,是岩石风化的产物。本课的教学指向研究岩石、沙和黏土的异同。通过比较观察,感知物质形态的变化,从中发现岩石、沙和黏土之间的关联,逐步建构起土壤是岩石风化形成的这一科学概念,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岩石、土壤”的完整知识体系,体现大单元结构知识概念的连贯性、整体性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1.聚焦:岩石、沙和黏土的形成与发现地,2.探索:岩石、沙和黏土的发现地与特征,3.研讨:岩石、沙和黏土之间的关系。本课的三个部分从聚焦岩石、沙和黏土的来源开始,结合探索发现感知三者之间的不同,并研讨理解三者之间的关联,进而形成有关于“岩石、土壤”的完整知识体系。
本课的探究活动主要设计:
1.
聚焦:根据图文并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中岩石变化成较小的颗粒、沙和黏土,并思考它们的发现地与不同。
2.探索:延续聚焦环节的话题,通过讨论交流对岩石、沙和黏土的发现地达成班级共识;通过看、闻、捻、团球和涂痕5种方式来观察和比较三者之间的不同。
3.
研讨:知道岩石的颗粒较大,沙是矿物和岩石的碎粒且易散无黏性,黏土是含沙粒很少、有黏性且具有较好可塑性的土壤。沙和黏土的形成指向两者与岩石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岩石破碎形成“岩石、土壤”知识体系,体会自然界的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
【学情分析】
学生对岩石、沙、黏土三种物质并不陌生,但是不清楚三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不知道沙、黏土是由岩石变化而来,是岩石风化的产物。本课将岩石、沙和黏土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观察,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岩石、沙和黏土的异同,感知物质形态的变化,从中发现三者之间的关联,逐步建构起土壤是岩石风化形成的这一科学概念,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岩石、土壤”的完整知识体系,体现大单元结构知识概念的连贯性、整体性。
本课的探究技能是观察、汇报和推测,学生已经在之前的学习中经历过观察和交流,掌握基本的观察岩石的方法与具备记录发现获得结论的能力。通过不同感官
来观察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大胆推测沙和黏土与岩石的关联,建立“岩石、土壤”的知识体系,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岩石碎裂后会形成沙、黏土。
2.
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各不相同。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观察、比较岩石、沙和土壤三者的不同特征。
2.
能够根据事实对岩石的变化进行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敢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热爱自然,意识到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岩石、沙和黏土的不同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起沙和黏土与岩石之间的关联。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岩石、沙和黏土的标本,白纸,水,放大镜,观察记录单
演示材料: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3分钟)
1.
图文结合:同学们,自然界中由于太阳、风、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我们常看到许多大块的岩石可能会碎裂,形成较小的颗粒,沙和黏土。
2.
揭题:课前,同学们都找到了一些岩石、沙和黏土,你们都在哪里找到它们的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板题:岩石、沙和黏土)
二、探索(预设25分钟)
(一)探索1:岩石、沙和黏土的发现地
1.说一说
你们都找来了岩石、沙和黏土,能说一说你们从什么地方可以找到他们吗?
2.小组合作交流、记录:
小组讨论,填写“岩石、沙和黏土的认识”活动记录表,记录三者的发现地。
“岩石、沙和黏土的认识”活动记录表
岩石

黏土
发现地
3.汇报交流
4.汇总展示,对岩石、沙和黏土的发现地达成集体共识。
(二)探索2:比较岩石、沙和黏土
1.
引导:同学们,我们从不同的地方发现岩石、沙和黏土,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2.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比较它们?(预设学生会说出看、闻和摸的方法,对于团球和涂痕的方法存在困难需要适时引导)
3.
观察比较(为了观察明显,建议放在白纸上操作):
看: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
闻:分别用扇闻的方式闻一闻岩石、沙和黏土的不同。
捻:用手触摸岩石,沙和黏土,捻一捻感觉有什么不同。
团球:试着分别将潮湿的沙和黏土团成小球,观察他们团成球的时间以及它们经过多长时间平摊在纸上。
涂痕:用手指分别蘸少量潮湿的沙和土壤,在白纸上涂痕,观察留下的痕迹,过一段时间将白纸立起来抖一抖,发现有什么不同。
小组合作观察、记录。
“岩石、沙和黏土的认识”活动记录表
岩石

黏土
发现地
特征



团球
涂痕
汇报交流,岩石、沙和黏土有什么不同。
以小组汇报,组间补充的形式完成“岩石、沙和黏土的认识”班级记录表。
(三)研讨(10分钟)
1.经过观察,同学们我们知道了沙、岩石和黏土各有什么特征?
(预设,学生能够准确表述岩石、沙和黏土在颜色、颗粒大小、气味等方面的特征,对于沙和黏土的团球与涂痕表述存在一定困难。教师适当给与如下引导:1.潮湿的沙子和黏土在团成球的过程中花费的时间一样吗?谁更容易团成球?沙和黏土团成球后,谁容易散开(水分减少)?2.潮湿的沙和土壤在白纸上涂痕,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同?过一段时间,白纸立起来抖一抖,谁更容易掉落下来?)
2.班级各小组达成集体共识,我们发现:
岩石,灰色颗粒较大,表面粗糙,无明显气味;
沙,黄色颗粒较小,粗糙,无明显气味,不容易团成球,成团的沙中水分减少后容易散落无黏性;
黏土,黑色颗粒更小较为细腻,闻起来有土壤的味道,捻起来湿润,黏性大。
(教师在引导学生回顾梳理沙、岩石和黏土的特征过程中,适时进行引导岩石与沙和黏土之间的关联。思考:岩石、沙和黏土在物质形态上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之间有关联吗?)
通过观察,你能推测大自然中的岩石会如何变化?
(预设:学生会意识到岩石在自然界中会随着自然力的变化碎裂变小,变
成更小的岩石和沙子,但对黏土的联系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试图从形态特征以及它们的发现地进行引导,岩石和沙子继续破碎会怎么样?经过讨论,指向本课核心概念“岩石破裂后会形成沙和黏土”。)
三、总结(2分钟)
1.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岩石、沙和黏土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请你继续思考:岩石破裂成沙子和黏土,那我们找到黏土的土壤里又会有什么呢?
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板书设计】
5.岩石、沙和黏土
【活动记录表】
“岩石、沙和黏土的认识”活动记录表
岩石

黏土
发现地
特征



团球
涂痕
【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