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与战后国际秩序
学习目标
1.通过对一战前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分析,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
2.通过教材和地图分析一战爆发的时间、地点,作战过程中的三条战线。
3.通过阅读史料学习国际联盟的宗旨、性质和影响
4.通过表格总结归纳一战的进程,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
5.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树立爱好和平的价值观念;了解一战后的建立的国际秩序感受国家实力对国际地位和国际格局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第一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凡尔赛一一华盛顿体系;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难点
第一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和影响;认识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01/
02/
第一次世界大战
03/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CONTENT
04/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①背景: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②确立:它们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亚洲诸国很快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被瓜分殆尽。
1.大战的酝酿
(1)前提: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世界已被瓜分完毕。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2)主要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矛盾的加剧。
①根源: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②表现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主要矛盾
表现
英德矛盾
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
法德矛盾
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德俄矛盾
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奥匈帝国与俄国矛盾
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使这里成了欧洲“火药桶”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3)具体原因: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
①原因: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各国都在寻求同盟者。
②表现: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③影响: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等,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1.大战的酝酿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4)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①状况: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②影响:两大集团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
1.大战的酝酿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大战的爆发
3.大战的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典型例题
1.下表反映了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
A.英国丧失世界贸易优势 B.德国确立了欧洲霸主地位 C.美国的工业化水平最高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国家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其它国家
比重
13.4%
4.6%
14.5%
37.7%
29.8%
D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西线
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是决定性战场。
1.欧洲的三条战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东线:
德奥联军与俄军在厮杀。
1.欧洲的三条战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南线: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在争斗。
2.特点:是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战线长,陷入阵地战、消耗战和持久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3.战况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时间
主要事件
1914年
德军进攻法国,9月,双方以150多万兵力在马恩河激战,德军失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日本对德国宣战,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
1915年—1916年
战争处于胶着状态。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但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1916年
西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伤亡惨重
英德在日德兰海域进行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1917年
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于1918年退出了战争
1918年
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2.在马恩河战役中,战争双方投入150多万人、6000多门大炮,在200余千米长的战线上展开激战,但德国未能实现“速战速决”的既定方针。这不能表明( )
A.双方转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之中
B.实际上宣告了“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C.标志着德国在战略上遭到重大失败
D.使德国的失败成为定局
典型例题
D
3.1917年4月以后,美洲的巴西、古巴、巴拿马、危地马拉、尼加拉瓜、海地、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玻利维亚、秘鲁等国纷纷对德宣战或断交。对此解释恰当的是( )
A.俄国发生十月革命退出世界大战
B.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C.美国开始向协约国出口战略物资
D.世界大战的中心转移到美洲
典型例题
B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建立方式: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2)主要内容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②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③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④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⑤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2.国际联盟的建立
(1)建立:成立于1920年1月10日。
(2)地位: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
(3)性质与宗旨:国联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4)局限: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①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
②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实质)。
典型例题
4.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参加巴黎和会,参与制定了《凡尔赛和约》。但是,此和约却没有得到国会参众两院的批准,结果美国没有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据此可知美国( )
A.行政权高于立法权 B.总统由国会选举产生
C.国会权力至高无上 D.总统权力受国会制约
D
典型例题
5.美国主导的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这些条约的共同之处在于( )
A.既维护了美国利益又抑制了日本的势力
B.日本在一战期间取得的优势彻底丧失
C.都是通过参会各国平等协商达成的结果
D.反映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
A
典型例题
6.有学者认为,正是由于英德之间的军备竞赛促使了一战的爆发,因此制止战争必须要裁军,特别是进攻性的海军,但是华盛顿会议上的努力并没有消除竞争。华盛顿会议在这方面“并没有消除竞争”主要表现为( )
A.规定德国不得拥有潜水艇但允许德海军拥有轻型战艇
B.没有明确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航空母舰的总吨位限额
C.对巡洋舰、潜水艇等舰只的规模和数量末做任何限制
D.美英继续在靠近日本水域拥有有效的作战基地的权利
C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典型例题
7.欧洲列强的一个集团同另一个集团血战到底的惨状损坏了白人的威信,白人不再被认为几乎是天命注定的统治有色人种的人了。这主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
A.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B.促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
C.使欧洲现存的社会制度遭到怀疑与否定
D.造成巨大破坏给人们留下了心灵创伤
B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