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复习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复习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7 18:52:46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 内战爆发
知识点一 重庆谈判
C
1.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经过谈判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的时间是(  )
A.
1945年9月3日
B.
1945年9月19日
C.
1945年10月10日
D.
1946年1月10日
D
2.
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忆重庆谈判》中感叹:“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是为了(  )
A.
解决革命的方向和道路问题
B.
讨论停战问题
C.
消灭国民党反动派
D.
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C
3.
《新华日报》曾发表群众来信:“毛先生来渝,证明了中共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这的确代表了我们老百姓的求。”“毛先生”此行的结果是(  )
A.
促成了国共抗日
B.
实现了国内和平
C.
达成了“双十协定”
D.
避免了内战
A
知识点二 国民党发动内战
4.
1946年6月,“假和平、真内战”的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  )
A.
中原解放区
B.
东北解放区
C.
陕北解放区
D.
山东解放区
D
5.
(原创题)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其中的战略失误指的是(  )
A.
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B.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
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D.
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知识点三 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A
6.
(2019·呼和浩特)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是在(  )
A.
解放战争爆发之初
B.
刘邓大军展开战略进攻时
C.
国共战略决战之际
D.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后
A
7.
1947年,画家石鲁随部队撤离延安,转战黄土高原。在行军途中,他目睹了毛泽东率军与国民党追兵从容周旋的历史性场面。后来,他重温当时情景,构思并创作了下面作品。该作品的名字应为(  )
A.
《转战陕北》
B.
《挺进大别山》
C.
《中原突围》
D.
《孟良崮战役》
D
8.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解放区是(  )
①中原解放区 ②陕北解放区 ③华东解放区 ④山东解放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D
9.
陈毅的诗句“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反映的相关战役(  )
A.
拉开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序幕
B.
成功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C.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D.
打退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
10.
(2018·菏泽)“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下列事件与电文内容相关的是(  )
A.
创办黄埔军校
B.
北伐战争
C.
西安事变
D.
重庆谈判
D
11.
近代史上,周恩来既参与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又参加了重庆谈判。西安事变和重庆谈判的相似点是(  )
①张学良、杨虎城都直接参与其中 
②中国共产党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国共两党都达成了反对内战的意向 
④都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D
12.
八年级(1)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展开了关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主动撤离延安的讨论,下列是同学们发表的一些观点,其中不恰当的是(  )
A.
敌强我弱,避实就虚是正确选择
B.
不能与敌人硬拼,人存地存,人失地失
C.
这说明中央领导人充分吸取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教训
D.
撤离延安是为了保证中央领导人的安全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在撤离延安前,告诉部队指战员:“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有;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敌人进延安是握着拳头的。他到了延安,就要把指头伸开,这样就便于我们一个一个地切掉它。”
材料二 1947年,国民党占领延安以后,蒋介石得意地说:“当年毛泽东在瑞金,被我们打得长征,跑到陕北,现在在延安,又被我们打得被迫长征。”
(1)延安有着“革命圣地”的美誉,但为什么中共中央还要主动撤离延安?
(2)材料二中的两个“长征”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及敌强我弱的实际。
1934—1936年红军长征;1947年,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3)你认为材料二中蒋介石的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不对。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和红军长征的原因、目的不同。红军长征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保存实力被迫实行的战略转移;1947年,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以运动战的方式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
(4)材料二中的两个“长征”的结果分别是什么?
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长征结束,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1947年,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14.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漫画“话”阴谋】
(1)图一、图二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图一中的“和平方案”和图二中的“协议”都指的是什么?图一中的磨刀与图二中人物背后的奸笑有何深层次的含义?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比喻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史料“露”狰狞】
史料一 1945年10月13日,蒋介石密令国民党军队将领,遵照他的《剿匪手册》,努力“进剿”。胡宗南、孙连仲部20余万人沿着平汉、同蒲、正太、平绥、津浦5条铁路,气势汹汹地向解放区推进,进攻的目标是割裂华北解放区,抢占北平、天津。
史料二 美军驻华总司令魏德迈集中在中国与印度境内所有的军用和民用飞机,帮助蒋介石将驻湖南芷江的第六军运到南京。
(2)上述两则史料说明蒋介石正在为什么事情作充分准备?哪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在幕后与其狼狈为奸?指出蒋介石正式撕毁其虚伪的面具的时间。
发动全面内战。美国。1946年6月。
【策略“战”敌人】
从1946年6月26日起至7月底,中原军区各路部队均胜利突围。这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它牵制了国民党军队30个旅的兵力,保存了主力,建立了两块根据地,并留下小部分兵力坚持原地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为以后的战略反攻和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3)中国共产党中原解放区各路部队面对敌人的进攻采取的作战原则和方针是什么?这次军事行动对解放战争全局起了什么作用?
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为以后的战略反攻和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共24张PPT)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识点一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
1.
(2019·济宁)历史图片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关于下图所反映历史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时间是1946年7月
B.
地点在陕西西安
C.
此后,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
D.
土地改革后翻身的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A
2.
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上制定了土地改革的政策。其内容不包括(  )
A.
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
B.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C.
实行耕者有其田
D.
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
知识点二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3.
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
A.
孟良崮战役
B.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
陈赓、谢富治开辟豫陕鄂解放区
D.
陈毅、粟裕发展豫皖苏解放区
B
4.
(2018·邵阳)1948年秋,中共中央果断决定与国民党军队主力进行决战,首先选择在东北境内发动了(  )
A.
台儿庄战役
B.
辽沈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淮海战役
C
5.
(2019·烟台)在大规模的支前运动中,烟台各县涌现出了许多支前英雄模范和先进单位。淮海战役后,唐和恩被评为特等功臣,荣获“华东支前英雄”荣誉称号。淮海战役的胜利(  )
A.
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B.
使东北全境解放
C.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D.
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
C
6.
(2018·黑龙江)解放战争时期,下列哪个地方通过和平方式获得解放(  )
A.
锦州
B.
徐州
C.
北平
D.
西藏
D
7.
(2019·盐城)4月23日的那一晚,整个南京城的人们恐怕都难以入眠,等待着这个城市的又一次历史交替,国民党的军队和警察都撤了……与上述情景相关的战役是(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B
8.
(2018·东营)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淮海战役 ②转战陕北 ③解放南京 ④挺进大别山
A.
④①③②
B.
②④①③
C.
①②③④
D.
④②③①
C
9.
(2018·北京)人民解放军经历142天的连续作战,从277万人增加到358万人;国民党军从365万人下降到204万人,主力基本被消灭。取得以上战果的是(  )
A.
转战陕北
B.
挺进大别山
C.
三大战役
D.
渡江战役
C
10.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以下内容属于大纲规定的是(  )
①减租减息政策 
②实行耕者有其田 
③没收地主的土地 
④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C
11.
(2018·无锡)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先后跨越重重障碍,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完成了一次无后方依托,以长驱直入插进敌人战略纵深为特点的特殊形式的进攻行动。这一“行动”(  )
A.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是抗战中发动的最大规模战役
C.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D.
标志着解放战争取得彻底胜利
A
12.
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史实是(  )
A.
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
B.
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C.
瓦解敌军,和平解放北平
D.
挥师南下,基本歼灭残敌
13.
纪念章是为纪念某些重大历史事件而发行的,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从中我们也可以提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识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发行图一中的纪念章是为了纪念哪一军事行动?该军事行动有怎样的影响?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图二、图三、图四中的纪念章分别纪念的是哪场战役?这三场战役的胜利有何共同历史意义?
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3)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上述评价和哪幅图片反映的战役有关?此战中,哪座城市和平解放?
图三。北平。
(4)图四纪念的战役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5)图五反映的是哪一战役?此战役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请你分别写出这个城市和政权的名称。
渡江战役。南京;南京国民政府。
14.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解放战争中山东、河南、江苏等地人民支援某一战役情况统计
民工
543万人
担架
30.5万副
大小车
88万辆
牲畜
76.7万头
船只
8
500只
筹粮
4.8亿千克
挑子
20.6万副
材料二 电影《大决战》共分3部,影片以史诗般宏伟的气魄艺术地再现了人民解放战争中三次决定性的战役。战役以人民解放军的伟大胜利和国民党的失败为结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是人民革命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创作者对双方统帅部门的战略方针、作战计划、战役指挥的记录忠实于历史事实,在细节描写、战争场面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进行适度的渲染、铺衬,因而使人物形象在巨大的、真实的历史背景下显得更加丰满、生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影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表明决战的胜负并非单纯由军事指挥决定,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
(1)材料一与哪次战役有关?请写出这次战役的中心、人民解放军指挥员和参战部队。这次战役有什么影响?
淮海战役。
徐州;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2)材料二中的电影《大决战》展现了解放战争期间哪三次重大战役的恢宏场面?三大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对此,你有何感想?
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与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分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言之有理即可)(共3张PPT)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时间轴
政治协商
会议召开、中共中
刘邓大
大战役
重庆
全面内战央转战
军挺进
辽沈、淮海
南京

爆发
陕北
大别山
平津
解放
945年
1946年
1947年
1947年夏
1948年
1949年
1949年
9月

4月
单元网络建构
时间:1945年8月—10月10日
蒋介石: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重庆谈判
毛泽东: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结果(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确定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时间:1946年6月
爆发
标志: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
论断: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内战爆发
指导思想
作战方式:以运动战为
主要目标: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自卫反击
作战原则和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人民解放战争
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过程(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时间:1947年
土地政策变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内容(《中国土地法大纲》
解放区的
总路线
土地改革结果: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影响: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序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
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
战略进攻)决战「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
大大加速战争胜利
〔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基木解放
落幕: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共26张PPT)
第七单元综合提优测评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D
1.
(2019·南京)蒋介石曾写道:“对毛泽东应召来渝后之方针,决以诚挚待之。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这里的“渝”指的是(  )
A.
广州
B.
瑞金
C.
西安
D.
重庆
B
3.
(2019·滨州)1945年9月,毛泽东会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据此判断,这次会客是在(  )
A.
西安
B.
重庆
C.
上海
D.
北平
A
4.
毛泽东曾在1947年说过:“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下列能反映毛泽东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
A.
转战陕北
B.
挺进大别山
C.
百团大战
D.
中共七大召开
A
5.
1947年3月,国民党25万精锐部队进攻延安,而西北野战军部队只有两万多人。为此党中央采取的正确对策是(  )
A.
主动撤离,与敌周旋
B.
主动出击,以攻为守
C.
发动群众,固守待援
D.
分兵拒敌,寸土必争
A
6.
解放战争时期,西北野战军为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而进行的主要战役是(  )
①青化砭战役 ②台儿庄战役 ③沙家店战役 ④孟良崮战役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C
9.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载:当时,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的进攻主要集中在两翼,陕北战场有21个旅,共20多万人;山东战场有56个旅,共40多万人。两翼之间的兵力十分薄弱,想依仗黄河天险阻挡住解放军南下。为此,解放军实施了(  )
A.
全面防御,打退敌人“围剿”
B.
重点防御,粉碎敌人进攻
C.
战略反攻,千里挺进大别山
D.
战略决战,发动三大战役
C
10.
(2020·河北石家庄高邑县期末)下列选项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期间邓小平参与的重大事件是(  )
①南昌起义 ②武汉会战 ③千里跃进大别山 ④淮海战役
A.
②④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A
11.
(2018·深圳)编口诀是一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口诀“东北林罗四十七”“徐州大地显民力”“北平解放庆胜利”分别对应解放战争时期的(  )
A.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B.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C.
淮海战役、百团大战、平津战役
D.
平津战役、台儿庄战役、辽沈战役
A
12.
(2019·岳阳)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三大战役是指(  )
①辽沈战役 ②渡江战役 ③淮海战役 ④平津战役 ⑤台儿庄战役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③④⑤
D.
②④⑤
C
13.
《古城新情调》一文中写道: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解放亦是生活的向上,(北平)王府百货店挂起了庆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文中情景发生于(  )
A.
淮海战役胜利后
B.
辽沈战役胜利后
C.
平津战役胜利后
D.
渡江战役胜利后
C
14.
(2019·怀化)1948年底,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故宫、颐和园等北京古代建筑,避免战争对文物的损坏。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C
15.
(2018·烟台)从1946年下半年到1949年9月的3年中,烟台各县大批支前民工随军支前,先后支援了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潍县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以上信息表明了上述战役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是(  )
A.
国民党军队战斗力低下
B.
国民党统治腐败
C.
人民群众积极拥护支持
D.
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
二、材料解析题(共29分)
16.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与民主。面对这种形势,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说:“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1945年8月,蒋介石在短短的十天之内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1)以上材料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的真实目的是什么?(6分)
重庆谈判。
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也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2)面对材料中的情况,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接受邀请的目的是什么?(6分)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转战陕北的决策】
材料一 我们在延安住了十几年……现在一有战争就走,怎么对得起老百姓。
所以,我决定和陕北老百姓一起……我不离开陕北,还有一个理由,现在有几个解放区刚刚夺得主动,如果蒋介石把胡宗南投入别的战场,那里就会增加困难。
中央留在这里,蒋介石就会多下些本钱。
这样,咱们负担重些,就能把敌人拖住,不让他走,最后还要消灭他。
——毛泽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不离开陕北”的原因和结果。(6分)
以人民的利益为重;牵制敌人的兵力,减轻其他解放区的负担。粉碎了敌人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为赢得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保障。
【转变战略态势的决策】
材料二 对这一战略部署,毛泽东作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
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
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2)“这一战略部署”指什么?
完成这一战略部署的是哪支军队?
其指挥者是谁?(6分)
千里挺进大别山。晋冀鲁豫解放军。刘伯承、邓小平。
(3)材料二中的“尖刀”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5分)
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二、探究题(共26分)
1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探究任务。
【未雨绸缪——决战背景】
材料一 在人民解放军大规模的进攻面前,国民党军队的五个战略集团军已被人民解放军分别牵制在东北、华东、华北、中原、西北五个战场上,垂死挣扎。毛泽东根据这种形势,根据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认为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
故当机立断,决定对敌发动战略决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略决战的背景。(6分)
国民党军队主力被迫收缩在一些大城市,被动防御作战,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一决胜负——三大战役】
(2)结合下列提示,写出相应的三大战役的名称。(6分)
①“断敌退路,关门打狗”:________________
②“分割包围,先打两头”:________________
③“中间突破,规模最大”:________________
①辽沈战役 ②平津战役 ③淮海战役
【乘胜追击——渡江战役】
材料二 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3)“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哪次战役?
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是什么?(6分)
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我思我悟——学史明智】
(4)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在短短三年内就能够打败国民党?(请从战争的性质、民心向背、指挥决策、军队士气等方面进行对比说明,8分)
战争的性质:中国共产党为了使中国走上民主、和平、统一的道路而进行的解放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国民党为了维护其独裁统治而发动的内战是非正义战争。民心向背:中国共产党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开展土地改革,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群众,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指挥决策:中国共产党指挥正确,决策英明;国民党指挥不当,决策失误。
军队士气:人民解放军作战英勇,士气高昂;国民党军队无心作战,士气低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