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7 19:4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卢沟桥(修建于金朝)
元大都遗址公园
应县木塔(修建于辽朝)
西夏王陵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请同学们浏览教材,完成表格,了解辽夏金元的基本史实。
政权

西夏

蒙古-元
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主要
制度
灭亡于
沿袭唐宋
猛安谋克
会宁府-中都
完颜阿骨打
女真族
1115年
1038年
党项族
制度仿宋
两套称谓
兴庆府
元昊
蒙古
耶律阿保机
916年

南北面官
上京
契丹族
蒙古
1206年、1271年
驿站制度
行省制度
四等人制
蒙古族
忽必烈
大都
明朝
【契丹始祖传说】
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
其地则自契丹东北隅,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其人则耐寒忍饥,不惮辛苦,食生物,勇悍不畏死……善骑,上下崖壁如飞。济江不用舟楫,浮马而渡,精射猎……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
《契丹帐》
——(北宋)苏颂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捺钵”是契丹语的音译名词,意为辽帝出行所居之处的“行在”。作为一种活动习俗,它指的是辽朝皇帝在一年之中所从事的和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等活动。
由于辽帝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辽代不同时期四时捺钵的地区也有所不同,即所谓的“春水”“夏凉”“秋山”“坐冬”,合称“四时捺钵”。
辽墓壁画(最早的火锅)
辽代金面具
备茶图(宣化辽墓)
有一个民族灭而不亡,他们尊白为美,视死为荣。有一个王朝神秘莫测,他雄霸一时,威震四方。这个民族叫党项,这个王朝就是西夏。
一个存在二百多年,但《二十四史》,却从未当做正统记载的王朝,一个既如饥似渴搜集中原典籍,又想摆脱汉文化影响的政权。西夏不是单纯的野蛮人,它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它就像划过天空的一颗流星,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却给后世留下了种种难解之谜。它就是西北的雄鹰-西夏!
夏景宗李元昊
西夏文
西夏岩画
西夏壁画(榆林窟)
巍巍贺兰,佑我神山;滔滔黄河,哺我乳浆;  猎猎朔风,砺我肝胆;茫茫大漠,壮我胸膛。    白高大夏,党项儿女,慷慨赴死,血染沙场。
——党项族民歌
现藏于宁夏博物馆的西夏“鎏金铜牛”
上曰:‘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金之色白,完颜部色尚白。’于是国号大金,改元收国。”
《金史·太祖记》
一个似乎在一夜间崛起的王朝,一个让北宋军民痛恨至极的王朝!其独创军民合一的猛安谋克制,以其勇猛的骑兵与精锐的火器所向披靡,锐不可挡。起兵反辽仅十年灭辽,十二年灭北宋,统治历经十帝120年。海陵王完颜亮时期迁都至中都大兴府(今北京)。世宗、章宗统治时期,其政治文化达到巅峰,疆域包括淮河北、秦岭东北大部和俄罗斯联邦的远东地区,可谓东亚之王者,他就是女真人建立的大金政权。
【海上之盟】
金取辽中京大定府,宋取辽南京析津府,辽亡后,宋将原给辽之岁币转纳于金国,金同意将燕云十六州之地归宋朝。
1125年10月,金兵两路南下,宋徽宗急忙把帝位传给儿子赵桓(钦宗),自己逃往南方。
两朝(宋和辽)彼此以“南朝”和“北朝”称呼对方。他们的君主结成了虚构的“兄弟”亲属关系。宋朝皇帝将称辽朝皇太后为他的叔母,辽朝皇帝为他的“皇弟”,而辽朝皇帝则称呼宋朝皇帝为“兄长”。……在新年庆贺,皇帝生日,皇帝或皇后去世,以及新君登基这样的仪式场合,要互派特使。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畿,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
——摘编自《大金国志》等
宋孝宗
“乾淳之治”
(1162-1189在位)
南北方都出现了难得的国富民安局面,边境榷场贸易繁荣。然而,平衡很快又被打破...
“小尧舜”
(1161-1189在位)
有星的天空旋着,
众百姓反了,
不进自己的卧内,
互相抢掠财物。
有草皮的地翻着,
全部百姓反了,
不卧自己被儿里,
互相攻打
—《蒙古秘史》
过零丁洋
文天祥(南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示儿
陆游
(南宋)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元朝建立后,中原汉学者许衡给元世祖忽必烈上疏指出:“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它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朔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
——许衡《许文正公遗书》
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皇帝
枢密院
中书省
御史台






军事
行政
监察






元朝中书省相当于今天的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行省皆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卷九一《百官志七》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1247年,萨班(藏传佛教高僧)作为西藏代表与阔端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凉州和谈”。至此,西藏归顺于元,使西藏结束了四百多年的分裂局面,正式纳入祖国版图。
萨班灵骨塔遗址
宣政院,至元元年(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设立。是元朝统治中国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宣政院印
把色目人定为第二等是因为除了他们归附较早之外,
还帮着蒙古人进行了很多战争,
而且作战勇猛。……金统治区的汉人作为元朝武装力量的重要部分,
为他们灭掉南宋也有汗马功劳,
被排在第三也属天经地义。
——全春花《元朝
“四等人制
”概论》
元代法律规定,蒙古、色目和汉人犯罪后,分属不同的机构审理。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手,只可向司法部门申诉。蒙古人打死汉人,只需打五十七下,赔付烧埋银;而“汉儿人殴死蒙古人”,则要处死,正犯赔付家产,余者出烧埋银。
——据《元典章》整理
蒙人和汉人间的斗讼最足以表现种族间在法律上的不平等。法律上明文规定,“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从语义上来讲:(一)汉人不许还手。(二)但许诉于有司(三)一经还手便不得诉于有司,取消诉讼权。实则立法的主要用意着重在不许汉人还手,以及对于违法还手者的惩处。
——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要想控制统治范围内的各个民族,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区别对待各民族,使其互相牵制,以使统治民族坐收渔利。“四等人”制是统治技巧的表现之一,差异对待,最终省时省力地巩固自身统治。
——鲁玉《试论元代“四等人”制》
首先是区分蒙古、色目和汉族人民两大集团,保证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其次是在汉族人民中制造分裂,将其分为汉人、南人两部分,从而便于统治者自上操纵、控制。
元朝滥发货币,物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突出。
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爆发,号称“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1368年,红巾军将领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攻克元大都。元朝皇帝退回大漠建立政权,称为“北元”。
最后,还是蒙古人鬼力赤杀掉了北元最后一个皇帝,建立了鞑靼,元朝彻底覆灭。
辽夏金元的统治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起源——契丹族
建立:916年,耶律阿保机
统治政策:南北面官、因俗而治
起源——党项族
建立:1038年,元昊,兴庆府
统治政策:南北面官、四时捺钵
起源——女真族
建立:1115年,完颜阿骨打
猛安谋克制
从大定之治到走向衰落
民族崛起
统治政策:行省制度等
民族关系
元朝的灭亡
课堂总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