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延庆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延庆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7 19:5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延庆区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试卷
高一历史
2021.5
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大河文明诞生于大江、大河流域,这些区域灌溉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故农业往往很发达。世界上几个古老的文明发祥于:①尼罗河流域②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③印度河④亚马孙河流域⑤黄河流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2.编撰于3000多年前的《犁俱吠陀》,赞美诸神在世界开创之初创造了四个瓦尔那(社会等级),使婆罗门和刹帝利成为统领社会的最高贵的群体。这反映的是
A.古代希腊的城邦制度
B.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C.古巴比伦王国的君主专制
D.古代埃及法老的无上权威
3.《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法典》还特别强调“必须听命于他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材料表明该《法典》颁布的目的是
A.维护奴隶制度,巩固社会秩序
B.维护奴隶基本利益
C.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D.维护公民大会秩序
4.“雅典民主政治的原型就是从这些小城邦里萌生的……所有公民聚于某个场所就公共事务进行讨论,法律和政策的制定都通过全体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投票表决。”由此可知雅典实行
A.直接民主
B.代议制民主
C.君主独裁
D.贵族专制
5.亚历山大东征后,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贯通这一新交通体系。这表明
A.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到达西亚和地中海地区
B.丝绸之路贯通是由于亚历山大的军事征服
C.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
D.希腊文明的传播对东西方文明交流作出贡献
6.下列有关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有:①都曾经侵入今天的印度河流域
②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③都对外进行了侵略扩张
④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7.
公元97年,东汉班超率领士兵到达里海,并派遣部下甘英出使大秦。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大秦国一名犁鞭,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由此可见,甘英出使的“大秦”是当时的
A.雅典城邦
B.巴比伦王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罗马帝国
8.马其顿王国的国王亚历山大率领希腊联军东征,逐步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他实行的地方统治制度是
A.行省制
B.城市自治制
C.郡县制
D.城邦民主制
9.中古时期西欧庄园中设有教堂、法庭等。下列对中古西欧庄园解释合理的有:①是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②农奴向领主缴纳劳役地租
③农民需要向教会交什一税
④庄园法庭维护庄园社会秩序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751年,中国唐朝军队与大食军队发生冲突,唐
军失败,杜环被俘。他随军西行,最远可能到达
北非。10多年后,杜环回国,把自己的经历写成
《经行记》(右图)。其相关记载能证明
A.中国与非洲有了直接交往
B.郑和最先开辟了中国沟通非洲的航路
C.非洲曾被阿拉伯帝国统治
D.书中均能查到印加人农业生产的情况
[唐]杜环著
张一纯
笺注
11.对于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三角贸易”,见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推动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②给美洲带去廉价的劳动力
③葡萄牙是最早的贩卖奴隶
④给非洲带来巨大的人口损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14世纪中期,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是一场“以人为本”的文化运动,并逐渐扩展到法国、英国等国家,这场运动起源于意大利的根本原因是
A.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大量遗存
B.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
C.处于地中海贸易的枢纽地位
D.具备多样化的人才结构
13.下列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见右下图)
A.孟德斯鸠在①宣传《论法的精神》
B.彼特拉克在②发表《歌集》
C.马丁·路德在③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D.但丁的《神曲》在④诞生
14.“恰巧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弄得筋疲力尽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里“军事独裁”指的是
A.路易十六执政时期
B.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C.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
D.波旁王朝复辟时期
15.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共同原因是
A.新贵族与封建制度的矛盾
B.殖民地与宗主国的矛盾激化
C.专制王权同议会的矛盾激化
D.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16.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建立了邦联制度,华盛顿曾戏称当时美国是“用沙子扭成的绳子”。为改变这一状况,1787年宪法实行
A.联邦制原则
B.人民主权原则
C.共和制原则
D.三权分立原则
17.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国通过了《权利法案》、法国颁布了《人权宣言》、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这说明了这些国家
A.工业资产阶级独掌政权
B.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
C.强调以法律手段限制王权
D.以立法形式巩固革命成果
18.美国独立战争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最大特点在于
A.革命前资本主义经济受到阻碍
B.革命主要是反殖民主义统治
C.革命未出现反复
D.革命后资本主义得到顺利发展
19.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这样描述圈地运动:
大批贵族通过圈地挤占了劳动者的生存空间,佃农被赶出土地,剥夺了生产资料。贵族们的圈地行为使畜牧业异常繁荣,农业却迅速的衰落下去,趋于萧条。可事实是,圈地运动却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下面对圈地运动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日照时间短,不利于庄稼生长,适于畜牧业发展
B.英国国王限制圈地运动,大力提倡农业生产
C.圈地运动促进了农民增收
D.莫尔赞同英国的圈地运动
20.布罗代尔说:“十八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在英国发端或崛起的工业革命……可以说是若干世纪前早就开始的‘工业化’进程的终点。”这里他强调了“工业革命”是
A.始于英国“光荣革命”
B.世界市场扩大的产物
C.技术经验积累的结果
D.“工业化”进程的终点
21.保尔·芒图在《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中指出:“所谓大工业,首先必须将其理解为一种组织,一种生产制度。”文中的“组织”“生产制度”是指
A.工厂
B.?垄断组织
C.手工工场
D.跨国公司
22.下图所示的著作跨越了经济、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为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该“著作”的作者是
A.马克思、恩格斯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列宁
23.某国驻印度总督本廷克说:“这种灾难,在商业史上无与伦比。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白成一片了。”据此判断当时印度受到哪个国家的殖民统治
A.英国
B.法国
C.荷兰
D.葡萄牙
24.1496年,西班牙在海地建立的第一块永久性殖民地是
A.圣多明各
B.弗吉尼亚
C.新尼德兰
D.新阿姆斯特丹
25.美洲大陆最早的主人是印第安人,而今他们却成为了美洲大陆人数很少的民族,白种人、黑种人的数量超越他们成为了人数最多的民族。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西欧列强的殖民掠夺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西方文明的传播
26.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把世界瓜分完毕,标志着
A.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B.非洲大部分地区成为殖民地
C.亚洲沧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D.拉美各国成为英美的附庸
27.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包括哪些含义
A.殖民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
B.殖民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殖民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29.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①资本市场的发展②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④海外殖民掠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9.1905-1911年,在伊朗立宪革命期间,伊朗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规定其政体形式是
A.君主立宪制
B.民主共和制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资本主义国家
30.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的民族忧患意识增强,古老的亚洲开始觉醒。亚洲觉醒的历史背景包括:①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产生
②民族资本主义广泛兴起
③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已经或正在形成
④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1.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欧洲殖民者在拉丁美洲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
B.拉丁美洲盛产黄金、白银
C.印第安人在拉丁美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D.英国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实行土地占有制
32.孙中山和甘地同为“亚洲觉醒”的先驱,他们经济思想的共性是
A.争取民主自由
B.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C.主张本民族经济独立
D.以传统手工业对抗现代工业
33.2021年,是一战爆发107周年,我们不能忘记那段惨痛的岁月。在一战中因极其惨烈,被称为“绞肉机”“屠宰场”的战役是
A.索姆河战役
B.萨拉托加战役
C.滑铁卢战役
D.凡尔登战役
34.一战爆发前期,美国实行“中立”政策。1917年4月,美国一改中立立场,对德宣战。
美国对德宣战的根本目的是
A.迅速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
B.维护世界和平
C.获取利益,以便夺取霸权
D.建立国际联盟
35.19世纪,英国外相巴麦尊曾说:“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下列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帝国主义国家建立军事同盟
B.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霸权
C.英法争夺殖民地
D.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作战
36.有人说二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短短八天之内,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这里“自由”的含义
A.二月革命使得俄国人获得了和平和面包
B.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C.二月革命使得俄国退出一战
D.二月革命标志着列宁主义诞生
37.“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以下史实能证明列宁这一论断第二层意思是:①一战引发了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②一战引发德国基尔港水兵起义?③俄国十月革命使俄国退出战争
④德国革命使德皇退位,战争结束
A.①②
B.②③
C.
①④
D.③④
38.第一次国共合作领导的国民大革命,取得的反帝成果是
A.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
B.收回了领事裁判权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收回了南京、上海英租界
39.《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两国推行的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竭力避免战争,维护既得利益
B.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满足法西斯欲望
C.打击进步势力,维护资本主义
D.赢得备战时间,准备与法西斯斗争
40.1942年1月,中、美、英、苏等二十六个国家齐聚华盛顿,签署了著名的《联合国家宣言》,并首次使用了“联合国”一词,联合国的成立和下面哪次会议有关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41.主观题:工业革命、社会生活(20分)
材料一:工业是农村的而非城市的。在此前的两个世纪里,工业已经从城镇搬到了乡下去,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逃避市政和行会的约束,一定程度上是出于技术原因。
工业是定期迁移的(这并不是说工人和企业家自己迁徒了)。铁的生产从林区转移到了英格兰中西部地区;丝绸和袜子制造从伦敦转移到了东英吉利、英格兰中部地区以及北部;制盐从达勒姆的海滨地带转移到了柴郡的平原地区。工业的结构是富有弹性的。
——[英]T.S.阿什顿《工业革命》
(1)结合所学,从“工业是农村的而非城市的”和“工业是定期迁移的”两个角度分析英国工业革命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
材料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为资产阶级“征服世界”提供了更加空前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物质手段……新的钢铁村料、新的内燃机和汽轮机动力、新的通信手段的使用,带来了铁路、轮船等交通工具运输工具的革命性变革,使得远程运输更为广泛、安全、便捷……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资本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资本输出成为金融资本向全球扩张的主要经济手段。相应地,资本主义列强加快了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步伐,直到最后将世界瓜分完毕。
——王斯德《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促进世界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主要途径。
材料三?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发展)决定性的转折是从生命能源(即人力和蓄力)为主转向对无生命能源的使用。我们所说的工业革命,其实更好的名字是能源革命。
——[英]马丁·沃尔夫《全球化为什么可行》
(3)概括材料三中的观点,并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进行简要论证。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凡尔赛条约》的内容
类别
内容
领土
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
军事
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荫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德国陆军人数
政治
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1)指出《凡尔赛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九国公约》规定: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为中国建立一个固的政府提供方便;建立并维护各国在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不得利用中国的状况谋取有损于其他国家公民的特权。
——摘自吴于座、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三?对于中国向会议提出的关于取消列强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和势力范围、废除外国在的租借地、撤退外国在华军警,以及恢复关税自主等收回主权的要求,帝国主义列强或者拒绝讨论,或者借故拖延。
——摘自黄正柏主编《世界现代史》
(2)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九国公约》的实质。
(3)结合以上材料,简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延庆区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试卷
高一历史
2021.5
一、选择(共60分)
1
——
5
CBAAD
6——10
CDADA
11——15
DBACD
16——20
ADBAC
21——25
ABAAB
26——30
ABDAD
31——35
ACDCD
36——40
BDAAD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41(20分)
(1)农村提供了劳动力和资源,人员聚集,城市发展,促进了工业革命发展;工厂迁徙又促进了城市发展。(6分)
(2)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经济实力和物质手段,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4分)
途径:殖民扩张(或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2分)
(3)(8分)
观点
工业革命期间,能源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2分)
论证
工业革命期间,煤炭的大规模使用和蒸汽机的改进,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2分)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发电机和电动机研制成功,电力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得以广泛使用,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分);以石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的创制,为汽车和飞机的发明莫定基础,引发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2分)
42.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2分)以同盟国失败(或协约国胜利)而结束(1分),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2分)召开帝国主义的分财会议(1分)。(共6分)
(2)实质:建立并维护“门户开放”或“机会均等”(3分)原则,维持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3分)的局面。(6分)
(3)简评:《凡尔赛条约》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九国公约》等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关系;未能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埋下战争隐患。
(8分,2点6分,3点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