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
一、单选题
1.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
A.手指
B.琴弦
C.
弦柱
D.
空气
2.锣鼓队表演时,队员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就消失了,其主要原因是( )
A.手不能传播声音B.手吸收了声波
C.手把声音反射回去D.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3.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4.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
B.一般地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些
C.有些高科技产品,不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
D.用牙齿听声利用的是骨传导
5.2025年我国将实现航天员登月计划,在月球上漫步的航天员需要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
A.月球上声音传播速度快B.月球上只能传递超声波C.月球上是真空,不能传声D.月球上航天员声带无法振动发声
6.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
C.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D.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无关
7.将耳朵贴在长水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敲一下水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声音( )
A.能听到一次
B.能听到两次
C.能听到三次
D.都有可能
8.如图,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当小华用铅笔敲击衣架时,小明仍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这是因为( )
A.没有将双耳完全堵住,有声波从空隙间传入人耳
B.主要是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引起手的振动使人听到声音
C.声波经细绳、食指传入人耳,使人听到声音
D.小明产生的幻觉,食指堵住双耳,声波是无法传入人耳的
9.关于人听觉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是人耳的听小骨断裂,人就会永远听不到声音
B.只要是入耳的鼓膜破裂,人就会永远听不到声音
C.若只是传导障碍,只要能将声音的振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听到声音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二、填空题
10.国庆节期间小明随父母到内乡宝天曼山区旅行。他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1.2s
后听到回声,他们距山崖大约________m(声速按340m/s计算)。
11.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________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________。
12.如图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请回答:
(1)音叉发声时,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此现象说明________。
(2)图中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
(3)如果你在月球表面做这个实验,乒乓球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被弹开,你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
13.当别人嚼脆饼时,你听到的声音很小;而你自己嚼同样的脆饼时,你会听到较大的咀嚼声.这是因为前者的声音是靠________传播,后者的声音是靠_______传播,_____的传声能力较强.
14.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m/s,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是5200m/s。说明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传播声音的________有关。
三、实验探究题
15.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1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________,这说明了________,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
(2)如图2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蔽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
(3)如图3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__可以传声。
(4)如图4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________,并由此推理可知________。
四、解答题
16.神奇的声音
1921年5月9日,前苏联的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据调查,在半径70
km范围内,人们清清楚楚地听到了“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但是从半径70
km到半径160
km的范围内,人们却什么也没有听到;奇怪的是,从半径160
km以外一直到半径300
km的远方,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
这真是怪事!声音怎么会“跳”过中间这片地区呢?物理学家发现,声音有一种“怪癖”,它在空气中爱拣温度低、密度大的道路走。当遇到温度高、密度小的空气,声音便会向上拐弯到温度较低的空气中去。如果某一个地区,地面附近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这儿温度高,那儿温度低,声音经过的时候,一会儿拐到高空,一会儿又往下拐,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那种声音“跳”动的现象。
安徽省合肥市建好的长途电话大楼有一座塔钟。这塔钟准时打点,钟声悦耳,响遍全市。但是住在远郊的居民听到的钟声,有时候清晰,有时候模糊,有时正点,有时“迟到”。这是塔钟的失误吗?不是,这也是声音的“怪癖”——爱走气温低、密度大的道路引起的。天长日久,居民们得出一条经验:平日听不见或听不清钟声,一旦突然听得很清楚,就预示着天要下雨了,或正在下雨呢!这是因为这时空气湿度大,湿空气比干空气的密度大,容易传播声音。
请根据上述材料和你学过的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空气的温度有高有低情况下,声音会向温度________(选填“高”或“低”)的地方传播,于是声音就拐弯了。
(2)我们白天听到的钟声是靠________传播过来的。?
(3)平日听不见或听不清钟声,一旦突然听得很清楚,就预示着天要下雨了,或正在下雨呢!这是因为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A
7.【答案】C
8.【答案】C
9.【答案】C
10.【答案】204m
11.【答案】固体
快
12.【答案】发声体正在振动;放大作用;不会;不能。
13.【答案】空气或气体;骨骼或固体;骨骼或固体
14.【答案】340;介质。
15.【答案】(1)乒乓球弹跳起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显示音叉的振动;
(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
(3)空气;
(4)声音变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6.【答案】高;空气;温度降低。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