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 球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课题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所经历的漫长过程,
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3.通过读图,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4.通过小组活动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知道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
教学难点
能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准确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过程
新课
导入
同学们,你们参观过科技馆吗?现在我要带领大家去一个神奇的世界——地理科技馆。我们地理科技馆内容丰富,展示了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足迹,下面由我带领大家走进地理科技馆。
自
主
学
习
一、地球的形状
阅读教材第3页的“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古人凭直觉和臆想猜测地球的形状。
2.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推测地球的形状。
3.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4.通过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的形状。
二、地球的大小
阅读教材第5页的“图1
-
1
-
3 地球的大小示意”,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的极半径、平均半径和赤道半径。
2.地球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
合
作
探
究
探究点一、海边看船探究地球是球体的原因。
教师提供伞和小纸船,让学生在伞面上演示模拟小船从远海驶来和小船驶向大海的场景。
引导学生思考:你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果地球是平的,还会出现这种现象吗?
结论:在海边看到有帆从远方驶来时,先看到桅杆,然后看到船身,证明地球是球体;如果大地是平的,就直接看到的是船身。
合
作
探
究
探究点二、演示月食现象思考地球是球体的原因。
月食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处在黑夜中的人们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在同一条直线上。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现象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教师提供日、地、月运行演示仪,让学生动手演示月食现象,并引导学生根据月食现象分析推断我们居住的星球是球体。
结论:根据月食现象分析推断我们居住的星球是球体。
【教师小结】 通过海边看船和演示月食现象,都能充分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板
书
设
计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当
堂
演
练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不能说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 B )
A.月食的图片
B.日食的图片
C.“神九”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2.关于地球大小的说法,错误的是
( D )
A.平均半径6
371千米
B.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C.在赤道纪念碑处,“坐地日行八万里”
D.极半径比赤道半径长21千米
3.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请你在图中填出对应的数据。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
371千米,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
(3)通过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我们看到地球是一个球体。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4)假如你从M点出发向东绕地球旅行,若每天走50千米,再回到M点时,你已经走了800天。
课堂
总结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三个优点:一是分组实验演示法运用得恰到好处,通过分组演示,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度高,学习效果好。二是条理清晰,通过参观地理科技馆这条主线,将人类探索认识地球形状与大小的历程再现出来。三是课堂小结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提炼出来,一目了然。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有一点需要注意:演示月食的形成对于七年级学生有些困难,有些学生可能理解不了,教师也可借助多媒体用动画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