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单元评价检测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word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单元评价检测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word版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8-17 20:36:40

文档简介

单元评价检测(一)(第一单元)
(60分钟 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1·泉州月考)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利用化学反应,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是
(
)
A.火的发现和利用
B.孔雀石的发现
C.铁器的使用
D.黑火药的发明
2.某科学家在一次化学论坛上提出“化学不是问题,化学解决问题”的观点,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
A.利用化学合成药物,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
B.利用化学开发新材料,改善人类生存条件
C.利用化学保护环境,使人类的生活更美好
D.化学无所不能,能解决世界上一切问题
3.(2020·济南中考)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自然环境保护。下列做法中,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
A.就地焚烧秸秆
B.垃圾分类处理
C.坚持绿色出行
D.废水达标排放
4.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下列典故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
A.海市蜃楼
B.蜡炬成灰
C.木已成舟
D.凿壁偷光
5.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液氧是淡蓝色液体
B.碳酸不稳定
C.二氧化碳比空气的密度大
D.石墨具有导电性
6.下列对于科学探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B.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C.科学探究是独立完成的过程,不需要合作
D.科学探究始于问题
7.(2021·福州质检)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8.以下是某小组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或实验操作,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
)
A.甲同学用10
mL
的量筒量取6.5
mL的食盐水
B.乙同学由于未说明用量,他取了1~2
mL氯化钠溶液做实验
C.丙同学用100
mL的量筒量取了88.88
mL的石灰水
D.丁同学用托盘天平称取了16.5
g硫酸铜晶体
9.下列错误实验操作与对应的可能后果不一致的是
(
)
10.某化学小组按照如图所示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下列实验现象或说法,其中正确的有
(
)
①实验Ⅰ中c处最先变黑
②实验Ⅱ中若用干冷的烧杯,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
③实验Ⅲ中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④实验Ⅲ中,若用火柴点燃导管另外一端,有火焰产生
⑤实验Ⅲ中,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熔点较低
⑥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⑦实验Ⅳ中,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直接将蜡烛点燃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70分)
本卷共8小题,共70分。
11.(6分)(2020·福州月考)现有下列实验仪器,请按要求填空。
(1)写出仪器的名称:B
;D
;G
;H
。?
(2)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要用到
(填字母)。?
(3)量取一定量液体除了用到图中某仪器外,还需要
(填仪器名称)。?
12.(5分)判断下列操作是否会导致加热时试管炸裂,在括号内打√或×。
(1)试管外壁有水(
);(2)用外焰加热(
);(3)装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
);
(4)加热时试管触及灯芯(
);(5)没有预热(
)。
13.(8分)(2021·莆田月考)填写实验基本操作中的数据:
(1)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酒精量不得超过灯身容积的
。?
(2)用试管给液体加热时,应注意液体体积不宜超过试管容积的
,加热时试管宜倾斜,约与台面成
角。?
(3)在实验时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
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4)使用试管夹时,应该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固定在离试管口的
处。?
14.(5分)根据如图实验操作回答问题:
(1)使用天平称量时,小红误将所称量的氯化钠放在了右盘,天平左盘上的砝码是10g,游码标尺示数如图1所示,则所称量氯化钠的实际质量是
g。?
(2)连接图2中c和d时,使d较易插入c中的措施是
。?
(3)实验完毕,图中仪器处理方式正确的是
(填字母)。?
15.(8分)仔细阅读下列材料。
  纯净的臭氧(O3)在常温下是淡蓝色的气体,有难闻的鱼腥臭味,不稳定,易转化为氧气。它虽然是空气质量播报中提及的大气污染物,但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吸收紫外线,保护地面生物不受伤害。臭氧有强氧化性,可以与水中的有害化合物(如硫化铅)发生反应,被用于饮用水处理。臭氧的漂白作用是氯气的15倍之多。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臭氧的物理性质
(填一条即可);?
(2)臭氧处理饮用水时,利用了臭氧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下列关于臭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臭氧的漂白作用比氯气强
B.由氧气制得臭氧是化学变化
C.臭氧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用途,对人类有益无害
16.
(14分)甲、乙两个小组分别通过实验探究蜡烛的燃烧产物(装置如图),观察到不同的实验现象。甲组: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乙组: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烧杯底部有黑色固体。
根据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可得出蜡烛的燃烧产物有
。?
【提出问题】乙组实验中出现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进行猜想】猜想一:石蜡小颗粒;猜想二:碳粒;猜想三:铁粉
其中有一个猜想一定不成立,请你指出并说明理由:
猜想
不成立,理由
。?
【实验探究】利用如图实验装置,设计了如表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方案一
取少量黑色固体于玻璃片上,用磁铁吸引
黑色固体不能被磁铁吸引
猜想
不成立?
方案二
如图,取少量黑色固体于试管a中,缓缓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
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试管b中溶液变浑浊
黑色固体燃烧生成
,说明猜想
成立?
【反思与拓展】试解释蜡烛燃烧产生黑色固体的原因:
。?
17.(8分)某同学用相同的两个玻璃罩探究蜡烛(主要含碳、氢元素)在其中的燃烧情况。
实验Ⅰ:如图甲,将三个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敞口容器编号,并等距离固定在铁丝上,在铁丝两侧点燃高、低两支蜡烛,立即用玻璃罩扣上,使铁丝处于正中位置。三个容器内石灰水变浑浊所需的时间如表格所示。
容器编号
1
2
3
时间/秒
3.2
5.0
11.1
实验Ⅱ:如图乙,将三支温度计的玻璃泡分别置于玻璃罩内的不同位置。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的示数明显增大,A、C示数增大不明显。
(1)根据表中数据,推测实验Ⅰ中,先熄灭的是
(填“高”或“低”)蜡烛。?
(2)通过上述实验,解释1号容器内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的原因
。?
(3)结合实验及相关知识分析,高层楼房着火时,一般情况下,合理的做法有
(可多选)。?
A.排队乘电梯依次撤离
B.向着火楼层的上方撤离
C.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跑离火场
D.若火势不大,可用灭火器材将火扑灭
18.(16分)(2020·福建模拟)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王刚和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
(1)【知识回顾】化学变化的本质是
。?
(2)【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
:手摸烧杯壁能感觉到
。?
(3)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
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
。?
(4)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有
感觉?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实验结论】猜想
(填“1”或“2”)正确。?
PAGE单元评价检测(一)(第一单元)
(60分钟 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1·泉州月考)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利用化学反应,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是
(A)
A.火的发现和利用
B.孔雀石的发现
C.铁器的使用
D.黑火药的发明
2.某科学家在一次化学论坛上提出“化学不是问题,化学解决问题”的观点,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D)
A.利用化学合成药物,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
B.利用化学开发新材料,改善人类生存条件
C.利用化学保护环境,使人类的生活更美好
D.化学无所不能,能解决世界上一切问题
3.(2020·济南中考)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自然环境保护。下列做法中,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
A.就地焚烧秸秆
B.垃圾分类处理
C.坚持绿色出行
D.废水达标排放
4.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下列典故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B)
A.海市蜃楼
B.蜡炬成灰
C.木已成舟
D.凿壁偷光
5.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B)
A.液氧是淡蓝色液体
B.碳酸不稳定
C.二氧化碳比空气的密度大
D.石墨具有导电性
6.下列对于科学探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C)
A.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B.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C.科学探究是独立完成的过程,不需要合作
D.科学探究始于问题
7.(2021·福州质检)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D)
8.以下是某小组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或实验操作,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C)
A.甲同学用10
mL
的量筒量取6.5
mL的食盐水
B.乙同学由于未说明用量,他取了1~2
mL氯化钠溶液做实验
C.丙同学用100
mL的量筒量取了88.88
mL的石灰水
D.丁同学用托盘天平称取了16.5
g硫酸铜晶体
9.下列错误实验操作与对应的可能后果不一致的是
(B)
10.某化学小组按照如图所示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下列实验现象或说法,其中正确的有
(B)
①实验Ⅰ中c处最先变黑
②实验Ⅱ中若用干冷的烧杯,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
③实验Ⅲ中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④实验Ⅲ中,若用火柴点燃导管另外一端,有火焰产生
⑤实验Ⅲ中,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熔点较低
⑥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⑦实验Ⅳ中,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直接将蜡烛点燃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70分)
本卷共8小题,共70分。
11.(6分)(2020·福州月考)现有下列实验仪器,请按要求填空。
(1)写出仪器的名称:B 烧杯 ;D 漏斗 ;G 水槽 ;H 铁架台 。?
(2)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要用到 E (填字母)。?
(3)量取一定量液体除了用到图中某仪器外,还需要 量筒 (填仪器名称)。?
12.(5分)判断下列操作是否会导致加热时试管炸裂,在括号内打√或×。
(1)试管外壁有水( √ );(2)用外焰加热( × );(3)装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 × );
(4)加热时试管触及灯芯( √ );(5)没有预热( √ )。
13.(8分)(2021·莆田月考)填写实验基本操作中的数据:
(1)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酒精量不得超过灯身容积的? 。?
(2)用试管给液体加热时,应注意液体体积不宜超过试管容积的? ,加热时试管宜倾斜,约与台面成 45° 角。?
(3)在实验时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 1~2 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4)使用试管夹时,应该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固定在离试管口的? 处。?
14.(5分)根据如图实验操作回答问题:
(1)使用天平称量时,小红误将所称量的氯化钠放在了右盘,天平左盘上的砝码是10g,游码标尺示数如图1所示,则所称量氯化钠的实际质量是 7.6 g。?
(2)连接图2中c和d时,使d较易插入c中的措施是 先将玻璃管一端用水润湿,再将其用力转动插入 。?
(3)实验完毕,图中仪器处理方式正确的是 D (填字母)。?
15.(8分)仔细阅读下列材料。
  纯净的臭氧(O3)在常温下是淡蓝色的气体,有难闻的鱼腥臭味,不稳定,易转化为氧气。它虽然是空气质量播报中提及的大气污染物,但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吸收紫外线,保护地面生物不受伤害。臭氧有强氧化性,可以与水中的有害化合物(如硫化铅)发生反应,被用于饮用水处理。臭氧的漂白作用是氯气的15倍之多。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臭氧的物理性质 淡蓝色 (填一条即可);?
(2)臭氧处理饮用水时,利用了臭氧的 化学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下列关于臭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B 。?
A.臭氧的漂白作用比氯气强
B.由氧气制得臭氧是化学变化
C.臭氧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用途,对人类有益无害
16.
(14分)甲、乙两个小组分别通过实验探究蜡烛的燃烧产物(装置如图),观察到不同的实验现象。甲组: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乙组: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烧杯底部有黑色固体。
根据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可得出蜡烛的燃烧产物有 水 。?
【提出问题】乙组实验中出现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进行猜想】猜想一:石蜡小颗粒;猜想二:碳粒;猜想三:铁粉
其中有一个猜想一定不成立,请你指出并说明理由:
猜想 一 不成立,理由 石蜡为白色固体 。?
【实验探究】利用如图实验装置,设计了如表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方案一
取少量黑色固体于玻璃片上,用磁铁吸引
黑色固体不能被磁铁吸引
猜想 三 不成立?
方案二
如图,取少量黑色固体于试管a中,缓缓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
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试管b中溶液变浑浊
黑色固体燃烧生成 二氧化碳 ,说明猜想 二 成立?
【反思与拓展】试解释蜡烛燃烧产生黑色固体的原因: 蜡烛不完全燃烧 。?
17.(8分)某同学用相同的两个玻璃罩探究蜡烛(主要含碳、氢元素)在其中的燃烧情况。
实验Ⅰ:如图甲,将三个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敞口容器编号,并等距离固定在铁丝上,在铁丝两侧点燃高、低两支蜡烛,立即用玻璃罩扣上,使铁丝处于正中位置。三个容器内石灰水变浑浊所需的时间如表格所示。
容器编号
1
2
3
时间/秒
3.2
5.0
11.1
实验Ⅱ:如图乙,将三支温度计的玻璃泡分别置于玻璃罩内的不同位置。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的示数明显增大,A、C示数增大不明显。
(1)根据表中数据,推测实验Ⅰ中,先熄灭的是 高 (填“高”或“低”)蜡烛。?
(2)通过上述实验,解释1号容器内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的原因 蜡烛燃烧放热,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变小,并逐渐在温度较高的玻璃罩上方聚集,先使1号容器内的石灰水变浑浊 。?
(3)结合实验及相关知识分析,高层楼房着火时,一般情况下,合理的做法有 CD (可多选)。?
A.排队乘电梯依次撤离
B.向着火楼层的上方撤离
C.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跑离火场
D.若火势不大,可用灭火器材将火扑灭
18.(16分)(2020·福建模拟)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王刚和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
(1)【知识回顾】化学变化的本质是 有新物质生成 。?
(2)【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 水雾 :手摸烧杯壁能感觉到 发热 。?
(3)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 水和二氧化碳 。?
(4)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有 发烫 感觉?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物理变化 ?
【实验结论】猜想 2 (填“1”或“2”)正确。?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