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常见的碱练习
1.下列选项没有体现酸的通性或者碱的通性的是( )
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氢气
B.利用稀硫酸除去硫酸钠中混有的少量碳酸钠
C.可溶性铜盐或铁盐遇氢氧化钠产生有色沉淀
D.实验室利用硝酸钡鉴别稀硫酸和稀盐酸
2.下列有关氢氧化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钠俗称苛性钠
B.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
C.氢氧化钠固体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D.氢氧化钠可用于制肥皂、洗涤剂、造纸、纺织工业等
3.类推是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类推过程中,正确的是(
)
A.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一定是酸
B.碱都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碱
C.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酸与碱的反应
D.二氧化碳可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则二氧化碳也可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盐和水
4.下列物质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较长时间后,质量会增加且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浓硫酸
B.浓盐酸
C.烧碱
D.熟石灰
5.滴有酚酞的石灰水与足量的下列物质充分反应,酚酞仍显红色的是(?)
A.稀硫酸
B.盐酸
C.硫酸铜溶液
D.碳酸钠溶液
6.下列物质长时间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增加并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①烧碱
②生石灰
③浓盐酸
④浓硫酸
⑤熟石灰
⑥铁钉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①②⑤⑥
D.①②④⑤⑥
7.下列几种气体可用图所示装置干燥、收集的正确组合是(
)
①H2
②O2
③CO2
④SO2
⑤CH4
⑥NH3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8.小科在研究碱的化学性质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五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组实验能观察到无色变成红色,可推出氢氧化铜也能使指示剂变色
B.乙组实验无明显现象,说明两者不能发生反应
C.丙组和戊组实验能观察到相同现象
D.丁组实验产生蓝色絮状沉淀,说明凡是碱都能和含铜离子的溶液发生反应
9.如图所示,将密闭的相互连通的装置放在天平上,调节天平使之平衡.经过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指针偏左,食盐溶液一定变稀,烧碱潮解
B.
指针偏右,食盐溶液一定饱和,烧碱潮解
C.
指针偏左,食盐溶液一定变浓,烧碱潮解
D.
指针偏右,食盐溶液一定变浓,烧碱潮解
10.如图中所有物质的类别均不同,连线两端的物质常温下均能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Y、Z分别属于碱、盐、酸
B.X和Z可以是Al2O3和CaCl2
C.Y和Z可以是Na2CO3和Ca(OH)2
D.X和Y可以是NaCl和NaOH
11.请根据信息答题(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工业上用稀盐酸清洗铁制品表面的锈,其发生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会变质,变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去变质部分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面是某兴趣小组对碱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过程,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实验:向?KOH?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
(1)提出问题:是什么微粒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呢?
(2)猜想1:
是?OH??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猜想2:
是?K+?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猜想3:
是?H2O?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3)实验探究步骤及其说明:
①在一支干净试管中加入2mL蒸馏水,再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说明???
;聪明的兰兰同学认为,实验①的结论无需验证就能得出结论,你猜猜兰兰同学的理由是????。
②在一支干净试管中加入2mL氯化钾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说明?
?。
③在一支干净试管中加入2mL氢氧化钾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说明
(4)实验结论:猜想正确。
13.同学们在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时构建了如图知识网络,A、B、C、D
是不同类别的无机化合物,—表示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后
B
试管中为蓝色溶液,写出该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在⑤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
Na2CO3
溶液,仅有白色沉淀产生,由此推断,⑤实验后无色溶液中的溶质是
。(写出所有可能)
14.小黄同学为探究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分别做了如下四个实验:
(1)B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
。
(2)C试管没有明显的现象,可以加入
试液使得反应出现明显现象。
(3)反应结束后,小黄同学取出D试管中的上层清液,分别滴加上图中出现的哪两种试剂就能确定溶质的成分
。
拓展提升
15.中和一定质量、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需用mg氢氧化钾,若改用mg氢氧化钠,则反应后溶液的pH应当是(????)
A.等于7
B.小于7
C.大于7
D.无法确定
16.把一段表面被氧化的镁带投入到过量的稀盐酸中充分溶解,在所得溶液中再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则所得溶液中一定有的溶质是( )
A.HCl
B.NaOH
C.NaCl
D.MgCl2
17.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生石灰样品
变质情况,同学们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分析和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该样品已完全变质
B.液体丙呈红色或无色
C.该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
D.白色固体甲可能
Ca(OH)2和CaCO3的混合物
18.向盛有HCl和CuCl2
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在该过程中,下列4个图像能正确反映烧杯内物质的某些物理量变化趋势的是(
)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②③
19.下列对露置在空气中已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样品进行的相关实验中,实验现象及结论合理的是(
?)
A.取少量溶液样品,滴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B.取一定量溶液样品,滴入稀盐酸,立即有大量气体产生
C.
取一定量溶液样品,滴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证明原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
D.向溶液样品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钙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可除去样品中的杂质
20.已知氢氧化锂是一种可溶性碱,下列关于氢氧化锂溶液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锂溶液可使酚酞溶液变红色??????????????????????B.?氢氧化锂溶液能与硫酸反应
C.?氢氧化锂溶液能与SO2反应?????????????????????????????????
D.?氢氧化锂溶液能与碳酸钙反应
21.下列各组物质中,能相互反应且反应前后溶液总质量增加的是(
)
A.铁和硫酸铜溶液
B.氧化铁固体和稀硫酸
C.盐酸和澄清石灰水
D.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
22.下列是四位同学分别设计的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
A.?用BaCl2溶液除去KN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K2SO4
,
得到纯净的KNO3溶液
B.?向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就可证明盐酸
有剩余
C.?除去硫酸铁溶液中混有的硫酸,可以往其中加入铁粉
D.?用食醋来鉴别厨房中的两种固体食盐和纯碱
23.在实验室,某同学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直至过量。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横轴)与混合液中溶质质量(纵轴)的关系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AB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
B.
?B点的溶质有3种
C.?
BC段质量减少的原因是因为生成了沉淀?????
?D.?
CD段氢氧化钠溶液过量
在研究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时,小金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实验①:在烧杯中注入适量NaOH溶液,测得其pH=13;然后将一定量的稀盐酸注入烧杯中与NaOH溶液充分混合,测得混合后溶液的pH=8。
实验②:在烧杯中注入适量NaOH溶液,并滴加2滴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然后将一定量的稀盐酸注入烧杯中,发现红色褪去。则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①的现象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
B.?用氧化铜粉末可以检验实验②反应后的溶液中存在盐酸
C.?用氢氧化铜可以检验实验②反应后的溶液中存在盐酸
D.?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成水分子
25.在含有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生成沉淀的质量m1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m2的关系是(
)
26.用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先将NaOH溶液,后将盐酸快速全部推入,用压强传感器测得一段时间内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两种溶液先后推入目的是先后与CO2反应????????????
B.?气压变小的原因是CO2和NaOH溶液发生反应
C.?ab段压强不变时因为一定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D.?bc段压强变大是因为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27.用气体压力传感器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如图甲所示为该实验的设计方案,图乙中曲线1和曲线2分别表示瓶1和瓶2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曲线1说明单位体积水红消耗单位体积二氧化碳
B.曲线1不能说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
C.对比曲线1和曲线2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D.继续向瓶2中注入20ml稀盐酸,瓶内的气压一定能恢复到起始气
t℃时,加热烧杯中的石灰水,发现溶液变浑浊,测得此时溶液的pH
>7。关于溶液变浑浊的原因,同学们有两种观点:①?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②Ca(OH)2与空气中CO2反应。他们设计以下方案进行探究,其中没有意义的是(?
)。
A.
将装有浊液的烧杯,用冰水冷却,恢复至t℃,观察浑浊是否消失?
B.
取适量浊液,过滤,往滤渣中加入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C.
取适量浊液,过滤,往滤液中加入Na2CO3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D.
其他条件不变,隔绝空气,再做一个加热石灰水的对比实验
29.某活动小组的同学将氢氧化钙、纯碱这二种物质混合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可能是NaOH、Ca(OH)2、Na2CO3
乙同学认为:可能是NaOH、Na2CO3;
丙同学认为:可能是NaOH、Ca(OH)2;
丁同学认为:可能是
(填化学式);
【交流与评价】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_____同学的猜想不合理,理由是
;
【活动与探究】乙同学取原滤液向其中倾倒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于是得出该滤液中溶质是NaOH、Na2CO3的结论,证实了自己的猜想。丙同学取原滤液向其中加入Na2CO3溶液无现象,据此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他又重新取原滤液,向其中加入CaCl2溶液观察到
,得出了和乙同学相同的结论。丁同学为了验证乙同学结论也取原滤液向其中滴加了少量稀盐酸,却发现无气泡产生;
【解释与结论】大家经过分析找出了丁同学所用试剂与乙同学相同,却没有看到气泡的原因。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30.初中科学课上,同学们利用下列实验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1)B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C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废液倒入同一只废液缸中,最后发现废液浑浊并显红色.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什么物质?
【假设猜想】通过分析上述实验,同学们猜想:废液中除酚酞和水外一定含有
.
老师问:废液中还可能有什么物质?某同学脱口而出:废液中含有氢氧化钠,他的说法正确吗?同学们认为不准确,理由是:
。
【查阅资料】CaCl?2+Na?2CO?3=CaCO?3↓+2NaCl
【实验验证】同学们对可能含有的物质进行确定,取一定量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逐滴加入氯化钙溶液,根据反应现象绘制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
【结论解释】分析图象数据得出可能含有的物质中,一定含有
,一定没有
.
【拓展提高】那么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呢?请你帮他继续完成实验,写出探究的实验方法:
。
参考答案
1---10
DCDAD
CDCDC
(1)Fe2O3+6HCl===2FeCl3+3H2O
(
2
)CO2+2NaOH==Na2CO3+H2O
Na2CO3+Ca(OH)2==CaCO3↓+H2O
12.①水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无色酚酞试液里含有水分子
②K+不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③OH??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13.(1)Fe2O3+3H2SO4==Fe2(SO4)3+3H2O
(2)Cu(OH)2+H2SO4==CuSO4+2H2O
(3)CaCl2
或
CaCl2
、Ca(OH)2
14.(1)溶液变浑浊
(2)酚酞(或石蕊)
(3)稀盐酸和碳酸钠溶液
拓展提升
---28
CCABA
DBDBA
BBDC
29.【猜想与假设】
NaOH
【交流与评价】甲
因为和会生成沉淀,在溶液中不能共存
【活动与探究】有白色沉淀生成
【解释与结论】丁同学滴加的稀盐酸过少,未能将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完全反应
30.(1)
2NaOH+CO2═Na2CO3+H2O
(2)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
NaCl
Ca(OH)2、
Na2CO3溶液也可使酚酞试液变红
结论解释:
Na2CO3
Ca(OH)2、CaCl2
拓展提高:由于本身混有酚酞,所以可以观察沉淀后的溶液的颜色,若溶液变红,则含有NaOH;若溶液不变色,则不含Na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