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天 气
课题
天气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生活中能正确使用天气与气候术语。
2.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3.学会识别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能够看懂电视天气预报。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和气候。
2.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进行简易天气预报的技能。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本地的天气变化、气候特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开展气象观测、预报的课外活动兴趣,增强科学意识。
2.通过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区分描述天气的语言,正确描述某时的天气。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识别卫星云图。
2.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
导入
今天秋高气爽,我今天早上骑车来上班,穿了一件外套,还感觉有点冷,中午回家没有穿外套也不感觉冷了。为什么呢?
导入新课——天气。
自
主
学
习
一、天气与生活
阅读教材第57页的活动“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回答下列问题。
1.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某个地方的天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天气也会有所差别。
2.天气对生活、交通、农业、工业、旅游等产生影响。
3.昆明今天阴雨连绵表示的是天气。
二、看图识天气
阅读教材第58页的“图4
-
1
-
1 卫星云图”和第59页的“图4
-
1
-
2 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
-
1
-
3 风向与风级”,回答下列问题。
1.卫星云图是由地图和气象卫星拍摄的图像叠加而成的。在卫星云图上,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2.如果昆明天气晴,在卫星云图上应是绿色,如果天气阴雨,在卫星云图上应是白色。
自
主
学
习
3.根据所学知识填图。
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用符号表示就是:风杆上的小横线叫风尾,风杆上画有风尾的一方,即指示方向。一道风尾,风力是二级,两道风尾是四级,一个风旗表示八级。
三、关注空气质量
阅读教材第61页的“图4
-
1
-
5 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2011年1月1日)”,回答下列问题。
1.空气质量的优劣,一般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污染指数小,空气质量好,对人体健康有利;
污染指数大,空气质量差,对人体健康有害。
2.云南昆明的空气污染指数是91,空气质量级别是Ⅱ级,空气质量状况是良。
合
作
探
究
探究点、关注空气质量。
认真观察以下图片,小组合作讨论污染的来源,并共同总结。
工厂—排放废气;农民—焚烧秸秆;交通—汽车排放尾气;市民—燃煤、焚烧垃圾等。
【教师小结】 人类活动产生污染物,使空气质量下降,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人类应控制生产、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保持一个清洁的生产、生活环境。
板
书
设
计
天气与生活
看图识天气
关注空气质量
当
堂
演
练
1.下列语句中描述天气的是
( C )
A.昆明四季如春
B.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燥
C.风和日丽
D.极地地区终年寒冷
2.在卫星云图上,昆明及周边地区为绿色时,昆明天气状况为
( C )
A.大雨
B.多云
C.晴天
D.阴
当
堂
演
练
3.2019年4月29日至10月7日,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以“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为主题在北京市延庆区开展。“延延”作为小主人带领各国宾朋游览延庆,如图是布朗先生来京期间某日天气预报图,该日北京的天气状况是
( C )
A.中雨转阴
B.气温日较差-7℃
C.西北风4级
D.空气质量状况优
4.下列是四城市某一天的空气质量数据,其中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是
( B )
A.济南(空气污染指数为78)
B.海口(空气污染指数为42)
C.乌鲁木齐(空气质量级别为Ⅵ级)
D.银川(空气质量级别为Ⅲ级)
5.下表为临沂市某一周的天气状况。据表,以下天气播报正确的是
( C )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1—4℃-1—9℃-4—7℃-8—9℃-2—7℃-1—8℃-5—4℃微风微风微风微风微风北风4—5级北风5—6级
A.周二小雪转大雪
B.周三晴转多云,气温回升
C.周五有雾,不利于户外运动
D.周六多云,有沙尘天气
课堂
总结
1.本节课努力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人参与的互动模式。以问题为纽带,让活动引领课堂;创新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达到教学目标。
2.从学生身边生活常识切入,通过景观图片的感悟、生活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更好地贯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基本理念。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通过关注空气质量的下降,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污染源的判断,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